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0 KB
  • 2022-04-22 11:47:06 发布

兴仁县巴铃镇东街路、政府路道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兴仁县巴铃镇东街路、政府路道路工程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兴仁县巴铃镇东街路、政府路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兴仁县巴铃镇人民政府1.2项目概况1.2.1建设地点工程起点接现状大山路口,终点至下兴寨路边缘,道路总长677.955m。1.2.2建设内容及规模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为:1.5米(左侧人行道)+6米(行车道)+1.5米(右侧人行道)=9米。雨污水管线工程:道路右侧布置雨水管道,道路左侧布置污水管道,均布置在车行道;照明工程:路灯在道路右侧人行道布置,灯杆采用单杆单灯,灯具安装高度为8米,悬臂为1.5米,光源为半截光型高压钠灯,灯具功率为70W,布灯间距为28米。1.2.3实施期项目建设期9个月,建设期从2013年4月到2013年12月底。30 1.1.1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为560万元,资金来源由兴仁县巴铃镇财政拨款。1.2编制依据1.国家、部委、省现行的设计规范、标准和定额;2.《兴仁县巴铃镇镇区规划》;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CJJ45-2006);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GJD50-2006);8.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1.3研究范围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道路及配套工程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分析、组织机构与管理、工程招投标、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效益与评价、风险分析、结论及建议等。1.4结论1、本项目的建设可完善巴铃镇东街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对镇区的综合服务和管理功能产生联动作用,有效促进兴仁县巴铃镇小城镇建设。2、项目的建设符合巴铃镇发展规划,项目社会效益良好。3、本项目建设区域自然及交通等外部配套条件较好,有利于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实施可完善巴铃镇交通管网。30 总之,该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是城市道路路网规划的要求,是交通运输大战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项目建设尽快实施,有利于路网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道路网络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改善路网主骨架的通行能力,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的使用效益。本项目建设内容合理、规模适当、建设任务紧迫,项目资金来源有保证,建议实施该项目的建设。30 第一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1.1区域概况巴铃镇位于兴仁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距州府驻地兴义86公里,距省城贵阳260公里,东与贞丰县毗邻,南与安龙县接壤,西与本县民建乡、李关乡和东湖办事处相连,北靠大山乡。全镇国土面积2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248个村民小组,57000多人口,集镇人口1.5万余人,主要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仡佬等9个民族。目前,全镇共有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片区中心小学五所,村级小学(点)18所(个),镇中心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两所。省道309线、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和正在建设的惠兴高速公路横穿境内,屯(脚)巴(铃)、巴(铃)百(德)两条通乡油路交汇于此。巴铃1998年被列为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兴仁县的第一人口大镇,也是黔西南州的商贸重镇之一。巴铃镇属山区农业镇。辖区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辣椒、薏仁米、金银花、芭蕉芋、晒烟、烤烟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锰矿和磷矿;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州级养殖示范基地---天元养殖场位于巴铃小坪寨村,其优良品种辐射周边乡镇、县市。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随着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镇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小城镇建设日臻完善,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教育事业兴旺蓬勃,人口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全镇经济发展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0 1.1项目提出的背景巴铃镇作为全镇100个小城镇建设之一,社会经济、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交通需求日益增长,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改进巴铃镇交通,适应城镇交通发展需要,已成为巴铃镇政府关注的焦点,为此相关领导做了很多工作。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大力发展道路交通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以上建设背景下,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是对东街路、政府路的改造进行详细的研究,提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投资方案,并对项目涉及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镇区交通面貌,促进镇区统筹、协调发展和巴铃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一个经济繁荣的良好城区格局和空间发展态势。(2)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镇区发展空间的拓展,并积极推动镇区、中心区域、一般区域梯度发展格局的尽快形成。(3)本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配合镇区的开发建设,并与其他道路构成路网。有利于车流的合理运行和分流。(4)本工程的建设将极大的完善镇区与周边道路的连接,改善城区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巴铃镇镇区的建设,更好地形成镇区框架。(5)工程建成后,将解决巴铃镇东街与西街的交通使用功能,为巴铃镇的外延拓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6)项目的建设可以为巴铃镇创造良好道路交通条件,为巴铃镇30 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升区域开发品质,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其吸引力,项目沿线土地资源升值,相应的各种建设项目得以开发建设,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实现巴铃镇发展目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7)项目建设符合贵州省的投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巴铃镇发展总体规划,符合巴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巴铃镇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巴铃镇东街路、政府路道路工程建设,关系到巴铃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是巴铃镇开发建设的必要工程,项目建成后,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出行率。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0 第一章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1.1项目建设地点工程起点接现状大山路口,终点至下兴寨路边缘,道路总长677.955m。1.2自然条件1.2.1气候兴仁县巴铃镇气候属暖温冬干型,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表现为高原北亚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一般情况下,春季冷暖气团交替出现,天气很不稳定,常出现大风和倒春寒。夏季受东南面海洋湿空气环流影响,南风多、湿度大、雨水较多,但热量强度低。当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和海洋台风在两广登陆时,会给镇区带来降水。秋季持续时间短、降温快,北方冷空气较强时,南下形成秋风。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常产生秋绵雨。冬季受西北和北方冷空气环流南下控制,多北风,较冷的干燥大陆性气团湿度低、降水少,常出现“干冬”现象。冷气团南下路径长,达镇区已趋于变性,影响不严重,但也有降雪、冰冻等现象。天气波动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倒春寒、暴雨、秋风、大风等。3.2.2地形地貌巴铃镇区域内自然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自然地形标高为10-60m30 之间,平均坡度为1~1.5%。拟建道路位于巴铃镇东街社区、西街社区,纵线方向总体西高东低,根据现场水文工程地质调查,地基承载力较高。30 第一章工程建设方案1.1设计原则城镇道路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城镇公共设施的主要载体,是城镇最基本的功能通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即巴铃镇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改善并提高镇区道路交通条件。2、结合本路段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道路路线依照原路,并按相应规范要求进行设计。3、合理利用地形和当地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1.2设计依据1.设计合同2.《兴仁县巴铃镇镇区规划》;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CJJ45-2006);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GJD50-2006);1.3建设内容与规模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雨水、污水管线工程,其他各专业管线工程,照明工程等。30 1.1工程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表4-1道路技术标准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技术指标备注1道路等级级城市支路2设计速度Km/h203路面宽度m64设计年限年10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1.2道路工程1.2.1路面结构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5cm沥青砼面层+2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级配碎石垫层。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4cm青石板面层+3cm水泥砂浆+10cmC15素混凝土路缘石采用大理石侧石(120×30×12)+2cmM10水泥砂浆卧底制作;4.5.2道路路基设计3)路基压实度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在荷载作用和水浸等自然因素不利影响下,均能保证其设计强度。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淤泥、盐渍土等,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550℃的有机质烧失量不得>5%,超过10cm粒径的土块应打碎。路基压实度及填料最小强度(CBR)和最大粒径要求见下表:30 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压实度(%)机动车道/人行道填方上路床0-30810≥95下路床30-80510≥95上路堤80-150415≥93下路堤150以下315≥90挖方0-30810≥99530-80510≥954)路基防护工程根据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K0+565~K0+600.00、K0+600~K0+625.000、K0+480~K0+515.000、K0+530~K0+550.000、k0+580~K0+590.000、K0+620~K0+660、K0+660~K0+667.000为路肩墙,K0+515~K0+530.000、K0+590~K0+620.000为衡重式路肩墙。4.5.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与信号灯设施交通标志、标线与信号灯主要用来实施交通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交通标志、标线与信号灯实施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中有关规定执行。30 1.1排水工程本次设计雨水管均采用II级承插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接口。管坡结合道路坡度,在满足管道最小坡度前提下,也考虑流速对管壁的冲涮等因素;管道埋深为保证给水、电力、电信等管线通过,拟定为覆土不小于1.5米,另考虑排出口处水体标高、与污水支管相交高程协调等因素并尽量减少挖土,节约工程造价。1)检查井、雨水口及其它雨水检查井采用砖砌雨水检查井,大小根据管径按国标图集06MS201选取(也可按分图集02S515选取),检查井间距根据雨水口接入的需要,并满足规范中最大间距要求,如上下游落差大于1米时选用跌水井;雨水口选用砖砌偏沟式雨水口,机动车道边采用双篦式,非机动车道采用单篦式,雨水口间距取25~35米,结合道路纵坡及开口情况布置,雨水口连接管采用I级混凝土管,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坡度为1.0%,就近接入雨水检查井;为便于道路两侧用户雨水接入设计干管,在沿线两侧布置预留管,末端砌井以便接入,预留管径为DN600,坡度为0.3%。检查井盖和雨水篦选择重复合材料井盖和雨水篦。2)管材、管坡及埋深污水管采用II级承插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接口;管坡结合道路坡度,在满足管道最小坡度前提下,也考虑流速对管壁的冲涮等因素;管道埋深为保证给水、电力、电信等管线通过,拟定为覆土不小于1.5米,另考虑过规划景观河标高控制、与雨水支管相交高程协调等因素,并尽量减少挖土,节约工程造价。3)检查井及其它30 污水管道采用砖砌污水检查井,大小根据管径按国标图集06MS201-3选取,检查井间距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如上下游落差大于1米时选用跌水井;为便于道路两侧用户污水接入设计干管,在沿线两侧布置预留管,末端砌井以便接入,预留管径为DN400,坡度为0.3%。检查井井盖选用重型复合材料井盖。1.1照明工程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有关规定,道路及特殊地点应有照明设施,以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防止犯罪活动,并对美化区域环境产生良好效果。道路照明力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省能源,维修方便、技术先进,满足照度、亮度、均匀度、眩光抑制及环境比的有关规范要求。1、设计标准由于本项目属于城市支路,根据《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本工程机动车道照明标准为:平均亮度:0.75cd/m2亮度总均匀度:0.4平均照度:≤10LX照度均匀度:0.32、照明供电本工程设置一台30KVA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的供电半径为350米,本项目箱变10KV高压进线采用yJv22-3*35mm2由当地供电部门就近敷设引至箱变高压侧。电气负荷及容量:本项目电气负荷等级按三级负荷供电,箱式变压器设计容量为17.95KW。本项目功率因数补偿按0.9计算,箱式变压器供电电源容量为:箱式变压器:17.59/0.9=19.54kva,选用80kva的箱式变压器容量,变压器负荷率为:19.54/30=65.15%。30 30 第一章环境影响分析1.1环境影响预测该建设工程的实施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期间以下几方面:1、工程开挖会导致局部生态环境暨生态影响破坏。2、施工扬尘,会对施工区的局部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3、施工机械运行及运输车辆流动对施工区声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4、基坑开挖弃渣,就地堆放,对地面环境质量也会带来一定影响。5、施工材料在施工区堆放,对施工区人员、车辆往来有一定影响。1.2评价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5、《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1.3环境影响分析1.3.1环境污染因素分析30 项目建成后为该区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刺激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沿线土地资源进一步利用与开发,带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但该道路整修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少量土建工程,对施工路段周边会产生微量的影响,可能给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短暂的不便,而这只发生在建设期,项目完工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生态及景观环境本道路施工长度为1600m。施工中地面开挖等工程的实施,将会扰动原有地表产生裸露作业面,在大雨或暴雨天气下受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易产生水土流失,将对施工场地周边城市生态环境及景观环境产生短暂的不利影响。(2)施工噪声、振动施工过程中使用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如装载机、破碎机、汽车、切割机等产生的施工噪声、施工振动,也会对周边居民建筑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本项目道路及管道施工主要在城区范围内,施工噪声、振动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比较突出。(3)施工废气施工过程中路面拆除、混凝土搅拌、车辆运输、建材装卸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粉尘,以无组织排放的形式;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机械会有燃油烟气产生,燃油烟气中含有少量的THC、CO、NO2等;由于本项目周边人居建筑较多,施工产生的扬尘、烟气、沥青烟等施工废气会污染周边空气。(4)施工废水本项目施工期间地面开挖、边坡防护、场地平整等产生松动土,在大雨或暴雨天气下受地表径流冲刷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或地表水体,会增加雨水中的泥沙等悬浮物,堵塞城市管网或影响地表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暴雨冲刷后产生的油污进入地表水体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也会对地表水体将产生一定影响。(5)施工固体废物30 项目施工期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废弃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会对周边环境及环境卫生产生不利影响。2、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生态及景观环境本项目是道路改造工程,将有助于改善城市容貌,路面为沥青路面,沿线重新铺设污水管道。道路两侧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垃圾处理及清运设备业有助于改善城市容貌,因此,项目建成后将较大地改善原有道路交通及配套市政管网系统,项目区城市生态及景观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提升,生态及景观环境正效益明显。(2)交通噪声营运期噪声污染主要源于车辆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声级的大小交通量、车辆的类型及路面状况等因素有关。本项目实施后由于路面、路况的改善,将减少鸣笛、刹车、车辆颠簸等产生的交通噪声,在车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项目实施后声环境状况较现状会有较大的改善。(3)废气在营运期,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及道路扬尘,以CO、NO2、TSP、PM10为代表性污染因子。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量与交通量成正比,与车辆的类型及汽车运行情况有关。本项目实施后由于路面、路况的改善,汽车尾气及路面扬尘的污染物排放量会较现有污染状况有较大的改善。(4)废水城市道路营运期废水主要为雨季初期雨水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由于本项目属于市政道路,路面径流中主要为少量泥沙,初期雨水经城镇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地表水体,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影响较目前现状有较大改善。(5)固体废物营运期固体废物为少量的车辆行驶过程中漏撒的运输物质。30 1.1.1主要污染防治对策及措施1、生态及景观环境施工期项目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期间必须加强管理,预先做好防护、迁移、遮盖等工作;施工期在人员密集域内,须应留出必要的安全防护通道,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施工场地的封闭、遮盖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小施工期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环境的影响。2、噪声防治措施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须向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在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道路附近发布安民告示;优先选用优质低噪声、低振动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施工中加强设备维护,杜绝非正常运行;施工期在人居密集区、学校、医院等需要特殊安静的区域,应对施工机械采取隔声罩或施工场地设置隔声挡护屏障等措施,以减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高噪声、强振动等机械作业时间应避开在夜间(22:00-6:00)。对运营期交通噪声的干扰,通过采取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在学校、居民区集中地带设置禁鸣标志,减缓或控制交通噪声影响。3、废气治理措施施工期应对施工场地、施工运输通道定期洒水抑尘,人居密集或扬尘严重的施工场地应使用防尘帏幕,运输车辆加遮盖蓬布密闭运输;对于本项目设置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不应设置在城镇区域内,应远离城镇居民区下风向设置。营运期通过绿化带建设,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空气环境。4、废水治理措施道路施工应按施工段建设施工废水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处理后方可排入雨水系统;施工人员应就近租住当地居民房,生活污水排入既有排水系统。5、固体废物治理措施30 施工期产生的挖方、建筑垃圾、废弃施工材料等尽量用于道路回填或绿化,不能利用的,经统一收集后清运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生活垃圾设置临时垃圾收集设备,定期清运到城市活生垃圾处理场处理。营运期加强路面清扫,加强路面环境卫生管理。6、其他保障措施(1)路线优化设计路线走向沿原有道路走向布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拆迁;平面、纵断面技术指标均应符合规范要求。(2)水土保持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原有道路的地形,无法避免的废弃物均应统一规划;施工时避免在雨季开挖修筑路基;做好临时排水工作,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土流失。(3)绿化尽量保证道路达到规范规定的绿地率,在宽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上可以考虑种植枝叶茂盛、隔声降噪效果好的乔木,以减少道路通车后灰尘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4)水土资源保护施工人员居住点的生活污水,不得随地倾倒以防流入取水点;生活垃圾,特别是粪便要集中处理,以防污染水源;含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堆放点要远离水源地,并有防雨材料遮盖;施工结束后废料要及时清运。(5)施工临时占地施工临时占地尽可能的占用废弃地和荒地,划出施工范围以避免机械碾压其他道路。(6)公用设施如需对沿线电缆、电线等公用设施进行拆迁,应在拆迁前与有关部门协商一致,保证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30 1.1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属非污染类的项目,不涉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项目作业对周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加强施工期与营运期管理等,不利影响可以得到较好控制。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加强施工期管理等,其影响可以得到缓减或消除。工程完工后,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改善。30 第一章劳动安全1.1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1.1.1执行的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纺织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对劳动安全进行方案设计。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发布的《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3、原国家经贸委组织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4、中华人民共和国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1.2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的分析道路工程施工作业为带状工作面,作业面广,较分散,难于集中管理,给予施工生产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事先分析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加以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做出必要的评价,此外,在施工组织安排、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安全措施上做出科学的合理安排。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生产安全危害表现为:施工中的机械噪音、灰土以及路面施工中面层料的生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都将对生产人员以及沿线居民造成身心健康上的损害,对沿线水土的保持以及环境保护均不同程度的构成了一定的危害。30 1.1防护及监控措施基于对生产过程中产生危害的原因及危害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在施工中乃至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因素多来源于机械噪音、灰土以及路面施工中面层料的生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因此,在施工乃至运营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手段。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存在不良地质引发的地质危害。但仍必须注意以科学的设计方案和合理的施工方案对施工安全进行防护及监控。在施工中,砼拌合场、堆料场,应远离人口稠密区和环保区域,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危害。应对施工机械经常检查和维修以减少噪声。在人口稠密区,在夜间施工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施工期。要求施工和运输车辆在装载、行车速度、行车路线等都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对施工和运输道路要经常修复,增加安全,减少事故。严禁与施工无关人员穿越施工现场或停留施工现场,经常性的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对带病作业的施工机械给予坚决杜绝;对关键性的工种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并采取措施给予扑灭。30 第一章建设管理1.1建设期项目管理本项目作为巴铃镇重点建设项目,对工程质量要求起点高、质量好,在建设全过程中,要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中将严格按照有关基本建设质量规范,对各专项工程的设计按规定选用具备国家要求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各项工程施工队伍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建设全过程监理,切实保证从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及采购、材料采购、工程施工各环节均按照国家有关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执行。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进行验收。30 第一章项目进度计划项目建设期9个月,建设期从2013年4月到2013年12月。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项目时间(月)4~567~1112前期准备勘察设计施工阶段竣工验收30 第一章项目招投标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建设期,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保护国家利益,特制订本项目招投标方案。1.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30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3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5号令《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9号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1.2招标方式项目招标均均采用邀请招标。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本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招标前,在国内相关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初选入围单位,在入围单位中确定中标单位。1.3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本项目质量要求高,根据建设项目规模和建设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必须遵守如下程序:30 根据道路工程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必须遵守如下程序:1、公告。项目经上级部门批复同意后,项目承办单位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2、投标。在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20日内,具有承担投标项目能力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都可以投标。投标人少于3个时,应当重新进行招标。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相应。招标文件的内容应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以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等。3、开标。开标时由项目委托招标单位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由招标人委托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投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或者能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且经评审的价格合理。4、评标。评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投标管理法》的规定和程序进行。5、中标。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该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若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自中标通知书发出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项目承担单位和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同时,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1.1评标组织、评标原则及决标1、根据七部委《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及国家、省市有关招投标法规、规定及项目的特点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和评标、决标小组。2、评标原则:报价合理;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工期及质量、安全有保证;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符合要求以及单位资信业绩良好。3、决标:评标专家组根据招标文件中的评标办法进行评标,向招标小组推荐候选单位,并提供详细的评标报告。招标领导小组经综合考虑后择优选定中标单位,向中标单位发放中标通知书。30 1.1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项目全部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因此,在招标过程中,为保证项目的公开,对评标委员会的组成和资质有如下要求:1、评标委会人员组成评标委员会由项目承办单位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根据本方案在项目开标当天从当地有关部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标委员会主任由资深的专家担任,评标委员会采用单数纸,但最低不少于5人,并且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投标采用打分制,以得分高者当选。2、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质要求评委会成员职称在副高(副教授)级以上,从事本专业至少在8年以上,对工程项目有较深入的研究,并且职业道德良好,与投标单位无任何利害关系。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的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投标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30 第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1投资估算1.1.1投资估算范围工程投资估算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各专业管线改造工程、其它附属工程。1.1.2投资估算依据1.《贵州省市政园林工程综合定额》(2004版);2.《贵州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2004版);3.国家及贵州省省有关规定;1.1.3建设投资经测算本项目建设投资560万元,构成如下:其中道路工程405万元,排水工程115万元,路灯工程40万元。30 第一章效益分析本项目的建设为城镇道路项目,属公益事业范畴,以服务于社会,改善交通环境,保障行车安全、行人人身安全为主要目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外部效果,所产生的效益难以用货币量化表示,本项目大部分表现为环境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以宏观的特点,把该道路整治工程与交通条件改善等宏观效益综合在一起来评价,综合进行分析。1.1社会效益根据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二版)第六十九条规定:“城市给水排水、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项目的效益,除一部分可以量化外,大部分难以用货币计算,如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文化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较少污染,改善环境等等。对这些项目应按其不同类型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作定性描述。”故本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难以用货币来形容,但其产生的间接效益是无可比拟的。该路段道路改造工程不仅解决了原道路路况差的难题,也是改善巴铃镇总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该道路现状路面的平整度,提升车辆行驶速度,提高办事效率,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通过排水工程的建设可加快污水的排放,避免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可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XX市整体形象;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改善项目影响区域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从而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更多外资的投入,拉动巴铃镇经济的发展。1.2环境效益30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已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环境保护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项目在设计和建设中,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始终围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目标。项目的环境效益包括灰尘量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减少,道路及周边环境的改善等。工程通过提升行车速度,完善排水管网的方式可大大改善其周边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可取得预计的环境效益。随着项目实施,本项目的建成将在旅游业和城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其重要作用,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巴铃镇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1.1评价结论巴铃镇东街路、政府路改造工程实施以后,能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不仅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威信,保障污水排放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可见该项目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评价结果表明,本项目的实施,在总体上有利于改善路网支路的通行能力,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形势需要;在区域经济上有利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道路的使用效益;在周边人民群众中是直接发挥了便利出行,减少运输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在文化信息上改善项目所在地交通状况,将加强镇区的交通联系,对加快人民致富步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本项目尽快实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