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50 KB
  • 2022-04-22 11:30:38 发布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A、学生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  )A、动物的存在B、生物的存在C、物的存在D、意识的存在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B、冯特C、华生D、桑代克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情境中________规律的科学。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____、教学内容、____和____五个方面。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并据此创设有效的____,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____,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___。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____,一是____。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8、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他们属于____。9、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_、_和_等三个过程。其中,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0、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主要包括人的本性、____和____。1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而完善时期是____以后。12、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重大影响的理论有40年代____的精神分析,50年代斯金纳的____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以及60年代____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13、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___、___以及___和____四个方面。1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____编写的。三、问答题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差异性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B、自主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B、8、9岁一12、13岁C、11、12—14、15岁D、14、15—18岁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A、成熟期B、关键期C、学习期D、高原期8、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埃里克森D、布鲁纳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1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A、感觉和知觉分化B、感觉与动作分化C、动作与语言分化D、形象与表象分化14、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15、根据反应时间与精确性,儿童的认知方式可以分为(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16、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比奈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比奈量表C、瑞文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17、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世界观18、掌握学习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维果茨基C、奥苏伯尔 D、布卢姆19、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20、心理发展上主要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儿童,处于(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2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是(  )A、人格B、性格C、认知风格D、态度22、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  )A、性格B、认知风格C、学习策略D、定势23、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A、CA=4,MA=5 B、CA=5,MA=6 C、CA=6,MA=7 D、CA=7,MA=8二、填空题1、皮亚杰把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__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___阶段。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有:连续性与____、定向性与____、____以及差异性。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属于____阶段。4、最近发展区是儿童____水平与____水平之间的差距。5、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在____阶段。6、少年期儿童,____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以____为支柱。7、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成人感的产生是在__阶段,辩证思维的出现是在___阶段。8、儿童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_。这一时期的存在也说明了人的心理发展具有_特点。9、学习准备是指学习原有的知识水平或____水平对新的学习的____。10、儿童发展过程中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是____。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11、个别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心理发展具有___特点。12、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___。13、儿童口语发展关键期是__岁,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__岁,书面语言学习关键期是__岁。14、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____,二是____,这两者的差距称为____。 15、人格又称为__,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__并使之与他人的行为有__的综合心理特征。16、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称为____。17、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____。18、在个体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称为____。19、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高中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___。20、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____、学校教育和____。2l、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____、____和____。自尊自爱属于其中的____。22、个体社会自我的发展是在__岁以后,到__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_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23、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被称为____。24、有些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其认知风格属于____;而有些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善于察言观色,其认知风格属于____。25、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再到___的过程。26、划分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标准是___和____。27、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即___、____和____。28、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_特征。29、斯坦福-比纳量表是____在____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30、有些儿童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常出错,其认知方式主要是____。31、智商的公式是____。一个10岁儿童,测得其智力年龄12岁,其智商是____。32、智力发展的差异包括___和____,个体差异又反映在____以及____两个方面。33、韦氏量表主要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测量人的智商。34、智商超过____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____%。35、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而程序教学的倡导者是____。36、个体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为____。3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人格的核心是____。38、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为____差异和____差异两个方面。39、性格特征主要由态度特征、____、意志特征和____四个部分构成。40、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____及与之相适应的____。41、少年期是个体从____期向____期过渡的时期,具有____的特点。42、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____。43、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____阶段。44、开始注重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个体,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处于____时期。45、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直到死亡的整个____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三、问答题1、简答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2、简答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简答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4、简答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5、简答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6、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7、简答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称为(  )A、心理发展B、学习C、迁移D、适应2、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D、言语信息 3、“先行组织者”实质上是指(  )A、教师B、研究者C、引导性材料D、已有的认知结构4、强化可以增强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强化则会削弱,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消退律5、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D、巴甫洛夫D、苛勒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A、图表B、新知识C、认知框架D、以上都对7、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的失用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消退律8、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对内调控的能力是(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D、言语信息9、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  )A、布卢姆B、斯金纳C、奥苏伯尔D、布鲁纳10、通过撤消厌恶刺激(惩罚)而使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的方法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撤除11、消退实质上是一种(  )A、正强化B、负强化C、无强化D、替代强化12、通过施加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概率降低的方法是()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撤除13、苛勒认为学习的实现是通过(  )A、尝试错误B、顿误C、同化D、意义建构14、儿童能运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A、动作表征B、符号表征C、映像表征D、表象1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机械的接受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机械的发现学习D、有意义的发现学习16、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是(  )A、学习准备B、定势C、最近发展区D、先行组织者17、在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中伴随满意刺激,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这一现象是(  )A、强化B、消退C、分化D、泛化18、尝试-错误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大D、苛勒19、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这一现象是(  )A、消退B、泛化C、分化D、同化20、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A、动作表征B、符号表征C、映像表征D、表象二、填空题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__而产生的行为或___的相对____的变化。2、加涅从学习结果上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学习、_学习、_学习、言语信息学习、_学习等五种类型。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__到__的联结过程,__在这一联结中起了重要作用。4、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获得满意结果时,联结就增强,反之则削弱,这是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__。5、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____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则属于___学习。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含__技能和__技能)、__的学习。7、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划分,学习用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属于____学习。8、通过施加满足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称为____;通过撒消某一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称为____。9、当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称为____。10、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____。11、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称为____。1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____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形成____联结;而苛勒则认为学习是通过____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____。13、泛化是对事物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__的反应。14、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_。15、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抑制此反应的过程,称作为____。 16、__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作为信息进入____,受到注意则进入__,经过复述再进入__。当需要使用信息时,可以提取出来促成反应。在这个模式中,__和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类型中的__)是两个重要的控制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17、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____和____的联系。18、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称为____。1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____,所以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____,学习包括获得、____和____三个过程。2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___学习与____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学习与____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学习。21、布鲁纳提出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____、结构原则和____.22、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____与学习者____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____呈现的一种____。三、问答题1、简答学习的概念(或简答学习的心理实质)。2、简答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3、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4、简答意义学习的条件。5、简答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6、简答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7、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第四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  )A、学习准备B、需要C、动机D、兴趣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诱因3、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期待B、归因C、成就动机D、自我效能感4、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依德B、华生C、马斯洛D、罗杰斯5、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这一方法称为(  )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  )A、动机B、需要C、诱因D、环境7、个体努力克服障碍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称为(  )A、动机B、期待C、成就动机D、自我效能感8、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结果期待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需要9、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10、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  )A、安全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1、个体把成功或失败归时于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能力),这分别属于(  )A、稳定的内部归因B、不稳定的内部归因C、稳定的外部归因D、不稳定的外部归因12、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斯洛B、布卢姆C、奥苏伯尔D、班杜拉13、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社交的需要属于(  )A、安全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5、最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动机激起水平是(  )A、低等B、中等C、高等D、不确定16、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的(  )A、受教育程度B、归因方式C、成败经验D、判断能力17、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 )A、线性关系B、倒U型关系C、正U型关系D、平行关系18、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捉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19、完成难度作业时,最佳动机激起水平应(  )A、偏低B、中等C、偏高D、不确定20、教师对学生公开表扬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  )A、正强化作用B、负强化作用C、替代强化作用D、自我强化作用21、有些学生说,如果父母少一点唠叨,或者学校少一点讨厌的考试,他们会更乐意学习,这一现象的心理实质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二、填空题1、动机是引起和____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____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和____。3、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称为____内驱力。4、动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5、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____提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6、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____内驱力。7、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____,学习期待则是学习的____。8、个体为获得长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称为__内驱力。9、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____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10、在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的构成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____,属于外部动机的是____和____。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____途径,一是____途径。1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____关系。1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个部分构成,即__内驱力、__内驱力和__内驱力。14、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上,从____途径考虑,应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____途径考虑,应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15、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完成一般作业时最佳的动机水平应____。16、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____,他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17、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个体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称为____。1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由低到高分为____、安全的需要、____、尊重的需要和____。19、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____动机,另一是____动机。20、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____、内在性和____。21、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社交的需要属于____;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属于____。22、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是____强化。23、在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构成中,儿童早期突出表现为____,青年期____和____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24、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程度是一种____归因,且属于可控因素;运气好坏则是一种____归因,且属于不可控因素。25、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____。26、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____。27、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____。 28、学习动机根据其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____和____。29、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可分为____动机和____动机。30、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学习动机是____;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学习动机是____。31、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分为____和____。3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往往以____为中介。33、根据____定律:完成一般作业,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适中;完成容易任务,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____;困难任务,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____。34、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____的预期。三、问答题1、简答动机及其功能。2、简答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3、简答学习动机的培养。4、简答叶克斯-多德森定律。5、简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6、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7、试述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选择题l、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  )A、定势B、迁移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2、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3、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这称为(  )A、负迁移B、垂直迁移C、般迁移D、具体迁移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逆向迁移5、用已掌握的英语字母来形成新的单词,这时的迁移是(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逆向迁移6、经验类化说强调下列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A、心理官能的发展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C、概括化的原理D、对各要素间关系的理解7、强调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8、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是(  )A、动机B、需要C、定势D、学习准备9、有些教师主张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中去,这符应了哪一种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0、定势主要表现为一种(  )A、正迁移B、负迁移C、正迁移或负迁移D、不是迁移二、填空题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被称为____。2、—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被称为____。3、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____。 4、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具有更高概括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称为____。5、学生心理发展中两个相邻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____。6、定势又称为____。7、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lg(a+b)=lga+lgb,这种迁移是____。8、常见于归纳学习中的迁移主要是____。9、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可以迁移到多种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是____。10、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是____。11、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是____。12、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其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以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这种迁移是____。13、掌握了“义务即免费”的知识后,得出“义务教育即免费教育”,这种迁移是____。14、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刺激到反应的联结相似时,迁移才能发生,这一理论是____。15、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一般原理的概括程度,这一理论是____。16、格式塔代表人物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认证了____理论,强调____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17、形式训练说强调____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共同要素说强调____,经验类化说强调____。18、奥苏伯尔提出了____迁移理论,并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____、稳定性和____等特性都会影响迁移的效果。1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它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20、“脑筋急转弯”主要是要消除____。三、问答题1、简答促进迁移的教学。2、简答迁移的作用。3、简答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4、试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选择题1、学习用“狗”这个字来表示实际生活看到的狗,这是(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2、感性知识分为两种水平,即(  )A、感觉和知觉B、感知和表象C、表象和语词D、概念和命题3、程序性知识包括两种,即(  )A、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B、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C、心智技能与认知策略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4、学习“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两个关键特征,这是(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5、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下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上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下位学习B、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6、英语单词的学习主要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7、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  )A、高效学习B、复习C、过度学习D、深度加工8、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的观念,现在学习“正方形”概念,这属于(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9、学习“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属于(  )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词汇学习10、瞬时记忆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引起(  )A、注意B、复述C、神经冲动D、条件反射11、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具的运用一般属于(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符号直观12、遗忘曲线呈(  )A、正U型B、倒U型C、加速型D、负加速型13、学过了行为主义关于“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后,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行为潜能的变化”也是学习,这属于(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4、打电话时先先记住号码簿上的号码,拨完电话后就忘记了,这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抽象记忆15、认为遗忘是“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造成的,这一理论是(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1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3—7个组块B、5—7个组块C、5—9个组块D、7—9个组块17、教师在教学中讲到重点时用彩色粉笔或用符号标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18、桑代克的“练习律”实际上符应了遗忘的(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19、下面属于“学习”概念的反例是(  )A、猴子骑车B、看黄色书刊C、练嗓子D、随机体成熟视力提高二、填空题1、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____与____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____。2、感性知识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种水平。3、理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种形式。4、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表述,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知识,称为____知识。5、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称为____知识。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个亚类。7、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____和____。8、如果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那么其关于“三角形”的学习属于____学习。9、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学习主要属于____学习。10、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11、儿童学会用“狗”来代表他们实际见到的动物,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12、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13、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____学习、____学习和____学习。14、学生原来认为“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现在又学习认知主义的“行为潜能的变化也是一种学习”。学生的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15、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符合同化论中的____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则是____学习。16、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这种学习模式属于____学习。17、学习了“苹果”、“梨子”以后学习“水果”,这是____学习。18、学习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后学习“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19、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挂国旗是爱国主义行动”这一命题,现在学习“防治非典型肺炎也是爱国主义行动”。这种学习是____。20、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 21、知识直观主要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和____。22、电化教具的使用主要属于____直观。23、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____概括和____概括。24、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方式是____。25、广义的知识可分为____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包括____和____两大类。26、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____特征,以便突出其____特征。27、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即____比较和____比较。28、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子系统。29、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____记忆。其信息受到____就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__组块,其信息经过____,则可能转入长时记忆。30、听报告时记笔记,主要是____记忆。31、德国心理学家____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____的,其规律是____。32、遗忘曲线是一条____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____。33、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34、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这一理论是____,其代表人物是____。35、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____。程度达到____时效果最好。36、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因相互干扰而遗忘,干扰有两种情形,一是____,一是____。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同化的模式。(举例说明同化论关于知识学习的三种模式)2、简答知识学习的作用。3、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4、简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5、简答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7、简答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选择题1、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A、合乎法则的B、不随意运动的C、遗传获得的D、知识经验的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外显、展开B、观念、内潜、简缩C、物质、外显、简缩D、观念、内潜、展开3、经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是(  )A、技能B、习惯C、操作技能D、心智技能4、技能实质上是一种(  )A、认知经验B、动作经验C、习惯D、本能5、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外显、展开B、观念、内潜、简缩C、物质、外显、简缩D、观念、内潜、展开6、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骑车B、书写C、写作D、弹琴7、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缓慢、不协调,常感到紧张,这一阶段是(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 8、在操作技能练习的中期会出现一个成绩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A、定势B、瓶颈现象C、高原现象D、抑制9、在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程序性知识,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10、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步被动觉控制代替,这一阶段是(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11、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12、开车(跳高、射箭、刹车)分别属于(  )A、连续的封闭技能B、不连续的封闭技能C、连续续的开放技能D、不连续的开放技能二、填空题1、技能是通过____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___。2、技能可以分为____技能和____技能。写字属于____技能;写作属于____技能。3、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____,动作进行的____,动作结构的____;心智技能的特点是:活动对象的____,活动进行的____,活动结构的____。4、动作技能是通过____而形成的合乎法则____。心智技能则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___。5、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可分为____和____。其中用来加工外部信息,对外办事的是____;用来对内调控的是____。受意识明显控制,难以自动化的是____;经练习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是____。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7、学生将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实际再现出来的阶段是____;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动作映象的阶段是____;学生形成的动作方式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条件,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的阶段是____;学生将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形成一体化的阶段是____。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的阶段是____;动作进行中经常感到疲劳、紧张的阶段是____;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间相互干扰减少的阶段是____。9、练习曲线表明,练习的总趋势是________,开始进步____,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____。10、心理模拟法主要有两个步骤,即____和____。11、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就是把专家头脑中____的经验“外化”为____,“心理模型”的过程。12、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而最后一个过程又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____、____和____。13、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是____。个体将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实践模式转化为头脑内部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阶段是____;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____。三、问答题1、简答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2、简答技能的作用。3、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4、简答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5、简答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第八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  )A、教学目标B、教学策略C、认知策略D、学习策略2、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是(  )A、人格B、认知方式C、学习策略D、性格3、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了解和控制的策略是(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4、组织策略属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5、排除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来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6、元认知是指对(  )A、单元的认知B、认知的认知C、本质的认知D、规律的认知7、阅读时在重点句子下画线,这是(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8、对学习环境的设置主要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9、利用歌诀或谐音来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10、列提纲是一种常用的(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11、对学习的心境及努力程度的调节控制,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12、下列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画线B、做笔记C、列提纲D、设计学习环境13、画出系统结构图主要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14、充分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帮助学习,这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15、下列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记忆术B、提问C、复习形式多样化D、生成性学习二、填空题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____。2、学习策略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3、认知策略主要有____、____和____。4、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5、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6、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的学习策略是____,它属于____策略。7、克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属于____策略。8、元认知是指对____的认知,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成分。9、元认知知识包括对____认识、对____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与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三个方面。10、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____策略。11、利用多种感官复习属于____策略,利用表象或想象帮助记忆属于____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  )A、环境B、问题C、心境D、课堂气氛2、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的思维过程是(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3、定势又称为(  )A、心向B、功能固着C、学习准备D、技能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题步骤的思维过程是(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5、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是(  )A、能力B、性格C、创造性D、智力6、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B、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7、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  )A、充分、必要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必要、非充分条件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8、个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是创造性思维的(  )A、发散性B、变通性C、灵活性D、独特性9、一般而言,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  )A、容易B、困难C、难度中等D、不确定10、从广义上看,功能固着也是一种(  )A、迁移B、定势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11、高智商的人,其创造性(  )A、必然高B、可能高可能低C、不可能高D、一般12、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二、填空题1、问题即____与____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____,从问题的____到达____的过程。3、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的问题被称为____,而己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不明确的问题是____。4、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____、____和____。 5、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即____、____和____。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四个阶段。7、先于某一活动而又指向于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被称为____。8、个体己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____。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摒弃无关因素,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的阶段是____;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的阶段是____。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的方式有两种,即____式和____式;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即____和____。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2、根据创造的产品是否人类首创,创造可以分为____和____。学生的创造一般属于____。13、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思维,因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____、____和____。14、在规定时间内个体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____特征。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则是创造性的____特征。15、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____条件,而非____条件。16、从智力与创造性关系来看,低智商的人____;高智商的人____;低创造性的人智商水平____;高创造性者____。三、问答题1、简答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3、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简答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5、简答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简答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6、试述创造性的培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7、简答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8、简答创造性个性的塑造。9、简答如何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0、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第十一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动机B、态度C、品德D、定势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  )A、态度B、动机C、品德D、情感4、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  )A、直觉的道德感B、形象的道德感C、想像的道德感D、伦理的道德感5、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  )A、从自律到他律B、从他律到自律C、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D、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8、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容易发生两极分化,这一阶段是(  )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是(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10、班杜拉“观察学习”中的核心概念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直接强化11、在权威命令、群体气氛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致的行为是(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12、稳定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发生在(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13、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  )A、服从B、依从C、认同D、内化14、由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规则以对其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德育方法称为(  )A、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二、填空题1、态度除了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____成分和____成分。而态度的核心成分则是____________。2、品德是____的简称,是____在个人身上的体现。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其中,____是个体品德的核心。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即____的道德情感,____的道德情感和____的道德情感。由英雄人物形象唤起的情感体验属于____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____。5、品德是依据一定的____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和____。____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7、柯尔伯格主要用____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个道德发展水平,即____、____和____,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____水平。8、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____到____的过程。9、研究表明,____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在____阶段。10、态度与品德学习一般经过了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阶段是____;个体模仿榜样以图与榜样一致的阶段是____;个体将主动接受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是____。11、“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宜用现代心理学的____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三、问答题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简答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5、简答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6、简答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1、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心理测验B、心理训练C、会谈D、理性情绪疗法2、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  )A、强迫症B、抑郁症C、焦虑症D、恐怖症3、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肯定性训练 A、请求B、系统脱敏C、拒绝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改善来访者的(  )A、行为反应B、刺激情境C、认知D、生活背景5、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行为塑造法D、厌恶疗法二、填空题1、健康主要包括____健康和____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增加了____;1989年该组织又增加了____健康。2、心理健康是一种____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一个人具有____,积极的____,良好的____,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____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____。3、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是____,最高标准是____。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____。5、肯定性训练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6、艾利斯提出的心理辅导方法是____。三、问答题1、简答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2、简答心理健康的标准。3、简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十二章教学设计一、选择题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是(  )A、教学期待B、教学目标C、课程标准D、教学评价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品德目标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C、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D、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心智技能目标3、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为(  )A、分化B、泛化C、任务分析D、问题解决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  )A、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B、知识、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应用C、领会、知识、应用、分析、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评价、分析、综合、应用5、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采取的活动方式是(  )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风格6、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是(  )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学习策略D、教学计划7、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代表最低理解水平的认知目标是(  )A、知识B、领会C、分析D、综合8、教师提供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获得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B、掌握学习C、合作教学D、情境教学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属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  )A、认知目标B、情感目标C、动作技能目标D、品德目标 10、发现法的提出者是(  )A、奥苏伯尔B、布鲁纳C、布卢姆D、维果茨基11、引入或创设一种具体的场景进行知识教学的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B、合作教学C、掌握学习D、情境教学12、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与我国德育目标相对应的是(  )A、认知目标B、情感目标C、动作技能目标D、心智技能目标13、斯金纳倡导的教学策略是(  )A、掌握学习B、暗示教学C、程序教学D、微格教学14、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  )A、自主学习B、发现学习C、个别教学D、个别化教学二、填空题1、教学设计的环节主要包括设置____,组织____,选择____及教学评价。2、教学目标具有三大功能,即____、____和____。3、____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以及____三大领域。其中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价值观念属于____目标。4、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即____、____和____。5、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为____。6、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称为____;师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是____。7、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按照从经验的____表征到经验的____表征直到经验的____表征的顺序进行。8、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它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类。而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为____。9、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教学策略,称为____。这种策略是____提出的。10、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________,学习的过程包括____、____以及____三个阶段。11、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为____。12、掌握学习是____提出的,他特别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测验,这种测验称为____。三、问答题1、简答教学目标及其功能。2、简答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3、简答情境教学的含义。4、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5、简答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是(  )A、教学管理B、课堂管理C、上课D、教学策略2、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称为(  )A、群体动力B、群体凝聚力C、群体规范D、课堂气氛3、课堂里那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是(  )A、课堂文化B、课堂纪律C、课堂气氛D、课堂目标4、课堂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A、促进和压制B、维持和压制C、促进和维持D、规范和制度5、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是(  )A、竞争B、合作C、讨论D、对话 6、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制度B、课堂文化C、课堂纪律D、课堂气氛7、有些班级班主任上课或班主任在场,学生规规矩矩;班主任不在场,纪律明显涣散。该班主任的领导作风很可能是(  )A、专断型B、民主型C、放任型D、溺爱型二、填空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____。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3、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联合群体和____等三个阶段。4、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________而有效地________的过程,课堂管理具有____和____能。5、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____,它主要表现为____、群体规范、____以及人际关系。6、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____。7、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____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____。8、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____;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称为____。9、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____。10、课堂纪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教师促成的纪律、____、任务促成的纪律和____。11、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____和____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为____,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____。12、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有可能产生____作用。13、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的结果将出现三类人缘关系不同的学生。他们分别是:____的学生、____的学生、____的学生。三、问答题1、简答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2、简答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3、简答课堂纪律的含义及意义。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一、选择题1、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  )A、教学测量B、教学评价C、教学管理D、教学计划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3、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4、效度是指测验的(  )A、科学性B、可靠性C、正确性D、难易性5、信度是指测验的(  )A、有效性B、可靠性C、正确性D、难易性二、填空题1、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____对其进行____过程。2、布卢姆特别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及时评价,以不断调整教学,这种评价称为____。3、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来评价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这种评价称为____。4、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5、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即测验的可靠性,又称为____。而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又称为____。 三、问答题简答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第十五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罗森塔尔效应主要反映了教师的什么对学生的影响(  )A、表扬B、批评C、期望D、人格2、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他能否(  )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教材D、关注学生3、有些教师把大量时间化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他们在成长历程中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效率阶段4、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皮格马列翁效应5、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  )A、经验加能力B、经验加机遇C、经验加反思D、能力加机遇二、填空题1、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____、____以及____能力和____能力。2、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教师人格特征主要是:____;____。3、心理学家____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为____。4、皮格马列翁效应主要反映的是____的预言效应。5、教师的成长经历了____、____,____三个阶段。6、教师开始关注班级的大小、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成绩,说明其进入了关注____阶段;教师能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说明其进入了____阶段。7、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____、____以及____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三、问答题1、简答教师成长的历程。2、简答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影响教师职业成就的特征有哪些;高职业成就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3、简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参考答案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4:DBBD二、填空题1、学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师、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桑代克4、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情境5、学生,教学媒体6、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生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7、学习过程8、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9、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10、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1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12、弗洛伊德,程序教学,布鲁纳13、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14、廖世承三、问答题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5:CBDCC 6-10:DBBCC 11-15:CDBBB 16-20:ACDBB 21-23:ABA二、填空题1、前运算、形式运算2、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3、形式运算4、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5、具体运算阶段6、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7、少年期,青年初期8、关键期,不平衡性9、心理发展,适应性1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11、个别差异性12、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13、2,4,4-514、儿童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15、个性,内隐行为,稳定区别16、自我同一性17、学习准备18、关键期19、自我同一性20、家庭教养模式,同辈群体2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体验22、3,少年期。青春期。23、认知方式(认知风格)24、场独立方式,场依存方式25、社会自我,心理自我26、反应时间与精确性27、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28、流畅性29、推孟,比纳和西蒙30、冲动型31、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2032、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33、言语回答和动手操作34、140,135、布卢姆,斯金纳36、性格37、发散思维,性格38、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39、理智特征,情绪特征40、稳固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41、童年,青年,半成熟,半幼稚42、少年期43、前运算44、心理自我45、生命,心理变化三、问答题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4、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答: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5、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7、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5:BACAC 6-10:CBBCB 11-15:CCBBB 16-20:DAACC二、填空题1、经验,行为潜能,持久2、让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刺激R,反应S,强化4、效果律5、信号,刺激反应6、(心智,动作)、行为规范7、认知策略8、正强化,负强化9、消退10、刺激泛化11、刺激分化12、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顿悟,在主体内构造完形13、相似性的,差异的14、负强化15、惩罚16、加涅,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期望事项,(认知策略)17、非人为的,实质性的18、先行组织者19、认知结构,基本结构,转化、评价20、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1、程序原则、强化原则。22、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23、学习任务,引导性材料三、问答题1、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4、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5、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答:(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6、简述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答: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P42图表。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第四章 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5:CAACC 6-10:CCCAD 11-15:B(CDA)DBBB 16-20:CBCAC 20:B二、填空题1、维持,朝向某一目标2、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自我提高4、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5、班杜拉,个体自我行为的成败经验6、认知7、内驱力,诱因8、附属9、中等10、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1、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12、倒“U”13、认知的、自我提高的、附属的14、直接,间接15、适中16、马斯洛,自我实现 17、替代性强化18、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20、(内在性)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1、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2、自我强化23、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24、内部归因,外部归因25、学习需要26、学习期待27、诱因28、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29、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0、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3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2、学习行为33、耶克斯-多德森,较高,较低34、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三、问答题1、简述动机及其功能。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2、简述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途径培养学习动机。4、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5、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6、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7、试述学习动机的激发。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一、选择题1-5:BDCAC 6-10:CACAC二、填空题1、学习准备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3、心向与定势4、先行组织者5、最近发展区6、心向7、负迁移8、垂直迁移9、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10、顺应性迁移11、同化性迁移12、重组性迁移13、同化性迁移14、共同要素说15、经验类化理论16、关系转换理论,关系17、心理官能,共同要素,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18、认知结构,清晰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19、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20、定势三、问答题1、简述促进迁移的教学。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简述迁移的作用。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4、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一、选择题1-5:ABCBC 6-10:ACACA 11-15:BBBBB 16-19:CBAD二、填空题1、特征与联系,主观表征2、感知和表象3、概念和命题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6、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7、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8、概念学习9、符号学习中的事实性知识学习10、命题学习11、符号学习12、命题学习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4、相关类属学习15、上位,派生类属16、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17、上位学习18、并列结合学习19、相关类属学习20、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2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22、模象直观23、感性,理性24、变式25、陈述性知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26、非本质,本质27、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28、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9、瞬时记忆,特别注意,5-9,复述30、短时31、艾宾浩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32、倒“U”,不均衡3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4、压抑理论,弗洛伊德35、过度学习,150%36、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同化的模式。(举例说明同化论关于知识学习的三种模式。)答: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2、简述学习的作用。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3、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4、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5、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6、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7、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一、选择题1-5:AADBB 6-10:CBCAC 11-12:DC(ABD)二、填空题1、练习,活动方式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操作,心智3、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观念性,内潜性,简缩4、学习,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活动方式5、心智技能,认知策略。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心智技能。6、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7、操作模仿,操作定向,操作熟练,操作整合8、操作熟练,操作模仿,操作整合9、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快,高原期10、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11、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12、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13、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三、问答题1、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其特点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2、简述技能的作用。答:(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4、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简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第八章 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5:DBBAA 6-10:BAABC 11-15:ABCAC二、填空题 1、学习策略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3、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4、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5、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6、生成性学习;精细加工策略7、复述8、认知,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10、资源管理策略11、复述,精细加工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5:BBACC 6-10:CCAAB 11-12:BD二、填空题1、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2、认知操作,起始状态,目标状态3、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4、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5、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6、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7、定势8、学习准备9、理解问题,提出假设10、算法式和启发式11、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12、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类似的创造13、发散(也叫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14、流畅性,变通性15、必要条件,充分条件16、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三、问答题1、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其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3、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4、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可见,高智商虽非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5、简述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简答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6、试述创造性的培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7、简述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答:(见上)8、简述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答:(见上)9、简述如何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答:(见上)10、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答:(1)环境;(2)智力;(3)个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5:BBCDB 6-10:ABBAC 11-14:BDCC二、填空题1、情感、行为。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2、道德品质,社会道德3、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4、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5、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特征和倾向6、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107、两难,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8、他律到自律9、初二,初中10、依从、认同和内化;认同,认同,内化11、观察学习,班杜拉三、问答题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3、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中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5、简述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3)内化。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1-5:CBBCC二、填空题1、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2、良好的、持续的,生命的活力,内心体验,社会适应,身心潜力,社会功能3、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4、会谈5、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6、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三、问答题1、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答: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一、选择题1-5:BBCAB 6-10:ABABB 11-14:DBCD二、填空题1、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2、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3、布卢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目标。4、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5、任务分析6、教学方法,教学媒体7、直接动作,图像,符号8、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9、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布鲁纳10、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获得、转化和评价11、个别化教学12、布卢姆,形成性测验三、问答题1、简述教学目标及其功能。答: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2、简述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 答:(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简述情境教学的含义。答: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4、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答: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5、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5:BBCCB 6-7:CA二、填空题1、课堂管理2、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3、松散群体、集体4、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促进和维持5、群体动力,群体凝聚力、群体气氛6、课堂气氛7、相互交往,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8、合作;竞争9、课堂纪律10、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11、教师、课堂情境12、促进或阻碍13、人缘好、被人嫌弃、遭受孤立三、问答题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2、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3、简述课堂纪律的含义及意义。答: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一、选择题1-5:BAACB二、填空题1、预定的教学目标,价值判断2、形成性评价3、常模参照评价4、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5、信度,效度 三、问答题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5:CDADC二、填空题1、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2、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教师富于激烈和想像的倾向性。3、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4、教师期望5、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6、情境;学生7、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问答题1、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2、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影响教师职业成就的特征有哪些;高职业成就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答:(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3、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整理:牧羊鸟)   二、单项选择题1、1913—1914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发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名称和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之所以在这个时期从心理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是因为()。A、教育需要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兴起C、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D、学习理论形成2、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理论建立在材料之上而不是材料建立在理论之上,就要贯彻()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必然是应用研究,因此要贯彻()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教育性原则4、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说明心理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方向性5、心理发展的童年期正是接受教育的() A、学前教育阶段B、初等教育阶段C、中等教育阶段D、初中阶段6、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阶段。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7、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什么阶段?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与独立。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他人自我8、学习的基本功能是()A、适应环境B、发展自我C、开发潜能D、获得经验9、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学习是()A、信号学习B、规则学习C、辨别学习D、言语学习10、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A、文化历史学派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11、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A、动机强度较高B、动机强度较低C、动机强度适中D、动机最强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A、高B、低C、一样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13、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的学习动机是()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内部动机14、运用强化激发外部动机的前提是()。A、知道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B、强化是正强化C、强化是权威人物给予的D、强化要及时15、“诱因对比效应”研究表明什么情况下后继强化有效?()A、前后两次强化等值B、前面的强化大于后面的强化C、前面的强化小于后面的强化D、后面的强化与前面的强化无关16、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力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A、高B、低C、与力免失败者一样D、与学习无关17、最具有动机价值的归因模式是()A、归因于能力B、归因于努力C、归因于任务性质D、归因于运气18、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归因于()A、能力B、努力C、任务性质D、运气19、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最好把失败归因于()A、学习方法B、能力C、努力D、运气2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好是令其()A、产生成就感B、观察榜样C、相信自己D、认识自己21、新学习的内容只是原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它的吸收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属性的同化是()A、类属同化B、相关同化C、总括同化D、并列结合同化22、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A、精加工策略B、多重编码C、过度学习D、人为增加线索23、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B、苛勒C、奥苏倍尔D、贾德24、表征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符号,那么表征技能的基本单位是()A、概念B、产生式C、网络结构D、模块25、智力技能的操作对象是()A、身体的运动系统B、大脑C、符号化观念D、具体的物体26、技能学习的最基本的条件是() A、讲解B、示范C、练习D、反馈27、根据加里陪林的观点,智力技能的形成不能够缺少()A、知识B、言语C、练习D、示范28、在没有进行练习之前,技能即产生式系统还停留在什么状态?只有经过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成为真正的技能。()A、程序性知识B、动作连锁C、言语D、陈述性知识29、问题的核心成分是()A、障碍B、条件C、结果D、起始状态30、解决问题选择操作步骤时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A、算法式B、启发式C、爬山法D、手段——目的策略31、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指()A、问题情境B、客观环境C、问题的给定信息D、问题的背景32、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证明这一结论的实验是()A、水下射靶实验B、罗森塔尔实验C、邓克尔的点蜡烛实验D、卢钦斯量水实验33、创造力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A、测验法B、实验法C、专家评定法D、观察法34、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是()A、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B、提供榜样C、思维训练D、人格培养35、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就是()A、学习策略B、认知策略C、学习方法D、元认知36、品德是一种()。A、社会现象B、意识形态C、道德准则D、个体心理特征37、品德形成的标志是()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38、能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感知和体验的心理现象是()A、社会认知B、移情C、亲社会D、关怀取向39、用一种客观标准或大众标准分析和评论审美对象的审美倾向是()A、客观型B、联想型C、性格型D、主观型40、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A、晕轮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同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41、教师素质中的条件性知识就是()A、教育机智B、教学行为C、实践知识D、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42、教育能力以什么为基础?()A、条件性知识B、学科知识C、实践性知识D、心理学知识43、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A、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B、布垆坶的教育目标分类C、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D、奥苏倍尔的知识分类系统44、如果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结构,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教材处理技术?()A、符号标志B、附加问题C、先行组织者D、任务分析45、以某个教学单元为评价的内容,在编制测验时一个单元里所有的基本知识点和各知识点的不同层次都要包括在内的评价是()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配置性评价46、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A、发现教学B、情境教学C、个别化教学D、愉快教学47、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来自客观环境的线索,对社会科学、儿童教社会工作、文秘公关等与人交往的职业感兴趣的个体的认知风格属于()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48、群体成员中原有的倾向性通过群体讨论会得到强化而成为支配性意见的现象是()A、群体极化B、群体思维C、去个体化D、从众49、学生自由结合的班级中的凝聚力强的小群体被称为()A、非正式群体B、同辈群体C、同伴关系D、集体50、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纪律是()A、任务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教师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51、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A、常模参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D、正式评价52、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被称为()A、效度B、信度C、区分度D、难度三、多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的心理活动B、学的心理活动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D、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2、小学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体特点是()A、凭借“象征性”格式思维B、守恒C、去自我中心D、多维思维3、学习的本质属性是()A、变化是持久的B、变化既是外显的行为也是内部的心理结构C、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劳D、学习是经验的获得过程。4、学生的学习特点是()A、以间接经验为主B、有他人的指导C、有计划、有结构D、以语言为中介5、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把学习分为()A、意义学习B、行为规范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知识的学习6、行为主义是最早的学习理论,它为学校的教学做出的主要贡献是()A、个别化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C、交互教学D、行为矫正、7、构成动机的主要成分是()A、归因B、成就动机C、诱因D、需要8、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课堂的主要学习动机有()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强化9、根据强化对行为反应的作用,一般把强化分为()A、正强化B、负强化C、零强化D、惩罚10、某些信息的刺激特性会作为诱因唤起人们的特殊好奇心,刺激的特殊性表现在()A、变化B、夸张C、复杂D、含糊不清E、新奇11、学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A、创设问题情境B、合作学习C、强化D、反馈12、表征知识的主要方式有()A、概念B、命题C、表象D、图式13、知识学习的内部条件有()A、材料的逻辑意义B、动机C、编码策略D、已有的知识结构14、根据知识包含的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将同化分为()A、相关同化B、并列结合同化C、总括同化D、类属同化15、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局部动作阶段,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是()A、示范B、讲解C、反馈D、练习16、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是()A、智力技能的应用能够举一反三B、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C、内部言语成为智力技能活动的工具D、智力技能的操作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17、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A、抽象问题B、排列问题C、转换问题D、结构问题18、只有符合哪些条件才算是问题解决?()A、能够回忆与想象B、有认知成分参与C、一系列的心理操作D、目的性19、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问题解决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A、提出问题B、表征问题C、选择操作D、执行操作E、检验假设2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A、知识经验B、惯性思维C、认知水平与特性D、人格特征E、问题的表征21、如果希望有创造力,就必须具备哪些知识()A、网络化的陈述性知识B、相对自动化的技能C、受意识控制的策略性知识D、学科知识22、学习策略包括()A、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计划策略D、元认知策略23、问题表征策略主要有()A、外显表征B、符号标记C、作图示意D、内隐表征24、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该坚持()A、生成性原则B、特定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25、品德与态度共同的成分是()A、认知B、情感C、意志D、行为倾向26、品德的功能结构理论认为品德的构成部分是()A、生成结构B、定向结构C、执行结构D、定型结构27、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包括()A、认知发展水平B、性别C、助人能力D、依恋感28、审美情感是对应于不同层次的审美认知产生的不同性质的美感体验,它们分别是()A、直觉美感B、形象美感C、理性美感D、伦理美感29、审美的准备阶段需要有什么内部条件?()A、审美经验B、审美期待C、审美能力D、审美对象出现的信号30、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认知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A、知识结构B、智力水平C、教学技能D、事业责任感31、教师的教育能力包含的主要成分是()A、理解学生的能力B、教学监控能力C、教学反思能力D、口语表达能力3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B、微格教学C、教学反思D、关注自身33、教学设计的原则是()A、系统性B、灵活性C、可行性D、教育性34、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综合多个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有效的条件是()A、学生对目标有意识B、目标明确具体、数量适当C、置入目标的时间恰当D、教学目标能够回应教学过程35、分析教学对象的主要内容是分析()A、学生的起始能力B、学生的背景知识C、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D、学生的家庭背景36、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A、自主评价B、互相评价C、共同评价D、个别评价37、个别化教学的主要方式有() A、程序教学B、计算机辅助教学C、掌握学习D、发现教学38、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程序根据学生学习的感知、理解、保持的规律应该是()A、组织与呈现教材、促进知识理解、指导复习B、呈现先行组织者、设计附加问题、激活原有知识C、示范讲解、变式练习、反馈D、组织与呈现教材、激活原有知识、练习39、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A、智力水平B、知识结构C、认知风格D、信息加工方式2011教育心理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来源:万学教育发布时间:2010-07-1409:59:17【阅读:219次】  一、填空题  1.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种灵魂分别是(1)____(2)____(3)____。  2.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____变化。  3.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应中,“强化”指。  4.奥苏伯尔把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称为____。  5.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1)纵向迁移;(2)侧向迁移;(3)特殊迁移;(4)学会学习。  2.一位普通上海市民花上1000多元购票看足球赛。记者问他:“花这么多钱值不值得?”他说:“值得。”从行为的动机理论看,其行为宜用理论解释。  (1)驱力说;(2)强化说;(3)观念冲突论;(4)高层次需要说。  3.两名IQ相似的学生以同样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某大学。但进大学以后,甲生成绩保持优秀,而乙生成绩多门不及格,在留级线上挣扎。有效学习的内部因素分析,导致两名学生成绩显著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1)学习方法;(2)学习动机;(3)学习习惯;(4)动机与方法的结合。  4.外语课教完后,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尤其是语音的标准和连贯。此种检查主要测验的学习结果是。(1)言语信息;(2)发音方法;(3)动作技能;(4)语言辨别技能。  5.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学目标是传递“言语信息”,在有现成的文字教材条件下,对中学生而言,最适当的方法是。(1)自学;(2)讲授法;(3)指导发现法;(4)听说法。  6.如果教学目标是程序性知识,在有现成的文字教材条件下,对中学生而言,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是。(1)自学;(2)讲授法;(3)指导发现法;(4)精讲加变式练习。  三、名词解释  1.纵向迁移  2.归因论  3.生成学习理论  4.终结性评价  5.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的试误说与顿悟说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2试比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的异同。  3.请分析同质分班的利与弊。   4.指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使用“惩罚”的确切含义以及如何正确和适当地使用这一手段。  5.有人说知识的测量比较容易,能力的测量比较困难,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人类的灵魂  2.行为的  3.在适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4.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5.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二、选择题  1.(2)2.(4)3.(4)4.⑶5.⑴6.⑷。  三、名词解释  1.纵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2.归因论:维纳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个体对其行为原因的看法会影响其进一步行动的动机。维纳提出了三个归因的维度:(1)内外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3.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运用学习的信息加工观和认知建构观指导学科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理论与应用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所谓的生成学习包括四个主要成分,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经验。生成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动机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且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程度。注意是指引生成过程的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先前的知识经验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认知、抽象知识和具体经验。此外,维特罗克还开发了一系列生成技术,生成学习的进行。  4.终结性评价:教学设计的环节之一,是在对教学进行修正与补救之后,对教学效果进行的最终评价。  5.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系统计划教学的各种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专业设计人员进行的,包括目标设置、教材开发、测量评价、工具开发和教学策略的开发等。狭义的教学设计指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的试误说与顿悟说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答:试误说适用于解释机械学习,即问题解决者不具备相关的原有知识情况下的解决方式。顿悟说适用于解释理解性的问题,问题解决者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这两种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二者其实是统一的(见迁移的学习定势说)。他们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将其理论解释泛化成普遍适用的理论。  2试比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的异同。  同:都强调共同成分在迁移中的作用。异:桑代克的共同要素是外部的刺激与外部的反应的联结,产生式理论中的条件和行动是头脑中的成分。  3.请分析同质分班的利与弊。  利: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以统一进度和方法教学。弊:(1)学生的年龄越大,能力就越分化,按IQ分班不能解决学生能力分化的差异问题,按IQ分班只在低年级可行;(2)容易使程度高的学生骄傲自满,使程度低的学生受到歧视。(3)忽视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学习方法等。  4.指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使用“惩罚”的确切含义以及如何正确和适当地使用这一手段。  答:惩罚是指施加给学生讨厌的刺激(如隔离)或移去学生喜欢的刺激(如自由活动时间)。惩罚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此外惩罚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使教师认为的惩罚在学生看来也是惩罚。  5.有人说知识的测量比较容易,能力的测量比较困难,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测量知识时要求学生表现的行为是说出,写出,这些行为可以直接观察到,易于测量。能力习得后的行为,往往不易观察到,尤其是比较高级的策略,其习得的行为标准是学习者在学习、记忆、思维或解决问题过程中实际应用了认知策略并提高了学习、思维或解决问题的效率。然而学习、记忆、思维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内潜的,不能直接观察,所以其测量比一般智慧技能和言语信息的测量困难。知识易测,能力难测的依据是知识能力习得后的行为标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如果能力主要指策略性知识,那么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 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1、认知方式定义: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差异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见图),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男女水平基本相等,男性分布更离散;结构差异各有优势领域•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手段循序个别学习(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差异表现   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心理实质  1、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4、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 ;态度 3、我国: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联结学习理论(P34-43) 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 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P39) 基本规律:(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有机体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之后不再有强化伴随,反应发生率降低,是减少不良行为和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惩罚(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不良行为和强化良好行为相结合)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 1、理论要点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 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三、认知学习理论 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代表学说: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 基本内容: 1、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P45-47) 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3、教师应如何做:首先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的概念原理以及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结构,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跨度适当,难度适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注意反馈信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他认为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与新认知类似的认知结构、主动与新认知结构联系的倾向性、新旧认知结构发生作用使双方得到改善)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实质:在教师的知道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技术:先行组织者技术,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接受学习的意义: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强化)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 、学习动机概述(P54-58)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组成: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P55-56) 2、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P58图)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 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观点: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需要,有低级到高级)  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成就动机理论 :提出者:阿特金森 观点: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教育意义: 对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且有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情绪严格平定分数等来激发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环境,成功时要表扬,平分宽松些,避免公开指责成败归因理论 :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观点:三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和非稳定、可控和不可控三种归因)、六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P62图评价: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和记过推断个体心理特征。自我效能理论 :提出者:班杜拉 观点:成功经验提高效能期待,反之降低,如果把成功归为外因则不增,归于内因不一定降低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分为: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改变成败体验、改善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基础的欠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 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种类(P72-74) 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作用(P74)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进作用2、是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对学习者,教育者,和相关培训人员有重要知道作用。(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2、现代的迁移理论 :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加特纳、吉克 )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三、迁移与教学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 知识学习概述(P84-88) 1、知识定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类型: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 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过程: 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 知识提取 作用:时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二、知识的获得 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条件: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三、 知识的保持 记忆系统 贮存时间 容量 信息来源 信息处理 瞬时记忆(0.25-2秒 大 刺激 注意-短记 未注意-消失 )短时记忆:5秒-2分钟7+2组块 感觉记忆 复述-长记 (直接记忆)不复述-消失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解决问题1分钟一终生 无限度 短时记忆 遗忘 瞬时记忆 提取 知识遗忘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 遗忘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最古老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干扰说(占统治地位 )  同化说(奥苏伯尔) 动机说(弗洛伊德)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熟练度150%)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分散、反复阅读尝试背诵)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的概述 技能定义: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特点:1、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并逐步完善2、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属于动作经验3、技能中的动作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种类: 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技能作用:1、能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形成阶段包括:操作定向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操作定向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模仿 (实际再升现出特定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1、动作品质、结构、控制、效能)操作整合 (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熟练 (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适应,动作高度完善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讲解示范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三、心智技能的形成1、理论  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特征: 1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 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 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包括: 1 、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3 、组织策略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复述策略常用的几种方法: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常用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 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组织策略常用策略: 列提纲; 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概念: :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 元认知概念: 常用策略: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 、学习时间管理 2 学习环境的设置 3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 学习工具的利用 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 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概述 1、 问题概念: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 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问题解决概念: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 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时与功能固着; 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概念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心理、给学生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二、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答错题的恐惧心、鼓励独立性和创新、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和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想说就说,暂不评断;鼓励标新立异的观点;重数量而非质量;鼓励提出改进意见和补充意见”)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 、态度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 、态度实质: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行为成分 (二)品德 1 、品德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 、品德 实质: 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 、道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 、相同点(实质、结构) 2 、区别: 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初中阶段动荡、高中阶段趋向成熟)(一)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水平)六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二)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二)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观念要成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三阶段(选择、赞赏、行动)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4、立密切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二、心理评估心理评估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参考架构 :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心理评估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 (常用的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心理评估其他方法 观察法(记录方式: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自述法三 心理辅导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结合班级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小组辅导)2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3 心理辅导目标: 学会适应------基本目标 ;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行为改变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惩罚、自我控制) •行为演练方法(全身松弛、系统脱敏、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生认知方法(艾里斯 理性情绪辅导)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一 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义: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2分类:(布卢姆)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3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教学目标(3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心理与行为想结合的目标(目标陈述法,2部分: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4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二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 :(教学事项、方法、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引起学生注意 指示教学目标 唤起先前经验 呈现教学内容 提供学习指导 展现学习行为 适时给与反馈 评定学习结果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问答、练习、指导、讨论、实验、游戏、参观、作业等常见方法)教学方法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三)教学媒体 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四)课堂教学环境 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座位要经常调整) 和课堂社会环境 三 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掌握学习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一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定义: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课堂管理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二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群体的特征:1由二个以上个体组成2、成员根据目的进行交往活动3、成员受共同社会规范制约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影响取决于: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正式群体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三个阶段(二)群体动力 表现为: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课堂气氛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三 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纪律概念::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结构 定义:由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景这三大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了课堂情景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课堂问题行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1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作出决定等步骤. (二)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p218-219)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来分: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来分: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分: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来分: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2、学校鉴别学生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二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教学评价包括: 1 、认知 2 、 技能 3 、 情感 ,同教学目标三方面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标准化成就测验 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教师自编测验 (案卷分析、观察、谈话等) (二) 标准化成就测验 定义: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特点: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 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问题:与学校课程之间不协调(地区差异);测验结果不当使用伤害了低分学生(三)教师自编测验 1 教师自编测验定义: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 测验前的计划 :(确定目的、确定要考查的学习结果、列出测验包括的课程内容)3 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 “选择、是非、匹配、填空题”主观题“论文、问题解决”) 4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常见错误:教师过于自信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对准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简单量少(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案卷分析 观察 情感评价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常见的为 :评分 合格与不合格 其他报告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第十五章教师心理一.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成绩的关系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二.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取决于教师自身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因素。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课堂规则的指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用检查,教学策略运用”、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五.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课堂教学,课后对此进行分析。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科顿1993年的教师反思框架“教师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建立假设情景和直到行动、确定每种行动的效果后开始实施计划,进行下一轮循环。布鲁巴奇1994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