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50 KB
  • 2022-04-22 13:48:44 发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doc

  • 1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2、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条件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益。3、教学设计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②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导向。⑤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⑥强调发展性评价。欣赏小学三年级语文:花钟三、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①教学目的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表现为教学目的的确定通常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没有明确体现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②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表现为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生将如何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问题。③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表现为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教学行为,缺乏对发展何种能力的目标分析,脱离“学生认识主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2、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条件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益。3、教学设计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②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导向。⑤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⑥强调发展性评价。欣赏小学三年级语文:花钟三、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①教学目的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表现为教学目的的确定通常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没有明确体现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②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表现为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生将如何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问题。③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表现为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教学行为,缺乏对发展何种能力的目标分析,脱离“学生认识主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2、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条件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益。3、教学设计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②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导向。⑤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⑥强调发展性评价。欣赏小学三年级语文:花钟三、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①教学目的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表现为教学目的的确定通常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没有明确体现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②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表现为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生将如何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问题。③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表现为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教学行为,缺乏对发展何种能力的目标分析,脱离“学生认识主体”。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观念、计划和规则等进行事前设计;二是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设计。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特征,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一个“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预先的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设计的准备①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需要主要指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目前状况、学习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三项内容。②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给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供指导。③学生特征的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一般特点(儿童认知发展变化中,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特征)、学习风格(学生个体多种喜好、习惯或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2、提出创意和设计思路 第一,要明确以下思路:一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要体现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有什么特点;三是本课的作用和地位;四是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难点和关键;五是安排怎样的教学活动,要哪几个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明确具体教学因素的设计,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情景、教学资源等。第三,要提出多种创意和多种设计思路,并在这些创意和思路中选择最佳的创意、思路。3、制定教学方案语文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手段与媒体设计。4、实施教学方案一方面要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同时还要不断地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时教学设计。5、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评价反思,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达到的语文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主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预设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了解目标预设的一般要求: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正确的目标表述要素,必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应该把握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设计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预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提出了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预设语文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依托语文教材,用心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预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发展。目标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会发生衰减、增益、变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调整。 《信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期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没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文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和爱戴的信客形象,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的优秀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这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会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深广的影响。而余秋雨深厚的语言功底也是本文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从语文知识目标来看,语言学习又是一个重点。[学生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在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阅读上,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了解余秋雨的创作,特别是《文化苦旅》一书的内容及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1、导入(1)由《正在消失的记忆》这一专题节目,使同学们认识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又会淡出历史舞台,成为消失的记忆。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资料,看完后,请谈谈你们的认识。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偏离,老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节目的主题“正在消失的记忆”。(2)师: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二十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随着通讯业的发展,这一职业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信客这一职业所具有的优秀的职业道德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永远是我们的做人之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信客,看他的一生经历能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学生对于信客这一行业是陌生的,适当地做以介绍,即有助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这一导入,还强调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保持优秀品质的都很重要,突出了本文的情感目标。)2、作者介绍此环节由学生来完成。师:作者余秋雨,是当代很有名的一名学者、散文家,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学生占有一定的学习资源,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同时,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会培养他们对传记文学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作者简介资料,让学生做以了解。 3、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掌握情况:(1)唏嘘(xīxū)噩(è)耗呵(hē)斥诘(jié)问猝(cù)然伎俩(jìliǎng)吊唁(yàn)文绉绉(zhōuzōu)昏厥(jué)(2)连声诺诺生死祸福满脸戚容长途跋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注音后,再从形近字、同音字等角度补充相联系的字,第二部分词语要求默写。因为形近字和同音字是识字的难点,而四字词语的默写更是学生的弱项,这一设计是对知识目标达成的一个保证。)二、整体感知,熟悉人物形象。(一)请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谈谈,《信客》一文的内容,谈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师:同学们已经阅读了本文,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的焦点会聚在信客的“苦”和“善”上,当然也可能会有学生提到信客的成功,信客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等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可为后面多角度体会本文主旨打基础。(本文篇幅较长,课堂整体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结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这一环节都是作为预习检测的形式进行的。)(二)速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内容的填写。师:大家已经清楚,本文是重点写信客的,这里,既指文中所描写的两个信客,也可指信客这一职业,请大家速读课文,筛选有效信息,完成下面的“信客档案”设计。出示:[信客档案]性别年龄适合人群(指性格)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一句话描述)信客的职业道德(关键词) 职业准备信客的职业特长(从文中找相关信息)信客的作用(重要性)(迅速筛选阅读材料的有效信息,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这种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能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三)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信客,要更深入地认识这一形象,我们还应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而细致地刻画这一主要人物的。(设想:本文篇幅较长,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设计这一环节旨在从记叙文的人物描写分析这一能力目标上做以训练,同时,让学生对信客这一形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下面的问题能深入研讨做准备。)2、根据你的理解,为信客写一段话,作为他的墓志铭。下面示例,仅供参考。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三、独特感悟,多角度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一)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疑惑,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穷愁潦倒,他这么做值吗?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1、问题研讨(提示:在课文中找相关信息来说明)(1)文中青年信客让别人得到了什么?(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么?设想: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对文章主题作多角度探索,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充实的一生”。 (二)“爱”的感悟。单元提示中指出:本单元的主题是以“爱”为主题的,我们应该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那么本文体现了那些“爱”呢?(引导学生得出:信客所具有的优秀品德是基于他对工作的责任感,而这责任感则源于他对乡亲的“爱”,虽说他曾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和怀念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三)同学们,余秋雨为什么要给一名信客树碑立传,信客的一身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他对你将来的择业会有怎样的影响?设想:旨在让学生明白,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所应当具有的优秀品质永不会过时,无论你做何工作,心中有“爱”是最重要的,要干一行爱一行,任何一项工作都会让你有所收获,就像这里的信客一样,做信客尽管很苦,却丰富了他的阅历,成就了他的教学。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1、佳句赏析: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如何理解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老人逼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2)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典雅精辟的语言同时,让学生知道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本文典雅的词句随处可见,体现余秋雨学者散文的风格,而畅达的语言更具表现力。)五、课堂小结掂量视诚实为生命的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总觉得是那个沉重,其实不仅做人,乃至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不是正承受着信用危机的挑战吗?愿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去奠基诚信大厦。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七、板书设计信客余秋雨 素材品格做信客理由任劳任怨如何做信客诚信无私为什么不做信客待人宽容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善良厚道教学反思:《信客》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作品。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信客的感人形象,认识并学习这个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而且要引导学生揣摩佳句,提高学生品味语句的能力。本文的主人公形象感人至深,课文有许多感人的片断,而且本文语言质朴而典雅,或比喻、或排比,还有的语句含义深刻精辟畅达,要引导学生对其语言艺术进行探究品味。一堂课下来,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发现了不少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在对文本的阅读环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单薄,应该多设计阅读。其次,因环节设置过多,从文本解读角度上说,这节课的处理还是“浅”了一些。这篇文章其实作者提出一个个人和社会如何面对“信”字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因为担心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无法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就“避重就轻”转而更多地赞美信客身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上完这堂公开课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可塑性很强。如果设计时偏重一下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收获会更多。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档案:随想录将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对语文教学认识的逐步变化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整理备案。收藏夹 听课后,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对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放入收藏夹。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展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和应用,而且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所预设的语文教学目标要符合两点要求:语文教学目标陈述须正确,能够体现三个维度的统一。(一)语文教学目标陈述须正确一般说来,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因此,目标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指向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例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正确陈述语文教学目标须做到: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符合规范性要求,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正确。1、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性要求语文教学目标陈述时,应该符合规范性要求。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性要求包括: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行为条件;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语文教学目标陈述中基本要素完整。(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评判意义不大,教学目标的预设必须从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例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等。这些陈述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所以都是不符合要求的。(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例如有位教师这样设计《谈骨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学生的革命骨气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是否已经提高,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恰当的评定。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应尽可能避免。(3)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了解……”,“45分钟能……”,“课堂讨论时,能……”。(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45分钟所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5)语文教学目标陈述中基本要素完整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中,四个基本要素完整,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例如:每个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每个学生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例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行为动词)(表现程度)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要正确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1)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知识与技能”领域多是结果性目标。因而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就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链接(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链接(二)体现目标三维度的统一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这就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这还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潜移默化,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作为目标的又一维度,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改变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从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实现目标三维度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工作。1、正确认识三维目标有的教师错误地把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把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当作过程和方法目标,将文章在思想方面的熏陶作用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上的误解导致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所以,须明确三维目标的意义和目标三维度的关系。(1) 三维目标的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给了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使教师和学生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中解脱出来,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而是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对于改革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目标三维度的关系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且体现于具体的目标中,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三个目标。2、目标的三维度如何统一目标的三维度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开来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目标的三维度在教学中的统一所有语文教学目标,都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比如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针对这句话,一位老师这样引导阅读。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这个词。“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的,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了。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齐声:钻出来了。师: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地生长出来。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方法,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认识春草生长的劲头,领悟春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领悟春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即使是最简单的识字,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识字可以有看图识字、做游戏识字、字谜识字、儿歌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部件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辨形识字等多种方法,而识字的同时,也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目标的三维度在过程中的统一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这里仅以阅读教学中关注过程、关注方法为例,加以解释说明。 一位教师在教《小桔灯》时,要让学生理解“行动描写及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先安排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有关的词语:“登上(凳子)、想摘(电话),爬下(凳子),缩回(小手),(对我)点头、摇头……”正当老师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作用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脱口而出的正是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结果,那么,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但是,这位老师不满足于此,接着问了一句:“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教师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结果的“准确无误”,而应关注过程的“万无一失”。由此可见,方法是在过程中掌握的,能力是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是在过程中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过程中培养的。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基本环节语文教学目标是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认识和理解目标的传递及变异、根据学生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预设的。其基本环节有: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编写思路,了解学生发展状况,预设反思调整目标。(一)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目标是特定目标,是一般目标的具体化。为了便于认识和理解,我们把一般目标具体化为特定目标的过程,看做是层层传递的线性过程。 实际上,语文教学目标的传递,其复杂性主要有:其一,语文课程目标并非仅在两相邻目标间传递,上位目标与所有的下位目标间都具有语文课程目标的传递关系;其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传递,各层次都会出现目标的变化;其三,各层次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化,并不全是消极的。弄清楚子目标(下位目标)与总目标(上位目标)之间的传递、变异、反馈、发展,即可依据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阶段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的单元目标和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应该透彻理解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清楚地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体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是怎样作用于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的。1、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标志着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标志着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1)课程标准关注全体学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3)课程标准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课程标准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课程标准认为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2、 透彻理解阶段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设置了“阶段目标”。透彻理解阶段目标,需要了解各个阶段目标之间的差异与联系。(1)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阶段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小学每两年为一个学段,初中三年一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学段目标。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阶段目标要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本节课处于什么学段,以及本学段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的目标处于什么样的梯度中,与前后阶段的联系是怎样的,都要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预设出难度适当、适合本阶段课程学习的教学目标。(2)课程目标的表述在阶段目标的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中心)来表述;体现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之中的目标,难有达成度,往往呈现为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和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3)课程目标的开放性和弹性课程目标是面向全国的学校和学生来设定的,必须考虑实际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课程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现实的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注意前瞻性和适应性的结合。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二)分析教材编写思路一般而言,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的具体化,阶段目标是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体现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就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具体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后,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阅读课文,认识单元目标,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原生价值,可能适合我们从很多角度来学习。但是,教材编写者把这篇课文选入了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单元,就意味着教材编写者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定位。1、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单元目标(1)在单元提示中领会单元目标教材编写者对文章教学价值的定位一般主要表现在单元提示中。比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用“整体把握”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此外,“文章的表达技巧”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2)结合同一单元文章领会单元目标同样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安徒生的《丑小鸭》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诗两首》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的深深的思考。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仔细阅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恰当设计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文选型教材,所选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需要教师“教教材”或“用教材教”。但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都必须首先读懂课文。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实践证明,那种只注重知识而忽略了文章内容的教学是不足取的。(2)恰当预设目标明确了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还要依据教学实际,根据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学生需要,根据教学环境与条件等,恰当预设教学目标。3、相同课文的不同目标指向相同的课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能够为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服务。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利用课文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发挥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着课文使用方式的不同,因此,正确认识特定环境中课文的目标指向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用课文《背影》加以说明。(1)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背影》人教版的教材将《背影》选在了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与《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信客》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背影》放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篇表达“爱”的文章。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单元提示提醒我们,本单元中的文章,都属于记叙文。在“熟读这些课文”的基础上,“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教材编写者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提示主要体现在文前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文前提示要求思考“这篇课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并介绍了本文的特点:“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课文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朴素”,显然这是从内容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体验文章的真情。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继续从内容层面提出问题:“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凸显文章“爱”的主题。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还有从写作手法方面来把握文本的,如:“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品味“关键性语句”依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这里编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这样写的好处体现在哪里,也是从形式的角度对文本内容的观照。对于课文中“写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则要求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加以关注。要求学生“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除了整体感知、深入分析文本内容之外,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还设计了两道拓展延伸题:“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 ‘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就课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第二道题目同样如此,“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同样是就文章中的内容设计一个话题,进行交流。人教版在练习设计中,主要侧重于要求学生从鉴赏者的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或解说。比如:“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词语,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等等。(2)语文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背影》语文版语文教科书将《背影》编选入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与《永久的悔》、《铁骑兵》、《苏珊·安东尼》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是散文单元,语文版教材更关注文章的文体形式。语文版教材编写者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并明确指出“《背影》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不同,语文版教科书没有设置文前提示,但在课后第一题中,也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打动了作者”。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编写者重点强调了本文的写作示例作用:包括选材示例作用。比如要求学生思考:“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表述方式示例作用,要求学生注意: “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试学习使用这样的手法,满怀深情的描写一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并就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试着用几句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作者还关注到了选文与课外生活的联系,在彩色插页中提供了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发表的油画《父亲》。要求学生“欣赏这幅油画,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语文版练习设计中则将读者与作者划分开来,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所感受到的父爱和作者在文章中展现的父子深情,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见解和思考方式”。比如,对于文中情感的体会,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打动了作者”,“体会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3)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背影》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将《背影》编选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组成一个以“至爱亲情”为主题的单元,因为文章表达的内容是亲情而组合为一个单元。苏教版在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要求学生通过对浓浓亲情的体验,认识到“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达到“我爱我家,我爱亲人。”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中也没有设置文前提示,课后的“探索·练习”明显分为三个层次:整体感知层次,要求找出“三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止不住留下了眼泪?”并“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道练习题,有助于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线索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语言揣摩运用层次,要求就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联系课文中有关的上下文,仔细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切爱护之情。”引导学生玩味有关的词句,细细品评其中的情感韵味。记忆积累层次,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动作的“准确生动而又饱含父子深情的词语”,体会“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并假设从正面看父亲,“能否想象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父亲的面容、神态、动作?”从中体悟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还要求背诵描写背影的段落,进行语言积累。 苏教版练习设计中更注重于要求学生作为文章中的一个角色来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儿子的感受和心情、父亲对儿子的关切爱护之情。比如,“作者为什么止不住留下了眼泪?”“阅读下面几句话,联系课文中有关的上下文,仔细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切爱护之情。”“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吗?”“从中你能否体悟出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呢?”尽管第一道题目中用了“作者”一词,但是这里是将“作者”看作文章中的“儿子”的,因此,依然是体验文章中角色的心情。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各家出版社教科书对于《背影》的处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显然三家出版社都关注到了文章中所体现的父子深情,但是人教版与苏教版相对比较重视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体会。人教版的单元说明、文前提示都要求学生体悟“爱”的博大,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苏教版中四道题目,三道题目均指向对文章中父子深情,特别是对父亲情感的把握。这与以主题组元有关。相比较而言,语文出版社更注重文章写作示例作用的发挥,从选材示例、表述方式的示例对选文加以关注。人教版教材比较强调对选文的拓展与延伸,用了两道题目来就选文的内容引发讨论交流活动。苏教版则更重视对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背诵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而人教版和语文版则是以“读一读,写一写”或者“字词积累”的形式进行词语积累。就课后研讨练习所展现的学习内容而言,语文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相对明晰、简洁,重点突出;而人教版本文的教学任务则稍显繁多。从三套教材的练习设计中,可以明显清晰地感受到教材编写者阅读文章的不同方式:人教版的“鉴赏者”角度、语文版的“解读者”角度、苏教版的“体验者”角度。当然,每一套教材中还存在其他的阅读方式,但主要阅读方式鲜明呈现。(三)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不恰当的目标要求,导致教学的无效。熟悉学生,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要认识学生的发展,了解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需求激发兴趣,兴趣产生动力。如此,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有目标有方向的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根据学生实际及发展需要明确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的语文经历、语文现状和语文前景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经历;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还需要了解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还要了解学生未来的语文前景。总而言之,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过去、现在的语文学习实际及未来的语文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恰当地预设出适合学生学情和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的语文经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是在零起点上接触母语的。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前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语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比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大致阅读过什么样的书籍,参加过什么样的语文活动,获得过什么样的奖励,他们大致有着怎样的语文经历,都需要教师具体把握。(2)了解学生的语文现状教师给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要知道学生们当前感兴趣的阅读、写作范围是什么。正在进行的有关语文的学习活动有哪些,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之间语文学习程度的差异怎么样。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哪种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实际状况来确定教学目标。 这可以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来完成,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比如,在阅读《背影》的过程中,学生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哄堂大笑。那么,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层次,将消除这种消极体验,唤醒他们对亲情的感恩作为必须预设或达成的目标。(3)了解学生的语文前景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因此,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预设必须将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作为重要考虑依据。哪些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以后的生活、生存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才适合作为教学的目标加以达成。 哪些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生以后的发展无关,应该摒弃在课堂教学目标之外。比如,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句的解释、某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无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会理解字词句,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总结文章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将后者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来完成。2、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方式方法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应该只是指出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而应该是学生美好品质、美好言行的欣赏者。了解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才能有正确的帮助和欣赏。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访问、调查、善察、笔谈等方法。(1)访问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就充分了解学生,这可以通过访问以前的语文教师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习风气、学习习惯,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包括语文学习方面的特长、欠缺之处);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信访等方法,经常向家长询问学生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教育等方面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问同学。要了解甲同学,可以先从乙同学那里问起,以获取一些间接信息,然后再直接找甲同学谈心,从而收集到较为准确全面的材料。(2)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卷进行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调查。比如,他们最喜欢的书籍以及喜欢的理由、以前阅读过的书目、最难忘的语文经历、最得意的作文或语文活动、最喜欢的语文课文等等。利用问卷调查,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掌握每个学生自己眼中的语文学习评价状况。这样,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学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阅读、思考动向,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程资源。(3)善察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在课堂教学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中。不仅要观察班级学习风气的变化,更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掌握他们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语文学习策略。(4)笔谈语文教师了解学生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周记、作文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叙述空间,通过评语或心得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四)语文教学目标的生成及调整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因此,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是每一节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所应具备的,每一节课也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无限发展变化的可能。 课堂教学本身有着课程标准研制者和教材编写者所设定的既定目标。又有语文教师所设计的预设目标,而目标的达成,需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是否需要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依据当时课堂情境、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是否合适,达成的效果如何,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反思。1、语文教学目标的生成目标的价值不在于规定学生必须到达的某一终点,因为固定的终点并不存在。目标的价值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性的、互动性的转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1)语文教学目标的生成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且预设目标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言语经验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定的。预设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生成的。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是生成的过程。预设只是一个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科内容的框架构建。最终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生成的。预设的目标需要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主观武断地批评或无视学生的体验。而应发挥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例析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自己预设了一些问题及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阅读完两遍课文,老师要求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出来。并与自己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作了比较。这个教学案例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教师设置的问题如下: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2.分析课文题目找出两部分内容的起止及过渡段;3.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4.百草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什么高妙之处?5.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6.概括第7段的中心。7.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1.文章写了作者在百草园自由自在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远没有百草园的生活那么好玩)的生活,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2.都说这是一篇好文章,我觉得写得很有趣,但还是觉得有点乱,为什么?(如:写百草园的美景,第2段写了春、夏、冬三季,第3、4段不写冬季却去写赤练蛇和美女蛇,写“我”的画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却又写他父亲做什么买卖了……)3.作者对于他被送到三味书屋有很多猜测,但又都没有肯定,他到底为什么被送去?4.先生为什么不愿回答我有关“怪哉”的问题?5.作者为什么引用“我们”读书的具体内容,还不加标点,而先生读的内容却加上了标点?6.作者前面说“我”去的书塾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从后面他们却可以私自到后园玩,而且还可以做很多小动作,戒尺却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这是否矛盾?7.经常听说鲁迅的文章含义很深刻,本文有没有含义深刻的句子? 8.对于“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课后提到了三种说法供参考,是不是考试时写哪一种都算对?9.第2段作者既然说“不必说”,为什么还说了那么多?10.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没有什么美感,作者写它有什么用意?11.从写作背景(见《朝花夕拾引言》)看这篇文章是作者成年后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为什么不用成人的口吻来写,而是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口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果表明,教师所预想的与学生的阅读实际存在很大的差异,不难想象,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解决教师所预设的目标时,学生在专注的神情和积极的参与下所隐藏的无奈。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时的“发现”与困惑,往往比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更重要更切实际。高明的教师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订计划,让学生充分思考,把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更具有探究和争论的乐趣。2、语文教学目标的反思调整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师并不缺少实践,但对实践的思考和一定理论指导下对实践的思考尚需加强。教师要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省和观察、思考。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的反思,显然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1)教学目标反思的类型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我们常常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教学目标反思的类型有: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反思、教学目标设计后的反思、教学目标实施后的反思。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反思主要思考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教学目标由谁来定、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等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后的反思。教学目标设计后的反思主要是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地了解,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实施后的反思。教学目标实施后的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问题是否能作为教学目标。它与既定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呈现教学目标的时间和方式是否恰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达成,为什么)等等内容,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达成。(2)教学目标反思的主要角度教学目标在设定、实施、达成中需要反思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一位教师在写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一文的教案时。设计了两个明确的目标:“体会常春藤上的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结构的特点;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任务、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搞清楚到底老贝尔门还是琼西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上了。”本节课虽然基本上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但教师“想让学生理解情节线索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目标远远没有达到。”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预设、达成的过程和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反思:第一,谁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预设,学生参与了教学目标的生成过程。教学目标中既有教师的预设性目标,又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生成性目标,达到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显然,比较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二,教学目标是否合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否合适,这要根据文本内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显然在学生关注的范围之外,这就需要教师考虑为什么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搞清楚老贝尔门还是琼西是主要人物”?这是这篇文章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吗?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不能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针对原有的教学目标来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教学的定位是否合适进行反思。比如,本节课的两点教学目标都属于“形式上的东西”,这些问题是否进入文本的核心层面。是否与本单元的教学相配合,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在反思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文章、对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四年级语文:观潮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教学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否则,有可能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散乱、指向性差,甚至于导致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现象”。因此,怎样开发与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根据课堂现场调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预设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关注学生需要,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在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从认识宏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出发,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研究,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分析,一层一层接近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选择和安排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的主体是文本。预设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工作就是解读文本内容,分析教材内容。需要关注的是:从文本细读开始预设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向并能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预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随着变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现实情境、学生的学习实际发生变化,及时调整并认真反思十分重要。 恰当安排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并同时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以确保由语文课程资源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具有语文性及其正确的目标指向性。(一)语文教学内容的预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不同的内容选择。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语文性和目标指向性,怎样选择和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开发和创生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解读文本内容,分析教材内容,预设教学内容。第一,解读文本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师生共同与选入教材的文本之间进行的对话。对话以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基础。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读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的解读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即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内容解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解读文本时不偏离文本;而文本内容解读的主观性则使文本内容解读具有差异性,并使文本内容解读具有再创造性成为可能。 事实上,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各自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不同,经历不同,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也不同。因此,他们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不尽相同。语文教学设计中,当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内容时,语文教师不仅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且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解读文本内容。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其需求也不一致。所以,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从多角度、多需求、多层面与文本进行的对话交流。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完成语文教学设计任务。(1)教师与文本对话时的角色定位语文教学设计中,当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内容时,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变动的。语文教师既是一般读者,也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变换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立场,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所以,我们需要认识教师在不同角色定位的情况下,不同的文本内容解读。A.一般读者角色的文本解读作为语文教学设计时的教师,首先应该进行自然状态下的阅读。即教师依凭自己的经验、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以自然人的身份和文本进行对话。这时的阅读,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欣赏。阅读者随着文章闲适优雅的笔调而从容惬意,委婉悲伤的语句而黯然神伤,跌宕起伏的思绪而坐卧不宁、拍案而起,都只是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阅读者所体验到的,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比如,作为一个自然状态下的读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如同跟随着作者去了一趟又一趟的地坛。把地坛的每一棵树、蚂蚁、蜂儿、瓢虫都看得熟悉一如自己的朋友。随着作者想了又想关于“死的问题”和“生的问题”。去体会母亲的“自我安慰、祷告、提示、恳求与嘱咐”。于是原本有些随意、有些茫然的你,在一瞬间顿悟到一些东西,感受到一些东西。至于感悟得多少、深浅,都可以如行云流水,顺其自然。不必在意读书的时间、方法、节奏,可以随心所欲,想读就读,想止即止。B.教师角色的文本解读作为教师所进行的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欣赏,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师不但要自己读懂文本,还要教会学生读懂文本。不但要充分考虑阅读所使用的方法,还要认真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所使用的教法、学法。自己读懂文本,基于自身丰富的阅读经验、人生阅历。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还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和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考虑阅读所使用的方法,以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基础,思索最有效、最方便的阅读方法;分析教法、学法,则要求教师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转化为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把方法指导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对话过程中。 作为教师所进行的阅读,对文本解读的体验和对学生解读文本的多种假设,是教师预设教学内容的依据。有的教师习惯于采纳《教学参考书》中对于课文解读的意见,而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重点和教学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甚至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角度都是一样的。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教育对儿童是具有极大的束缚作用的,是摧残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假设我们没有看到这些标准答案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这些内在的涵义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晚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述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童年生活,其中有无忧无虑的游戏,也有对学习生活的回忆。当他向我们描述三味书屋的时候,依然是以一位儿童的眼光向我们讲述的,他对“匾和鹿”的行礼、先生不告诉我“怪哉”虫的原因、大家听到先生“叫”后一个一个回屋的狡黠和“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乖巧,以及先生读书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鲁迅的用功:先生“给我读的书也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然而这些内容,似乎所有的老师都忽略了。只剩下封建教育对儿童的身心摧残,老师和学生读到的一定是这种身心摧残吗?当我们把阅读的权力交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可能体会的更多一些。比如:有位教师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走进三味书屋是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的标志,不论喜不喜欢,作者都要走进书屋接受教育。作者后来所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还是得益于三味书屋的学习。因此,我认为三味书屋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这在教师控制阅读权的课堂上是不容易听到的。显然,教师采纳教学参考书,对文本单一的解读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还给学生自由解读文本的权力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抛弃对文本解读的单一观,首先面对文本做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回到文本本身去理解文本,而不应该照搬教学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语文教材中经常选用许多新课文,学生自己去读的时候,他们确实领略到了阅读的乐趣。可到了语文课上,有的老师一讲,又什么味道都没了。显然,同样的文本,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和教师在课堂上所传达的是不一样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恐怕是教师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没有面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解读方式,更没有在课堂上搭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也会出现教师错误地地解读文本内容,偏离文本内容,却将偏离的文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当作对文本内容的创生。为避免无价值或负价值的误读,解读文本内容,就要注意还原文本的语境、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1)还原文本的语境任何言语作品都是特定语境中的产物。然而,随着文本的生成,语境因素自然消失。“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是言语接受者通过言语‘破译’言语本身所包含的语境信息,也就是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生成的语境,在对语境的还原中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语境:“李白请谁喝酒?”“哪一天去喝酒?”“为什么喝酒?”“到谁家喝酒?”“谁炒的菜?”“谁提出引子,李白为什么诗兴大发?”“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形?”“李白把心里话全说出来之后,又出现了什么插曲?”等等问题。想象诗人彼时彼地与友人会饮的原因与场景,将李白写作《将进酒》的现场还原出来,引领学生一起体验作者由悲到欢、由欢到狂的心绪变化。教师还从李白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入手,解读李白处于此种境况的深层原因,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2)准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情感内蕴丰富的文本,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关乎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至关重要。例如语文版九年级上册《马说》一文,表达了韩愈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揭示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并发出反问:“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得有理、有力,充满着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将作者的愤懑表达得极为强烈。但有的老师在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得可怜兮兮、满腔委屈,而愤激不平之气全无。文章的感情基调出现了错误,则对文章的理解难以准确到位。(3)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语言是文本解读的一个关键抓手,因为意义贮存于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揭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感情、态度转换生成与之大致相应的语言,产生文本。读者理解文本,必须抓住文本的语言,仔细体味、认真揣摩,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有些教师在理解文本语言时出现了偏差,就会误将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观点、体验和感受当做正确的,结果导致对文章内涵的错误理解。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选取了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本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它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以全部的热情和思索吟唱的一曲大地之歌。”字里行间萦绕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渗透了对故乡山水和民众深切真挚的眷恋,并对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开展了深入的内省和反思。东北的白山黑水,是作为国仇家恨的历史见证而存在的,它必然要承载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同学们在阅读“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这段话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埋葬”挺阴沉的。前面这些句子都在渲染家乡土地的美,一个“埋葬”就把所有的温情全埋葬了。可以说,此时此刻,正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哀伤和悲愤的最佳时期,如果这时教师却说“咱们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啊,又发现一个用错的词语。怎么办?”“改呀!”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改起了词语,改为“收获、回荡、绽放”,将作者的满腔“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简化为“留在记忆中的笑语欢歌”。(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文本的主题是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本的灵魂。它渗透、贯穿于文本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本中所反映事物、人物等描写对象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读者理解文本,必须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对文章主题的错误解读只能导致结论的谬误。例如《丑小鸭》一文,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有一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就是“丑小鸭”生来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两种答案都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一说是丑小鸭生来是只丑小鸭,当丑小鸭向天鹅游去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 一说是丑小鸭生来就是白天鹅,因为随后作者说道:“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关系。”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认为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文中也有文字加以佐证。可是,这样的解读马上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丑小鸭静静地等在养鸭场里,它会不会变为白天鹅,如果会,它经历的那么多的磨难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经过努力奋斗的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吗?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都将无法回答。导致的结论就是人的命运生来就注定了,努力将没有任何意义,这显然不是作者写作《丑小鸭》的用意。第二,分析教材内容教材是按照编写者的意图对文本做的一次精加工,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当中,教学参考书是编写者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阐发与规划。语文教材内容包括课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还包括教材说明、单元说明、课前提示等。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说明、单元说明、课前提示是帮助我们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课后作业也为我们理解和使用教材提供了暗示。语文教学设计时,分析教材内容就是要对以上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探寻教材编写思路,进而正确解读教材内容。1、分析教材编写思路 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仅仅做到对文本内容的个性解读还不够,还要明白教材编辑者的编写意图。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十分必要,它为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打下基础。教材编辑者的编写意图在教材说明中有总体介绍,在单元说明、课前提示以及课后作业中有具体体现。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单元说明、课前提示以及课后作业。下面以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为例说明。(1)解读单元说明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编排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这是一个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这篇课文在本书本单元中侧重学习其中所表达的亲情。(2)解读课前提示《纸船—寄母亲》一文的“课前提示”中指出:“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两首诗,就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可以看出,在亲情单元内,这篇课文主要关注的是亲情中的“母爱”。(3)解读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中除了要求背诵诗文以外,还要学生体会诗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且在第三题中明确提出本课中所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第四题则提出“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从中可以看出教材把这首诗歌编排在这里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诗作中所表现的亲情—母爱。这样我们就基本把握了编者的思路。2、如何正确解读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也不同。正确解读教材内容,其实质是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教学目标问题,所以,必须树立教材使用的正确理念、正确解读课后作业,建立目标与内容的正确联系。(1)树立教材使用的正确理念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思考。一些理论引导使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其实,这种理论认识是不到位的。 一篇课文,“教教材”则教学生读懂读透了一篇文章;“用教材教”,则同一篇文章,譬如鲁迅的《风筝》。教师既可以教“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体验鲁迅的‘民族魂’”、“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还可以“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或“运用读解知识‘点评’阅读《风筝》”,或者是“体验通过写作”。究竟哪位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更加适宜,我们似乎一时难以判断。不能仅仅从教学的层面来考虑“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还应该从课程层面来认识“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有的选文可能本身就是课程内容,那么在教学这样的选文时,必须“教教材”,才能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而有的选文本身不是课程内容,仅仅是达成课程目标所凭借的材料。这时,就需要认清选文所具有的课程指向来“用教材教”。认清了选文的作用,再考虑“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才能创设、生成适宜的教学内容,否则,只会离语文课程目标越来越远。(2)正确解读课后作业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精心设计了优秀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教师把握教材编写者编写意图的重要依据。正确解读课后作业,教师对作业的理解一定要到位,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误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中,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教材编写者在这篇文章教材说明中指出,应“注意作者是以儿童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而童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很多:可能是带给我们欢乐的忍俊不已的趣事,也可能是给我们惹来麻烦的,还可能是伤感的。 总之,本题给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但有位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巧妙”地给这一道题目来了个“偷梁换柱”。将这道题变成了:“在你的童年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人或事有哪些?”并且,老师做示范回忆起童年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舅舅”。于是回忆变成了感恩大比拼,缺失了童年的烂漫多姿,也就不可能用“儿童的心态”来展开回忆了。正确解读课后作业,要联系前后选文,建立单元训练序列。选文具有积累作用、示例作用、引发作用,课后的练习作业自然也划分为各种层次,有指向文本内容的,有指向文本形式的,还有引发学生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中每篇选文的课后都有整体感知、积累赏析、拓展延伸三个层次的作业设计。但是选文的教学应当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进行,不是每篇文章的教学都必须有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要误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将每一篇选文的教学都设计为三种层次,导致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泛化。教师根据课后作业布置练习活动,要依据单元教学要求来重新规划、组织、设计,要适当正确有效,不可流于形式。教材的使用上存在着误区,根源于教材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因而,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能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使用过程中,缺乏重新组织教材和利用教材的意识、能力。由于现行的教材大多属于“选文型”, 教材编者对重新组织教材和利用教材没有做出明确的引导。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者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课程内容或教材内容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化阐释。教师面对一篇课文要教什么内容、要落实什么目标无所适从。本应由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和语文教师们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都转嫁到普通教师身上,就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学习的新知识、新理论增多,普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要走出教材使用的误区,需要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和语文教师们共同努力。第三,预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师上课的关键。教学内容从何而来?文本内容是否等同于教材内容?文本内容是否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否等同于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需要弄清楚。其实,文本内容、教材内容都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潜在的存在。文本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教科书的编辑者通过教材说明、单元说明、课前提示、课后作业告诉我们,教材内容只关注部分文本内容。文本内容、教材内容也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内容、教材内容的重新建构。 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既是对文本内容、教材内容的发现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整合包括文本内容和教材内容在内的课程资源的过程。预设教学内容,就需要深刻认识以上问题,特别是弄清楚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按照一定的步骤预设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内容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对文本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教材编写者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其方式有:忠实传递、适当调整、创生开发。三种方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局限,语文教学设计中要适当选用。(1)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忠实传递在现实课堂中,教学内容首先可能是对教材内容(教材处理下的文本内容)的忠实传递,旨在将教材中的种种材料,完整如一的转交到学生那里。教师基本上是照搬教材内容,教材上说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可以说是照本宣科。(2)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会对教材内容做有意识地处理:教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有别于教材内容,但还在文本内容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对于文本内容的处理是适合课堂教学的,但也有不适合的情况。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23课《散步》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走到了一个岔道口,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决定要由我来做,我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只好委屈儿子。但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到了母亲走不过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阅读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的体验与感受:家庭的幸福和谐,母子、父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浓浓亲情,生命的流逝、爱的传承,对生命、爱的珍视,中年人的责任等等,都属于文本内容。作为教材,必然对文本内容做了一次筛选整理,文前提示中强调:“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显然,在这里,教材偏重于让学生体验文中的亲情。课后作业中第二题:“‘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显然,在这里,教材偏重于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所体现的“中年人的责任”,而摒弃了文本中所体现的其他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教材所规定的让学生体会“中年人的责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总有点隔着靴子挠痒。这时候,教师如果只顾忠实地传递教材内容,就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有经验的教师就会调整教学内容,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亲情的理解与体会上。这样的处理显然更符合教学实际。这就会出现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内容,却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情况。(3)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与文本内容教学内容还可能既不同于教材内容,也不同于文本内容。这样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地偏离文本内容与教材内容。譬如,在《美丽的大脚》中乡村女教师将“千里迢迢”读成“千里召召”,就完全背离了文本与教材,但这种偏离通常是由于“教师的知识与文化水平低于课本的标准,他不能够正确理解并真正把握”教材与文本内容。这种偏离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属于教师对文本的“无意识改造”。 当然,这种改造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对文本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创生与开发。也许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将文本内容演绎成了生活,也许是在文本与教材的基础上又做了新的探索。比如,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陶渊明生平的介绍、教师补充背诵的《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本人生活道路的讨论,这些既不是教材内容。也不是文本内容,但它是基于文本内容而来,是在文本内容基础之上的创生,这种创生源于文本,但不局限于文本、不局限于教材。这是教师和学生运用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良好状态。2、预设教学内容应该注意的问题(1)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性在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之前已经确定了本节课或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每一项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即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立。(2)学生学情学生的学情也是教师预设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设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师自己去解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的时候,教师可能从中体会到文本中也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爱,但是教材内容中却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呢?根据学生的程度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如果学生可以体验得到,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如果学生体会不到,我们也可以放弃。3、预设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1)教学内容要恰当就是要求内容为目标服务,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确定。(2)教学内容要充实要求通过内容的教学,能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内容不足则需补充,内容冗余则需删减。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于教学难点,应该划分层次,设置阶梯,一步一步来解决;对于疑点,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真正做到有疑而问,有问有答,解疑到位。(二)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及调整在语文教学方案中预设的语文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及时调整,使预设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要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整合各种语文教学资源,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第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不断地得到补充与修改,甚至可能会“改弦易辙”。为什么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是必然的,如何应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反思调整语文教学内容,是我们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1、引起语文教学内容变化的原因引起语文教学内容变化的原因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多元理解、教师对学情估计不准确、课堂教学现场出现了意外。(1)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多元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变化首先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经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对于同一文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同样学习《念怒娇·赤壁怀古》一文,一个班的学生可能决定从上阙写景开始鉴赏,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可能倾向于从分析周瑜入手。沿途风景迥异,但殊途同归,都能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2)教师对学情估计不准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变化还可能是因为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准确,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及时的调整。比如,一位教师设计《最后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入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这时,有一个平时表现很调皮的学生突然举手问了一个问题:“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中,爹妈不关心学习,老师叫学生丢下功课浇花;钓鱼时放学生假,这值得写吗?另外,写‘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韩麦尔先生这么多废话,不是浪费了这宝贵的一节课吗?”这显然是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但在教师的备课内容中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不回答学生的问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短暂的思考,这位老师还是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大家交流讨论韩麦尔先生的话是不是废话,与中心有无关系。 这时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没有预设到的,而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生成的。当然,这种生成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性。假如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即使提出问题了,教师简单敷衍一下或者自己给出答案,都将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3)课堂教学现场出现了意外教学内容的变化还可能是因为课堂教学现场出现了意外情况。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对联六则》时,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断了。学生们有的把目光投向了麻雀,有的发出了抓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鸡毛掸子驱赶麻雀……这位老师却没有加以制止,而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麻雀,一边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刚才发生的事件为话题,拟一幅对联,看谁写得好。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拟出了颇有意味的对联:“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慌慌张张一只麻雀,开开心心一群学生”“麻雀东南西北飞窜,师生前后左右观赏”“学子观看尽心,老师开窗随意”等等。这样的偶然事件,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程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如何应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的机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面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语文教师要认真准备,灵活应对,把预设和创生有机结合起来。(1)认真准备我们提倡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艺术地进行教学处理。并尽可能精细、周全、巧妙地预设教学内容。这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2)灵活应对上课的过程不应该是呆板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是以原有教案为蓝本,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断调整,师生共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不可能预测教学的全部,因此及时地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教学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表现,也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对于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其优点所在。对生成的偏离课堂主旨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辩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让他们的思路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假如教师不给予及时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所以,关注课堂生成,给课堂留足机动灵活的创造空间,同样需要教师发挥适度的主导作用。(3)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预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以便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引导学生完成探索、学习过程,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这种学习方式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每一节课前都有无法预知的挑战,都有无法预设的生成,使得每一节课都令人期待,都充满无限的魅力。同样,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凝固,通过教学反思,原有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成为生成新一轮教学内容的参照物,以助于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更契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3、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调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实际学情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认真回顾教学内容,分析、总结、反思,无疑将使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使语文课堂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反思,不仅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必要补充,而且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更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1)反思的类型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同样贯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的思考,思考内容是:解读文本内容、分析教材内容、预设教学内容时,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困惑,对教材的教学化处理是否得当,对学生学情的估计是否合适等。 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思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预设是否适合本节课的氛围、学情,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后的思考,思考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等。(2)教学内容反思的主要角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实际学情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认真回顾教学内容,分析、总结、反思,无疑将使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使语文课堂学习更为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里,我们以一节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为例,从目标指向性、正确性、合理性、适切性、实效性几个角度对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性。主要对课堂教学中所预设或生成的教学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联系考察,思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位教师教学口语交际活动《婉转拒绝》中,预设了这样几个活动:1.展示名人婉转拒绝的例子(罗斯福总统的例子、冯冀才的例子),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2.展示生活中需要婉转拒绝的例子(把干洗过的衣服拿去退换、拒绝好朋友来抄作业),练习怎样婉转拒绝;3.设置几道情境练习,分组讨论解决如何婉转拒绝;4.请同学们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婉转拒绝的难题,大家讨论解决。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从“认识什么是婉转拒绝”的知识入手,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婉转拒绝;并设置情境联系,学习如何婉转拒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类似难题。可见,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与“学习婉转拒绝”的教学目标联系紧密。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显然注意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所生成的教学内容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语文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主要思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比如,在《婉转拒绝》的口语交际学习中,教师首先展示了罗斯福总统婉转拒绝的例子: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罗斯福打听海军在加勒比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在这个例子中,罗斯福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但因为运用了婉转拒绝的方法,达到了不伤害对方感情的目的。利用这样的例子来解说什么是婉转拒绝,显然有代表性,学生从感性认知上了解了什么是婉转拒绝。但是“什么是婉转拒绝”教师主要是以实例展示,没有从理论角度进行阐述,更没有对其适用的范围、条件加以引导分析,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凡是拒绝,都要婉转。从后面情境练习的设计来看,教师自己也没有认识到婉转拒绝的条件,把不必婉转拒绝的也生拉硬扯地要婉转拒绝,使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变得模糊难辩。语文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主要思考语文教学内容中是否合理利用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恰当安排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使学生更乐意、更有效地学习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位教师从名人的故事入手,介绍什么是婉转拒绝,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名人事例转入生活实例,拉近了学生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较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设置情境练习,分组讨论解决,进行实践演练,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掌握怎样婉转拒绝。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过的难题。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广泛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呈现方式有图画、有视频,呈现顺序由易到难、由远到近、由模仿到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开心,有趣。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主要思考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该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包括学习实际需要和生活实际需要。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情境练习题目:练习一:一位担任班长的同学认为做班级工作花时间,耽误自己的学习,感到吃亏,便向班主任提出辞职。作为班主任,该怎样打消班长的念头呢? 练习二: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与这位同学的感情?练习三:假设你跟妈妈商谈购置家里的窗帘。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来布置房间,而你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这时,你该怎么对妈妈说呢?练习四: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亲去泰山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我们对练习一进行反思,发现教师设置的这道练习题的是让学生假设自己为班主任去说服前来辞职的班长,七年级的学生恐怕很难从成年人的、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学生的回答尽管经过了讨论,还是难以说服人,比如有学生说:“这好像就像是一个酸苹果,你咬了一口,让别人来捡,谁还会来吃呢?”经过教师的启发,比如应该讲讲做班长的优势,当班长的利大于弊等等。学生答:“做班长很有权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总是难以说出令人心悦诚服的理由,显然,这个练习情境超越了学生的经验范围,难以很好的解决。练习二是教材内容中的一道题目,但这里所设置的情境显然不需要婉转拒绝,面对自己的好朋友,自己的拒绝有正当理由,可以坦诚相告,并不需要煞费心机的婉转拒绝,所以,学生的回答也难以体现婉转拒绝的优势。有一位同学就回答:“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很明确的告诉了对方拒绝的理由。而另一位同学的答案是:“爸爸的50岁生日只有一次,而球赛是每年都有的。”似乎在同学理解拒绝理由的前提下显得完全没有必要。第三位同学的答案是“这场比赛没有我喜欢的球星。”仔细思考起来,还不如直接告诉对方原因效果更好一些。练习三,就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活中也缺少或者说很难碰到这样的实际冲突,一方面,现在家长在进行家装设计时一般会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家庭的装修可能几年才会碰到一次,甚至说很难碰到,倒是平日里买衣服的时候,由于家长和学生的年龄差距、兴趣爱好、审美眼光各异,产生冲突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练习四,同练习一一样,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说服学生,由于学生缺乏相关阅历,很难妥善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倒是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过生日的时候,几个好朋友商量要凑份子,找个饭店大家撮一顿,我想拒绝,不知道怎样说才不伤感情?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教师很容易意识到教学预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备课、上课过程中应该多多从这个角度加以关注,以便教学设计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主要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语文知识,驻留了相关的语文经验,获得了相关的语文技能。还是以这节口语交际课为例,尽管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具备明确的目标指向、安排合理,但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正确性、适切性出现了问题,使得语文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从学生情境练习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的进行恰当婉转拒绝。比如,有的同学是直接说出了拒绝原因。例如,练习二中,直接告诉对方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有的则是撒娇、耍赖。例如练习三中,明确说出“我就要这一件”;有的同学则强词夺理。例如,在对练习四的解答中,有同学说:“上次中考,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呢?地理呢?历史呢?”由于考试成绩不好,当然不能出去游玩,这种拒绝方式显然会伤害学生;有同学说:“泰山有地震,不能去。”而这种拒绝如果没有事实依据的话,显然成了“强词夺理”的“谎言”。这都是不恰当的。对于学生提出来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也没有商讨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种种情况表明,大多数同学都在就事论事,没有明确的婉转拒绝的意识和方法。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凝固,通过教学反思。原有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成为生成新一轮教学内容的参照物,以助于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更契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第二,语文教学内容预设和调整对资源的要求课程资源与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的利用影响着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发现各种课程资源,将原本处于课程系统外部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并纳入教学活动,合理、有效地利用,使其有助于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便显得十分必要。1、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具有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可供开发利用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为实际的语文教学内容,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展开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语文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来源,可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根据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按照语文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课程资源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但这样的区分有助于教师明白开发课程资源的着力点所在。教师应该在利用力所能及的具有的条件资源的情况下,广泛开发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纸质媒介资源、电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根据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语文课程资源和隐性语文课程资源。(2)如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广泛寻找一切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这里,我们主要依据语文课程资源的功能分类及其存在方式来谈谈如何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语文课程资源。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生命载体形式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首先要用好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纸质媒介资源、电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自然资源等。 纸质媒介的资源主要指向现行教材所选用的文本以及教师和学生能够看到和利用的其它文本资源。现行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大多堪称经典,经营和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资源浪费的现象还很严重,不少经典文本被教师当作“用件”来使用,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对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多元的理解指向以及蕴藏的审美价值等等都利用不足,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的价值,是利用好纸质媒介资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课外的文本资源也比比皆是。各种文学名著、报刊杂志同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还要广泛利用电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自然资源。电子音像资源,可以利用音乐、图画、影视等载体的课程资源,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的声像,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的配合下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而网络资源则以其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山野村景,无论是地理地貌,还是物候变迁,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宝贵素材。开发生命载体形式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还要特别关注生命载体形式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学生以及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其他社会人士。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个人经历、教学形象、人格力量和情感品质,是传输语文课程信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从自身发现、寻找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学习的个体才华、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果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可资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其它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他们中间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人可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加以特别重视的。 这些语文课程资源,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2、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尽管很多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了语文教师的视野,但是它们还只是备选材料,只有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教学内容。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其成为恰当的教学内容,便是需要语文教师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1)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有限的语文课堂时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体,选择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强调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强调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指所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别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特定教育对象特有的教育背景、知识背景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优势,使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语文课程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强调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还要求所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必须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有些课程以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的课程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的课程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所选用的语文资源,必须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着眼于非文本资源及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语文学习相去甚远。比如学习《再别康桥》,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转化为河畔的一对新人,用几幅粗糙的黑白画面代替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学习《祝福》,变成了看电影剪辑。将语文课上成了图画、音乐、影视欣赏课,一味地以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代替文本阅读,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广泛的语文课程资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之后,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语文课成了自然课、地理课、物理课、美术欣赏课、音乐课、常识课,独独远离了语文。因此,必须重视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只有适时的引入恰当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强调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也要求所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必须适合本节课的语文学习。一节语文课,根据其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来取舍语文课程资源。不适合学生本节课语文学习的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及时剔除。比如,一位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考生成了两个问题:一是“期日中”是否科学。二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在这节语文课的学习中,学生举出了很多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辨析陈太丘与友人“期日中”是否科学,有的学生认为,“期日中”时间太宽泛,没有办法确定是否科学。有的学生则从认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科学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各说各的道理,好像无从判断正误。但就本文而言,学生争论“期日中”是否科学是想要借此判断友人是否迟到,如果“期日中”科学,则友人迟到可以认定,否则,就无法确认友人迟到了。学生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其实,判断友人迟到与否,并不需要讨论“期日中”是否科学这个问题,文中有言道:“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一句“过中不至”,足以判断友人迟到了。这些课程资源的引入并没有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把可以在课文中解决的问题复杂化了,导致学生不能按照正确或者说是简洁的途径来理解课文,这样的课程资源的引入显然进入了另外的误区,为引入课程资源而引入。对于此类不适合本篇课文学习的语文资源,教师也应当有纠偏纠误的意识和魄力,对那些看似有联系,实则无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及时地将学生引导到恰当的语文学习轨道上来。(2)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如何把“原生态”的、零乱无序、优劣混杂的语文课程资源整合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功。还是让我们回味一下于漪老师教北朝民歌《木兰诗》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的“东”、“西”、“南”、“北”有怎样的含义,它们与汉乐府《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中的“东”、“西”、“南”、“北”有什么不同。与徐渭题写在青藤书屋的对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中的“东”、“西”、“南”、“北”有什么差异?与王实甫写在阳关的对联“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中的“东”、“西”、“南”、“北”又有什么差别?于漪老师将这些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了独特的系统性和教育针对性、目的性,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于漪老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的功力。 课程资源在成为教学内容之前,是零乱的、分散的,它难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加工、重组、整合,使“素材”变换、加深、升华和活化,以契合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性,要善于发现各个零散的资源之间的联系点,让学生在这些动态的语言实践、多样的言语作品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教科书与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关注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生成性,灵活取舍教学内容,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有些内容教材上没有涉及,事实上,这些动态生成中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捕捉相关的教学信息,并能够及时准确地辨识出课程资源中最具价值的某些方面,适时运用到教学中。如,当教师教学《山中访友》时,一位学生针对文中的语句:“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提出自己的质疑:“作者把蚂蚁捧起来,当做小弟弟,被捧起来的小蚂蚁会怎样想呢?它也把作者看作自己的哥哥吗?”这是预先教师没有预设到的。实际上,作者此时已经破坏了前面“我……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中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境界。是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语句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还是闻而不见忽略过去,甚至嘲笑学生提出如此幼稚可笑的问题。无疑与教师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功力密切相关。不可否认,这些动态生成中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根据教学现场情况及时捕捉相关的教学信息,并迅速准确地辨识出最具价值的方面,适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欣赏几个片段语文教学方法设计尽管教学方法是形式,但绝对不能小觑它。诚然,内容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教学方法不仅体现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方法就是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且使之互相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正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学才能够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更何况,作为形式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内容。“三维目标”之一“维”是“过程与方法”,这就告诉我们: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也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实践经验归纳多,理论规律升华少。在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一定要克服这种偏向,一定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切忌空谈理论,而要把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作为基点和目标,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选择运用和创新发展语文教学方法时,不仅要凭经验,更要凭理据。如果忽视语文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不仅运用方法会感到困难,容易导致语文教学方法的误用;而且很难把握教学方法发展变化的走向,不能恰当运用和积极改革语文教学方法。阅读下面这份案例,思考: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哪些前提条件?需要符合哪些要求?这位老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为什么?《桃花源记》(第一课时)1.导入由桂林“世外桃源”这个旅游景点引出成语“世外桃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个成语的含义,并引出其出处——《桃花源记》。2.诵读感悟(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再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从字音、停顿等方面作出评价。(2)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教师适当给予评价。(3)请三位同学对整个故事进行概括,并由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梳理清楚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4)学习小组成员内部交流预习情况。要求:一、划出认为较为重要且易弄错的词语或句子;二、交流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三、小组内复述故事情节。将交流情况记录在“学习小组活动记录表”上。3.复述故事情节,疏通文意(1)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轮值小组担任评委。复述名额为5个小组。(继续感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述力)(2)其他小组成员可就以上5个小组的复述进行指正或补充。(3)评委小组对各小组进行评价。教师也做适当点评,以鼓励、表扬为主。(4)各小组就本组自学中存在的未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求助。教师先让学生给予回答。不能回答的由教师回答。4.作业(1)注解摘要。(2)小组共同完成想象作文:《再访桃花源》。案例研究阅读下面这份教学设计。在研读中思考并解释以下两个问题:1.在下面这份教学设计中,教师综合运用了哪几种阅读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体验作者的情感,各有什么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无转变,为什么?2.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想,与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异同?你怎样评价这种差异?《童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与七年级学生生活贴近,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本文是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着本单元“提高朗读能力”的要求,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四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串珠,线条比较单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文言语感弱,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并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设计理念(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教材要求背诵的文言诗文。”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重点多是“读”“译”“析”。(二)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3.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4.反复朗读,熟读背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6字法):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2.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教学重点 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2.学生搜集或写作“童年童趣”话题的文章,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么欢快,多么有趣,至今记忆犹新,下面请欣赏几副童年的图片,让它们带我们回到童年时代(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兴奋不已)。沈复先生的《童趣》向我们展现了他童年时期一些美好的印象,让我们读读他的文章,体会他的感受和体验。因本文是一篇同学们未曾接触的文言文,故学习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以及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二、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2.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三、第一板块:译读激趣1.简介作者、作品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2.一读(指名学生读),读准字音。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恬淡、悠然、愉悦)(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1)教师导学: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要靠大家的智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多媒体展示)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插话、点拨,进行组间交流。(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多媒体展示)(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虾蟆。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四、第二版块:寻读品趣1.刚才理解了文意,下面进行第二次合作。注意的问题是:(多媒体展示)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2.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3.学生向全班展示。教师准备:(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两眼能受强光刺激,又视力极佳,更善于观察(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5)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4.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在以上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读出趣的心情。5.小结(板书):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明确: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联想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土砾想象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蛤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重点字词句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等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④省略句并翻译。⑤书下注解 第二课时一、抽查背诵二、第三板块:理读积趣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疏理、整理式阅读。从下面几个方面寻找梳理,已经在作业中完成了一部分。①音同形不同的字②义同字不同的字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成语⑥省略句⑦其它重点词语2.整理内容大致如下(可以小组接龙、竞赛回答):①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②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 (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代词,指自己)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④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⑤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⑥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为之怡然称快([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⑦其它重点词语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徐喷以烟(徐,慢慢地。)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三、第四个板块:想象创趣 1.六读(读出感情)文中的“我”之所以感觉到“趣”,全在一颗充满纯真的童心。让我门练习读出感情,可上台展示。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第三次合作探究:(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板书:物——平淡无奇趣——其乐无穷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童趣”为话题,说一句或一段很美的话,长短不限。学生说话,教师整理。如: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捉蛐蛐天色已经很晚了,四周静悄悄的,乘凉的人们仿佛都陆续进屋了,只有我还在路灯下玩。突然,一阵“嘟儿——嘟儿”的叫声从墙根下传来。再侧耳听,又是一阵“嘟儿——嘟儿”声,对,是蛐蛐!我马上跑进屋,拿了手电筒和玻璃瓶出来捉蛐蛐。我蹑手蹑脚地顺着叫声寻找着,突然,一个小黑点一蹦,钻到了墙边的砖缝中,又继续叫了起来。我连忙打开了手电筒一照,啊,好大的蛐蛐呀!你看它,两根触须微微抖动,两只后腿强健有力。叫的时候,那只小肚子忽闪忽闪的,好像在使劲喊我呢。刚走近,它就跳到附近的碎砖堆里去了。我轻轻地把砖扒开,两手拢成喇叭,慢慢弓下身,心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谁知一扑竟没扑着,蛐蛐顺着手边又蹦到了墙根处。我也追近墙根,那蛐蛐似乎知道了我在捉它,索性转身逃到了一个小洞里,再也不出来了。我焦急地等着,却始终不见动静。唉,怎么才能挺住它呢!我急中生智,忙向屋里喊道:“小弟,拿杯水来!”一回头,小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蹲在我身边。他听了我的话,赶忙起身向屋里跑去。等小弟把水拿来以后,我把水小心地对着洞口倒去。畸,这下可灵了。只见那只蛐蛐浑身湿滚滚的,一下子跳出洞来,可在它还没站稳的当儿,我看准了,一扑,终于捉住它。小东西在我手里还一个劲儿地蹬脚呢,我赶忙把它扣进玻璃瓶中。这时,我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心想,捉住它可真不容易啊,还真动了一番脑筋呢。四、布置作业1.七读(背诵读)2.写一则自己的“童趣”,别忘了运用联想和想象。 教师感言:过去教这篇课文,我总是一个字一个字解释,一句一句翻译,唯恐讲不到位。要求学生也是死记硬背课下注释甚至课文翻译。一篇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的童趣让我分解得支离破碎,趣味全无,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次我摒弃了师讲生听的教法,张扬学生主体理念,放开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合作去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唤起了审美意识,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观看视频《醉翁亭记》第一,认识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鉴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着“实践经验归纳多,理论规律升华少”的偏向,在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一定要认识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明确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了解特点,掌握选择运用的依据、原则和具体操作要求。这样,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运用和改革、发展教学方法。 一、明确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社会在发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在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对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大家已经形成共识:我们不能脱离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空谈教学方法的理论,也不能脱离教学方法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盲目运用教学方法。认为“只要知道‘怎样教学"就行”是错误的。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教学”,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语文教学方法设计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进行。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认识语文教学方法,首先要认识语文教学方法自身。我们只有在认识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后,才能清楚地认识语文教学方法选择运用的根据、原则、要求,才能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认识其内在根据和联系、适用范围和条件,从而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我们把适用于所有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称做一般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把具有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特殊性的教学方法称做语文教学方法。“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认识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应该认识一般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应该认识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结。(一)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看法,说明大家对教学方法非常关注、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性质特点的认识,是认识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我们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认真地辨析。1.教学方法的性质“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观、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为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综合以上判断,对教学方法的性质可作以下界定: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门路、程序等的总和,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然而,教学方法并不等同于建立在“教师中心说”上的教法,也不等同于建立在“学生中心说”上的学法,它也不是教法与学法简单相加而成的教与学的方法。当教学超越了“传授知识经验”的观念,“教学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的观念就流行和确立起来。于是,人们开始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随之而来的是在方法上强调教学中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关系,强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教学方法的本质就不仅取决于教师积极地教和学生积极地学,还取决于双方积极性的协调,即“教学方法决定于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的效果。”2.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学方法具有许多特点,这里,主要认识两重性、多样性、适应性、发展性、层次性等特点。认识教学方法的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可以使我们正确对待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开展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讨,逐步把握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改革发展的走向。 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教学方法的两重性指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积极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讲授法节省时间,便于教师控制教学的速度、进度、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但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答法容易引起注意,活跃思维,有利于培养听说能力,但不利于传授系统知识,不利于解决难度大的问题。讨论法有利于加深理解,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培养思考能力,但不易控制教学,需要时间较多。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可胜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情景,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阶段、相同的教学情景,也都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指的是: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适应教学目标、适应教学内容、适应教师、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环境等。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教学目标和内容、适合于所有教师和学生、适合于所有教学环境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发展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性指的是: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是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例如: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出现了多媒体教学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法等。其二是传统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容。例如:运用讲授法时以姿势助说话、授之以法、设置悬念、辅以其他手段和方法、发动学生参加等,现在的讲授法已截然不同于过去的串讲法。其三是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并进行理论升华形成比较定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具有层次性。根据方法的层次结构原理,我们很容易看到教学方法的层次等级:原理性教学方法——一般教学方法——学科课程教学一般方法——学科课程教学各阶段(方面)方法——学科课程教学细部的具体方法。原理性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一般教学方法是广泛适用于学校各门学科或多门学科教学的方法;学科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同某一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是不同学科各自具有的特殊而具体的教学方法。(二)语文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它具有教学方法的一般特点,包括两重性、多样性、适应性、发展性、层次性等特点:又具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显示出综合性、活动性、随机性等特点。1.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受制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条件。语文教学是复杂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各有差异,教师各有特点,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多有不同。所以,选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注意凸显以下三点。教法与学法统一,突出学法。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方法的两个方面。传统教学突出教学方法中“教”的一面,当今的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方法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师教的方法,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渗透正确的言语活动方法和语文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言语活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途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举,倡导探究式学习。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探究式学习要有全面认识。教师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探究作为一种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进行培养;作为一种方式方法,选用时必须根据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重视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注重与接受式学习相互结合。 发展智力的教学与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教学互相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互相结合,超越理性主义,把智力与情感统一起来。综合运用“陶冶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传授——接受”、“问题——发现”、“研究——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2.语文教学方法的活动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共同组织的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编者、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交流活动。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都有积极意义。无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会缺少灵气、生机、活力,容易造成教学的死板、僵化、乏味。淡化教师活动,课堂教学会缺少深度、厚度,容易造成教学的随意化、肤浅化。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不良的教学后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要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导向性,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促进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习活动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发展相联系。3.语文教学方法的随机性语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多变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随机性。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的机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语文教学方法的随机性要求在教学的非常规变化中,及时调整改变方法,以适应教学变化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曾听一位语文教师的一堂教学演示课。这位老师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但不巧的是,多媒体设备临时出了故障。这位老师又坚持要用课件,只好临时抢修。结果,整整过了二、三十分钟,设备才得以正常运行,老师也才开始上课。在等待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对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组织任何活动,没有跟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 尽管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挺新颖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但总让人觉得缺失了什么东西。且不说教师对学生的漠视这个细节,单单就教学方法运用的机械死板来看,即使这位老师后来把课上得十分精彩,这还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随机性地现场调整改变教学: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讲故事,来一场口头作文。等设备修好了,没准你的口头作文课也上完了。语文新课程实施不只是课程方案的机械照搬,实施过程其实也是调适、创生过程和发展、完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课前设计、课中现场设计和课后反思设计三个阶段。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教学过程内外诸因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方法又是一个变量。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等设计某种教学程序或具体方法,但是,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调整。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准备应变办法;上课时,还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进程和方法,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为进一步的教学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实现课前设计与现场调试、课后反思的统一。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使自己的教学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二、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方法没有好坏,只有恰当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恰当选择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原因。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和正确运用,不仅是教学实践问题,而且是教学理论问题。它不可能自发而为之,也不能仅凭自己或他人的经验照搬已有的方法,更无法在教学理论中找到现成的、具体的方法。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和正确运用,是教师不断地从事教学实践的过程;更是教师学习教学理论并以之指导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优化教学方法的过程。 所以,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必须明确:选择运用语文教学方法应该依据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应该符合的要求有哪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应该依据的前提条件、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符合的要求不仅是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也是教学方法理论的演绎。当我们认识这些前提条件、原则、要求时,要联系具体的教学活动、反思教学实践经验,也要深入认识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法的性质、特点,是我们认识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理论工具。(一)选择运用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能和特点,因而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为了恰当选择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地、全面地、具体地考虑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包括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和条件等。1.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学原则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教学系统诸要素内在联系的理论概括。例如掌握语文知识的方法,就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随文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语文教学规律。2.依据教学目的目的决定手段,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例如,口语交际课,讲大量的交际技巧和知识,缺少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再如,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常常选用讲解法、演示法、发现法等;要使学生掌握解题技能技巧,就采用练习法;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则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3.依据教学内容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必须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课文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深浅难度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比如分角色朗读法用在散文教学可能并不一定合适。4.依据教师素质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作用。例如,运用发现法或谈话法,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障碍的环节。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遇到学生从各自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备课时不曾想到的问题,要能随机应变,采用适当的方式过渡。认清自己,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扬长补短,发挥优势。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5.依据学生特点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学习的心理等,选择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即使教学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师会依据各自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特点的实际设计教学。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这种情形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要尽量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些宏观的或微观的教学内容,学生是无法触摸到或观察到的。6.依据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学方法的选用还需要依据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在新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比如,运用讲授法教学,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有活动的欲望和迹象,不妨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设备条件也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向教学手段的渗透和转化,扩展了教学活动的时空,引起了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随着多媒体网络的发展,远程教学、人机对话讨论等新式的教学方法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二)选择运用语文教学方法应该遵循的原则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在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系统中产生作用,与教学系统的其他要素和其他教学方法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为了恰当选择和正确运用语文教学方法,必须在多方法、多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把握选择运用语文教学方法应该遵循的原则。1.多样性原则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一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方法学生容易产生疲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全面地、整体地、辩证统一地看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仅有教师的活动,而且还有学生的活动,还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也就是要有教与学的统一和综合。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学法是教法的依据,教法是学法的示范。教法能促进学法的形成,学法也能促进教法的发展,这是教法与学法辩证统一的实质。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反映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统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不同分类,站在教学整体的高度综合各种教学方法。综合性原则还要求教师综合地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功能,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考虑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择和合理配合教学方法。3.灵活性原则教学方法是丰富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不同组合有时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所以,方法具有替补的可能性。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情况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多变的,要求教师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运用某种方法实施教学时,由于情况改变,有时需随之变化方法要素。例如,当教师运用讲授法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该增加趣味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或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再如,教师运用谈话法教学,发现学生已经理解了所讲知识,于是,应该改谈话为练习,通过练习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发生随机变化,从而发挥最大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其长处,运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技巧,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教学方法的创造。教学方法的创造有时可通过要素变化来实现。例如古老的讲授法在发展中,教师不断发挥创造性,使其增加新的成分,不断剔除其不合理因素,使之在教学中减少消极影响。目前许多教师使用的讲授法中,设疑启发的因素多了,灌注式的讲授少了。同过去的讲授法相比,今天的讲授法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还可通过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创造。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可强化各个积极方面,弥补消极方面。方法的组合有时会产生新的方法(或模式),例如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八字教学方法,组合了讲授、谈话、自学、练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方法。创造性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中,完成自己独特的选择,使经过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使教学涂上鲜明的个性色彩。(三)选择运用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为了恰当选择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要分析教学条件,反思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在语文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符合以下要求:明确教学任务,提出整体设想,划分教学阶段,选择恰当方法,正确运用方法。1.明确教学任务了解这篇课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教材内容。根据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和本篇课文的具体特点。综合制定本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任务。2.提出整体设想根据教学任务,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复杂程度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本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3.划分教学阶段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参照自己或别人过去上这篇课文的经验,将教学分成几个教学阶段,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的基本任务。 4.选择恰当方法根据教学中各个教学阶段不同教学任务和不同教学内容,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选出适合于各个教学阶段情况的不同的教学方法。5.正确运用方法遵循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根据自己对已选出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根据对班级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施教措施,对已选出的教学方法调整、选定、配合,优选出最佳教学方案并运用于教学。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学生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学生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导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重视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应当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掌握方法;教师要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方法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以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为中介的。即是说,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是在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为了搞好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如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展开——运用”三个阶段(它不构成具体的学习模式,但适应构成各种学习模式的需要),各个阶段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有不同的内容。1.引导阶段的方法指导引导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包括预习、介绍学习内容、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谈话中设计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过程方法。 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有明确的适当的要求,还要有适时的指导检查,这样才不会流于形式。同时,建立预习制度,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2.展开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指导感知、分析、综合等方法。指导感知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指导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具体认识各局部、各细部,包括重点分析、疑点辨析、难点解析;指导综合主要是引导学生概括和抽象,在整体认识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概括由局部到整体,通过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下面是一位教师对《沁园春.长沙》所做的教学设计。(1)出示教学挂图。(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解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3)讨论:这首词的抒情脉络是什么?(4)提问:与“立”“看”“怅”“忆”“记”等五个动词有关的分别是哪几句?(5)讲解重点:上下阕之间的关系,揭示这首词的中心和写作特点。(6)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读或演唱录象。(7)请同学们朗读课文。(8)按提纲背诵课文。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运用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指导知识和经验的构建和迁移。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观察具体的材料,捕捉某些具有特殊性的现象。在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探究中发现规律。在认识规律的活动中,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积淀为新经验,迁移为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才能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必须做到:理论上认识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实践上熟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1.理论上认识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必须有理论支撑。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指导失误的问题。理论认识首先是哲学认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其次是方法学认识,必须以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作为指导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相联系的。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时,应当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也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学习规律,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要善于把他们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的哲学高度。这样,学生就能高屋建瓴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以方法学为指导。必须从方法学、学习学、教学论等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中,汲取方法论的理论知识,促进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并从方法学、学习学、教学论著作中获取学习方法,以利于构建语文学习的方法。2.实践上熟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必须有语文学习的实践基础。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指导无方的问题。就能通过语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名人的学习等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是自己学习方法的体现。教师的教法如果是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或者是艺术的、形象的、生动的,并且具有一贯性,往往就成为学习楷模。例如讲解和板书的条理性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风格,学生常常把它运用到全部学习过程甚至全部生活领域中去。 相反,那些不好的教学方法,也要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指导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提供良好的模式和积极的影响。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学习方法。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储备和积累后,就为全面掌握学习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通过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重新建构,逐渐地形成自己的学有成效的方法。学生学习时借鉴名人。中外古今有许多名人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训,语文学习时学生借鉴这些经过他人或自己总结过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可以构建语文学习方法。3.行为上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必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练习中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 练习中形成技能技巧。叶圣陶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第二,一般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根据教学方法的层次性可知,原理性教学方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而一般教学方法和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才是显性的、直接操作的教学方法。本节基于教学方法理论,侧重点在实践操作;所以,主要认识一般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一、一般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一般教学方法是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教学的方法,其内容要素有三个:语言、实物、实践活动。语言是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实物是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实践活动是教学方法存在的形式。语言、实物和实践活动的相互组合构成教学方法,三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前提条件影响下,教学方法内容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关系,构成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关系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根据各个要素在教学方法中所占的比重,我们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图示法;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一般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语文课堂日常教学行为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学习掌握经常运用的讲授、问答、讨论、图示、练习、读书指导等教学方法的设计。(一)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讲授法讲授法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性情。其突出特点是教学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深刻性。但运用这种方法不易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容易形成“注入式”。语文教学中设计讲授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授内容要精当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2.讲授时机要适当当“讲”则“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则不必讲。要讲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与学生分享发现的快乐。3.讲授语言要艺术要掌握语言艺术,讲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生动;语言有节奏感,有感情,善于运用态势语等。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斯霞老师在给小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后,要求学生用“饱满”造句。学生只会用植物一类造句,如“麦粒饱满”“豆荚长得饱满”。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师门口,然后转过身来,胸脯微微挺了挺,头稍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地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精神很饱满!”斯霞老师笑了:“说得很好!现在让老师来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闻听此言,全班学生马上做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斯霞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巧妙地借助态势语言,成功实现了教学目的。 (4)讲授要有启发性是不是启发式教学,关键看教师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通过富于启发性的讲授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觉性。另外,讲授法在运用时还要配合其他方法,恰当地运用板书,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二)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答法问答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问题和回答的方式开展对话活动。问答法有助于激发求知欲望,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设计问答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问题要有目的性。设计问题要考虑到教学的目标,围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疑点设计问题。如《勇气》一课的重点是对“两种勇气”的理解,难点是怎样认识“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就要在问题的设置上下功夫。为了避免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在阅读中肢解课文的弊端。在教学中宜采用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牵引力和概括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可设计以下两个能牵动全篇的、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主问题:①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是偷生还是求生,这种行为称得上勇气吗?你如何理解美国伞兵的勇气?②法国农妇为救美国伞兵,丈夫被敌人枪杀了。文中那位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你认为她幸福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步步深入,可以简化头绪,提高效率,带动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理解。问题要有趣味性。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要有趣味性、吸引力。要努力寻求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设计问题:既然是死海,何故不死?又为何真的要死?,趣味性极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要有明确性。设计问题表意要准确,要有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教师辞不达意,问题也就会变得模糊。例如,前面提到的《孔乙己》,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这一主题。要让学生认识这一主题,如果提问“孔乙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由于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只能泛泛而谈,难以切入主题。如果把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谈谈孔乙己两次到酒店喝酒,其外貌、动作、语言发生了哪些变化?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其社会根源是什么?”这样,问题就变得明朗,学生的思维也就有了指向。 问题要有探讨性。对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设计的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争论性、冲突性,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目的。在讲《孔乙己》一文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出与手有关的动词,看谁举得多。学生兴致很高,举了许多。老师又问:“在本文中写手的动作时用了两个独特的词,你能找出来吗?”最后找出“罩”和“走”,这时再深问一句:“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手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从罩豆到用手走路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这样的描述抨击了什么?”随着教师如此的步步追问,学生便会进入紧张的思维,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问题要有创新性。新颖别致的问题会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熟知的内容,教师不妨改变提问角度,从而提高提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问题二:范进在胡屠户面前一向唯唯诺诺,即使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忍气吞声。推想孔乙己遇到这些情况,表现会怎样?问题三: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短衣帮嘲笑他,他与他们争得额上条条青筋绽出。想像一下,范进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与短衣帮争辩?问题四: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心地善良,仅有的一碟茴香豆也不忘分给孩子们几颗,如果范进有一碟茴香豆,他会不会分给孩子们几颗呢?问题五:张乡绅拜见范进,极力拉拢范进,送房子和银子,范进讨好他,收下礼物。推想孔乙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呢?这是开放性的题目,内容具有辐射性,通过分析一个问题,学生把握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了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思维具有深刻性,同学们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见仁见智,使思维趋向深刻。 除此以外,问题的顺序性、逻辑性、层次性等,也是教师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勇于质疑。给学生激励和期待,使学生乐于质疑。给学生示范与引导,使学生善于质疑。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老师讲的是《猴子捞月亮》,问学生:“猴子捞月亮,这样做好不好呀?”很多学生回答:“不好。”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好。”老师马上不悦地说:“好什么好?!”这位学生于是涨红了脸,灰溜溜地低下了头。课后,有一位听课的老师去问那位学生:“你为什么说猴子这样做好呢?”这位同学用低低的声音做了回答:“月亮掉进井里了,猴子赶紧去救它。所以猴子好。”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一腔求异探新的热情没有得到释放,反而被埋没了。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养成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即离不开适宜质疑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语文教学应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质疑、求异和想像的时空,鼓励个性化和独特性,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既敢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华罗庚说过:“多问,不急于问。先问自己,后问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学生有了问题之后,应尽可能让其通过独立思考和钻研,自行解决。思索不得而后问,或思索出了头绪,不敢自以为是而后问。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经过老师或他人的指点,把问题搞清楚以后,还要认真分析别人解决这个问题的高明之处,使自己的质疑探究能力、释疑解惑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三)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讨论法讨论法是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讨论法有利于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薄弱环节,发现思维的闪光点,更好地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中设计讨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精选讨论话题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既有思考价值又有明辨需要。这些问题往往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讨论的内容一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能有话可说,能学有所获。讨论的内容可由教师、学生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2.分配讨论时间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保证讨论的时间。要保证归纳总结的时间。3.营造民主氛围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对争论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地下结论,不要急于作评论,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发言,勇于求异。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加以归纳、提升。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的、有创见的意见要充分肯定。 4.发挥教师作用教师一定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要及时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中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沉默是思考,缄默是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速度快是紧张,语言不简练是思考不成熟,声音平淡是积极性不高,望老师是试探,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态度平静是胸有成竹,言词激烈是有论敌等。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教学。(四)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图示法图示法是展示图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图表以简单的符号、词语、数字等概括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联想。图表呈现在黑板上即板书。运用图示法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探索。语文教学中设计图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教学内容要想把图表设计得科学,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考虑哪部分内容需要设计什么图表,怎样设计。2.精心设计图表图表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说来,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图示要讲究科学性。作图表要考虑时间、空间、各要点的地位和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要全面、准确。二是图表的设计要简明易懂,符号、文字、颜色不要太多,内容不易过细。三是图表要有趣味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规律。3.有效利用图表设计图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图标法一定要与讲述法、讲解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效。(五)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练习法练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设计练习题,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语文教学中设计练习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服务教学目标语文练习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围绕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设计练习,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点。3.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综合性和灵活性练习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作业。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通过练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使练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舞台。国庆节是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的第一个较长的假日。尝试让学生当一名播音员是让学生边休息边学习的一种好的作业练习形式。作业练习的目的(1)训练学生读的能力(2)让学生熟悉课文并扩大阅读面(3)提高审美情趣,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作业练习的要求(1)从小学课本、初中课本及课外书中自选精美课文若干篇,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录制一盘60分钟的录音带。其中小学课文占20%,中学课文占40%,课外文章占40%。(2)录音带前面要加上一段简介,讲讲这次尝试的目的、意义、体会,也可聘请家长朋友作简介。(3)每篇文章都要配上合适的音乐,音乐声音的大小、停断自己掌握,力求达到协调美。开头有序曲,结尾有尾声。(4)给自制录音带取一个名称。作业练习的说明(1)本作业练习具有延续性,以后每年国庆节都训练读的能力。(2)作业练习收后,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放一盘,同学们互相鉴赏评价。作业练习的效果 国庆节过完了,每个学生都交来一盘录音磁带,眼睛里流露出充实、自信,大家都争着让老师、同学先听自己的。配上音乐后的古诗文朗诵优美动听,有的还请父母参与,进行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被制成了广播剧,《摆渡》被改编成话剧。每一个同学都感到,这种形式化无形的读的能力为有形,这次做播音员的经历真让人难忘,同学们感到语文学习同样也可以有成就感,同样有乐趣。5.练习形式多样化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操作活动作业相结合,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相结合,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相结合,个人自主作业和小组或班级合作作业相结合,提供简单解题提示的“脚手架式”作业和只提供作业的背景而没有提示的“抛锚式”作业相结合,等等。(六)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科书和课外书以获取和巩固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方法。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读书。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中设计读书指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育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爱好读书的习惯,是在读书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读书指导法首先要求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使书籍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2.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要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帮助学生选择读书内容。选择的书应是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开拓学生视野的,题材应是多样的。要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目标,在读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要求和思考的问题。要介绍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3.教会学生使用辞书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索引、资料汇编等,并培养他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还要教会和培养学生运用书中的目录、序言、注释、图标、附录等来帮助阅读。4.总结交流读书的心得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把自己读书的感悟同别人分享。其中包括对书中的观点、内容发表看法,也可以是对形式的探讨、读书经验方法总结等。 二、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同语文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是语文课程具有的特殊而具体的教学方法。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影响着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因而,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性很强,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形象性,但形象又常常不是直观的,而是语言塑造出来的,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特别注意语言要素的优化,常常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使文章中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二度造型。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个性化的教师和学生、复杂化的环境和条件等,要求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最需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自主体验感悟,积极探究思考,努力发现创新。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具有多向度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目标指向都应该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方法的发展中,还会出现新的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一)诵读涵泳法的设计诵读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眼、口、耳、脑几种器官同时协调参与,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强调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设计诵读、涵泳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诵读、涵泳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流畅(语音连贯,不漏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有感情(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语调四个方面。涵泳在心理过程上因诵读而起,随诵读深入,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朗读不仅可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陶冶情操。2.诵读、涵泳之间的关系诵读与涵泳虽各有发展的流脉,但实不可分,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反复玩味的涵泳过程。二者连用并举,为的就是要达到目口耳脑并用、读思结合,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交流状态,只有这样,诵读、涵泳教学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天上的街市》诵读、涵泳教学第一步,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教师范读并提示: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学生自读。第二步,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教师启发:《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教者小结,讲析诗的表达内容。第三步,品读──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师在范读带读的基础上启发: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浅吟低唱的韵味。请读出第一节的惊喜,第二节的赞美,第三节的欢乐,第四节的甜美。第四步,美读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两首诗中的韵味和风格,要求读出《蝶恋花·答李淑一》豪放雄浑的气魄。第五步,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是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最后,学生背诵课文。(二)读议讲练法的设计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是阅读点评、谈话讨论、讲解指导、组织练习等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能动性,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设计读议讲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2.组织学生讨论主要用谈话法和讨论法;3.精讲主要用评点法;4.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诗经·伐檀》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或由教师提出,或从学生提问中选择):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点。(结合欣赏配乐朗诵)(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三)语文单元教学法的设计语文单元教学就是将同一体裁或内容相近课文组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方法。运用单元教学法应注意:明确单元目标和教学计划;理解教学过程,指导自学方法;把握课文的共性和个性,掌握规律性知识注意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中设计读议讲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读明确单元目标和教学计划。2.教读课有示范作用。既教知识,又教方法。3.自读课以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为目的的课型,也不排除教师的指导。4.总结和测试一个单元的课文学完后,要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复习、巩固知识(四)读划批写法教学的设计是阅读法、评点法、写作法、批注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这种方法特别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运用这种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学中设计读议讲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2.划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划出来。3.批把段意和心得体会在课文旁边写上批注。4.写在读、划、批的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或分析文章。(五)欣赏教学法的设计欣赏教学法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体验语文学习内容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教学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一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欣赏的动机或兴趣;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欣赏。语文教学中设计欣赏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要适宜于欣赏的需要,只有能进行欣赏才能指导学生欣赏。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更适合运用欣赏教学法。2.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和经验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首先自己要会欣赏。要欣赏所学习的内容,先要钻研课文,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在指导学生欣赏时,要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引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和强烈的情绪反应,达到心灵上的共鸣。3.要唤醒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联想想象是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能力与想象能力是密切相连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时,需要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强烈的情感活动,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想象把文章中写的各种情景事物再现出来。例如,欣赏张致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四项活动。(1)勾勒轮廓。请同学们在脑海中勾勒“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所描绘的景物的轮廓。(2)染上色彩。请同学们把脑子中的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海中的画面更鲜艳更美丽。(3)化静为动。请同学们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看谁脑海中的画面更灵动动更鲜活。(4)特写镜头。请同学们把镜头推近,来一个特写镜头,看谁脑海中的画面更清晰更逼真。三、学科课程教学新方法举隅教学方法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化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变化发展着的教育教学中,必然出现教学方法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六项具体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六项目标中之一项。 新课程背景下产生了语文教学的许多新模式,我们重点介绍: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协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建构学习、问题探究学习等。(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音乐、电影、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学习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1.“情境教学法”的优点“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科学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能把中外古今的社会现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搬进课堂,使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化为具体直观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某些想象力难以达到的宏观景象,不易觉察的微观世界,抽象的意念,事物内部的变化形态等教学内容,情景教学具有特殊的优势。2.“情境教学法”的实施采用“情境教学法”,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进行:感知——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形成表象;理解——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深化——再现情景,丰富想象,深化感情。(二)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或具有典型示范性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的教学,使学生由观摩入手,通过模仿和练习,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举一反三,掌握同类知识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1.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选择范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三个特性: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所谓基本性,就是强调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规则、规律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多而杂,力求去粗取精。基础性是就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来说,应该是一些基础的东西,切合学生实际。范例性是指这些“范例”务必是能起到示范作用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做到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 2.范例教学法的教学程序第一阶段:阐明范例。这一阶段要求以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阐明“类”。即对第一步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类、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第三阶段:掌握规律。要求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探究出规律性的认识来。第四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教学的基础上,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生活的经验。(三)协同教学法是由多个教师协同来进行某一个主题的教学,把一个主题分成几个阶段,每个教师以自己的方式上其中一段,然后组成一个整体。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它既强调教师的一定组织形式,也强调学生的组织化形式;它以某个学习集体为对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协同指导。当前,单个教师一般还无法承担综合课程的教学,因而,协同教学便成为综合课程实施的一种主要方式。 1.协同教学法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教师小组的组织形式有五种:班级教师小组,年级教师小组,学科教师小组,全校教师小组,校内外教师小组等。2.协同教学法的示例李老师在教学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时,组织年级的地理吴老师、音乐王老师、美术张老师,形成一个四人教师小组。吴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向专业人员了解人类观测天体的历史,并观看关于月球的录像资料;王老师教同学们学唱歌曲《明月几时有》;张老师教学生用画笔描绘美丽的月球;李老师组织同学们举办“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交流会,并进行此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充分开发学生自身资源的重要形式。学生分工协作,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现,同时又从他人的表现中获得灵性的启迪,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在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中,学会了合作,同时实现了自主的发展。1.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有如下特征:合作小组的规模,一般4-6人一组;小组成员的构成,最好是异质分组,将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区域等不同的人分成一组;任务类型,教师最常布置的作业是要求每个小组掌握教师先前讲述过的材料;另一种是要求小组就一个项目共同工作;行为要求,每个成员都应有责任感,乐于承担个人与小组的义务与责任,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乐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辅导以及合作。2.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一般为:布置小组任务;小组任务分工;回顾团队工作技巧;回顾任务,总结交流。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分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提出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在交流与辩论中,引导观点对立的学生合作学习;及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个体责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是无效的或者效率不高的。合作应有针对性,一般是对某些问题自我难以解决的,理解课文内容需要角色表演的,语文实践需要操作的,发散思维需要反思的。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五)自主建构学习自主建构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他们通过理解学习主题并与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的方式积极思考,自主建构新知识。自主建构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成,对创新精神培养大有好处。但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1.自主建构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在自主建构学习中,教师角色更为关键。学生通过发现进行学习,这是自主建构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使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促进高水平思考技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建构有用的知识。2.自主建构学习中的学生角色在自主建构学习中,学生的角色也不同。学生被期望形成或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学生被赋予了通过实践活动去寻求自我理解的责任。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建构新的理解,并在回忆中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六)问题探究学习问题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围绕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发展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接受学习相比,问题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问题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品质都主要表现在敢于“质疑”和“批判”上。 1.问题探究学习中的情境创设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探究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有助于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和主题,并提供获得实践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技能的机会。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探究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价值,要合乎实际,有时代意义。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文献资料、生活实践、探究反思等几个方面发现问题。2.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第一阶段:选择问题。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困难的情景或选择疑难问题,以引发思考。第二阶段:明确问题。问题一旦选好,教师应帮助学生使问题明确起来,把疑难的情境或问题讲清楚。第三阶段:寻找线索,提出假设。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推理和观察的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继续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假设。第四阶段: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加以验证。问题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既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题目作更深一层的探讨,也需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调控指导要适时、有效。探究过程之前和之中教师的过多指导与过分干预,则会剥夺学生从错误、挫折和弯路中学习的机会。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朗诵品读全诗,观察课文插图,图文对照,认真思考,看课文插图是否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等等。教师参与讨论,并作了评赏总结。最后,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在这堂课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改插图,改出诗歌的意境来。学生自主地朗读、观察、想像、比较、质疑,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富有创意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理解了诗歌意境。四、教学结构设计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要求①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设计一种教学结构要从一节课上去考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形成有先有后、由低到高的训练程序,具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每一步之间又要安排紧凑周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具有完整无缺的特点。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③要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学结构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教学,所以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习惯,适合教师的具体操作,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归纳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 2、课堂结构设计的方法①理清教学思路不管上什么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完这项内容接着要做什么,都要想清楚,这样一条不间断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我们称之为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遵循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灵活设计。教学思路的方式大致有:先分后总;先总后分;一脉相承;主线串珠;镶嵌插入;移步换形;“面中取点”;由此及彼;烘云托月;相反相成;悬念结解;多方集中等等。②划分教学环节我们把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称作一个环节。理清了教学思路就要合理划分教学环节。所谓合理,就是尊重教学过程的自然分段。教学环节的划分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思路就不清晰,太多了显得繁杂累赘。③确定环节概念划分好了教学环节以后,就要给每一个环节取一个好的名字。名字一般是高度归纳一个环节的做法。环节名字不能太长,要讲究精练。例如,有一个教师教小学谜语诗《画》的教学结构是这样设计的:①谜语引路,启发自学;②编写有趣的题目,议论和阅读课文;③形式多样,巧妙地练,快乐地练。这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构设计,环节名称不精练。一位老师在《猫》一课的教学结构设计:①检查预习;②感受“古怪”;③说说“古怪”;④小结 。口语交际课《实话实说“石夫人”事件》的教学结构设计:①创设情境,回顾新闻;②根据话题,讨论交际;③再播新闻,体会交流;④结束话题,回应情境这三节课的教学结构设计设体现了环节名称精练的原则。如果具有模式性的教学结构,其环节的名称更要高度归纳,比如下面几种教学结构模式:自学式:自学一一讨论一小结一练习训练式:基本训练一尝试训练一巩固训练一迁移训练探求式:初探性自学一深究性自学一运用性自学④阐释环节意义确定了环节名称,为了便于操作,还要对各环节的意义做出阐释。如:第一,预习: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词,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第二,课内报告和讨论:这是课内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它围统文章体裁、词语、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项展开。第三,练习:吟诵、参考相关文章,应对教师的考问。五、教学手段与媒体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广泛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境,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情感的内容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 一教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课文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那段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理解甚至“进入”当时的特定环境。上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一支红军队伍犹如一条长龙艰难地行进在雪山之中,他们装备极差,积雪过膝,战士们极度疲劳,步履维艰,有的拄着木棍,有的走不动了坐在石块上喘着气,有的走着走着就跌坐在雪地里……这些画面再配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辅助教学,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条件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一教师在教学《保护有益的动物》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围绕“如何保护这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之前。先播放了一段“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这段对话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动物,却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滥捕滥杀面临灭绝的厄运。这个交际情境的创设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为后面的讨论奠定了情感基础。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又怎会担心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呢?(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保护有益的动物》一课的教学中,上课教师先播放一段介绍几种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录像,录像片为学生展示了“蜂鸟传播花粉,为植物受精”。“螳螂捕食苍蝇”;“啄木鸟捉虫”;“老鹰捉旅鼠”等生动的场面。在这些有趣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老师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哪些动物呢?这些小动物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今天,我们就要来交流还有哪些是有益的动物,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三) 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难点多媒体使用贵在得法。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小的船》一课是一年级课文,学生在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比喻句时,一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就很形象了。先在屏幕上显示在蓝蓝的夜空有一轮弯弯的月牙,然后在屏幕左侧又出现一只小船,小船缓缓移动与月儿重合,这一生动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直观,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这一句话。一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时,先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再指点学生体会“暖”实指心理暖,表达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则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四)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课文中的许多事物,由于年代久远,时空限制等,使得学生学习课文时,很难把握住作品的意境。利用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例如《詹天佑》一文在教学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准备了详实的关于詹天佑的身世及工作情况。当时旧中国的内忧外患等资料,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心底深刻地感悟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五)应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感悟知识。 如一教师在教学归类识字课《比一比》时,设计了“一匹马和一群马”、“一只蜜蜂和一群蜜蜂”、“一只羊和一群羊”、“一支铅笔和一堆铅笔”、“一个西瓜和一堆西瓜”、“一棵白菜和一堆白菜”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知“群”是数量多,聚在一起的意思,多指有生命会动的物体。“堆”是指数量多,紧紧地叠在一起,多指无生命不会动的物体。这样学生理解“一群”、“一堆”就比较容易了。(六)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操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提示道理,拓展知识。同时,教师还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避免操作时的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从而赢得教学时间,使课堂练习和内容更为广泛,新知识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保障。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提高。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低段语文教学中更放异彩,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使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参与。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欣赏几个教学片段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二、对应层次不同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1)目的与目标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5)教学评价教案:在编写的过程中评价体现的不明显;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3.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总之,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有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二者回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的区别教学设计、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设计。它是课前的一个准备。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的。教案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而教学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教学结果。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容易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把教学的内容实例和教学设计意图表现出来就行了。这个例指的是教的内容的“例”,而不是以这堂课作为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的。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它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教学流程框图设计的四大优势:①、框图设计反馈目标清晰、矫正机制明确,利于教者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②、框图设计注重了师、生、媒体的三方呈现,有利于教者融入三维目标。③、框图设计具有计算机程序简明流畅的特点,利于教者整体把握教学结构,有助于教学构思的优化。④、框图设计教学走向清晰,利于教者对教学过程的操作与调控。常见问题:1、过于复杂精细或过于简洁2、次序不清3、标注不准确4、反馈不可操作在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关于教学情景的设计?2、关于讨论3、关于反馈机制(教学目标的调控)教学流程框图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设计2、判定学习者起点能力3、学习内容分析表4、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5、教学媒体选择6、绘制教学流程框图7、编制形成性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