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0 KB
- 2022-04-22 11:54:1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1--《新编产业经济学》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复习思考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是什么?答: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揭示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产业经济学的任务。产业经济学的实质,是研究产业经济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资源在产业层次上的优化配置。2.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分类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研究产业类型的是产业分类理论;研究产业构成及其经济技术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是产业关联理论;研究产业在空间上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是产业布局理论;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的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发展状况、过程及其规律的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作指导,合理进行产业规制,正确制定各类产业政策,以促进产业优化和发展的是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3.学习和研究产业经济学有什么意义?答: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看,产业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门新的理论经济学科,弥补了中观经济研究的空缺,完善了理论经济学的体系,并且为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产业经济学为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2产业经济学能够促进产业各方面的合理化3产业经济学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正确决策4产业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产业分类复习思考题1.产业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主要有哪些?产业分类标准: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物质生产特点的不同工业生产的特点不同产业发展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关系不同生产要素集约程度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产业技术先进程度与发展趋势统计标准产业分类方法:马克思两部类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2.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内容是什么?答:这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Primaryindustry)、第二次产业(Secondary36
industry)和第三次产业(Tertiaryindustry)。它是西方产业结构理论中关于产业分类的最重要的分类法之一。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G.B.Fisher)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C.G.Clark)在继承费希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到广泛普及。当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SimonKuznets,1901-1985)运用这一方法系统研究和揭示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化规律之后,三次产业分类法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产业分类和统计方法。3.标准产业分类法的内容是什么?答: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简称SIC)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全面的、精确的、统一的经济活动统计对经济理论的探讨和整个国民经济问题的研究,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服务于产业结构研究和国民经济管理的经济统计的基础就是产业分类的标准化,即进行标准产业分类。标准产业分类法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权威性。标准产业分类由权威机构编制和颁布,并负责解释。没有统一的标准产业分类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精确的经济统计,而制定标准产业分类既是国家标准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各国政府都将标准产业的分类作为“官方统计”的依据,并由政府的权威机构负责编制、颁布和解释。在中国,此项工作是由国家标准局主管、国家统计局协助下进行的。第二,统一性。标准产业分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划分界限的统一性。只有产业划分界限的统一,才能确立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口径,才能保证产业分类的标准性和权威性。第三,完整性。标准产业分类应对一国的全部产业进行分类,划分时应做到详尽。对一国产业涵盖的完整性要求既不遗漏某个产业,又不对某个产业进行重复统计,同时还要根据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旧产业的衰退等发展新动向不断地对标准产业分类进行增减或调整。第四,实用性。任何产业分类法都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也不例外。标准产业分类的实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的统计分析,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普遍性,既便于用来进行各种目的的分析和研究,便于进行各国产业的比较和分析,又能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适应于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标准产业分类在划分产业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相似性;统计上的需要和方便。由于标准产业分类的主要用途在于将全部经济活动不遗漏地给以划分并使之规范化,因此,这种分类法的优点就表现为其统计具有很高的可比性,能为各种各样的产业分析所利用。如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联系理论中,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一般就是以标准产业分类法为基础的。4.按产业地位分类的产业有哪些?答:这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瓶颈产业,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先行产业,先行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因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必须优先发展的产业。36
5.按产业发展状况分类的产业有哪些?答:这是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类的方法。(一)按技术先进程度来确定不同发展状况的产业1.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指其应用的技术并不代表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产业。如传统种植业、纺织业、钢铁业、煤炭业、造船业、一般机械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产业都属于传统产业。2.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High-techIndustries)是高技术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的统称。(二)按发展趋势来确定不同发展状况的产业1.夕阳产业夕阳产业又称衰退产业。这是指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且呈下降趋势,在国民经济和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的产业。2.朝阳产业朝阳产业又称新兴产业。这是指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上升,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且呈上升趋势,在国民经济和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的产业。(三)按产品供求情况来确定不同发展状况的产业1.长线产业长线产业是指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已经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过剩的产业。长线产业一般是由重复投资、重复生产形成的,它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压缩、限制长线产业发展的政策。2.短线产业短线产业是指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不能满足需求的产业。短线产业也可能是瓶颈产业,不仅造成市场供不应求,使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且影响其它产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支持短线产业发展的政策,也就是“限长补短”,压缩长线产业,弥补短线产业,增加短线的产品供给,克服产业“瓶颈”制约。6.简述中国产业分类的国家标准。答:中国现行的产业分类的国家标准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该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1988年第三次修订版,是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的基础上调整、修改、完善而形成的。该标准规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原则和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编码方法及代码。该标准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在计划、统计、财务会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等项工作中,应按照该标准的规定,处理行业分类资料,进行有关的分析研究工作。8.你能提出定量分析不同产业的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的方法吗?答:要素贡献测量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第三章单个产业状况复习思考题1.单个产业状况存在哪几种情形?36
答:1.产业的优良状态这种产业状况的主要表现是:产品市场潜力大、目前供不应求,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值增长较快;采用高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研发投入多、增加较快;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拥有优势,国际或地区竞争能力较强;产业内部分工专业化协作程度、加工度、附加值比较高或在不断提高;产业组织比较合理,能够实行有效竞争,减少或消除垄断的弊端,逐步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经济效益较好,总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较高或不断提高;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进入期、成长期或成熟期,是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先导产业或主导产业、支柱产业。2.产业的一般状态这种产业状况的主要表现是:产品市场潜力不大、目前供求基本平衡,产业规模基本稳定,产值增长不快;采用一般技术或比较先进技术,研发投入及其增加一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拥有明显优势,有一定国际或地区竞争能力;产业内部分工专业化协作程度、加工度、附加值比较稳定或变化不大;产业组织基本合理,没有严重的垄断现象,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一般,总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是一般水平;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国民经济中不处于特别重要的的地位,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产业。3.产业的生病状态这种产业状况的主要表现是:产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甚至出现危机。问题和危机可能表现在一个或若干个重要方面:或者是出现更有优势的替代品,本产业产品的市场潜力丧失、目前供过于求,产业规模过大,产值基本没有增长;或者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比较落后,进步缓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优势,缺乏国际或地区竞争力;或者产业内部分工专业化协作程度、加工度、附加值比较低或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或者是产业组织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垄断,缺乏有效竞争;或者是产业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不好,总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或下降,产业面临衰退的危险。4.产业的衰亡状态这种产业状况的主要表现是: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以至消失、目前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产业规模不断缩小,产值逐步下降;缺乏研发投入、技术落后且难以进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处于劣势地位,产品老化,性能陈旧,完全没有国际或地区竞争力,可能因为过时而逐步被淘汰;产业内部分工专业化协作程度、加工度、附加值相当低或没有变化;产业组织不合理,可能缺乏竞争或存在过度竞争;产业经济效益较差或很差,总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是国民经济中已经丧失前途的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2.影响单个产业状况及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36
答:影响单个产业状况及其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产业所需的资源供给情况、生产工艺技术特点、产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特性和特定的使用价值之外,制约单个产业状况的经济社会因素主要有产业的微观基础(企业制度)、产业素质、产业竞争力、产业链、产品的市场需求、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在空间上的分布、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既是影响单个产业状况的因素,其中有些又是单个产业状况的表现或衡量指标,比如产业竞争力、产业链、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3.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本质是什么?答:企业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产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企业的本质是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的所有者通过签订契约而结成的生产经营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利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企业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组织,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就是契约,企业的本质是合同关系,这的确指出了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或性质,但过于简略、抽象,把企业的本质概括为通过契约而结成的利益关系,可能更为清楚、准确。4.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市场经济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必须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市场取得生产要素、销售产品或劳务,面临着相关各方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行情(包括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波动和竞争态势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参与竞争,优胜劣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否则,企业不成其为企业,市场也调节不了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经济还要求企业必须权、责、利明确,自主经营、独立决策,自己承担经营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自己负责盈利或亏损。因为,企业如果没有经营自主权(自行决定企业供产销、人财物的权力),就无法根据经常变化的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对企业的行为就起不了调节作用,调而不动;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市场行情错综复杂、起伏波动、变幻无穷,存在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既有机会,又有风险,再加上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企业经营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企业如果不负盈亏责任,不能享受成功的收益,不承担失败的损失,就不能保证企业进行科学正确的决策和认真合理的经营,可能滥用经营自主权,随意决策,不负责任地经营,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经营失败,市场竞争就不能形成推动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发展生产的外在压力,就会使企业丧失按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就不可能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积极作用,无法实现市场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5.公司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征?答:36
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的生产经营需要大量的投资,靠单个资本的积累和积聚很难满足这种要求,只能采取把分散的个人资本集中起来的方法筹集巨额资本,公司制、股份制正是这种组织形式,通过发行股票和投资入股,使个人资本变成社会资本,资本走向社会化。社会化资本属于较多的甚至众多的所有者,由于决策人太多不仅难以迅速有效地决策,而且会极大地增加经营成本(包括交易成本),使得所有者自己经营企业的代价超过因此得到的收益,得不偿失,所以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都去直接经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必然发生分离。市场行情起伏波动、变幻难测,这种不确定性决定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高投资必然伴随高风险,任何个人无法承受这种高风险,因而需要分散风险,保护投资者;而且个人投资者只是企业许多投资者中的一员,不能承担无限责任,只能承担有限责任,否则投资者得不到保护,也就不易有人愿意投资。因此,所有者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必须转变为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只能以在企业投资入股的数额来承担盈亏责任。两权分离和有限责任制又决定企业成为法人,拥有企业法人所有权,以企业资产承担盈亏责任。在上述情况发生的同时,生产经营日益多样化、专业化、复杂化,使得经营管理更复杂、更科学,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具有各种经营管理才能的人员才能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形成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专门从事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阶层,企业由企业家经营管理。但是,拥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不一定具有企业家才能,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不一定拥有企业资产;也就是说,所有者不一定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一定是所有者。这种情况也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可能合一,必须发生分离。正是在资本社会化、风险分散化、责任有限化、企业法人化、两权分离化和管理专业化的多重作用下,公司制应运而生,委托代理制成为必然。所有者众多或较多的企业,必然是由拥有资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委托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代理人经营管理,企业家作为代理人掌握企业资产的经营权。特征:所有者众多、合资企业、两权分离、企业法人制、有限责任制、委托代理制。6.企业委托代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何在,你认为应该怎样有效防范,公司治理结构能发挥什么作用?答:企业委托代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何在?企业实行委托代理存在委托代理成本可能大于收益的危险性,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危险性,除了与经营者的能力和责任心无关的、由难以避免的生产经营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之外,主要是由于委托代理制存在4个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第一个是利益不相同。有的学者称之为目标不一致、激励不相容,这几种说法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是指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有矛盾,追求的目标有差异,行为的动机或激励不统一。第二个是责任不对等。企业的代理人掌握着企业经营控制权,但不承担盈亏责任;企业的委托人失去了企业经营控制权,但最终承担盈亏责任。第三个是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掌握的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和有关代理人本身情况的信息极不相同。第四个是契约不完全。你认为应该怎样有效防范,公司治理结构能发挥什么作用?现代企业理论和实践证明,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包含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的主要功能,是要克服委托代理制的4大难题,减少和防止委托代理风险,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增加委托代理收益。减少和防止委托代理风险,虽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世界难题,但总的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中多数实行委托代理制的公司制企业的经营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了一套公司制企业防范委托代理风险的比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36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权、责、利关系的构成及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发挥激励监督约束功能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所有者结构、资本结构、权利结构和相应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权利结构中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利润分配权。在所有者结构方面,公司的股东最好是不要过于分散,应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更好发挥监督作用的大股东,避免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内部监督动力不足的缺陷;但又不能大部分都是大股东,以防止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片面追求经营稳定和规模扩大、影响竞争效率的偏向。最好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逐步实现职工持股计划,使企业职工都拥有本公司的股票,都成为股东,以增加职工监督代理人的动力,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在资本结构方面,应该实行多元化。在以股份资本为主的前提下,通过贷款和发行债券,适当吸收相当数量的金融资本,发挥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和投资公司对代理人的监督约束作用,这有利于减少代理风险、降低代理成本。因为银行和投资公司的信息局限性比公司内部股东和董事会的信息局限性要小。而且,债务对代理人的约束力更大。在权利结构方面,股东大会拥有制定公司章程、选举和监督董事会的权力,股东和董事享有大部分利润分配权;董事会拥有选聘、奖惩代理人的权力和对公司重大决策有最终决定权;代理人拥有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权、激励监督约束职工的权力,享有部分利润分配权;职工拥有监督董事和代理人的权力,最好也能享有少部分利润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利润共享。这样才能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权责利分明、互相激励、相互制约的关系,更有利于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减少委托代理风险7.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对单个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规模经济对单个产业的状况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产业也能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一般是针对企业规模(包括企业的总规模、产品规模、工厂规模等)而言的,其实产业也有规模经济问题,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同样也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产业收益递增,原因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类似。其次,产业达到规模经济,还会给产业内部的企业带来益处即外部经济,包括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或价格更便宜的专用技术、机械设备、零部件,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成熟的市场、运输、信息、服务等有利条件,企业是产业的基础,企业经营的条件越好,自然也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再次,产业集聚之所以能促进产业的发展,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最后,产业内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越多,越能改善产业的状况,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也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即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收益递减。造成产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有:产业产品的总供给过剩,引起价格下跌、收益下降;包括劳动力、技术人员、原材料、生产设备、运输条件等在内的相关生产要素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收益下降;还可能加剧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增加资源、环境成本。产业规模不经济同样也会给产业内的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可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增加生产经营的困难,降低产品的销售收入,造成外部规模不经济。产业规模不经济是产业状况不健康的表现,不利于产业的发展。8什么是产业素质,由哪些因素决定?答:产业素质是指单个产业的性质和质量,是决定单个产业状况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产业素质主要是由构成产业的要素状态及其组合方式决定的。具体而言,产业素质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素质构成要素的状况36
由于产业素质是单个产业各个构成要素的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各个产业素质构成要素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单个产业的总体素质。产业素质构成要素的素质状况,主要有人员素质、技术素质、资本素质、制度素质和管理素质的状况。这些构成要素的素质越好,单个产业的总体素质越高;反之,则低。(二)产业内企业的素质由于产业素质是产业内所有企业素质的综合体现,单个产业整体的素质基本相当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素质的平均状态或水平,因此,产业内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素质不同的企业的构成比例,直接制约着单个产业的总体素质。产业内企业的素质越高、素质高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越大,单个产业的总体素质就越高;否则,则低。(三)产业组织的状况单个产业的组织状况,特别是产业内的竞争和垄断态势,也是影响产业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竞争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赢利能力,相关内容在下一章产业组织中还有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立和健全产业内的专业性行会、协会等协调、合作、互助组织,也能够改善单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的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竞争能力。9.什么是产业竞争力,为什么不能认为产业竞争力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答: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在生产经营的资源、资本、技术、设备、人力、制度、管理、成本、价格、品牌、品种、质量、性能、营销、服务、环境等方面拥有的优势或能力。简而言之,产业竞争力就是产业在生产经营中拥有的能力或优势。虽然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但不能认为产业竞争力只是国际竞争力,实际上还存在产业国内竞争力、产业区域竞争力。10.应该怎样对竞争力进行层次分析?答:竞争主体的层次,从竞争主体的层次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竞争力:一是微观层次的竞争力即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竞争中拥有的优势和能力;二是中观层次的竞争力即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在生产经营的竞争中拥有的优势和能力;三是宏观层次的竞争力即国家竞争力,是指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的优势和能力。三者的关系是: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具体体现。11.波特的“钻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钻石理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政府六大因素决定国家竞争优势,依据这六大因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了一个形状像钻石的菱形理论模型六大因素中的前四个因素是关键要素,后两个因素是重要因素。六大因素互相依赖、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形成互动的体系,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它因素的表现,其作用可以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六大因素必须互相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正向作用,而正向的作用能够强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善用四大关键要素,加上机会和政府角色,彼此互动。如图:36
13.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产业集聚;2.产业素质;3.产业组织;4.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5.产业规制和政策;6.企业竞争力;7.生产要素;8.比较优势9.经济制度;10.创新14.形成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1.促进产业集聚。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合理的产业政策,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相关制度创新,发展工业园,推动、支持、保障产业集聚,特别是促进以有发展前途和优势的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2.提高产业素质。改善产业素质构成要素的状况,增强产业内企业的素质,适当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单个产业的产出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融资用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赢利能力,以利形成产业竞争优势。3.完善产业组织。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和政策的作用,规范和完善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的市场行为,防止垄断和过度竞争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有效竞争,提高产业的市场绩效,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4.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适时恰当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为本国有发展前途和优势的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相互关联和互相支持的产业形成优势网络,发挥扩散效应和提升效应,首先在国内培育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5.建立和健全产业规制和政策。实行和改进必要的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提高规制和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的形成、产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6.提高企业竞争力。改革和完善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素质,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创业和新企业建立,促进公司内部形成多元化新企业,强化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使产业内拥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比重更大,为形成产业竞争力提供更好的基础。36
7.改善要素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在利用资源禀赋的有利状况、发挥已有的自然的初级的一般性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比较优势的同时,依靠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更加努力地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利用不利的生产要素条件,刺激产业的创新与应变能力,改善要素条件,化劣势为优势,形成和发挥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带来竞争优势。8.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必须形成和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实现机制,加强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技术,创造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新机会、新管理等,以形成企业和产业各方面的新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经济体制、政府规制和政策、企业制度,以促进和保证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15.产业链与产业价值链有什么区别和类型?答:产业链是指产业按特定顺序依次进行的生产经营环节而构成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的链条或系统。产业价值链则是从价值上看的产业链,反映的是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增殖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产业链的分类1.依据产业链形成的产业范围的不同,产业链可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狭义产业链是指单个产业内部形成的产业链和由某个产业的内部环节为主体与其它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产业链,广义产业链是指由多个存在关联关系的产业构成的产业链。2.从实物与价值的不同角度,产业链可划分为产业实物链和产业价值链。产业实物链是从产业经济活动的实物上看的、反映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实物变换过程的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则是从价值上看的、反映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增殖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的产业链。3.按照产业链所在地域即空间分布的不同,产业链可划分为国内或地区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某个具体的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或相关产业可以全部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国内或地区产业链是指在一国或一地范围内形成的、所有环节或相关产业全部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产业链,国际产业链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所有环节或相关产业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产业链。4.根据生产经营环节的多少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产业链可划分为长产业链和短产业链。长产业链是指生产经营环节较多和联系比较复杂的产业链,短产业链是指生产经营环节较少和联系比较简单的产业链。16.产业链具有什么主要特征?答:产业链具有六个主要特征。1.关联性。构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紧密相关,相互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联系的内容、性质、方式上来看,包括分工协作联系、竞争合作联系、供求联系、物质联系、价值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因果联系、依存联系、主辅联系、互补联系、互动联系、前向后向联系、单向双向联系、直接间接联系等。2.连续性。36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之间的联系,具有连续不断的特点,一环接一环,不能间断。否则,不成其为链条,产业经济活动无法连续进行下去。3.顺序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连续不断的,而且是严格按照特定顺序依次连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无序连接成的产业链条。比如,先没有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就不可能进入生产环节;产品没有生产出来,也就不可能有产品的销售。4.整体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为着共同的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相联动、相辅相成,通过连续不断的按照特定顺序依次连接的方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产业经济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5.要素需求差异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人力、物质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主要依靠的是知识、智力、人才;用零部件通过简单的加工操作,组装成产品,只需要普通劳动力就行。6.增值性。产业链同时也是价值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附加值即新增价值,而且每个环节或产业的增加值是不一样的,还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会发生变动。7.层次性。产业链是分层次的,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产业链:基本层次的是单个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中间层次的是以特定具体产业内部环节为主体与其它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产业链;较高层次的是完全由多个相关产业组成的大产业链。值得指出的是,单个企业内部也存在生产链和价值链,虽然这是产业链的基础,但本身并不是产业链,不能构成产业链的一个层次。8.变动性。产业链的构成状况及其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技术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分工专业化协作程度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能随着某种产品退出消费或市场导致相应产业衰亡而消失,如汽车完全取代马车会导致马车产业链消亡。17.产业链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答:1.依据产业链形成的产业范围的不同,产业链可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狭义产业链是指单个产业内部形成的产业链和由某个产业的内部环节为主体与其它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产业链,广义产业链是指由多个存在关联关系的产业构成的产业链。2.从实物与价值的不同角度,产业链可划分为产业实物链和产业价值链。产业实物链是从产业经济活动的实物上看的、反映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实物变换过程的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则是从价值上看的、反映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增殖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的产业链。3.按照产业链所在地域即空间分布的不同,产业链可划分为国内或地区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某个具体的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或相关产业可以全部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国内或地区产业链是指在一国或一地范围内形成的、所有环节或相关产业全部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产业链,国际产业链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所有环节或相关产业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产业链。4.根据生产经营环节的多少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产业链可划分为长产业链和短产业链。长产业链是指生产经营环节较多和联系比较复杂的产业链,短产业链是指生产经营环节较少和联系比较简单的产业链。36
18.产业链由什么因素决定,产业链分析有什么作用?答:产业链的状况首先由产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特性、特定的使用价值和生产工艺技术特点决定,生产必须经历的工艺流程、顺序环节,首先取决于产品的特性和生产的技术。分工专业化协作状况也是产业链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分工专业化协作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这又进一步说明技术进步是产业链状况的决定性因素。产业链的作用。产业链的状况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处于高端(附加值多的环节)的产业,经济效益更高,发展更好;产业链较短的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附加值少的环节)的产业,经济效益较低,发展有限。因此,产业链延长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率的提高。因为,产业链延长是企业内、产业内、以致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亚当·斯密早已证明分工专业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产业链延长还能够提高加工度、增加更多附加值、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所以,改善产业发展的状况,应该尽可能延长产业链,特别是向高端延伸。19.什么是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反映了产业价值链什么样的变化趋势?答:微笑曲线把制造业按顺序依次进行的生产经营环节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上游环节有研究开发(技术、专利)、设计、资金筹集、设备和原材料采购、关键零部件生产等,中游环节主要是一般零部件生产、加工、组合装配,包装,下游环节则包括仓储运输、市场销售(品牌、广告、渠道)、售后服务等,如图,横轴为产业链,生产经营环节按顺序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三个区段;纵轴为附加值或利润;虚曲线为20世纪60~70年代的产业价值链,实曲线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产业价值链。由于虚曲线与实曲线构成了一个开口微笑的图形,所以称之为“微笑曲线”。36
第四章产业组织复习思考题1.简述产业组织的SCP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答: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其两个主要标志是:①明确地阐述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②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conduct)、市场绩效(marketperformance),并把这三个范畴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公共政策(即产业组织政策)联系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科斯、威廉姆逊、谢勒等人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认为市场结构(S)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C),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P)。某一市场结构又取决于特定情况下市场供求的基本环境,从而形成了SCP框架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如图所示),这也标志着以哈佛大学为主要基地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基本环境需求供给可替代性供给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增长率原材料周期性工会组织制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集中度价格策略资源配置效率产品差别广告和销售技术进步进入壁垒研究与开发技术组织效率成本(费用)并购资源利用效率垂直结合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竞争-垄断政策(反托拉斯、反不正当竞争)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直接规制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2.比较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答: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36
哈佛学派首创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个要素构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作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包括保护和鼓励竞争的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以及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直接规制政策等。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是反垄断。哈佛学派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形成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这就必然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认为,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大企业必然具有高效率,而产生这种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如果高度集中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率,这只能说明该市场大企业的高效率的经营。因为不是建立在高效率经营上的高利润水平,都会招致其它企业的大量进入而使利润率很快降至平均水平。正是各个企业通过合理的选择采取最优行为的结果,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效率高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才导致高集中市场的出现。从这一立场出发,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与其说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倒不如应该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36
芝加哥学派在产业政策上主张: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的减少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以扩大企业和私人的自由经济活动的范围。他们断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哈佛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严重的垄断问题;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里,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芝加哥学派的这种反垄断政策立场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提倡实施严厉的反垄断政策的哈佛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的主要区别(1)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而芝加哥学派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2)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强调市场结构是决定性的因素,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芝加哥学派认为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而不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绩效。(3)芝加哥学派和哈佛学派相比,更加注重厂商行为的分析(4)在政策主张方面,哈佛学派主张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芝加哥学派则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指出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论述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答: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即市场占有率)的分布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垄断与集中程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1)规模经济水平。某一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愈高,大企业的效率愈高,市场竞争力愈强,其市场地位愈强,它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就愈高。(2)市场容量大小。在正常情况下,某一产业或产品(服务)的市场愈大,企业拓展市场的余地愈大,新企业愈容易进入,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就可能愈小。反之则反。(3)行业进入壁垒高度。某一行业的进入壁垒高,意味着该行业的保护程度高和市场竞争程度低,该行业内大企业的支配地位高、势力大,它们所占市场份额也可能就高。(4)横向合并的自由度。一个行业、市场内部愈能自由地合并,大企业通过横向合并控制的能力愈强,大企业所占份额也就可能愈高。(5)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政府如果授予少数企业特种产品或服务的专营权、保护性关税、限制外国投资等政策,就可以推动这部分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提高其市场集中度。相反,作为体现国家维护市场竞争政策的反托拉斯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阻止市场过度集中的一种因素。2.试比较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企业市场行为与微观经济学分析的企业行为的异同。答: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市场行为分析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行为分析不完全相同,后者是企业行为的全面分析,前者主要分析产业内企业与其它企业竞争的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础特征的定价行为,包括阻止进入定价行为、驱逐对手定价行为、价格歧视行为等;(2)以研究与开发、形成产品差异、促销为基本内容的非价格行为,如技术开发行为、广告宣传行为等;(3)以产权关系和企业规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如企业兼并行为、一体化行为、多元化行为、跨国经营行为等。3.简述企业的定价行为。答:36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市场关系。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力,或者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定价能力,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有反映企业战略意识的价格行为。价格竞争与价格协调是企业最基本的价格行为,它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价格竞争包括降价竞争和旨在限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进入阻止价格。价格协调则主要是指价格卡特尔和价格暗中配合进入阻止定价(EntryLimitPricing)行为是指寡头垄断产业内企业采取适度降低产品价格,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而又可使其获得垄断利润的定价行为。价格协调行为是指企业之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的结构之中。1.如何评价市场绩效?答:(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大小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也称为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状况影响着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就是从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况。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通常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表示。(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除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之外的所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产业组织理论中所考察的技术进步是狭义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包括产业内的发明、创新和扩散。2.什么是有效竞争?答:所谓有效竞争理论,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这二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作为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模式,它是对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组织结构及其垄断、竞争态势的理想状态的综合描述,其两个决定因素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都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绩效的手段和途径,它们是以不同的途径谋求经济效率这一共同目标。3.论述产业组织合理化内容和途径。答: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内容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只有产业既有竞争活力又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才表明该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合理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内容包括市场结构合理化、市场行为合理化、市场绩效高度化。产业组织合理化是产业的市场结构合理、企业的市场行为合理、市场绩效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市场结构合理化市场结构合理化是指市场集中度恰当、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不断变化提高、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合理的过程。市场结构合理化要求市场集中度恰当。因为,市场集中度过高,会形成高度垄断,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价廉物美产品劳务的提供,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市场集中度过低,则会引起过度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36
(二)市场行为合理化市场行为合理化是指企业逐步趋向合理地进行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经营日趋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不进行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主要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功能、开发新产品、适度降价、完善销售和服务等方法进行合理合法的适度竞争,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利润最大化;适当进行企业联合兼并,实行合理的多元化经营;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营,不谋求不合理、长期的垄断。(三)市场绩效高度化市场绩效高度化是指单个产业的市场绩效不断提高的过程,即单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结构效率不断提高、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途径: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模式——有效竞争一个合理化、高绩效的产业组织,既要使企业获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又不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张导致垄断而丧失竞争活力。在马歇尔那里,这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马歇尔困境”。为了克服“马歇尔困境”,克拉克于1940年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并经梅森等人的总结归纳,形成了有效竞争理论。所谓有效竞争理论,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这二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作为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模式,它是对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组织结构及其垄断、竞争态势的理想状态的综合描述,其两个决定因素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都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绩效的手段和途径,它们是以不同的途径谋求经济效率这一共同目标。第五章产业结构复习思考题1.产业结构有哪些类型?答:产业结构主要存在按以下几种不同标准和方法划分的类型:(一)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的类型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分类,按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不同进行排序,越着排在前面的产业占的比重越大、地位越重要的方法,产业结构可分为1、2、3(其中1是第一次产业,2是第二次产业,3是第三次产业,下同)型,2、1、3型,2、3、1型,1、3、2型,3、1、2型和3、2、1型等6种类型;在图形上表现为金字塔型、鼓型(橄榄型)、哑铃型(工字型)和倒金字塔型等4大类型,如下图所示:213倒金字塔型3321321鼓型3231金字塔型2211哑铃型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36
图中,1表示第一产业,2表示第二次产业,3表示第三次产业。在图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表示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多少。(二)产业比例关系不同的类型按照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状况的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协调型和失衡型两大类。协调型结构也称均衡型结构,是指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过剩和短缺现象没有或者不严重,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失衡型结构也称畸形结构,是指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失调、投入产出失衡,某些产品严重过剩、或严重短缺、或二者并存,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的产业结构。(三)农业、轻工和重工业构成不同的类型根据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分类,按照三者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重型结构、轻型结构、以农为主型结构等3种类型。重型结构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大部分国家或者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国家的产业结构;轻型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一般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农为主型结构则是没有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重型结构又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型结构,这是重工业化前期的产业结构;二是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心的重型结构,这是重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四)产业发展层次不同的类型按照产业的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生产要素密集度、加工程度和附加值大小的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初级结构、中级结构、高级结构等3个不同等级的类型。初级结构是指以技术落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低和附加值比较小的产业或第一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低的产业结构;中级结构是指以技术水平较高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工度比较高和附加值比较大的产业或第二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产业结构;高级结构是指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或第三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或高级化,主要就是指产业结构由初级结构向中级结构、高级结构发展的过程。1.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答:(一)产业结构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数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由此可见,产业结构改进的本身就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产业结构的改善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改善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的状况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要不是经济增长、规模扩张、数量增加,而是产业结构的状况,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三)产业结构的改进是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要协调,产业结构必须合理,数量比例必须恰当,投入产出关系必须均衡,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满足。36
(四)产业结构的状况是经济效益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是决定资源在产业之间能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关键性因素。(五)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比例失调、资源浪费,会严重妨碍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需求也得不到较好的满足;优化的产业结构,则会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2产业结构效应有哪些?答:产业结构效应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结构开放效应、结构供给效应、结构需求效应1.制约产业结构形成和变动的因素有哪些?答:制约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发展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等2.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有哪些?答: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主要有: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3.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什么,应该包括产业结构高效化吗?如果包括,怎样衡量?答: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标志,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标志,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法,也就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我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不应该包括产业结构高效化,因为,1.产业结构高效化难以界定,更没有办法衡量。2.产业发展的高效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不是内容,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必然产物,结果是不能同原因并列的,高效化与合理化和高度化也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所以不能并列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之一。4.用什么方法衡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答: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市场供求判断法。这是依据各个产业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供求情况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当市场上出现某个或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或劳务严重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也就是比例失调、供求失衡时,或者某个或某些产业的生产能力与市场对某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严重不相符合时,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只有在各个产业的产品或劳务的供求基本平衡,没有严重的过剩和短缺,或者部门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情况下,产业结构才是基本合理的。36
(2)需求适应性判断法。这是依据产业结构是否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能否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分别计算每一个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如果两者相等,表明该产业与社会需求有充分的适应;假若所有的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与生产收入弹性都相等,则说明整个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合理。(3)结构效果判断法。这是依据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国民经济总产出和总利润的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在向合理方向变动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产业结构变化引起国民经济的总产出相对增长,总利润相对增加,表明产业结构在朝着合理的方向变动;假若产业结构变化引起国民经济的总产出相对下降、总利润相对减少,则说明产业结构在朝着不合理的方向变动。(4)影子价格分析法。这是依据影子价格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影子价格是与实际市场价格不同的,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来的反映资源最优使用效果的价格。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当各种产品的边际产出相等时,表明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各种产品的供需平衡,产业部门达到最佳组合。所以,能够通过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影子价格与产业总体的影子价格的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偏离越小,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1.用什么方法判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答:衡量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即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和方法。(1)加工度衡量法。这是依据产业加工度高低判断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低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各个产业的加工度越提高,加工度越高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越高。所谓加工度是指对资源进行加工制造的程度,主要包括:加工工序、环节,产品的种类、功能、质量,废物的排放和利用等。合理的加工工序、环节越多,产品的种类、功能越多、质量越好,废物的排放越少、再利用程度越高,加工度就越高。(2)附加值衡量法。这是依据产业附加值的大小判断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低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各个产业的附加值越增加,附加值越大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越高。所谓附加值是指由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所增加的价值。(3)技术集约程度衡量法。这是依据产业的技术集约程度的高低判断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低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越高、技术基础越先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越高。可以运用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产业发展的技术贡献率、产业全因素生产率等指标衡量。这几个指标的数值越高,技术集约程度也就越高。(4)知识化程度衡量法。这是依据产业的知识化程度的高低判断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低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越高。这里的比重主要是投资和产值的比重。(5)第三次产业比重衡量法。这是依据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的大小判断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低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越高。这里的比重主要是劳动力和产值的比重。2.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和措施是什么?答:(一)产业结构形成和优化的机制1.以市场机制为基础36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包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即资源配置方式,自然也是产业结构形成和优化的机制。2.以政府调控为辅助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事后调节的盲目性,难以解决公共部门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外部不经济、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的“市场失灵”情况。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产业结构的形成和优化需要政府辅之以必要的调节和控制。(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政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主要有:1.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更好地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纠正比例失调、结构失衡的偏差,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4.实行制度创新,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5.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政策,区别对待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弱小产业、衰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第六章产业关联复习思考题1.各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性?答:第一,各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工业化阶段是不同的。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重工业都表现为感应度系数较高,而轻工业大都表现为影响力系数较高。第二,在经济增长率较高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重工业一般发展较快,而影响力系数较高的轻工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够发挥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有些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一般是处于战略地位的产业,它们对经济增长速度是最敏感的。比如机械工业就是如此,不管经济增长是上升还是下降,机械工业对经济增长速度都有比较强烈的反映。第七章产业布局复习思考题1.制约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的决定性作用2.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3.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影响4.市场对产业布局有重要的影响5.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6.集聚(集中与分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三)技术因素36
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地区技术水平的差异都影响着技术分工、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仅从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来看,它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决定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二是政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三是产业主体的行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四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对某些产业集中于特定地区有较大影响。五是历史传统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五)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之所以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条件不一样。影响产业布局的地理位置因素较多,主要因素有二:一是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二是特殊地理环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2.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答:(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规律生产力的组成要素(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资料)在特定时间下的地域空间中的有机组合就形成特定时期的产业布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水平、内容、形式,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条件、内容、形式、特点和变化。(二)劳动地域分工影响产业布局的规律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地区布局条件差异性的客观反映。通过劳动地域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而通过地域之间广泛的产品交换,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资源禀赋制约产业布局的规律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特别是有利的自然资源禀赋(这种自然优势表现在气候、土壤、矿产、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和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这种“获得性”优势主要是生产技术)都会使该地在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各地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地位。(四)产业分布“分散——集中——适度分散”变化的规律产业集聚的演变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与分散两个相互交替进行的过程。在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分散性,集中化的趋势既不明显也很缓慢。(五)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各地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劳动地域分工,而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地区生产专门化,如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工业生产专门化。(六)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产业集中实质上体现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产业分散则意味着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协调性,也就是说,产业活动的动态过程表现为集中与分散,产业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地区差异性。3.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一)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从经济效益出发,择优确定产业区位,就是产业布局的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二)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从产业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实施。36
(三)分工协作原则产业布局应以区域资源差异为前提,而区域资源禀赋既是区域分工的条件,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它还是形成区际产业协作和经济交换的前提条件,因此,产业布局应以分工协作为原则。(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表现为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集聚经济的作用要求产业向条件优越区位集中,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集聚不经济的作用要求产业向其他条件优越的区位分散,以降低成本。(五)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区域分工、技术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使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与组合上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地区差异性,可以说,地区比较优势使产业发展一般体现为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一个非协调的发展过程。(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已经成为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长期性的重大战略,它既可以是国际的、区域的、国家的或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以是多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原则是什么?答:(一)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因1.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二)产业布局调整的意义对既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合理化,这对于产业本身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以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促进各地区以致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地区分工与协作,发挥地区优势,消除不合理的运输,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第三,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本,加快发展进程,尽快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第四,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第五,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加强战略后方建设,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二、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则(一)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二)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36
(三)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四)适时调整5.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有何不同?答: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他创立的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是最早的古典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杜能认为,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2)“孤立国”模式的基本假定。杜能为了分析农业区位问题,首先将复杂的社会假设为一个简单的孤立国,并以均质的、单中心的、自由竞争的、等距离运输费用的封闭区域为假定的研究前提。(3)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圈”模型。杜能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利润的均衡关系出发,推导出围绕着封闭的市场中心,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按集约化程度的高低呈同心圆经营圈状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内及外分别为牛奶蔬菜业、炭薪业、种植业、畜牧业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时期非常严格的假定条件下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它与现实存在的农业区位的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贡献。其一,它所采用的抽象化的理论演绎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空间区位的关注、并根据具体条件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其二,它首次透彻地分析和揭示了区位级差地位问题,这成为现代各种区位理论尤其是工业区位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成为现实世界上一些城市郊区农业地域分布的理论基础。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从纯理论探讨的角度力图建立一个适用于任何工业部门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业区位“纯理论”;韦伯所建立的工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工业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区位因子分析是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工业区位的假定条件。韦伯在进行工业区位理论研究时,将复杂的社会假设为一个简单的孤立国,并提出了如下假定条件:第一,分析的对象为一个孤立的国家或者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第二,孤立国或者特定地区的气候、地质、地形、民族、工人技能等都相同。第三,已知的主要生产条件固定不变: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为已知点,埋藏状况和生产情况不变;劳动力供给地为已知点,供给情况不变且工资固定;消费地(市场)为已知点,价格、需求量和供求关系不变。第四,分析生产和交换时均就同一类产品进行讨论。第五,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惟一的运输方式是铁路火车运输。(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称为“区位因子”,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区位因子进行了三种划分。第一,根据区位因子作用范围的不同而将其划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第二,根据区位因子作用方式的不同而将其划分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36
第三,根据区位因子属性的不同而将其划分为自然技术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最后,根据集聚力法则来修改运输区位法则和劳动力区位法则。韦伯采用纯“集聚”的概念,使工业趋向集中于一定地点,形成工业区位基本图形的第二次变形,得出工业应该位于使三个区位法则的总费用最小地点的合理区位,从而完成了他自成一说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6.试比较迈克尔·波特与保罗·克鲁格曼的产业集聚理论的异同。答:迈克尔·波特认为,波特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视角主要是讨论产业集聚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揭示了产业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当存在产业集聚区域时,集聚因素成为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从提高竞争力的这个根本要求来看,集聚区域的综合环境比交通、资源等区位因素更重要。因此,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教育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以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需求。公司一般会选择定位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地方,这是因为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因此在该区域进行投资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较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吸引其他公司的到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而这又增强了产业对企业的吸引力。所以,生产者愿意选择需求量大而且原料运输方便的地方。规模经济潜力越大,运输费用就越低,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外部经济。这一思想来源于马歇尔的理论。一般来讲,外部经济有三个基本来源:一是集聚吸引了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共享使他们可以转换工作,公司也可以招聘到其他工人;二是专业化的投入和服务;三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外部经济这三个来源构成了产业空间集聚的吸引力,其中劳动力市场共享又是外部经济三个来源中最主要的来源。 第三、产业地方化。地方专业化本身可能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但不管最初的原因是什么,一旦产业专业化的格局出现,这一格局就会由于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而被锁定。 克鲁格曼应用经济学对产业集聚问题做出了理论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产业集聚问题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基础。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成长和技术外溢,被保罗·克鲁格曼解释为产业集聚理论的三个重要原理。7.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产业集聚又称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产业集聚主要是一种产业空间布局的方式,同时还是一种产业组织问题,是产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关联在空间上形成产业网络组织的过程。产业集聚的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在产业和空间配置的特殊方式。产业集群又称产业簇群,简单地说,产业集群是产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产业集聚是过程,产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产物和集中体现。企业集群又称企业簇群,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8产业集聚的类型与特征有哪些?答:(一)产业集聚的类型36
1.按照集聚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和发展趋势特征可以分为新兴产业集聚和一般产业集聚2.按照集聚产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度特征可以分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3.按照集聚产业的关联特征可以分为纵向集聚、横向集聚和混合集聚(二)产业集聚的特征1.空间集中性;2.竞争合作性;3.相互关联性;4.形成累积性;5.社会网络性。9.产业集聚的动因是什么?答:推动和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自然禀赋和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分工专业化和协作、制度和政府政策、经济全球化和外商直接投资。10.产业集聚有哪些效应?答:产业集聚效应主要有: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地区分工专业化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产业创新效应、成本节约效应、集聚扩散带动效应、竞争力提高效应、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国际贸易效应等10大效应。11.试比较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异同。答:相同点: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企业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导致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正是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相关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不同点:(1)含义不同:规模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的现象。外部经济又称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经济体收益递增的现象。(2)规模经济又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经济体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而自身收益递增的现象,外部规模经济则是经济体随着外部经济体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的现象。与外部经济相对应的是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又称负外部性,则是指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经济体收益递减的现象。12.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政府如何促进产业集聚?答:(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国内外产业集聚产生和演进的实践表明,产业集聚主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总是选择回报最高的场所,生产要素也是流向收入多的地方。由于产业集聚具有多重效应,能够带来收益递增,在市场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追求更多收益的企业和投资自然会向有利的地方汇集,流向产业集聚地,从而逐步形成和扩大产业集聚。又由于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产业、地区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和扶植产业集聚。(二)产业集聚的促进措施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措施。1.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合理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集聚2.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产业集聚3.进行制度创新,保障产业集聚36
4.发展工业园,促进产业集聚第八章产业规制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产业规制,如何正确认识对产业规制内涵的不同理解?答:产业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定的法规和政策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所做的规范和限制,是政府实行产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内外经济学者对政府规制包括产业规制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规制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努力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政府规制理论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说,“一种观点认为,管制主要是为保护全体公众或一些人数众多的社会集团,是为他们的利益制定的。”张红凤提出“现代意义的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利用国家强制权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上是认为规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而是行业中的某些厂商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国家强制权力以满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结果,其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加自己的获利能力。其规范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实现公共利益”。2.产业规制是政府规范、限制产业及其企业的行为规制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卡恩认为产业规制是“对该种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的规定”。日本学者植草益把规制定义为“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樊纲提出政府规制“特指的是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如价格限制、数量限制或经营许可,等等”。3.产业规制是厂商利用政府权利谋取自身利益的方式施蒂格勒提出,“规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这种解释实际2.产业规制有那些基本特征?答:第一,产业规制的主体即规制者,是以政府行政机构为主的社会公共机构;第二,产业规制的对象即被规制者,是产业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是相关产业及其企业;第三,产业规制的手段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主要包括对被规制者进行限制的内容、方式和违规的制裁措施;第四,产业规制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但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五,产业规制是规制者与规制对象的一种互动活动、博弈过程,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规范、约束和限制企业行为,企业也可能通过游说、公共关系、人事关系、贿赂等方式影响政府的规制,使之对自己有利。3.产业规制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36
答:产业规制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垄断的弊端、公共品的提供、经济活动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情况的存在,市场不能保障产业经济主体的行为不损害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需要产业规制予以弥补。产业规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垄断的弊端、公共品的提供、经济活动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情况的存在,市场不能保障产业经济主体的行为不损害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需要产业规制予以弥补。产业规制需要或者可能发挥以下主要作用:1).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克服垄断的弊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减少消费者的支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产业规制为什么会失灵,其表现是什么,应该怎样克服?答:产业规制主要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但产业规制本身也不是万能的,也可能产生规制失灵。由于政府具有权威性、强制力、可能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等优势,所以能够发挥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市场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的作用;又因为政府规制机构及其人员存在“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再加上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使得产业规制有可能失误、不当、过度。产业规制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不该限制的限制了,该限制的没有限制;应该多规制的规制少了,应该少规制的规制多了;规制成本大于规制收益,使得规制得不偿失;没有合理有效地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不适当地限制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保护了垄断者的利益,损害了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由于规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经营者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规制还可能使企业不再面对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从而弱化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得内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行动缓慢;规制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存在的时滞及其延长也会使企业蒙受一定的损失;规制还容易留下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乃至“权钱交易”、“寻租”、腐败的隐患,不利于行政的廉洁与高效。克服产业规制失灵,政府规制机构及其人员必须尽可能克服“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充分注意行政的公正、廉洁与有效,提高规制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水平,加强对利益集团的游说、公共关系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尽量缩小规制的对象范围,适时实行和调整规制,以保证产业规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5.产业规制主要有那些类型,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自然垄断产业规制也称经济性规制,是指主要在自然垄断产业领域(代表性产业有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供应、有线通讯、管道燃气等)实行的规制,这类规制以自然垄断产业为规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在价格、产量、质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规制。竞争性产业规制也称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规制,是指主要在竞争性产业领域的规制,这类规制主要以竞争性产业中可能形成垄断和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或企业为规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在企业兼并、串谋、市场集中、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规制,其宗旨是限制或防止垄断,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36
社会性规制是指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的规制,这类规制不以特定产业为规制对象,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实行跨行业、全方位的规制,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生产或工作安全、产品和生产的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规制。1.如何判断产业规制是否应该实行、是否合理有效?答:权衡产业规制的利弊得失,判断产业规制是否应该实行、是否合理有效,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一般来说,如果产业规制的成本等于或大于收益,说明产业规制无效或负效应,应该放松或取消规制;只有产业规制的成本小于收益,才表明产业规制合理有效,应该实行或加强规制。2.怎样计量产业规制的成本收益,应该如何做才科学、准确?答:产业规制的成本是国家规制机构实行产业规制全过程中的费用,主要包括:规制机构建立、人员、运行的费用,相关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的费用,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颁布、执行、监督、检查、修正的费用,应付被规制者的游说、谈判、抵制、公共关系、必要补偿的费用,规制调整即加强、放松、取消规制的费用等。这些费用应该是可以统计的,问题只是国家规制机构往往具有多种职能,实行产业规制只是其中的一种职能,作为产业规制成本的也只能是由于实行产业规制而增加的费用。此外,产业规制的实际成本,还应该包含被规制对象游说、抵制、公共关系活动、贿赂规制者的费用,但这类费用很难统计。由于产业规制不合理给消费者和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及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计入成本,而是作为负收益计入产业规制的收益。由于合理有效的产业规制,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支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及其企业合理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所以产业规制的收益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产业规制收益=消费者的支出减少量+产业收益增加量消费者的支出减少量=(实行规制前的相关消费品价格-实行规制后的相关消费品价格)×消费者购买的相关消费品总量产业收益增加量=(实行规制后的相关产业利润率-实行规制前的相关产业利润率)×相关产业资本总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介绍的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简易的产业规制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准确,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做才能科学、准确?产业规制的成本和收益中还包含有非经济的、难以用货币价值衡量的内容,比如:规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租、寻租、贿赂等现象,会造成政治腐败,对社会风气、行政效率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产业规制能够发挥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利作用。只有通过规制使设租、寻租、贿赂等造成政治腐败,对社会风气、行政效率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的现象得到改善,最终消失,才能使产业规制的成本和收益更加科学和准确。3.产业规制理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答:产业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的过程是,从强调市场失灵和公36
共利益开始到引入“经济人”假设和供求分析方法,运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激励理论,由公共利益规制理论转向利益集团规制理论和完善性规制理论,由强调规制的必要性转向更注意规制的效果和合理化,由加强规制转向放松规制而引入竞争,由单向限制转向博弈和激励,由限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转向规制与竞争平衡,由信息完全转向信息不完全,由作为外生变量转向内生变量,由注重需求分析转向注重供给分析,指出规制不能完全取代竞争、竞争也无法替代规制、没有理想的规制和竞争、理想状态是规制和竞争的兼容协调,深化和完善了产业规制理论,更好地说明了规制的基本问题,使产业规制理论更加贴近现实,更具解释力,并且加强了具体产业的规制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了产业规制理论的实践价值。产业规制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二、利益集团规制理论三、完善性规制理论1.为什么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规制,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有那些?答:在自然垄断产业中,由于竞争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经济的、无效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所以垄断难以避免,而垄断又可能在价格、供给数量和质量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需要政府规制,以限制垄断力量、避免破坏性竞争。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主要包括进入规制、退出规制、价格规制、数量规制、质量规制和设备规制。2.竞争性产业规制的必要性何在?答:竞争性产业规制是要克服市场失灵、减少或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弊端,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实现公平有效竞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规制,顾名思义,就是要克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竞争性产业规制的原因也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1)克服垄断的弊端需要产业规制。(2)消除不正当竞争需要产业规制3.社会性规制的方式有那些?答:社会性规制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限制、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提供等1.直接限制直接限制的具体手段包括禁止特定行为、限制经营性活动、实行资格制度、检查与鉴定制度、基准与认证制度等。2.行政手段社会性规制的行政手段是指政府按照安全、健康与环保等社会性规制的基本要求,结合各种相关法律规章,运用行政权利对规制对象的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罚款、损害赔偿等制裁。3.经济手段社会性规制的经济手段是指为达到社会性规制的目的,通过影响规制对象经济利益得失对其活动进行调节的政策措施。4.信息提供与公开36
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法规手段,强制厂商向市场提供真实的、比较全面的及时的信息,如要求有关厂商必须在药品包装上标明配方、药品有效期、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批号等方面的真实内容。第十一章产业政策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弱小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产业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外贸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产业政策体系结构图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市场失灵理论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2.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存在“市场失灵”问题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3.信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以上各种“市场失灵”问题,是制定并推行产业政策的主要依据,政府必须根据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制定一系列弥补“市场失灵”的产业政策。(二)比较优势理论(三)结构转换理论1.结构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利益再分配过程,需要有政府的产业政策干预,才能适时顺利完成;2.结构转换不应是一个被动的结果,需要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实施;3.转换过程中应利用产业政策协调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的关系。(四)规模经济理论36
规模经济是指随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成本降低的好处。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初期,生产规模往往较小,尚未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通过规模扩张,能够取得更多收益。如果单凭市场力量来集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将耗费时日,耽误时机,失去发展机会。政府应该实施组织合理化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企业合并、联合,迅速达到最佳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发展新兴产业。1.产业政策有哪些特性?答:客观性、有序性和动态性、体系的协调性、指导性、时代性、民族性、供给导向性、市场功能弥补性2.如何正确评价产业政策的作用?答: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弥补“市场失灵”2.促进超常规发展3.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有哪些?答: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包括组织措施、财政措施、金融措施、外贸措施、法律措施、政府订购措施及国有化(或私有化)措施。4.如何理解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答: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至关重要。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准则:1)从国情出发基准每个国家的主导产业首先是由国情决定的,不同的国家主导产业也不完全相同,必须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2)筱原基准筱原基准是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当时的产业结构提出的基准。筱原基准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两个方面。3)赫希曼基准也称关联度基准,这是赫希曼在1958年提出的。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4)动态比较优势基准各国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地区分工,取得比较利益,提高本国资源的利用率,积累资本,改进技术,促进经济更快发展。5)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这是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70年代提出的。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防止和改善公害的能力,并具有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过密环境基准的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关系。36
6)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实践和研究发现,上述几条标准在运用时需要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如产业基础比较充实,产业的比例关系比较正常,不存在严重的瓶颈制约;整个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不存在二元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企业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产业间要素流动性较好,不存在严重的要素流动障碍等。当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时,上述的选择标准就会失去效用。6扶植弱小产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1)产业扶植政策的目标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一致2)产业扶植政策必须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3)产业扶植政策必须与发挥市场的作用相结合4)资金扶植必须与政策优惠相结合5)产业扶植政策必须与增强产业竞争力相结合7.调整衰退产业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独立产权,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衰退产业的收缩理应由企业独立自主地进行,即企业根据市场供求、价格以及利润率高低,将资本从衰退产业转移出来,投入到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部门。然而,市场机制对有些阻碍资本自由流动的因素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因素主要有:资本壁垒、技术壁垒、社会压力和利益刚性、垄断歧视、地方保护主义壁垒这些因素的存在,仅靠市场和企业自身难以克服,需要政府实施产业调整政策,促进衰退产业的转移、收缩、改造、淘汰。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措施主要包括:1.促进转产。政府可通过方法指定某个衰退产业部门减少或停止生产某些产品,协助其选择适宜的转产方向,提供转产所需的贷款,发放转产补贴等措施,加速衰退产业的转换过程。2.技术与经营支持。政府通过协调专利与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对衰退产业转产提供技术和经营上的指导、咨询与援助;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武装衰退产业,使之焕发新的生机。3.加速设备折旧。通过制定和实施衰退产业设备的报废量、报废时间表和提折旧率的规定、采取促进折旧的特别税制、对因设备报废而产生的损失提供部分补偿的政策措施,加速设备折旧,减少转产损失,鼓励资产转移。4.市场保护和援助。通过限制竞争品进口的剧增对衰退产业实施一定的保护,为其生产调整、资本与劳动力转移创造时机。政府还可以通过价格补贴和参与采购、促销活动,对衰退产业实施援助。但这类措施不宜长期采用,否则容易导致消极后果。5.劳动力援助。为了减少衰退产业调整引起的社会经济震荡,政府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援助体系,帮助衰退产业职工转岗再就业。劳动力援助措施主要有就业服务、转岗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清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等。6.体制改革。36
在某些因为经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衰退产业调整困难的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让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为衰退产业调整扫清障碍。8.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内容有哪些?答: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定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禁止私人垄断和卡特尔协议2)禁止市场过度集中3)禁止滥用市场势力4)禁止不正当竞争除了上述反垄断法中的措施之外,反不正当竞争规定的内容还有:(1)禁止欺诈行为。欺诈性行为包括欺骗性广告,虚假的合格验证,盗用的商标名称、商号名称等。(2)禁止给予酬金和回扣的不正当销售行为。(3)禁止贸易限制。贸易限制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或企业)之间订有损害自由竞争的协议、共谋或行为,如瓜分市场、维持垄断高价、削减生产设备、限制产量及分配销售额等协议。
(4)其他禁止行为。9.中小企业政策的必要性和内容是什么?答:中小企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国有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各产业之中的中小企业采取的扶持政策。其原因在于:1.中小企业的不可替代性2.保持产业组织内部的竞争活力(1)劳动力条件。(2)融资条件。(3)获取信息条件3.中小企业政策的内容:一般政策(1)劳动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和能力开发,协助中小企业提高人员素质。(2)金融政策。包括有关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贷款和信用保证制度。(3)交易公开化政策。对大企业运用市场支配能力加以限制,帮助中小企业组织起来,提高应变能力。(4)诊断、指导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市场、经营等信息,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和咨询服务。4.特定政策特定政策是指以产业为对象或以特定中小企业群为对象的政策。5.转包制政策转包制是指由中小企业承包大企业的中间产品,即由零件、部件所形成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种制度。(1)价格限制。大企业购买中小企业的零、部件的价格不能过低,保证中小企业具有一利润率。(2)支付货款限制。即限定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支付货款的最长期限。(3)订货计划限制。即要求大企业预先向其转包企业提出订货计划,防止大企业将风险和压力转嫁给中小企业。36
10.同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相比,产业发展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答:同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相比,产业发展政策有以下特点:1.产业发展政策的目标具有综合性产业发展政策以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目标为出发点,而产业发展目标具有多维性,既有经济性目标,又有社会性目标。在经济性目标中,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等;在社会性目标中,有社会安定、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国民素质提高等等。产业发展政策目标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的要求,在权衡比较中确定。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广义的产业发展政策也包含着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2.产业发展政策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的合理有效化,产业发展政策则涉及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布局、外贸、金融、发展战略和方式等,内容十分广泛多样。11.产业技术政策主要有那些类型?答:1.技术发展规划政府根据国内外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现实条件、本国产业的发展任务和可能,提出恰当的科技奋斗目标,列出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规定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明确实现目标的方针和措施。1.技术引进政策技术引进的全过程包括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扩散,技术引进政策必须鼓励适当引进,强调消化吸收,提倡改造创新。2.技术结构政策实施技术结构政策,是为了安排好各种技术类型和技术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实现技术结构的合理化。12.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类型和手段是什么?1.答:区域产业扶持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个地区总是存在着一个或者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对区域拥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实施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区域重点产业的倾斜发展,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速地区经济增长,增强地区经济实力。2.区域产业调整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这时十分需要实施产业调整政策。3.区域产业保护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产业在发展初始阶段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具有发展前途,若不保护其发展,将不利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能使地区经济运行缺乏稳定性,会削弱地区经济对经济波动或其他不利影响的抗干扰能力。产业布局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布局规划36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确定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指导各地区产业的选择、调整、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2.直接投资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国家债券、引进外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根据产业布局的要求,恰当选择投资地区,直接投资兴建基础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必要的国有企业,以改变地区资源配置状况,调整产业分布的格局。3.限制手段政府通过法律制度、政策规定,采用行政方法,直接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和在某些地区的布点,强行收缩某些地区过度膨胀的产业,淘汰某些地区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4.诱导手段政府采用税收、金融、采购、工资、就业等经济手段,通过影响各地区和企业的利益得失,间接地引导产业的扩张和收缩及其在某些地区的进和退,从而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5.信息手段政府通过及时收集、整理、发布投资、各地区产业分布、发展现状、前景预测、国家规划、优惠或限制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尽可能克服由于信息不充分、不完全、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性,提高地区和企业在产业选择和地区分布上的自觉性,引导产业在各地区的合理分布和发展。3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级财务会计》教材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 《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级财务会计习题》答案.doc
- 《中级财务会计习题与案例》答案.doc
- 《中药学》习题(ABX无详细答案).pdf
- 《中药学》复习 选择题 含答案 共100页.doc
-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
-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试题及答案.doc
- 《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doc
- 《人体形态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doc
-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答案.doc
-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第2版)》习题答案.doc
-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
- 《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试题及答案.doc
- 《人员招聘与配置(第2版)》习题答案.doc
- 《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第2版)》习题答案.doc
- 《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第2版)》习题答案补充.doc
- 《人工智能》(蔡自兴著)课后答案完整版.pdf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