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00 KB
  • 2022-04-22 11:33:22 发布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doc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课程代码:152601²考点分类: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本源、过程及当代新闻传媒的一般状况2.(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及其规律3.(掌握)新闻传受活动的基本法则及心理机制4.(掌握)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性质、特征和功能5.(理解并掌握)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一般状况,新闻自由和传播控制的特点及规律6.(认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7.(初步掌握)运用新闻传播原理分析当前新闻现象和新闻理论是非的能力²答题要点(共99道题):1.名词解释(44题)——关键词组句,4-5句即可2.简答题(31题)3.论述题(24题)²答案来源: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1、2版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统考大纲及指南》第三版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4.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第一版5.互联网搜索6.群共享已有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44个)MA1.“三贴近”杨保军第1版p295“三贴近”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化。它体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方向,概括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本质要求,凝练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丰富内涵,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实现途径,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2.“三项学习教育”活动34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指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2004年,中央宣传部、原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使各级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3.微博新闻对于微博新闻,目前尚无权威的、大家公认的定义。从新闻载体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微博新闻是指以微博为载体发布和传播的新闻,这类新闻通常比较简短。由于微博具有可随时随地发布消息的特点,微博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快捷性等特征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微博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微博新闻极容易获得广大用户的转发传播。4.新闻本源大纲p18新闻本源,指新闻的基本来源,即新闻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传播和收受的新闻与信息产自哪里,来自何方。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就无以发生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事实,就可能产生新闻及新闻传播活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这是唯物论的观点,是在新闻本源的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观点。5.媒介融合童兵第2版p108、《辞典》p11“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融合媒介”更多是指在新媒介条件下,各种介质的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传播,实现传播技术、手段、渠道的汇聚和交融,在这共同的平台和终端上,将同一或相近的信息内容向不同介质的媒介发送,最终实现媒介互动和资源共享。可以说,是数字技术催生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类型包括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等。6.新闻价值大纲p25、童兵第2版p47-48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是随着19世纪30年代廉价报纸在美国问世而提出的,它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新闻所含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新闻价值要素一般被集中概括为五种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含量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7.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8.用事实说话大纲p18、童兵第2版p46“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法。“用事实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让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的倾向与观点。它所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收受者,且具有说服力。“用事实说话”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式来实现:①选用具体而典型的事实;②要用“实录”来注解事实;③运用背景说话。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口号即“用事实说话”。34 9.新闻收受者杨保军第2版p56新闻收受者是指新闻传播的“接受者”或“受传者”。作为信息传播的客体,它是传播者的服务对象,是传播产品的消费者,是传播过程的发端和起点,也是传播过程的终端和归宿,同时还是传播效果的评价者和检验者。10.新闻业杨保军第2版p165新闻业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媒介组织及其活动的总称。新闻业的实体是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或新闻媒介组织,其活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活动;二是对新闻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此外还包括那些主要为新闻媒介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机构及其活动,这些相关机构及其活动可以看作是非直接性的新闻传播机构及其活动。11.舆论杨保军第2版p178、大纲p50舆论是指公众的意见,即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看法。舆论是社会和时事的晴雨表,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对社会起监督和推动作用。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项要求。12.新闻自由杨保军第2版p193、第1版p324新闻自由,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就是指参与新闻活动的人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新闻活动,就是自由的新闻活动,如果相反就是不自由。由于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自由。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由16世纪罗马教皇实行原告审查制度产生的,最初是指取消宗教对出版物的审查。19世纪末叶,新闻自由的口号传到中国。新闻自由有如下几个特征:(1)没有抽象的新闻自由,只有具体的新闻自由;(2)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只有相对的新闻自由;(3)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4)新闻自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永恒;(5)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13.新闻职业新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定的社会职责,它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作为社会的耳目、民众的喉舌、生活的助手和政府的镜鉴,新闻工作在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有:(1)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2)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3)作为喉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4)作为舆论的代表有很高的权威性;(5)是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14.新闻他律杨保军第1版p367新闻他律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新闻他律为的是保障新闻传播者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充分享受但又不滥用自己的角色权利。新闻他控: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新闻控制,包括他控和自控两个方面,因而新闻控制就包括他控方式和自控方式。他控方式主要有政治控制方式、媒体外经济控制方式、收受者的舆论及反馈控制方式;自控方式主要有媒体行业控制、媒体(内)经济控制方式、媒体(内)规章制度控制方式和以本位主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自律方式。15.新闻自律p378、童兵第2版p39新闻自律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主要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约束、限制自我的行为,因此有什么样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原则上说就有什么样的新闻自律,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大致框定了新闻自律的实际要求和范围。因此,新闻自律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新闻道德基本规范的构成问题。34 新闻自律者是新闻传播主体,包括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但主要是本位主体;自律的对象是新闻传播行为;做到了自律,是指传播主体按照一般社会道德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事了新闻传播活动,没有做到自律,是指传播主体没有按照或没有完全按照一般社会道德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事新闻传播活动。16.新闻传播大纲p16、p22、杨保军第2版p15对于什么是新闻传播,国内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差别。如国内学者童兵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和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黄旦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是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何梓华和成美教授认为,所谓新闻传播,“顾名思义,是一种将新闻作为特定信息进行传播的活动”。这里我们将新闻传播定义为“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收活动”。该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2)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至少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双重主体的互动性活动,即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共享或分享活动;(3)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收活动;(4)这种传播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17.传媒公信力《辞典》p22新闻媒体本身具有一种被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新闻媒体赢得受众普遍信赖的特质和能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传媒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它主要通过媒体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而得到反映。传媒公信力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真实性、权威性、指导性和贴近性。一般情况下,传媒的传播效果与其公信力成正比。18.新闻定义(范长江)杨保军第1版p101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在1961年发表的《记者工作随想》中提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该定义属于典型的受者本位型新闻定义,它贯穿了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新闻收受者的需求成了衡量事实是否是新闻事实的标准。19.新闻定义(陆定一)杨保军第1版p101陆定一在1943年9月1日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写道: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该定义属于典型的传者本位型新闻定义,主要是注重了事实与报道者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另一传播要素——收受者的地位。MB20.融合新闻百度百科、童兵第2版p108-109“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的,这两家媒体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童兵)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的必要要求和必然结果。融合新闻不仅能满足不同介质媒介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它本身还有着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特点:一是它的图文化和视听化;二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媒体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下去,走上媒体融合之路,从而产生了“融合新闻”。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新闻媒体也需要向融合新闻进行转型。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介融合在全球逐渐形成大潮流,在此背景之下,“融合新闻”也将成为必然趋势。其特点包括新闻业务整合化、新闻载体数字化、视觉传达多样化。34 “融合新闻”是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对媒介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于众说纷纭的“融合媒介”,“融合新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脉络更为清晰,成果也比较集中。西方国家目前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大致有两类人:从事新闻教育的新闻学教授和各类媒体中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同时具有新闻从业经验和新闻教育者身份。如出版了多部融合新闻著作的澳大利亚教授StephenQuinn就有15年新闻工作经验,在多个国家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然后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多所新闻学院担任教职,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05年在美国出版的《融合新闻导论》(ConvergentJournalism:AnIntroduction)和《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ConvergentJournalism:TheFundamentalsofMultimediaReporting)。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事新闻专业教育的教授大多有新闻从业经历,这一客观条件使“融合新闻”研究能够将新闻实践与学术研究及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同时也使这项研究更加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21.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NoseforNews)。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1)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2)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3)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22.网络新闻网络新闻(NetworkNews)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新闻发布。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新闻将不再受传统新闻发布者的限制,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而且新闻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23.具体真实具体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物所作的真实反映,它是新闻真实性的最低要求,对总体真实起保障和制约作用。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的报道,新闻在反映客观事实时,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不能随意更改、编造、杜撰。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本质在于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来报道新闻。它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24.目标受众目标受众是指新闻媒体确立或形成的主要的收受者或服务对象。目标受众的确立,意味着一家媒体独立性的形成。25.舆论监督大纲p50、杨保军第2版p177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通常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来实现。26.舆论引导大纲p50、杨保军第2版p178通过新闻媒介对不同意见的反映,扩大新闻机构认为正确的那种舆论的影响,控制新闻机构认为错误的舆论的影响,就产生“舆论引导”。27.采访权采访权是指媒体及从业人员在采访新闻方面所拥有的自由权利,包括接触访问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以及获取相关资料等权利。28.秘匿权童兵第2版p3834 秘匿权又称“取材秘密”、“消息来源秘密”、“保护新闻来源”、“保守职业秘密”权利,指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国家法律保护这项权利,以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保护消息提供者不受报复和打击。在民主社会,新闻传播者享有的秘匿权同保守国家秘密并不构成冲突。有的国家为确保司法和真实报道正常进行,规定必要时司法机关在取证程序中新闻传播者不得行使秘匿权。29.新闻道德杨保军第2版p228(第1版p374)新闻道德是新闻学与道德哲学(即伦理学)嫁接而成的一个概念。新闻道德是普遍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它在性质上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新闻道德反映的是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它是一种责任道德或责任伦理,其内容始终是职业新闻活动应该承担和完成的职业责任(即职责)为前提的。另:新闻道德又叫新闻伦理或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道德对于新闻活动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环境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其意义在于它是促使新闻业服务社会的良性手段,是健康新闻业的手段和标志,是新闻自由实现的保障和标志。新闻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有其自身的主客体结构方式,其主体狭义上指职业新闻工作者,且仅仅指职业新闻工作者个体主体,广义上还包括新闻媒体这一组织主体,其客体指新闻道德对象,是指新闻道德主体道德行为的指向或施与对象,另外还有新闻道德中介,指将新闻道德主体和新闻道德客体连接或联系起来的事务。30.新闻起源大纲p18、童兵第2版p13、杨保军第2版p16新闻起源,就是回答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与发展的最早动因,即人类出于何种动机(由于何种需要),从而激发与产生了新闻传播行为。对于新闻起源,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为,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可以说,新闻活动与人类社会同生,与一般传播同步。31.新闻舆论杨保军第2版p178、第1版p276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营造的舆论。通常传播者通过强化(淡化)报道某一或某类新闻、强化(淡化)评论某一或某类新闻事件的方式营造一定的新闻舆论环境,使广大的新闻收受者接受传播者的“洗礼”,以传播者期望的方式议论相关舆论客体,最终形成传播者期望的舆论结果,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传播者在以新闻方式塑造舆论环境时,同样可能犯错误,即传播者可能以错误的新闻舆论去引导错误的社会舆论,或以错误的新闻舆论去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32.新闻信息童兵第2版p45、杨保军第2版p72(第1版p88)所谓新闻信息,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有一个从混沌不分到相对分离、分立的过程,也有一个从分离、分立再到统一共存的过程。33.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管理、调控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手段,它集中反应了政党、政府对其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要求,具体体现在对新闻传播活动一系列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中。新闻政策标示着国家、政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可以说,新闻政策本质上是由国家、政党制定的一种新闻活动规范。这种规范从宏观上指导着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必须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一致,必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新闻传播主体只有沿着新闻政策引领的方向进行新闻传播,才能被政策制定者看作是合理、正确的。同时,新闻政策本身也有自己的合理性问题,若新闻政策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就成为了新闻传播要冲破的樊篱。34.新闻选择大纲p36、童兵第2版p5334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其中,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可称为内迫性选择;根据受众需要所进行的选择为需要性选择;受外来因素的限制而进行的选择成为外迫性选择。新闻选择是选择新闻事实的艺术。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搜集的三个主要环节,它们都同新闻选择有密切关系,可以被视为发现、筛选和精选新闻事实的三个步骤。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是去粗取精、筛选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是全面审视、整合新闻事实,即精选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的主体是把关人。新闻选择是新闻把关人有意识的活动。一般说,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有新闻价值观、社会主导价值观、媒介编辑方针和新闻政策法规。35.负面新闻我们把能给主体带来负面效应(负价值)的新闻事实称为负面事实,对应事实的报道所形成的新闻就是负面新闻。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按照新闻内容的性质来区分新闻的,有人用新闻的传播效果,诸如正面效果、零效果和负面效果,将新闻相应的分成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它基于的主要是效果,而不是新闻自身,其分类的恰当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客观世界中发生的负面事实,往往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人民的利益需要有着直接的、引人注目的关系,因而既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也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事实。36.正面新闻我们把能给主体带来正面效应(正价值)的新闻事实称为正面事实,对应事实的报道所形成的新闻就是正面新闻。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按照新闻内容的性质来区分新闻的,有人用新闻的传播效果,诸如正面效果、零效果和负面效果,将新闻相应的分成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它基于的主要是效果,而不是新闻自身,其分类的恰当性需要进一步分析。那些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闻事实,就是正面新闻。37.现实受众杨保军第2版p57、童兵第2版p142现实受众,即现实型收受主体,是指已经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与之相对的称为潜在受众,即潜在型收受主体,是指具备正常接触媒介的能力但还没有开始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人。这里要注意“现实”和“潜在”的相对性。对一种媒介是现实受众,对另一种媒介有可能是潜在受众;同样,对某家媒体是现实受众,对另一媒体可能是潜在受众。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的多寡,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新闻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对任何新闻媒体来说,维系和稳定现实受众,发现和开发潜在受众都是一项长期任务。MC38.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还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后者的定义可谓更加具体、易于理解。例如当你将突发事故现场的见闻发到微博上的时候,你正在扮演一个公民记者的角色,而你所发布的微博就是公民新闻。简单地说,“公民新闻”,指从新闻的采访、写作到最后的编辑发布,都不假手于专业记者或编辑,完全由“读者”自己采写的新闻,而这些读者则被称为公民记者。全世界第一位citizenjournalist当属1998年在其个人博客中对克林顿ZipGate(拉链门)性丑闻曝光的美国人德拉吉。公民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它代表‘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39.公共新闻34 美国“公共新闻”尚在发展之中,因此专家们都拒绝为其下一个定义,但是这样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可以大致展现出“公共新闻”的含义——“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Journalism),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理论。斯坦利·巴兰等人认为公民新闻(civicjournalism)的定义是——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有时也称为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②公共新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该理论提供了一些关于新闻报道实践的新视角和新技巧;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加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付社会问题,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专家们对事件的认识是同样有价值的,应该同等看待等等。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40.批评监督权童兵第2版p38、杨保军第2版p145“批评监督原则”依据宪法,公民享有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批评的权利。这里专指新闻传播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公务员及其他人士的行政业绩、个人品行和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公开报道,以实施批评与监督的权利。实际上,这是对新闻知察权、公开传播权、控告权和言论出版权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的具体运用。独立、负责地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者的重要角色权利。如果新闻批评与监督本身是合理的、正确的、适度的,就会产生极高的工具价值、手段价值,即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公共利益的维护与保障等,发挥建设性的效应和影响。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运用和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是防治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和其他社会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的有力武器;是提高党的素质、建设优良政府、增加社会信任、密切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基本方法,也是赢得人民信赖的必然途径。41.新闻规律杨保军第2版p182-191、第1版p240-2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90页新闻规律揭示的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就是存在于、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规律。新闻规律的基本特征包括:(1)具有客观性,它是新闻传播活动各种要素之间、各个环节直接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是”的范畴;(2)具有主体性,是指新闻规律包含着新闻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的主观意识因素;(3)具有稳定性,即新闻规律的存在于作用具有历史的持久性和稳定性;(4)具有随着新闻传播水平、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规模不断变化而发展的特征,这也可以看作新闻规律的历史性特征。新闻规律既有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是说,新闻规律存在于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特殊性是说,新闻规律在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历史性又有共时性。关于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规律性,马克思在他年轻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要使报纸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42.媒介环境百度、杨保军第二版p263“媒体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如传者、受者、广告商等)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它的培养与形成,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分为积极的媒介环境和消极的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持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媒介环境发展的失衡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媒介环境,争取建立起在所有社会成员高度觉悟基础上的、有机运动的、发展与平衡相统一的机制,健全媒介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媒介环境的共同良性发展。43.新闻专业主义34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对于不同的国家,对新闻专业主义定义和标准不一定完全相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3)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本准则是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4)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假观念,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5)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组织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44.新闻媒介杨保军第二版p147、149新闻媒介是指将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收受者连接起来的承载着新闻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简单地说,凡是负载着新闻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都可以叫做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形态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当一种媒介被定义为新闻媒介时,其基本依据是:第一,从传播者角度说,必须以传播、评述新闻事实信息为媒介的基本使命;第二,就媒介本身所承载的内容而言,新闻在质与量的统一上必须占据所有传播内容的核心地位;第三,从收受者角度说,对媒介的信息诉求或心理期待主要是新闻事实信息和相关的新闻评论,而非其他内容。这三条的核心是说,新闻媒介必须以负载新闻信息符号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二、简答题(31道)JA1.理论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6、第1版p23答:理论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活动、新闻业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具体说,理论新闻学主要围绕以下三大问题而展开:其一是围绕“新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本体理,这是理论新闻学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该理论主要以新闻本身为对象、以传收过程中的新闻为对象,重点探求揭示、解释说明新闻的本质和特性、新闻的功能和价值、新闻传收的要素构成、新闻传收的基本结构、新闻传收的基本矛盾、新闻传播的基本观念与方法,直至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等问题。其二,围绕“新闻业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业理论,这是对新闻与新闻活动更为具体的把握。该理论是把新闻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要以新闻业为对象,探求新闻业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分析新闻业的性质特征与功能作用,考察新闻业的管理与控制,揭示新闻业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其三,围绕“新闻关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关系论,这是理论新闻学的落脚点。该理论主要是把新闻活动置于社会环境之中,置于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之中,考察分析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媒介(媒体)、新闻业余社会整体及其各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34 在阐述上述各问题的过程中,还有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即新闻精神论,主要由新闻自由论和新闻道德论构成。这根红线构成了理论新闻学的内在灵魂,是一种深层的价值理念。2.新闻传收系统(新闻传播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杨保军第2版p34-35答:新闻传收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学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差别不是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种:(1)“三要素说”(甘惜分、何梓华、成美),即认为构成新闻传收行为的要求有三个——作为传播内容的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收受者;(2)“四要素说”(黄旦),主要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媒介”要素;(3)“五要素说”(郭庆光),即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由五个要素构成,它们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4)“七要素说”(沙莲香),即认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因为有七个——发信者、符号化、信息、通道、符号解读、受信者、反馈。在上述几种要素说中,“三要素说”忽略了媒介本身在传播系统中的独立性;“五要素说”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模糊了环节与要素之间的差别;“七要素说”严格意义上看并不是要诉说,而是将要素和环节整合在一起以后对传播过程的描述。因此,“四要素说”较为合理,即:(1)事实或传播内容,是指新闻传播的对象,即新闻报道的对象、信息或内容,它是新闻传收实践和逻辑上的源头;(2)传播者,是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或主体,指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从事采写编评、制作、主持、传播的工作者,简单说就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发出新闻信息的人或主体,在组织意义上是指新闻媒体;(3)传播媒介,是指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通道或载体,即传播者用来传送新闻文本,收受者用来收受新闻信息的物质实体、物理工具、技术设备等,更一般地讲则是指用来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一切中介工具;(4)收受者,是指收受新闻信息的人或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新闻的浏览者和手机新闻的接收者。(受传者是传播者的服务对象,是传播产品的消费者,是传播过程的发端和起点,也是传播过程的终端和归宿,同时还是传播效果的评价者和检验者。)3.“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探讨的是新闻的本源问题,以及事实与新闻的关系问题。客观存在的一定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形态,任何处于传播态的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新闻每天传播的就是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没有事实,就无以发生新闻传播行为,有了事实,才可能产生新闻传播活动。坚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新闻观。“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是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真实性原则、客观原则和全面原则的总体概括。所有的新闻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凡是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依据,并且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客观的。其次,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客观,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4.重要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91、童兵第2版p48答: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从整体上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其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事实影响的人的多少,这是事实重要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件事实影响的人越多越重要,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凡同多数人利害相关,为多数人所关注的事实,被认为有社会意义,也就有重要性。(2)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的时间的长短。一件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越长,说明它越重要,它就越容易被当作新闻事实。(3)事实影响空间范围的大小。一件事实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就越重要。(4)事实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这是判断一件事实是否重要的主要尺度。一件事实与人们实际利益的关系越紧密,对人们的利益影响越大,就越重要,就容易成为新闻事实。《当代新闻理论》p98-99:重要性是指事实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事实信息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越大。判定某一事实信息内容重要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其政治与社会意义的大小,及其对社会与公众产生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说,凡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越大,对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越具有指导性的事实信息,对越多的人产生越大的影响,政治和社会意义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新闻媒介应当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给予及时、恰当的报道。34 5.显著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91、童兵第2版p48答:显著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显要性。新闻中所涉及的人物、地点、事情、时间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类新闻的价值也较大;或者新闻事实显要、突出,因而这些事实的发生、进展、结局、后果等都引人注目,于是报道该事实的新闻,也就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显示出一定价值。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显要性是由构成这件事实的各种要素的知名度和显要性决定的、表现的,因此可以从构成事实的要素出发来分析显著性的基本内涵。所谓人物的显著性,是指创造或造成一定事实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或者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具备某种特殊的才能,或者拥有特殊的权威性,或者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素质”等,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实中拥有这样的人物,这个事情就容易成为新闻事实。所谓事情的显著性,是指某件事情在客观的表现上不同于普通的事情,具有激发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而不管造成这件事情的主体是人还是物。所谓时间的显著性,是把时间用意义标准一分为二,把有些时间看作是显著的、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时间,而把另一些时间看作是一般的。时间的显著性首先是因为人们赋予不同的时间、日期以不同的意义,这是时间显著性能够成为新闻价值属性的内在根据。比如各种各样的节日、纪念日、忌讳日或重大事件的发生日等都具有显著性。所谓空间的显著性,是指一定事实发生在特殊的空间。与时间的显著性相似,空间的显著性也是由人们赋予不同空间地点以不同的意义造成的,这是空间显著性得以形成的客观根据。一般来说,与新闻事件有特殊关系的地点,与群众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点,往往能使事件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6.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大纲26、童兵第2版p68答: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一致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所形成的映象,并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传播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持之有据。这其中又包括:①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新闻写作中常说的“5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故),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②不仅新闻事实额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这些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③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材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如信件、日记、笔录、作品、录音、电子邮件等,必要时要有明确的交代。事实真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2)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这个要求是针对传播者对于总体事实的全面把握而提出的。(3)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二战以后,人们对新闻传播的事实的基本要素需求有所增加,不仅要求提供5个W,还要求说明H(How,“为何”),即揭示该事实出现的动因。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下列各项关系:(1)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有辩证认识,既不以俊遮丑,又不以偏概全;(2)正确处理主流和直流、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3)对各种事务及其信息量的新闻传播要有适当的科学调控;(4)对新闻传播的事实要有相应的道德标准考量;(5)对新闻传播效果要权衡利弊、全面把握。7.具体真实有哪些要求?杨保军第2版p146答:具体真实,是新闻真实论中相对整体真实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具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因而具体真实的对象就是一篇篇具体的新闻(报道)。具体真实要求:(1)34 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或存在过的,即凡是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某种根据,就可以说新闻报道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可叫做存在论意义的真实。(2)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性。不仅要求新闻作品中所陈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要求“陈述”本身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必须是周全的,对新闻事实的要素构成,事项构成、要素构成关系、事项构成关系,以及事实与环境的关系事项都没有损害性的遗漏。具体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最低要求,对整体真实起保障和制约作用。8.全面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大纲p30、童兵第2版p79、杨保军第2版p121答: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要全方位地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地报道和隐匿事实与信息。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一件新闻事实(事件)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对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与情节,必须作出细致的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代或说明。(2)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报道,要提供纵向与横向的全方位材料与分析,既不隐恶显善,也不隐善显恶,使公众毫无障碍地获得关于这些社会现象的整体资讯和全部看法,以便通过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得出他们自己的印象与结论。(3)对有争议的问题的报道,要全面顾及和充分报道各种情况、意见与看法,即使是少数人的意见,或者在传播者看来是错误而不加认同的意见,也应无保留地向公众公开报道,而不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公众。9.新鲜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杨保军第1版p78、第2版p90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贵在新。新鲜是一种事实信息成为新闻信息最重要的依据。新鲜性是新闻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性、最根本的一种规定。新闻的新鲜性核心有两点:一是相对人们的新闻需要而言,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新闻需求的信息,都可以说具备了新闻的新鲜性。这种新鲜性的直接表现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新信息、新情况,解除人们对一定事物的未知状态。二是相对于其他信息的特殊性,即新闻在信息特点上拥有其他信息不具有的首次性和非常性,从而使它与一般的信息得以区别。10.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新闻职业是指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的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新闻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征。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几点:(1)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2)能够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3)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4)作为舆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5)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恩格斯所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11.滥用媒介权力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媒介权力是指媒体在职能范围内对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主要包括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和监督社会。在西方社会,媒介权力被称为“第四权力”。媒介权力的行使不具有强制性,可谓一种“无形的权力”,但它却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社会责任论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应该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媒介所有者或其从业者的个人欲望等目的,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时常可见。滥用媒介权力的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媒介权力“寻租”。这是指媒介组织或媒介从业者以手中握有的“话语权”为资本进行非法交易(包括“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等形式),从而为自身谋取特殊利益的一种腐败行为。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滥用媒介权力的行为。媒介权力“寻租”行为通常包括“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两种具体形式。(2)媒介“话语暴力”伤人。在媒介信息泛滥且同质化发展的趋势下,媒介组织为迅速吸引”眼球“,常采取抢发新闻、炒作新闻、新闻泛娱乐化等手段参与媒介竞争,而忽略了媒介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34 (3)媒介“越权审判”。新闻传播媒介超越职权范围,替代国家权力部门直接处理社会问题,或者非法干预决策过程和司法程序,这种越权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和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给社会秩序带来负影响。(越权审判表现如:抢先对案件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性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同情、支持或憎恶、反对)“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媒介权力巨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社会公器”,要严格自律,要确保每一篇报道或每一个传播活动都能经得起社会的、历史的检验。12.传播主体选择新闻事实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87-107、童兵第2版p55、大纲p37答:新闻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传播主体必须遵循这种规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同时,在实施新闻选择过程中,传播主体还要综合考虑政策、法规、经济、技术、道德、受众需求以及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传播主体选择新闻事实的基本标准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一类是规律性的标准,一类是规范性的标准,还有一类统称为其他标准。(1)规律性标准,主要表现为两种标准,即新闻价值标准和传播技术标准。①新闻价值标准是传播主体选择新闻事实时要遵循的最基本的标准。新闻事实必须是具有新闻价值属性的事实,这类属性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时新性,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性和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重要性,主要看事实影响人的多少、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和事实影响空间范围的大小;显著性,主要通过构成事实的人物、事情、时间和空间几个要素的显著性来体现;接近性,主要指新闻事实与人们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关系;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新闻事实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事实的非常态、事实的人情味和事实的情趣性。一件事实具备了这五个要素或其中的主要要素,才能成为新闻事实。②传播技术标准,是指按媒介介质特征和传播技术水平选择事实,也可以称作选择事实的“工具尺度”,即要合乎工具尺度的要求,符合传播工具的客观属性。传播者在选择事实时,必须考虑所选择的对象是否是媒介能够准确反映的对象,是否是现有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可以驾驭的对象。(2)规范性标准,包含合法性标准、合德性标准、合政策性标准、合纪律性标准。①合法性,指传播主体所选择的新闻事实,必须是法律规范允许传播的内容、报道的事实;②合德性,指传播主体所选择的新闻事实,应该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认可、允许和能够接受的东西,应该是新闻职业道德允许的东西;③合政策性,指新闻传播主体必须按照一定的新闻政策要求确定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④合纪律性,指新闻业在中国的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它必须按照党的纪律行事,特别是党的机关报,必须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手中的媒介,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东西。其实,不管中外,就是那些企业性质或以企业方式进行管理的新闻传播媒体,都有用来维护集体利益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求它的成员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纪律。(3)其他标准,主要包括宣传价值标准、经济利益标准和主观意志标准。①宣传价值标准,此处“宣传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②经济利益标准,主要涉及传播的内容有可能受到广告商的影响、媒体在选择报道内容时进行各种成本核算影响新闻的取舍、有可能选择一些迎合收受者不合理需求的内容进行传播。③主观意志标准,指新闻传播的相关领导者的个人品格与素质等因素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确定也有直接影响。童兵:直接影响新闻传播者进行新闻选择、已内化为中国传播者习惯依据的各项因素是:(1)党性原则要求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纪律;(2)法律、法规和有关新闻传播的专门法律文件;(3)社会主导价值观;(4)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取向;(5)行业规范;(6)本媒介编辑方针与风格特征;(7)社会公德水准与社会心理承载力;(8)相关媒介新闻选择惯例的比较把握。JB13.新闻传收过程是由哪些基本环节构成的?杨保军第2版p37答:34 新闻传收过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但在这一不间断的流程中,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因而我们能够将完整的传播流程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不同环节。从新闻传收的实践逻辑出发,新闻传收过程主要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采选信息、创制文本、传送文本、收受文本和信息反馈,分别简述如下:(1)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该环节是发现、获取、选择新闻信息的环节,其最终目的就是初步确定新闻报道的内容。该环节是新闻传播源头性的环节,是第一环节。该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发现新闻事实(信息);认识、评价不同事实或同一事实不同部分、侧面的新闻价值;最终确定基本的报道内容。(2)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创造制作新闻文本的过程,就是将采选到的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其核心是将选定的新闻信息进行符号化的过程,该环节的最终成果表现为新闻作品和完整的新闻产品。该环节对于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说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作品化阶段,二是产品化阶段。作品化是指通过思维加工和符号再现的方式,将采选来的新闻信息加工成为可以传播的新闻文本。产品化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阶段将已经可以传播的新闻文本进一步制作成为可以向收受主体直接提供的新闻产品。(3)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该环节将已经制作好的新闻作品或产品,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介通道传送到收受者那里,这标志着新闻传播活动“传”的任务的基本完成。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传递新闻文本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直接推送,后者是一种信息储备或提供。(4)收受新闻文本的环节。收受主体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媒介获取新闻的活动,构成了新闻传收的收受环节,它标志着新闻传收活动从“传送”到“收受”一个周期的基本完成。该环节包括两个小的环节,一是“收”的环节,其主要活动是接收新闻文本的外在形式与基本内容;二是“受”的环节,它是一种对收到的新闻文本内容进一步作出是否接受或接受到什么程度的决定的精神活动。“收”与“受”主要是逻辑上的划分,实际传收活动中是交织在一起的。(5)信息反馈环节。反馈是互动传播的基本构成环节。这里的反馈主要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一种信息活动,不包括新闻传播机构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内反馈活动。新闻传播中的反馈是用新闻传播的结果信息调整后续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反馈信息的来源于获取大致有四种途径和方式:一是收受者自发的、比较零散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发表的各种看法、意见、建议等,通常以信件、电话、上访等方式进行;二是媒体主观部门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监测与评估;三是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分析和评价;四是新闻媒体自己的信息调查部门或委托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舆论(民意)调查机构通过科学手段获取系统化的、规模化的反馈信息。14.新闻选择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131、大纲p36、童兵第2版p53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现象和事件进行鉴别、衡量利益取舍,从中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内容,通过新闻媒介加以报道的过程。它是新闻传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节,也是决定整个传播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新闻选择的主体是传播者,但并不意味着新闻传播内容完全是由传播主体决定的。新闻传播内容的宏观范围,首先是由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类型和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新闻选择的基本步骤包括两大环节:一是新闻传播内容的宏观确定,具体包括两个环节,即制度性确定和媒体确定。(1)制度性确定,也可称为社会性确定,这是从宏观上规定什么样性质的信息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内容,其标准包括法律规范、政策规范、纪律规范以及道德规范,主要目的在于从宏观上使新闻传播系统能够维护当前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但它并不决定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具体的新闻传播内容。(2)媒体确定,是指新闻传播媒体传播的整体内容是由一定媒体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由一定媒体传播的最高目标所决定的,这个最高目标包括媒体经营管理方针、编辑方针等,比如有的媒体追求社会效益至上,有的媒体追求经济利益至上,有的媒体以宣传主办团体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为主要目的。二是新闻传播内容的微观确定,这属于操作层次上的具体确定,从新闻传播流程上包括采写确定和编辑确定两个大的环节,在每个大的环节中又包括诸多的微观步骤。(1)采写环节的内容确定,这个环节的任务主要由记者完成。首先,记者发现新闻事实(信息),这是确定传播内容的第一步;其次,评价新闻事实(信息),这是确定报道内容的中心阶段;第三,确定具体传播内容,此时进入新闻的写作阶段。(2)编辑环节的内容确定,这个环节的任务主要由各种角色的编辑完成。首先,编辑在众多稿件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接着,比较、评价初选出的不同稿件的优劣,或某一篇稿件不同内容新闻价值的大小;然后,34 根据媒体的新闻方针、当前的传播需要等作出最后的决断。相比较而言,记者主要站在局部或点上来确定他所关注的报道领域或地区的具体内容,而编辑主要是站在整体和面上来确定本媒体的报道内容。15.接近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童兵第2版p48答:接近性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它是指新闻事实同接收该事实信息的受传者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接近程度。地理上的接近性主要是由新闻事实和受传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的,接近性越大(即地距小),新闻价值越大,即地距同新闻价值两者成反比。心理上的接近性主要是由新闻受传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所致,接近性越大,(即心理距离小),新闻价值也越大,即心理距离同新闻价值两者也成反比。16.趣味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童兵第2版p48答:趣味性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它是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也越大。新闻事实的趣味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新鲜奇特,难得一见,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二是新闻事实充满情趣,令人激动、感奋、伤感、可笑;三是新闻事实富有人情味,能够调动人们的同情心、爱憎感,或者显现对庸俗情趣的反感,对高尚情操的推崇。17.客观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大纲p27、杨保军第2版p117、第1版p156-157答: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因此,界定客观原则的含义也应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就内容而言,新闻传播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这种事实是种实在物,是经过变动后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产物,或是正在变动过程中的产物,以及变化中呈现的各种状态,还可以是即将要出现变动的事物,但“确实会出现变动”这个因素必须已经存在,而且已经构成不可否认的因果关系。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了显示所报道事实的客观性,常常采用交代新闻来源说明陈述事实的出处,忠实地叙述事实发生演变的经过,详尽地描述相关事件的细节,不从其烦地引用大量资料,提供多种第一手材料等方法。就形式而言,新闻的客观性要求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即作者的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白己的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达出来的。报道者应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在新闻实践中,客观性的形式上的要求常令报道者置身事实的背后、隐匿自己的观点,更不直接出面讲话,而是通过对能够表明自己看法的事实的精心选择,“用事实说话”,间接表达报道者的倾向性。这种方法比作者直接讲话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18.公正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123、大纲p29答:公正是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追求的一种价值,也是传播主体应该坚守的新闻道德原则。从本质上说,公正原则是相对事实原则的“应然之则”,其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即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公正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如下几方面:(1)新闻媒介应为受众提供全面的新闻信息和平等地选择和使用媒介的机会。(2)新闻媒介应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矛盾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机会。(3)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矛盾双方(或多方)要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4)报道者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指责和控告,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晓和申辩的机会。(5)报道者对自己在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和失误,应当迅速、认真地做出改正与致歉,以示对社会与公众负责。19.新闻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功能?杨保军第2版p174、童兵第2题P答:34 新闻业的功能是指新闻业具有的能够对人和社会产生作用与影响的性能。因而讨论新闻业的基本功能,是把新闻业作为整体对象置于整个社会有机系统中,看它对整个社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作用能力和属性。这种能力或属性的外化,就是新闻业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作用和影响。我们主要从构成新闻业的实体(媒体)及其传播活动两个方面来说明新闻业的功能。(1)新闻业实体机构的基本功能。新闻业主要是由新闻传播实体机构及其全部活动构成的。新闻业依赖实体性的媒介组织而存在,这些实体具有的功能自然也是新闻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新闻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实体,是产业的一部分,它具有经济功能,主要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通过广告等方式发挥经济实体作用。其次,新闻机构是一种舆论机构,它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舆论、表达舆论、营造舆论、引导舆论,从而显示出巨大的舆论功能,它必然地具有宣传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再次,新闻业是典型的文化事业,新闻传播机构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机构,发挥着文化机构实体的功能,生产着新闻文化,其文化功能主要通过新闻产品和其他信息产品来体现。最后,新闻媒体往往充当着准政治实体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2)各种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在中国的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传播新闻、监督社会和引导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功能。①传播新闻,主要是为了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功能,是新闻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新闻业发挥其他功能和作用的基础条件。②监督社会,即监测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尤其是要及时揭露、批评和报道可能导致社会发生不良或恶性运行的“坏人坏事”或“好人错事”。这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③引导舆论,即将舆论引导到正确舆论的方向上去。通常传播者通过强化(淡化)报道某一或某类新闻、强化(淡化)评论某一或某类新闻事件的方式营造一定的新闻舆论环境,使广大的新闻收受者接受、议论相关舆论客体,最终形成传播者期望的舆论结果。20.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德?(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杨保军第2版p240答: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新闻事业是需要优秀道德品质的事业。一名合格的记者,除了要具备较强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法制观念和过硬的业务能力素养外,还要有职业责任感,他应该具备如下一些基本品德:(1)作为普通公民应具备的社会公德素养——诚实。一个记者,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公民。诚实,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拥有和坚守的美德。由于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是对事实信息的真实陈述,这决定了记者的基本品质就是忠实地再现新闻事实、客观全面地叙述事实信息。因而,不具备诚实品质的记者,不可能完成其职业使命,也就不配享有新闻记者的职业称呼。诚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报道动机要真诚,报道结果要真实可信。合格的记者,要努力追求真诚动机和报道结果的统一。(2)作为新闻职业活动者所应具备的新闻职业道德品质——正直、客观、公正、勇敢、智慧。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他们担负着反映人民意志、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任务。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记者作为奋战在新闻一线的主力,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困难或危险。正直,首先表现为记者把自己当作职业人,当作承担着职业责任的社会角色。在新闻活动中,记者要能够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尊重事实,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勇敢就是不害怕,在进行新闻采写过程中要能扛得住压力、威胁,冷静从容面对困难,坚持报道真相、揭露恶行,但要注意勇敢有度,不得鲁莽、蛮干。之所以说合格的记者还需要智慧,是因为缺乏智慧,就不会诞生新闻精品。合格的记者要通过持续学习、不断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素养。补充:(1)理论素养,即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指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报道和评论新闻事实,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一方面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2)政治修养,包括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和严肃的态度,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3)法制观念,即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牢固的法制观念,全部工作和一切行动,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排、制作、播出及其他相关活动都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行事,要尽力防止新闻侵权和毁誉行为、防止新闻报道失实。(4)道德修养,34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普通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公德素养,另一个是作为新闻职业活动者所应具备的新闻职业道德素养。合格的记者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客观、公正、诚信、正直,要增强职业自律意识,防止以权谋私,防止搞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新闻等。(5)业务能力修养,包括:①良好的政治判断力和新闻敏感性;②较强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能力;③扎实的调查研究能力;④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沟通表达能;⑤良好的身体和环境适应能力,要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要有不怕累、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21.我国新闻事业遵循的“二为”方针是什么?答:我国新闻事业遵循的“二为”方针是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宗旨,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为人民服务”指明了新闻工作的根本方向,“为社会主义服务”指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及其时代特点和社会功能。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二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因为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方面,要做到:(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为人民服务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3)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尊重新闻传播客观规律,以科学的、创造性的新闻工作方法促进为人民服务的主观出发点与客观效果的统一。在“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面,要做到:(1)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党在新时期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2)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政治方向和立场;(3)不断改革新闻工作,充分发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22.“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杨保军p288答: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由曾担任过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的李瑞环在1989年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说,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当前就是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这里所说的“正面”,是指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需要指出的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指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在质和量上都要以报道、宣传正面事实为主,对负面事实可以报道,也必须报道,但要以有利于团结、稳定和发展的方式进行适度报道。JC23.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童兵第2版p18-22答: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收活动,其基本特点包括如下几点:(1)陈述事实,这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报道。新闻传播的信息主体,是一种客观信息。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2)具有新意。新闻总是同事物的某种变动相联系的,新闻是对变化着的生活的记录。具有新意,即新闻报道的都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是新闻的又一个基本特征。(3)报道及时。新闻传播的抓事物变动的具有新意的“一瞬间”时空态的特点,即第一时间内报道,是新闻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具有强烈的抢新闻意识,是对传播业者的基本要求。(4)公开传播。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人们对于未知而欲知事实的强烈关注,是新闻得以传播、新闻传播活动得以维系的根本动力。新闻只有最大程度地让全社会闻知,为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上简述的新闻传播的四个基本特点,是新闻传播同时兼有、缺一不可的共同特征。24.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基本区别是什么?34 所谓真实,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与被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相符。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一致程度。文学真实是指文学作品在反映自然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方面所达到的正确、真诚、深刻的程度。相比较而言,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基本区别在于:(1)对反映客体的要求不同。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真实发生的,不得虚构;而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客体对象则可以生活为基础进行想象和虚构。(2)对作品的表达要求不同。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再现”客观事实,文学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再造”社会生活。新闻“再现”要及时、客观、准确;文学“再造”主要通过逻辑、演绎,讲究合理性。(3)对创作主体的要求不同。新闻作品不能掺入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情感、意见、观点(新闻评论除外),要通过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体现;而文学真实则希望传达作家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真情实感。(4)二者真实性的效果不同。新闻真实对于受众来说意味着,新闻报道的事实信息都是现实发生的,可以直接作为生活的指南与参考;而文学真实对于受众而言意味着,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合理性,但不一定现实存在。25.及时传播原则的内涵是什么?杨保军第1版p175、第2版p128、大纲p31答:新闻是及时传播的信息。及时是新闻传播的时间原则,是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获取良好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则,可以说是新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新闻的第二生命。及时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事实信息反映出来、传播出去。及时的程度是以新闻事实的发生、发现到传播实现间的“时距”来衡量的,“时距”越短,说明新闻传播越及时。及时之“快”的含义意味着“抢”新闻是新闻传播主体必然的、必需的行动。及时并不是绝对地越快越好。在“快”的原则下,及时的时间效果还可能通过时机、时宜的方式来实现。时机、时宜的本质在于通过对报道时间的把握,求得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及时传播原则不可少的重要内涵。及时原则是新闻传播在时间性上的总要求,它的核心精神就是一个“快”字,但这种快既有历史的差异性,又有不同地域、领域在信息地位上的差异性。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致达到了实时传播的状态;从信息地位来看,越是处于信息中心地位的地方和领域,其传播速度就越快。26.新闻有哪些基本价值?童兵第2版p47-49答:价值一般指事物所具有的积极和有利的作用。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价值要素一般被集中概括为五种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从新闻价值要素出发分析,新闻的基本价值包括如下几点:(1)报道事实,满足公众了解最新信息的需求。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快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信息是新闻最基本的职能所在,也是新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些信息一来可以消除人们对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担忧,二来可以作为公众生活行动决策参考指南,第三还可以作为增进人际交往的谈资。(2)引导舆论,即将舆论引导到正确舆论的方向上去。通常传播者通过强化(淡化)报道某一或某类新闻、强化(淡化)评论某一或某类新闻事件的方式营造一定的新闻舆论环境,使广大的新闻收受者接受、议论相关舆论客体,最终形成传播者期望的舆论结果。(3)监督社会,即监测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尤其是要及时揭露、批评和报道可能导致社会发生不良或恶性运行的“坏人坏事”或“好人错事”。这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4)提供知识和娱乐,传承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7.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是什么?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章、大纲p25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宣传是指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在于,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分析如下:34 (1)出发点不同。新闻的传播是为了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要;而宣传的传播,则是为了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新闻是要使公众知道真相,宣传是要让公众相应结论。(2)归宿点不同。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尽管二者从动议、特点、职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28.新闻业有哪些基本特性?杨保军第2版p160-161答:新闻业主要是由新闻机构及其活动构成的。新闻业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范围,是以传播新闻为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信息、舆论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实体机构——新闻媒体,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和文化实体。考察新闻业的基本特性,实质上就是分析新闻机构及其总体活动的基本特性。结合新闻业的性质,新闻业的基本特性概况如下:首先,新闻业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意识形态定位决定了它影响社会生活的非强制性,它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这是新闻业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作为信息产业的一种,新闻业最突出、最明显的活动就是传播新闻。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相比,新闻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新闻手段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说,新闻业是通过报道新闻事实、评论新闻事实的方式来展开其主要活动的。再次,与社会权力系统的接近性。与其他意识形态系统相比,新闻业余社会权力系统靠得最近,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甚至与权力系统一体化,蜕变为权力系统的思想武器、舆论工具,遮蔽自身的新闻功能,凸显政治功能、宣传功能。最后,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和全面性,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及时性和普遍性。新闻业以全天候的方式关注着自然、社会中一切与人们利益相关的、重要的新近变动,并以最为及时快捷的方式将环境变动的最新情况告知社会、告知每一个人。29.“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答: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以手中握有的“话语权”为资本对要求刊登(播放、发布)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或好处,为自身谋取特殊利益的一种腐败行为。它是媒介权力寻租行为之一,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滥用媒介权力的行为。“有偿新闻”按照“有偿”形态可分为几类,简述如下:(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现实中,“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进行兑现。(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相互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盈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30.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杨保军第2版p17734 答:新闻舆论监督是面对全社会的一种全方位的监督,其监督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对象包括这样三类:(1)权力组织及其权力的直接拥有者,这是指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府各部门和拥有立法权的人大机构及担负司法任务、公检、法、司机关的监督;(2)社会团体,这是指对各种群众社团组织的监督,包括工、青、妇及各种民间团体;(3)各种社会成员。在这三种监督对象中,重点是监督第一种,即对权力组织及其领导成员的监督,特别是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成员的监督。31.新闻真实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杨保军第2版p111、第1版p147-152答:新闻真实的本质是新闻与所报道的客观事实的符合性。新闻真实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几点:(1)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就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征。(2)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过程性是说,新闻真实是在报道过程中实现的。由于新闻事实客观上的各种差别,传播主体认识能力上的局限,传播目的的影响,以及媒介通道信息容量的有限性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事实需要采取不同的过程方式去报道。针对那些既复杂有重要的事实,特别是出于动态变化中的重要事实,如果想使新闻报道既成为真正的新闻,又能最终在整体上反映事实的真实面目,就必须通过过程性的、进行式的多次报道来实现。(3)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作为理想,新闻与其报道对象应该绝对符合。然而,绝对真实难以实现。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其一,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其二,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其三,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其四,新闻认识的特殊性(如及时、迅速)决定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其五,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下的真实。(4)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新闻真实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即时性,这是由新闻传播方式上的及时性、实时性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总是针对一定事实对象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存在状态、变动情况而言的,是以一篇篇具体报道的即时性而存在的。因而,新闻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现在真实。(5)新闻真实是公开的真实。新闻传播方式的公开性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是一种公开性的真实。公开性的真实是说新闻报道将新闻事实的真实面目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使其成为人人原则上都可以见到的真实、可以进行独立判断的真实。公开性的真实,是说新闻真实是可见的真实,可以呈现出来的真实,是具体的真实,不是抽象的真实,是以公开方式获取的真实。三、论述题(24道)LA1.谈谈你对新闻本质的理解。杨保军第1版p95答:关于新闻本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新闻的本源,即新闻的起源;另一方面是新闻的核心,即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真实、新鲜是其内容的本质特点;及时、公开是其具有的传播特征。对于新闻的本质特点,分别论述如下:(1)新闻是一种真实的信息。处于传播态的新闻不仅具有客观的事实根源,而且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一种事实信息,这是从内容性质上对新闻的一种规定性。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生存发展和人类信息交往的需求是新闻产生的直接动因。客观存在的一定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形态,任何处于传播态的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新闻每天传播的就是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没有事实,就无以发生新闻传播行为,有了事实,才可能产生新闻传播活动。(2)新闻是一种新鲜的信息。新闻贵在新。新鲜是一种事实信息成为新闻信息最重要的依据。新鲜性是新闻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性、最根本的一种规定。34 新闻的新鲜性核心有两点:一是相对人们的新闻需要而言,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新闻需求的信息,都可以说具备了新闻的新鲜性。这种新鲜性的直接表现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新信息、新情况,解除人们对一定事物的未知状态。二是相对于其他信息的特殊性,即新闻在信息特点上拥有其他信息不具有的首次性和非常性,从而使它与一般的信息得以区别。(3)新闻是及时传播的信息。及时性特点是从新闻传播的时间上对新闻的一种规定。一般而言,新闻都是得到及时或实时传播的信息。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对事实的报道时间距离越短,从原则上说越符合新闻传播的时间特性,因为只有及时才能确保新闻内容的新鲜性,才能确保新闻成为新闻。在“快”的原则下,及时的时间效果还可能通过时机、时宜的方式来实现。时机、时宜的本质在于通过对报道时间的把握,求得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4)新闻是公开传播的信息。所谓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是指新闻传播的大众性和社会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内涵。公开性使新闻传播成为阳光下的传播,成为一种能够广泛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传播。公开性亦是新闻传播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根本途径。2.试析目前新闻报道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杨保军第1版p193、《当代新闻理论》p274、童兵第2版p70答:所谓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或违背客观事实而未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失实现象主要表现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所谓新闻显性失实就是指显而易见的新闻失实现象。这类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所见不多,明显的新闻失实现象会严重影响媒介的社会信誉度,损害媒介的形象。在大跃进时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显性新闻失实,在今天的一些媒介上是很少能看见的,而在一些市场化的地摊小报上,倒是有一些故意哗众取宠的失实之作。所谓新闻隐性失实,就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因而不易识别,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新闻报道失实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1)主次混淆,以偏盖全。新闻报道中,常常把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眼前真实和长远真实混为一谈。例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些报道便找一两个例子,轰轰烈烈地报道某个地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中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尽管那个地方污染严重、耕地被滥占滥用。(2)偏听偏信,猎奇传讹。这是新闻的隐性失实中最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成绩报道、经验报道中,更容易出现整体或局部失实。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表象入手挖掘本质的过程,所以记者要深入采访,抓住事物本质,不能只看只看事物表象。例如: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湖中有一个梁子岛,有2500名居民。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知名度,编造了梁子岛80岁以上老人43位、百岁老人10位,百岁老人在全岛居民比例位居全国之首,是“中国第一长寿岛”的谎言,并邀请记者前去采访报道。而记者也只是听了当地官员的一面之辞,并没有做深入细致采访,就公开进行了报道。其实,这个岛上根本就没有百岁老人。现在,谎言被揭穿了,媒体的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3)添枝加叶,人为拔高。实事求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但在对一些经验做法、先进人物等报道中,却常常是抓住只言片语,任意添枝加叶,将事实人为拔高。有的记者在写这方面的报道时,有一个思维定势:不把先进人物写成完美无缺,就不足以展现其先进事迹。于是,经过记者的妙笔生花,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就出现在报纸上。(4)报道失衡。一般来讲,新闻报道有三个视角:一是政府视角,二是专家视角,三是百姓视角。所谓报道失衡,就是指长期以来,媒体的报道都是站在政府、行业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百姓的一些正当要求无端指责。同时,对于一些与群众相关的政策法规,不能进行人性化解释,不能从群众角度解释。这是造成群众对报纸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是媒体的报道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源之一。(5)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一篇新闻稿件中,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乃至引用的群众语言等新闻基本要素,必须完全真实,因为这是构成这篇消息可信度的根本。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有些记者出于种种目的,不是实事求是写这些新闻要素,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杜撰。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34 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体制性新闻失实,这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其真实性必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传播机构作为政府的喉舌,必须要为政治服务。当客观事实与政治相冲突时,新闻媒介或工作者必须对事实进行再加工,从而导致新闻失实。最为代表的就是我国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成为政治工具,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着新闻媒介,造成新闻严重事实。(2)经济性新闻失实,这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造成的新闻失实。自从新闻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后,新闻单位必须自负盈亏。为了追求市场卖点,获得较高利润,新闻媒介不惜将新闻失实报道,以迎合受众。随着我国报业不断走向市场化,片面追求轰动效益和市场卖点的媒介增多,新闻失实现象更加值得重视。所谓主观性故意失实,就是指新闻报道者完全出于个人原因,故意造成新闻失实,以期获得个人利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动机不纯造成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出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造成新闻失实的现象。譬如新闻工作者迫于压力或者诱惑写“昧心稿”;譬如新闻工作者为了赚钱或获得轰动效益,对新闻事件肆意夸大、添油加醋等等。(2)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问题造成的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作风懒散,进而导致新闻失实。譬如新闻工作者采访不深入,对于数据记录不清,不全面了解新闻事实,就敷衍写成新闻报道。客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非故意性失实,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原因,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入市作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在客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的非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非故意失实和主观性非故意失实。所谓客观性非故意性失实,就是在特定时代,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新闻失实情况,这类新闻失实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事实本身。因为新闻报道强调多层次的真实性,即现象的真实,初级本质的真实和二级本质的真实。一个新出现的事物或者现象,按照认识规律,人们只有对他进行表面现象的报道,不可能揭示出他的本质,所以达不到本质真实。所谓主观性非故意性新闻失实,就是由于新闻报道者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对于一个新闻事实,新闻报道者由于思维方法的片面性,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等客观原因,不能全面了解新闻失事实,掌握准确的新闻信息,把握新闻事实的本质,从而造成新闻失实。但这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新闻报道者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缩小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就新闻界自身来说,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2)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3)健全新闻法规,依法惩治新闻领域的腐败现象;(4)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5)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6)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3.试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答: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以手中握有的“话语权”为资本对要求刊登(播放、发布)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或好处,为自身谋取特殊利益的一种腐败行为。它是媒介权力寻租行为之一,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滥用媒介权力的行为。“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如媒体自律意识差、新闻工作者自身修养不够、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制度不健全等,其中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机构不完善应当是关键所在。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位导致规章制度的执行常常出现“梗阻”34 ,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实践说明,通常仅靠一些媒介机构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自省、自查和自究,许多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制止和纠正。因此,当前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应当在完善和加强监督机制上多下功夫,要强化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监督检杏,要加大对监督结果的处罚力度,以形成一个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网搜)外因:(1)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地深入,拜金主义对我国新闻媒介产生巨大冲击。自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在此过程中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却略显不足。整个社会在价值标准上存在“以赚钱论英雄”的错误认识。对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产生巨大影响。(2)在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有偿新闻”盛行。比如在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消费压力沉重,以及社会保障不很健全,迫使新闻工作者想法设法增加自己收入,利用新闻资源收取钱财就成为首选。(3)舆论环境不健全,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放开,但速度过于缓慢和力度不够。再由于一些新闻主管部门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不当理解,对于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限制,新闻媒介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时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新闻媒介把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报道中,既不受主管部门批评又利于自身经济效益,但却发生过火现象,导致“有偿新闻”。(4)新闻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对于记者在新闻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只是散存在《宪法》、《民法》等法律中,针对性不强。这使得一些记者即使从事“有偿新闻”活动,也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网搜)内因:(1)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机构在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的权衡上不够稳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各类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纸以及电视台、电台等大量涌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其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冲击。再由于我国现在对媒介机构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把媒介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特别是都市报,生存发展完全依靠自己。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一些媒介机构就在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上出现权衡错误,导致“有偿新闻”的蔓延。(2)新闻从业者收入不高且地域差别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新闻从业者,东部发达地区如广州为7000元左右,中部地区为4000元左右,而西部落后地区则为1000-2000左右。这些收入面对增长较快的物价,特别是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再由于记者受本身职业决定,交际和应酬活动较多。自身的生存压力也迫于他们从事“有偿新闻”。(3)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不高,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强,新闻专业化不够。新闻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好的业务素质,更重要要有社会责任和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我国各级新闻单位中,真正接受新闻学系统教育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有些人文字能力很强但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并不过硬。同时,在现代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够,一些记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定没有真正被新闻从业者内化,在金钱的诱惑下,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乏力,这也是“有偿新闻”蔓延的一个原因。4.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看法。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宠儿。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多数学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也有学者为其鸣不平。不可否认的是,业界因其可为媒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其追捧有嘉。对于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既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又要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关于新闻娱乐化,目前尚无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性新闻软化,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信息中挖掘出所谓的娱乐价值,但不仅仅像娱乐新闻那样只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在表现手段和新闻处理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等。新闻本身就具有提供娱乐、满足受众求趣、求乐心理需要的功能,趣味性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价值要素。人们对那些能够引发自己情趣或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和乐趣的信息总是情有独钟。所以,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始终是一些新闻传媒追逐的目标。34 人们对各种新鲜、奇特、反常、变态和具有人情味的事情都感兴趣,应当说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因此,媒体适当地提供些这样的信息,可以满足受众求趣心理的需要。并且,如今大多数媒体已经实现自收自支,经济效益是媒体的必然追求。而娱乐化新闻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为媒体带来经济收益。从这一点看,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媒体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尤其是网络媒体,利用“煽情主义”的手法,绘声绘色地报道一些名人丑闻和渲染一些色情逸闻,或是详细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受众感官、迎合受众口味。同时,新闻与娱乐互相渗透,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淡化了新闻应有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媒体过分地强调“软新闻”的吸引力,过分追求娱乐效应,容易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拖入低俗、媚俗的泥潭,使新闻报道丧失原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我认为当下应该停止争论它是否应该存在的问题,而应把关注和研究的目光转向“如何正确引导规范娱乐化”,使其良性发展。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媒体自身要加强自律,要牢牢把握新闻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和责任,即报道事实、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格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2)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3)政府和传媒要充分引导大众对媒体进行监督。5.试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基本观点。童兵第2版p174-176、大纲p42答: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在新闻自由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范畴。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建立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新闻自由为条件的。(3)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永恒的东西。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新闻自由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统治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新闻统治中接过这面战旗并写上无产阶级的要求。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阶级差别消亡了,人人都能享受有最充分的新闻自由,到那时,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到那时,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政治权利,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这个口号也就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4)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范畴。和别的自由、民主一样,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斗争阶段,新闻自由是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各个阶级都把它写入自己的斗争纲领之中。但是归根结底,新闻自由并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争得新闻自由以后并不满足,而是以新闻自由为手段,去创办报刊、开办电台和电视台,去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组织舆论、影响舆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自由就成了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一个武器、一个阶梯。所以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需要民主的形式,然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形式和一切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6.试述防治“有偿新闻”的有效途径。答:防治“有偿新闻”的有效途径有如下几条:(1)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律的前提是教化,教化的目的在于使新闻工作者形成自觉的自律意识,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明确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二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2)严格执行“规定”,坚持新闻经营“两分开”,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只有坚决做到“两分开”,才能从根本上禁止有偿新闻。(3)坚持层层把关,努力净化版面。新闻业务部门严格把关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新闻业务部门有一大批政治素质高、精通业务的领导和记者编辑,稿件到了他们手里,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有偿新闻。因此新闻单位要坚持做到:一是业务领导在审稿时要坚持原则,对涉嫌有偿新闻的稿件决不采用;二是版面编辑要严格把关,对涉嫌有偿新闻的稿件决不编排;三是设立有偿新闻监督岗,请业务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检查,认真查找涉嫌有偿新闻的稿件,并及时向管理部门报告检查情况。    34 (4)坚决查处有偿新闻,不断弘扬廉洁新风。坚决查处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查不查处有偿新闻,既反映新闻单位领导反腐倡廉的态度,又影响着社会各界对禁止有偿新闻这种不正之风的参与度。(5)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抓源头。建议新闻宣传领导部门要加强对各新闻单位的监督,对社会各界公布举报有偿新闻问题的热线电话,并设专人负责处理举报的有关问题,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制度,动员社会各界定期向新闻宣传领导部门反映各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情况。7.如何有效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童兵p122、大纲p50答:舆论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们对某一种事件的一致态度。舆论引导,是在新闻传播主体正确反映社会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所谓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就是新闻舆论传播后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的程度,它主要体现在对受众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上。新闻传播事业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时,应注意广泛地反映各个阶层群众的情绪和意向,积极地表达他们对事件的议论和对是非的评判,要通过群众的褒贬和扬抑,根据本阶级本政党的意志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具体要做到:(1)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新闻规律,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价来体现传播主体的意愿与价值趋向。(2)新闻媒体要善于把社会上不同层面的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3)真实地反映舆情,正确地表达公众舆论,是实施有效引导的前提。新闻传媒要了解群众的心态,了解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关注什么,找出其心理特征和需求。(4)媒体反映舆论是通过反映来体现传播主体的意图与观点,反映公众舆论本身就包含了影响舆论的要求,是媒体积极地、有目的地去影响、引导舆论。(5)新闻传媒要多反映来自第一线的声音,要从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切入,使报道发挥上下沟通、释疑解惑的作用。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新闻媒介还可以组织一些探讨式、启发式的讨论,让受众广泛参与。(6)提高引导艺术,使新闻舆论引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使受众爱听爱看,入耳入脑,则是正确导向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宣传活动也是新闻传播事业影响、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但必须按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新闻传播事业进行宣传,必须结合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宣讲。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宣传方式:(1) 要研究受众的心理和需求,注重对社会心态和舆情的调查研究。舆情分析,就是从政治上估量人们的意愿、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从政治上估量社会心理。(2)要保持舆论常态,不刮风,不起哄。从客观实际出发,保持冷静的头脑,用“常流水,不断线”的渗透方式去引导。(3)要讲究辩证法,切忌“木匠斧子一面砍”,增强新闻舆论对受众的接近感或可信度。(4)引导要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切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5)要把握好报道的“度”,引导舆论要掌握火候,把握时机,讲究分寸。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既要敢于触及,又要善于疏导,把握其来龙去脉,使报道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6)注意舆论分流,切忌千报一面。8.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大纲p51、杨保军第2版p177答: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以及对政府和政党提出批评、表达意见,以促进其修正错误的一种社会监督活动。开展舆论监督要坚持如下几个原则:(1)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服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2)要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健康发展;(3)要依法进行新闻舆论监督;(4)要依法进行新闻舆论监督;(5)新闻传媒要严格律己,有错必纠。其他:对于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保证其能有效实现:(1)秉持建设性的批评态度。这是新闻监督的价值取向原则。动机要良,即出发点必须合理;目的要好,即应该追求良好的社会效果。(2)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客观全面。这是事实原则。通过对事实的真实、客观、全面叙述进行监督。(3)坚持适度、典型原则。这是保证其发挥正面效应的方法。所谓适度,就是量度和强度、时机和分寸;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与公共利益关系大的事情,与党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4)遵守法律,符合政策,恪守纪律,不背道德。这是必须遵行的基本规范。(5)积极主动,独立负责。这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理念、专业精神。 9.试论新闻传播过程中事实、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基本关系。童兵p57答:34 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向收受者发送、传递新闻信息并由后者收受这些新闻事实信息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过程。事实、传播者与收受者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要件,它们的基本关系梳理如下: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没有事实,就无从发生新闻传播行为,也就不存在传播者或收受者。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真实再现事实的实现,首先是对新闻传播者的要求。传播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和制作者,需要对真实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取舍,并合理控制新闻信息的流量和流向。通过媒介,新闻信息到达新闻传播流程的终端——收受者。收受者理解新闻的过程是在一定媒介语境和社会语境中解读新闻的过程,也是他们与新闻事实、传播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收受者如果再将自己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后再次转传与他人,则又成了人际传播的起始者。收受者同时也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而传播者则会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后继传播行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事实、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三者都以各自特有的力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实和收受者,它们是决定新闻报道者的活动方式和作用的根本力量。(1)事实的制约:事实的客观性制约报道的真实性,事实的逻辑性制约对事实的解释;事实的重大性制约报道的必然性。(2)受众的制约: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客观的宣传效果取决于受众接受的程度。(3)两者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反馈机制。10.简述职业新闻与公民新闻(民间新闻)的基本关系。答:职业新闻是指专业化的新闻组织或机构根据一定的新闻选择标准选择、编辑并向收受者发送的新闻;公民新闻(民间新闻)是指民众或社会大众以他们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传收的新闻,二者既有联系,亦有区别。联系主要体现在:(1)二者都是关于新闻信息的报道;(2)二者都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信息需求的活动;(3)二者都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1)传播主体不同。职业新闻的主体是专业的媒体组织或新闻机构;民间新闻的主体是个人。(2)新闻选择标准不同。职业新闻有一整套系统的新闻采写、编辑和内容确定的标准,会经过严格的把关和过滤;民间新闻不经过新闻组织或机构的严格把关或者编辑和过滤,民间新闻的制作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新闻。(3)传播方式不同。职业新闻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新闻,并有完善的配套传递、发行机制;民间新闻的传播较多依托传播者个人的网络和力量,如通过人际网络、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平台。(4)传播对象不同。职业新闻的传播对象通常是不定量的多数的大众,他们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民间新闻传播的对象往往较为小众,他们与传播者的兴趣较为接近。(5)传播影响不同。职业新闻影响的人数相对更多,影响范围相对更大。是传播者身份的大众化和公共化,即构成社会大众的个体在原则上都可以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传播者。一个民间新闻传播者实质上充当了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民间新闻会成为新闻内容的最大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往往成为组织化新闻的“导火线”或者“放大器”、“扬声器”。民间新闻自身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一直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滥用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权利的现象更是令人头疼,不可能彻底根除。当网络时代到来后,民间新闻传播者和他们创制的民间新闻,具有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新闻业的生态、格局正在变化,一个新的时代(后新闻业时代)已经开启,民间新闻与职业新闻的融合景象初步显现,全媒体、融合媒体及其相应的全媒体新闻、融合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图景的整体趋势。一言以蔽之,技术逻辑正在塑造着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图景。11.如何实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杨保军第2版p113答:“具体真实”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和结果等都能经得起核对。具体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最低要求,对整体真实起保障和制约作用。具体真实的实现,即具体新闻报道真实的实现问题。保证一篇具体报道的真实,主要在于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34 (1)要素真实。一则具体的新闻,是由一系列新闻要素构成的。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首先依赖于新闻要素的真实,即构成事实的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怎么样和为什么等要素要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其中何人、何时、何地、何事这四个要素是“显在”的,可以直接看得见或感觉得到,因此关于它们的真实反映比较容易,如实、客观描述出来即可;而怎么样和为什么这两个要素处于“显在”和“隐在”之间,有些东西看得见,有些东西看不见,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发现其中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一些涉及“怎么样”特别是“为什么”的报道通常被人们称为“深度报道”,其真实性较难实现。(2)事项真实。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展开的,而展开的过程必然会形成一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或片断事实,我们把这样的部分或片断称作新闻事实的事项或事实单元。一件完整的新闻事实是由不同的事项构成的。根据各事项在整体新闻事实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我们将新闻事实的事项划分为这样几个基本事项:①主要事项,指对一件新闻事实性质、形态、结果具有主导作用和影响的事实部分或事实片断;②次要事项,指对一件新闻事实性质、形态、结果虽有影响,但相对主要事项来说影响较小的事实部分或事实片断;③边缘事项,指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性质、形态、结果影响很小的事实部分或事实片断,其主要作用在于体现新闻事实作为事实的完整性,本身没多大新闻价值;④背景事项,指构成一件新闻事实的各种背景事实部分,它反映着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烘托着主要事项的价值显现。所谓事项真实,就是指新闻关于这些事项的反映是真实的,且要做到每一事项本身的细节事项的真实。(3)关系真实。构成新闻事实的不同要素、事项,总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结构关系中。新闻报道只有把这些关系揭示出来,才能发现事实的真相。因此,新闻能否准确反映不同事实要素之间、事项之间的客观关系,才是新闻能否达到真实的一个关键所在。构成具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要素必须有明确的所指和高度的统一性,即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怎么样、为什么等要素要明确、统一。构成新闻事实的要素的内涵是不断变动的,其关系也是不断变动的。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把要素之间动态的关系反映出来,以实现关系真实。同时,新闻报道还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不同事项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并准确反映出不同事项之间的客观关系。新闻报道不能遗漏构成新闻事项的必要事项,否则就会破坏新闻事实的本来结构,导致新闻的真实成为片面的、不周全的真实。新闻报道还不能颠倒不同事项之间的各种客观关系,比如主次关系、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前景与背景的关系、因与果的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等。如果对事项之间的关系反映错了,即使新闻报道中包含了所有必不可少的新闻事项,新闻报道本身仍然是失实的。LB12.试论实现公正报道的原则和方法。杨保军第2版p123、童兵第2版p77、郑保卫文章《客观与公正原则》答:公正,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公正报道,其实质就在于体现新闻报道的公平与平等,体现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无私与正直。公正是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追求的一种价值,也是传播主体应该坚守的新闻道德原则。从本质上说,公正原则是相对事实原则的“应然之则”,其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公正报道原则经过新闻界的长期实践,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媒介应为受众提供全面的新闻信息和平等地选择和使用媒介的机会。(2)新闻媒介应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矛盾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机会。(3)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矛盾双方(或多方)要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4)报道者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指责和控告,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晓和申辩的机会。(5)报道者对自己在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和失误,应当迅速、认真地做出改正与致歉,以示对社会与公众负责。公正报道原则的关键在于,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要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公平地对待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真正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和民意为标准,决定对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选择和取舍。特别是对那些有争议的矛盾双方或多方,更应该采用不偏不倚的立场,公平地报道他们之间的争议和矛盾,平等地给予他们利用媒介陈述自己观点和为自己进行辩护的机会。杨保军:公正原则的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34 ,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即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1)在宏观层面上,公正原则要求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主体要尽力消除传播中的歧视行为,树立为所有民众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新闻职业道义和精神,不能把传播仅仅指向那些社会的强势群体、富裕地区和领域,而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需要,无视贫困地区和欠发展的领域。公正作为再现新闻事实的基本原则,其实现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传播媒体坚持什么样的传播方针,关键在于为谁服务。(2)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各方。(3)公正原则对新闻传播主体自身提出的直接要求是,不能利用职业之便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不能将非新闻的东西当作新闻来报道,不能有意进行失实的、片面的、歧视的报道以实现自己的私利,更不能以虚假的、有偿的报道来误导收受者、欺骗社会。13.试析新闻业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杨保军第2版p171-172、第1版p318答:所谓新闻业双重属性,是指新闻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事业属性,又有一般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舆论机构,是事业单位,是思想宣传中心,因而它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以追求社会效益为至上目标,不能屈服于市场压力;一般产业属性,意味着新闻媒体是信息生产企业,因而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像其他企业一样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构成当代中国新闻业主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就是在这种既有事业性质又有企业性质的双重属性中运行的,必须在产业与事业中求得平衡,必须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中谋求统一。政治逻辑、意识形态运作的诸多规则与经济逻辑、市场经济运作的诸多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当代中国新闻业的运行状态。从理论上说,意识形态属性从本源上受制于产业属性,经济是命脉,传播是表现。新闻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新闻市场,来自人们的信息需求。但意识形态是方向盘,把握它的是政治权力。因而,当代中国新闻业不会完全追逐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14.试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与特征。杨保军p284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指由无产阶级创办、管理和控制的传媒业,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传播新闻为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信息、舆论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实体机构――新闻媒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实体和文化实体。因此,在总体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必然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实现服务。在这种前提下,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相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所有制形式上,社会主义新闻资产属全国人民所有,人民是新闻传播业的主人,但通常以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并经营媒体的具体形式来体现。一定量的其他新闻资产所有制形式,曾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史上出现过。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可以确信,一些非完全国有制的新闻媒体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但不大可能成为主导型的所有制形式。在新闻业的指导思想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马列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各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直接的指导思想,比如在当代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指导中国新闻事业的根本思想,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用以指导新闻业的基本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和目标,因而必然以社会效益作为唯一至上的目标。正是在这一宗旨、目标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努力实现新闻自由、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最基本的新闻工作方针,对负面新闻的报道被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范围内。构成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媒体之间在总体上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绝大多数新闻媒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主要通过广告或其他一些经营方式来赢得经济效益,但媒体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受到各种行政力量的干预,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下,形成新的媒体关系。34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由于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政府的喉舌,主要按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系统的要求方式展开业务工作,因而具有十分明确的政治性,党性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原则,因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特别重视新闻传播的政治功能和宣传功能,往往把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定位在宣传上,报道价值追求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统一。但随着新闻事业的改进与改革,那些党性色彩相对比较弱、商业化色彩相对比较强的媒体,报道价值追求的是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统一。对此,不能作绝对理解,因为不管在哪个具体的媒体上,都能找到单独以新闻价值或宣传价值为标准的报道。网络:(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2)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新闻事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一个传统和特色。(3)这一性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社会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区别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其他事业的一个标志。(4)这一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5)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时、准确地为党、政府和人民提供国内外的真实信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要求。15.试析媒介权力滥用的原因及对策。答:媒介权力是指媒体在职能范围内对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主要包括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和监督社会。在西方社会,媒介权力被称为“第四权力”。媒介权力的行使不具有强制性,可谓一种“无形的权力”,但它却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社会责任论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应该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媒介所有者或其从业者的个人欲望等目的,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时常可见,如媒介权力“寻租”、媒介“话语暴力”伤人、媒介“越权审判”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滥用新闻自由权利。将社会上的指责一律视之为对新闻自由原则的践踏,成为媒介权力滥用的思想根源。虽然社会责任论确立后,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提高,但仍摆脱不了媒介对新闻自由的曲解和权力的滥用。(2)新闻媒介为了增加收视率(阅听率、点击率),往往设置一些吸引受众的肤浅议程,甚至依靠新闻炒作达到功利性的目的,而将新闻媒介“社会公器”的社会责任置之不理。目前尚缺乏监督“媒介的权力”这一第四权力的系统的规则。如何控制媒介权力滥用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我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1)媒介进行舆论监督需要规则,不能以新闻自由为由而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媒介监督权力必须法制化,为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设定规则。新闻媒介人员有责任明确自己在从事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2)对于媒介权力的滥用有损司法活动的正常运作,必须加以制止。《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中就规定了新闻媒体10项责任与限制,其中包括“妨碍法庭审判之公正进行者”。我国在规范案件新闻报道也有相应的规定。(3)媒介所传递的是社会中负责任成员的理性和正义的声音,而不是非理性的情绪和被操纵的意志,因而,媒介的工具性符号资本必须审慎使用,避免发生任何过激的煽情和盲目的服从,力戒误导社会舆论。(4)媒介自身加强修养,注重公信力的培养。总之,要依靠政府、道德法律、社会及媒介自身多方努力方能奏效。以上对策的目标是: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新闻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使新闻传播行为不违背控制者的利益和主张。“对控制的控制”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确定大众媒介权力的合理限度,依靠社会力量对大众媒介权力的主体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大众传媒的良性秩序。16.怎样才能使新闻批评获得良好的效果。答:所谓新闻批评,就是采用新闻报道的独特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作为新闻工作者,光有批评的正义感与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批评报道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方式方法。正所谓新闻有学、批评有术。新闻批评既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又要掌握分寸、适度适量,这样才能使新闻批评获得良好的效果。(1)新闻批评的态度是尊重。尊重事实,尊重批评对象,尊重广大受众,这是新闻批评的三大态度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新闻批评的客观效果,影响到媒体的形象和广大受众对新闻批评的信任程度。(2)“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34 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叙述”冷静得近乎冷漠。这决非是这些记者真的冷漠,他们敢于去触及一个个被腐败和邪恶包裹着的问题,本身就说明他们是怎样的勇敢和热血。只要坚持用事实说话,新闻也会成千秋史笔。在进行批评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得有一种“史官”风格:言必有据,孤记不立,不轻信传闻,不以讹传讹,能断则断,不能断则存疑。(3)注意“度”的把握。新闻批评要尽可能做到报道“热点”问题不增加“热度”,报道“难点”问题不增加“难度”。进行新闻批评不是牢骚的堆砌和情绪的宣泄。不注意掌握适时、适量、适宜的原则,只图一时痛快,只追求轰动效应,批评报道过分集中,形成社会阴暗面过大或问题积重难返的现象,容易诱导群众的不满情绪,导致不安定因素滋生。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闻职业精神的理解。答:我们所说的“新闻职业精神”,包括对新闻传媒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与理解。总之,这些是构成新闻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强调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最高位置,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闻工作中,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要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始终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积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要始终把新闻工作作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谋私利,无私奉献。这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精神内涵的实质所在,也是对一切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要求。18.谈谈你对新闻价值五要素相互关系的理解。童兵第2版p47-49、杨保军p115-123第五章答: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并由许多学者概括总结,最终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新闻五要素说,即具备这五个要素的新闻被认为具有新闻价值。这五要素是指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1)时新性包含两方面的基本意思,一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新,二是指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新闻事实越新,越能满足受传者的需求,越能吸引他们的注意。(2)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社会意义以及新闻事实同新闻受传者的利害关系。它是从整体上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事实影响的人的多少、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影响空间范围的大小、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3)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显要度。它包括人物的显著性、事情的显著性、时间的显著性和空间的显著性。(4)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同接受该事实的受传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程度。接近性越大,新闻价值越大。(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这种兴趣指的是事实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事实的非常态性、事实的人情味以及事实的情趣性。我对新闻价值五要素相互关系的理解简述如下:首先,不同的价值属性是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对新闻价值的体现,但在规定一件事实成为新闻事实的地位作用上是不同的,是有层次差别的。“时新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它是事实成为新闻事实的必要条件,是处于第一层次上的价值属性。其它几种价值属性指的都是具有时新性的事实的特性,是对事实得以成为新闻事实的进一步规定,因而是次一级的价值属性。其次,五种价值属性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性。独立性是指每一种价值属性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不能相互取代,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新闻价值特征的不同揭示。但是这些价值属性之间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相通的。比如,时新性中的新鲜性,不仅要依赖时间来保证,还要依赖内容本身的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来丰富,如果离开这些属性,新鲜性也就只是一幅空架子了。34 再次,从总体上说,五种价值属性具有共同的根本属性。首先,他们都是揭示和描述新闻价值客体对象价值特征的概念,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闻价值属性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绝对性指的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属性是事实本身具有的属性,不是人们主观赋予,因此每一种属性都有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来源于新闻价值主体间(受众)的需求或其他方面的差别。事实的新闻价值属性是在与新闻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现实地呈现出来的,新闻价值属性在其现实性上,总是相对新闻价值主体而言,必须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具体考察事实的新闻价值属性。通常来说,以上五种要素各种事实含量不一,有的有,有的无,有的多,有的少。一般来说,所含新闻要素越多,新闻价值越大。19.如何理解新闻业的产业属性?杨保军第2版p165答:行业一般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新闻业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媒介组织及其活动的总称。新闻业的实体是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或新闻媒介组织,其活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活动;二是对新闻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此外还包括那些主要为新闻媒介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机构及其活动,这些相关机构及其活动可以看作是非直接性的新闻传播机构及其活动。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或者说新闻具有商品的属性;报纸等新闻传播媒介也是一种商品,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西方国家将新闻传播事业视为企业与产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报纸经营方针的指导思想是“事业性质,企业经营”,对原有的认识有所突破。新闻业作为经济实体,具有一般行业的产业性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社会结构中,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人们物质生活关系的反映。在现代社会架构中,新闻传播事业以它所构成的强大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媒介组织,各组织又以其所构成的成千上万的媒介机构,形成社会新闻传播网络,最终构成众多的以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经营管理为活动内容的企业与事业,同文化事业、卫生事业、教育事业等企事业相并列,成为社会上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强大方阵。新闻事业作为一般行业,拥有自己的商品(新闻),有采集新闻、制作新闻、传播新闻、销售新闻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特定的从业人员,如记者、通讯员、编辑、策划、发行、广告等,并拥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等,因此,新闻事业也具有一般行业的性质。20.试析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意义。杨保军第1版p179、第2版p129第六章第一节答:所谓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是指新闻传播的大众性和社会性。新闻自由是公开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新闻传播过程本身的公开,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实质性内容之一。公开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在非特殊情况下应向社会和公众公开新闻信息的来源。公开报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公民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通道和基本保障。公开报道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知情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信息公开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某个地方及其民众的发展水平。公开意味着透明和平等,意味着民主和自由。新闻传播的公开性特点,恰好使人们能够以相对比较自由、主动、平等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的变化,把握自己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动情况,从而及时发表意见、表达看法,以舆论的或其他的方式参与重要事物的决策,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公开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源泉之一。新闻的力量基于真实,这是新闻生命的力量。真实的力量要通过公开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公开传播的方式才能得到规模化的有效实现。此外,公开还有利于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健康成长。34 公开使新闻传播展现在阳光下,使新闻传播主体的行为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从而使人们能够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本身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督促他们严格自律、精益求精,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21.试论我国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杨保军第1版p292-297、大纲p48、童兵p132答:所谓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就是一定政党在新闻事业上的党性规范、准则和要求。在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所有事业的一个部分,是党的喉舌。因此,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第一原则、生命原则。党性原则的首要一点是,把新闻事业当作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规范办事,必须实行“政治家办报”,把新闻业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同时,各级党委要经常研究讨论新闻工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新闻宣传工作,要帮助新闻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党的新闻机构及其工作者绝对不能与党闹独立。第二,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媒体必须在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特别要与时俱进,用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思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展开新闻工作。第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党的全局和大局工作服务。党的新闻业必须与全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与党的战略部署、战略决策一致,与党的政策策略一致,与党的宣传方针、宣传口径一致。党的新闻宣传机构要始终充当党的喉舌,运用新闻宣传手段为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全局、大局性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四,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新闻业的经营运作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童兵p13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包括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第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针;第二,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第三,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22.试述新闻收受者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杨保军第2版p105答:新闻收受者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从个体收受者出发可概括为两大类别,即有用性标准和有趣性标准。(1)有用性标准,即以收受者自己的需要为标准来选择新闻,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新闻就被认为是有用的新闻,这是收受者选择新闻的首要标准。收受者通常会从生存与发展的信息需求出发,选择新闻、评价新闻的价值。由于不同收受者的需要不会完全一样,因而选择新闻、评价新闻的具体标准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于收受者来说,新闻的有用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知情需要。这几乎是所有新闻收受者收受新闻首先的需要和目的。如果新闻能够满足收受者及时了解环境(自然、社会)最新变化的需要,能够满足收受者的知情需要,有利于收受者准确把握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行,新闻就是有用的新闻。②认识需要。这是收受者在知情基础上的自然追求。认识需要主要表现在34 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新闻报道,收受者不仅希望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有了什么样的最新变化,同时收受者还想知道这些事情、变化等有什么样的意义,会给社会特别是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二是新闻在反映、报道一些最新变化情况时,本身就内含有新现象、新问题、新成果、新人物、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等,本身就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认识作用,满足收受者的认识需要。③休闲需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收受新闻并没有专门的、明确的目的,收受新闻不过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内容,似乎是一种习惯,媒体扮演者类似“伴侣”的角色,新闻(还有其他信息)则发挥着提供谈资、话题等的作用。越是容易成为人们谈资的新闻,就越容易被人们收受。(2)有趣性标准。追求兴趣的满足,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的事物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收受者的兴趣是他们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能够激发收受者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求异等兴趣的新闻,才能成为收受的内容对象。这样的对象,在总体上可称为有趣味的对象。有趣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受者容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二是收受者容易选择那些“有趣味”的新闻。人们感兴趣的新闻与有趣味的新闻不能完全等同。“感兴趣”主要是从主体角度来说的,“有趣味”主要是从客体角度而言的。尽管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兴趣大,但有趣味的对象容易激发几乎所有人的兴趣。有些新闻几乎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新闻,这种新闻可以满足大众的“普遍兴趣”。一般来说,具有普遍兴趣的新闻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普遍利益相关的新闻,二是有趣味的事情。有些新闻只是有些人感兴趣,可谓具有“特殊兴趣”的新闻。收受者的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兴趣虽然是重要的新闻选择标准,但有趣味的新闻并不一定是好新闻。人们的兴趣优高雅与低俗之分,新闻的趣味素质也有不同的激发作用,对收受者可能产生性质完全相反的价值效应。因此,兴趣作为新闻选择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23.如何理解新闻真实的有限性?杨保军第1版p150、第2版p111答:真实问题是新闻传播的核心问题。新闻真实是看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理想,新闻与其报道对象应该绝对符合。然而,绝对真实难以实现。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其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这点包括这样几层意思:①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而不包括新闻媒介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②在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事实世界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真实只能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新闻事实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③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运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世界,只能是“新闻世界”,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同样也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而不是整个事实世界的真实。(2)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必然要受到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追求的影响,传播的内容、再现方式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新闻价值取向制约着新闻选择的方向和范围、制约着对不同事实的再现方式,从而也就制约着新闻传播整体真实的面貌特征。由于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准有所差别,各媒体再现的“新闻世界”的真实性当然就会有所不同。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价值取向下,新闻真实所再现的主要是正面新闻事实的真实;反之则再现的主要是负面新闻事实的真实。(3)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新闻报道是传播者对新闻事实认识结果的符号再现,再现的真实程度取决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程度。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从主体方面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同样,传播者认识新闻事实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新闻真实实现的有限性和相对性。记者只能反映出他所认识到的事实真相,“仅仅讲出真相,这容易得多,而要是讲出全部真相,这要困难得多”。(4)新闻认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它不允许“一停、二看、三通过”式的认识方式。快,就容易看走眼,难免失实。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等特征,即使在传播者已有分工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传播者既要成为杂家又要成为专家,而这实在太难了,难就容易出错。新闻认识是对事实的认识,不能想象,不能假设,遇到复杂的新闻事实,必须随着事实本身的发展变化去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5)新闻真实在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有限性。34 对任何具体新闻事实的报道,不可能穷尽一件实事的所有方面。就整体真实而言,有限的特征更加明显:整体真实本身就是一种概括性的真实,是一种具有比例性质的真实,是一种是否报道了主流情况的真实。这种真实描述的是新闻传播媒体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新闻事实整体情况的把握,并不刻意追问构成整体的每一新闻报道是否真实。24.根据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体会,谈谈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杨保军第1版p383答: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应该从新闻控制论的新闻自律考虑。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者(传播主体)的一种自我行为控制,是对传播者的一种“应该”性要求,是实现新闻传播“是”的要求的途径和方法,属于自我约束的范畴,是一种道德自觉行为。要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最好的途径与方法是既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内在修养和道德水平,又注意从外界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约束。(1)实现新闻自律的主体途径。①向内的规范内化法,即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 新闻职业良心、职业品德和职业荣誉感是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最大的力量,也是实现新闻自律最主要的主体途径。②向外的观念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良心、职业品德和职业荣誉感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品质转化为支配客观传播行为的力量,自律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新闻自律的内化与外化方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传播主体如果能用新闻道德规范约束和限制自己的传播行为,就在行为层面达到了自律。从新闻自律的终极目的来看,自律不过是新闻从业者为承担和完成职业责任与义务的一种方法或途径。新闻传播主体的责任层级就体现在新闻自律目的的层级中,一是对自己负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新闻人;二是对新闻报道负责,使新闻传播成为符合新闻本性的传播;三是对社会负责,也就是对收受者负责,使新闻传播成为有益社会和有益收受者的传播。(2)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途径。促使新闻传播主体实现新闻自律的外界力量,主要是社会舆论对新闻传播行为及其效应的道德评价。如果社会舆论不断赞赏传播者的某种传播行为,是他或她得到某种荣誉,这就会强化他或她(也包括媒体本身)的某种新闻传播观念和新闻传播模式,慢慢就会转化成为一种职业习惯,成为支配或指导他或她传播行为的规范。此处的社会舆论,不仅指直接的新闻收受者对新闻传播的道德议论和评价,也包括相对一定新闻传播者而存在的同行、同事的道德评价,还可以包括新闻控制者和其他人群的道德评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