• 252.50 KB
  • 2022-04-22 11:31:06 发布

马克思基本原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doc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基本内核B、合理内核C、精髓D、核心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与时俱进B、科学性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B、实现人权C、消灭阶级、消灭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12、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发表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C、《政治经济学批判》D、《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 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30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18、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20、马克思主义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不可知论者B、所有唯心主义者C、唯物主义者D、可知论者3、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6、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哲学是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9、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30 10、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11、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宿命论观点.12、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5、在下列说法中,哪个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A、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经济路线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方针、路线对了头,吃喝穿用不发愁D、“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1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  )观点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辩证法D、相对主义19、下列说法中能反映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的是()A、左眼跳财、右眼跳灾B、要想发,不离“八”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喜鹊叫喜,乌鸦叫丧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间接的、短暂的联系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23、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2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2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0 2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2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2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3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31、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A、连续性B、连续性的中断C、阶段性D、平衡状态的破坏32、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质C、事物的量D、事物的运动33、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度是指()A、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关节点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C、质变的准备阶段D、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变的交错点3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A、看其是否是新产生的东西B、看其是否暂时力量强大C、看其是否一时发展迅速D、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5、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36、决定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是()A、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B、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C、事物存在的外部条件D、事物所依赖的外部环境3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B、构成事物的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C、物体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辨证内容和辨证形式B、形式和状态C、源泉和动力D、方向和道路39、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A、彻底抛弃旧事物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D、完全否定旧事物40、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有消极影响的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4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有积极影响的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30 4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A、唯物主义一元论B、二元论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43、“世外桃源”不存在,因为()A、矛盾具有普遍性B、矛盾具有特殊性C、世界上存在无矛盾的事物D、个别运动形式不存在矛盾44、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45、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4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这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47、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A.、投身社会实践B、认识客观规律C、加强主观努力4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49、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50、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认为科学研究应只研究必然性,不研究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进化论观点5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5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5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54、“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B、矛盾特殊性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运动、发展的原理55、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6、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30 5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时间的(     )A、有限性 B、不可逆性C、客观性D、相对性58、“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5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60、《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运动观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庸俗唯物主义6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2、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本质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63、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64、 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65、 时间的特点是(   )A、间断性       B、一维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66、 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67、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68、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69、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共同的发展规律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7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71、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72、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实践观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7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0 7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75、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76、“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77、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8、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7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8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81、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82、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8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8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85、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86、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2、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3、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5、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30 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7、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抛弃”。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9、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10、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必然的联系11、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三、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5、简述意识的本质。6、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7、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8、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9、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0、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11、简述实践的涵义、基本形式及其特点。12、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13、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4、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四、论述题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2、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5、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6、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重要意义?7、运用量变和质变规律,结合学习、生活等实际,谈谈如何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8、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30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的观点A、比较重要B、首要的和基本的C、次要的D、唯一的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6、认识的主体是()A、客观事物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事件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的意识D、人7、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有生命的肌体C、生命个体D、现实的人8、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D、人的意识的创造物9、认识的客体是(  )A、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外部自然界C、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D、客观存在的事物10、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工人炼钢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13、成为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基础的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日常生活实践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30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7、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8、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9、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20、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是()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生产实践2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是相对稳定的,假象是活跃易变的2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C、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思想形式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4、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A、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B、与客观事物没有什么差别C、是正确的认识D、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以及检验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D、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28、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特点A、自觉能动性B、直接现实性C、社会历史性D、主观随意性2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3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30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3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33、真理观上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34、“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35、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36、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反映论和可知轮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3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3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3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4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4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4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43、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30 44、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45、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46、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47、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B、表象C、知觉 D、感觉48、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B、主观性C、摹写性D、抽象性49、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50、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51、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52、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5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5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真理,而少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谬误。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5、有用就是真理。6、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0 9、马克思主义把反映论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简答题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2、怎样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0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生产资料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5、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组织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0、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1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1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5、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16、.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的历史观A、唯物主义B、宿命论C、唯意志论D、循环论30 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文化传统D、生产方式19、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20、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1、“时势造英雄”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唯物史观的观点2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社会存在是指(   )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5、“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2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3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3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3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3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3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30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3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7、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38、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39、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40、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 A.剥削阶级的利益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D.先进阶级的利益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42、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43、社会改革是(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4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4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46、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47、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8、“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30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5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51、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52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3、时势造英雄。4、任何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积极作用的。5、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6、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9、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0、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3、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4、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6、简述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7、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0、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1、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四、论述题1、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4、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5、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30 6、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7、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材料2: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1、材料1和材料2各代表什么样的思想倾向?这两种思想倾向有什么共同点?2、概述产生这两种思想倾向的根源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是:()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用于交换的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3.价值的本质是()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5.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10.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1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30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计划经济规律绪论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B5C6A7C8B9D10D11C12C13A14D15B16C17C18A19B20A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它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D6B7B8D9C10C11A12C13D14B15A16A17D18B19C20A21C22D23B24C25A26C27B28C29D30C31A32A33B34D35A36A37D38C39B40D41C42D43A44C45C46C47A48D49C50B51C52D53D54B55A56C57B58B59D60A61D62C63C64A65B66A67B68C69C70D30 71C72A73D74B75A76B77B78D79D80B81B82C83C84B85B86D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答:此观点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对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人脑只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2、错误。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正确9错误。10、错误。11、错误。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重大意义是: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0 5、简述意识的本质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8、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新的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1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四、论述题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结合实际阐述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谈谈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3、意识具有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要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意义(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30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特殊性要与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否则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中,否则会脱离中国国情。(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又要注重中国的国情,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国情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5、7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既是我们在工作中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原则。这一规律启示我们,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就要重视量的积累,工作和学习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同时要防微杜渐。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的飞跃。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发现,重视社会前进与人生发展的契机,敢闯敢干,跃上新的台阶。6、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充满必胜信心。既然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无论怎么曲折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要满怀信心,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其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总之,我们要把坚定的革命性和灵活的斗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8、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0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五、材料题参考答案(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综上,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D2B3B4C5C6B7D8C9C10A11C12B13A14A15A16C17C18D19B20D30 21A22C23D24D25B26C27C28B29D30C31C32D33A34A35C36C37D38B39D40A41B42C43B44A45C46D47B48D49A50B51C52D53A54D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真理,而少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谬误。答:此观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真理,少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不一定就是谬误。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类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表明每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其客观内容,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从这一点来说是绝对的;相对真理表明每个真理性的认识又只是对其对象大致近似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对同一客观对象的反映的真理只有一个,即客观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4、5、6、7、正确8、9、10、正确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30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坚持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成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根本属性(本质)是客观性,表现在:真理内容是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四、论述题2、运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绝对真理表明每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其客观内容,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从这一点来说是绝对的;相对真理表明真理性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个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可以指导我们树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要坚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要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件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主要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怀疑论”、“过时论”。五、材料题答案: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30 说的是实践的探索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不确定的,任何实践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完全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的。实践也有未知因素,任何实践都是一定时间意识条件的产物,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实践本身还具有探索性,具有反复性。反复性就是说,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的实践,也有失败的实践。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反复的实践才能够获得。所以说“无论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比如,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它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邓小平要“摸着石头过河”,梅兰芳也需要“摸”,都必须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新的实践,就像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任何人的第一次实践与第二次实践都不可能完全是一样的。  (2)(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材料中梅兰芳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其中“入戏太深”、“恨”是情感,是非理性因素,梅兰芳此次发生错误就是由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就是非理性,就像看戏的人也会“入戏太深”一样。“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其中“下意识”也是非理性因素。“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去扶他不合常理”,“常理”是理性因素,是理论、规范。即,梅兰芳犯错误时由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改正谬误则需要理性对实践的指导与规范作用,需要理性对实践的调节、调整作用。“马上意识到”,上升到“意识”,说明梅兰芳结合“常理”,根据自己对角色深刻的理性把握,能够在一瞬间理性认识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理性把握,能够深入本质,把握规律。“随机应变”,这是一种直觉、一种创作灵感,属于非理性因素。在理性指导下,创作意识被激发,非理性因素发挥了正确的作用。由“推到”、“扶”到“轻轻的推”,不但将两次错误全部转化为正确,甚至成为了“经典之作”。“轻轻的推”一方面是由于理性指导,一方面则因为灵感,因为非理性因素的正确作用。梅兰芳犯错误是由于非理性因素的错误作用,改正错误则是其正确作用。所以,非理性因素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材料中全部表现了出来,中间环节则是理性指导。非理性因素在有谬误到正确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概而言之,由谬误到正确,一方面需要理性指导,把握本质规律。梅兰芳对角色的深刻理性的把握,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定心盘”、“主心骨”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丰富到实践经验。梅兰芳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那种“随机应变”的直觉、灵感与创意。所谓“有准备的头脑”一方面指理性认识,一方面就是指实践经验。非理性因素的正确作用建立长期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基础决定一切。由此,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检验条件下,正确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论原理)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主要强调的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强调实践的精神。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梅兰芳的“戳”、“扶”、“推”这一系列动作中的各个环节,如果没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想把错误变成正确,甚至是“经典之作”,是不可能的。实践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②强调理性指导。在实践中要改正谬误,就一定要有深刻的理性把握,要有理论指导和科学规范。理论指导能够使我们掌握本质规律,能够使我们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调整错误,尽可能减少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且,犯错误以后,又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使错误转化为正确,使原来的失误转化为成功的探索与创新。  ③强调创作、创新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梅兰芳的成功有两个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梅兰芳深刻的理论造诣,对角色的深刻的理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是梅兰芳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为基础。两个方面相结合,才促成了梅兰芳“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动作”。所以,具有了深刻的理论认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错误也能够转化为成功。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C2D3C4A5A6C7C8B9D10D11C12C13B14C15D16C17B18D19D20D21D22B23B24D25C26C27A28D29D30D31B32B33B34C35A36D37B38B39A40C41C42B43C44C45B46B47D48A49B50A51D52D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6、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此观点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可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落后于社会存在。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10、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此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该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简答题:7、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原因: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四、论述题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当今的社会思潮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②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30 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但当今的社会思潮中有些不好的思想会传入中国,如和平演变、拜金主义等,这会给中国带来不好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论述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理,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质),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主要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⑴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理论贡献。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是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⑶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改进领导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⑷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材料题答案:材料1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唯意志论)的典型观点,材料2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宿命论)的典型观点。这两种思想倾向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⑶产生的根源30 唯心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社会应有的承认,而少数剥削阶级则掌握经济、政治权力,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②认识根源(停留于现象)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③阶级根源(阶级偏见)。在私有制条件下,统治阶级有意识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对历史的发展作歪曲的宣传。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剥削立场和观察视角的限制决定了他们经常歪曲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他们肆意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A5D6D7C8C9B10D11C12A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