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0 KB
- 2022-04-22 11:50:2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3)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2)
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根据学与教过程的实质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创造适合的学校和社会条件的问题;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从学与教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个体心理性质及其发展变化方面,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去研究学与教问题。4、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历程。答: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1)初创阶段:(1903年到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2)过渡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3)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各自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开始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有美国的布卢姆、布鲁纳、奥苏贝尔、安德森;苏联的加里培林、赞科夫。6、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学科教育心理学发展呈下列趋势: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识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7、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答:学校教育心理学常用方法有以下六种: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研究方法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的性质。基础研究,要求研究者有极高的思辩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中间性质研究,多半以自然实验、经验总结和调查为主;至于应用研究,临床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都可能经常运用。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答:1)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2)从心理学角度看,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3)从心理学角度看,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答:1)正式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2)非正式学生群体指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班级中的“团伙”。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答:1)填写调查表(问卷)。2)按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
3)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根据网络图,联系多的几人之间就是非正式群体,其中群体中联系最多的一人是“小头头”。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学生群体?答:1)态度认识: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2)对待原则:一、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学生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三、对于破坏性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答:罗森塔尔效应本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引起的。当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只要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教学。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答: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主要表现为: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答: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教师就应具备一定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学内容,提出和贯彻教学目标,理解、分解和表述教材,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并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2)
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1)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①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②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只用一二种方法;③热心研究所教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和眼神表达热情;④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讲演的技巧;⑤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使学生知识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⑥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⑦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⑧站在不同认知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定)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⑨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性方式;⑩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美国罗森夏和弗斯特)2)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能力组合,它是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相互关联的品质所构成的,包括虚心、敏感、移情作用和客观性。虚心就是人际关系中,坦率和包容地对别人的言行持一种善于公开接受的态度,不抵制,也不因先人之见而评判它们。敏感性指教师准确合理地理解学生,能很敏感地觉察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移情作用使学生将心比心,使教师从主客观两方面洞察学生。客观性即尊重客观事实。3)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主要表现为精通他与学生所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要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的与清楚明确的说话方式,还具有以学生最理解的语言传达思想和意义的能力;有效的交往的另一方面是期望言语将对接受者发生什么效应,预先知道自己的言词的结果;为了使课堂交往富有成效,必须对合适情境中的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字眼。4)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不仅包含有认识自己之意,还包括要掌握别人之所知与自己之所知的关系的意思。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而维持心理平衡。了解自己的需要,尤其是取得成就和自尊的需要。(美国盖奇提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为: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较强的组织能力;幽默;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公正;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用可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答:我国教师具有以下五个方面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9、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答: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它是一种正式交往;也是种代际交往;更是“一对多”式的交往。因此,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坚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1)
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师生交往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二、具备胜任教学的条件:1)对所教学课题胜任;2)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的乐于助人的人;3)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4)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5)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6)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7)要有提问技巧。三、掌握课堂师生交往的技巧:1)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2)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信息简单和直截了当;3)使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4)注意使用非语言的手段;5)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作出适当的反应;6)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情感;7)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四、排除课堂交往障碍:1)排除课堂语言障碍;2)排除课堂交往的心理障碍;3)排除角色地位障碍;4)排除交往技能障碍;5)排除课堂结构障碍。第三章教学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答:1)承认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人权;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4)关心他人;5)团结互助精神;6)事业心;7)创造性;8)尊重男女平等;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答:1)学会认知。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2)学会做事。能从事一种职业,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应付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和促进集体劳动的能力。3)学会生存。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答: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1)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2)学校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这种“思想”指一种普遍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方法论和方向感(见识)。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应该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即让学生发展在现象中寻找关联和结构的主动性,使思考问题更直接有效。5)、发展学生愿意改变自己以求进步的理智上的忠诚。总的来说,训练学生运用思想时,要把信心、活力、诚实和技术结合起来。4、试析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答:1)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2)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3)终身教育的实行带来的学校体制的灵活性,诸如入学与年龄、到校出勤天数、学习地点、考评制度等,也将使未来的师生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5、试析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答:教师发展的专业化不仅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也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教师专业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他们不但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2)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实现教师专业化,除应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教育之外,还需要在社会和教师自我教育两方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教师发展的人性化,其含义是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教师职业的人性化,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也对其日常生活、智力、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关心,而且教师的关怀还应包括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现实甚至终极关怀;教师应是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未来的教师专业应对学生全面关心和全面负责,以克服似乎教师只关心与学校和现实需要的那些方面。6、什么是教学目标?试述其功能答: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1)社会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2)学校教师根据总的教育目标,依次制定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功能,具体包括: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7、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答:教学目标的一般标准为: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8、试述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答:编写学习目标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和术语化的标准。因此,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明确教学对象;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9、怎样编写一个学习目标?答:编写学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如下:(一)、对象与行为的表述。首先明确教学对象,再表述行为。使用动宾短语进行表述。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二)、条件的表述。包括下列因素:1)环境因素;2)人的因素;3)设备因素;
4)信息因素;5)时间因素;6)问题的明确性因素;(三)、标准的表述。标准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有如下若干表述方式:1)按正确的次序;2)正确率(如至少80%正确);3)精确度(如2mm);4)在规定时间内(如在5分钟之内);5)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10、试述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分类。答:教育目标一般分为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类。认知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觉、概念、再认、想像、思考、推理与判断等教学历程;情感的教学目的包括感触、感情、情绪、能度、欣赏与价值等历程;心因支作的教学目的包括技术、动作、演说等。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布鲁姆):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柯拉斯沃):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四个步骤(齐卜勒):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1、解释下列概念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头——尾梯度
: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组织: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的,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称为组织。适应: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的,调节环境的倾向,称为适应。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把新事物嵌入旧的即原来的图式的认知过程中。(皮亚杰)顺化:指儿童改造原来的某种图式,使新事物能适合这个图式;或者新创一种图式来达到目的。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答: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表现为两种。1)头—尾梯度: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2)近末梢梯度:指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发展方向。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为:感觉运动水平→前概念水平的运算(主观直观的)→具体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在具体运算的阶段中形成数量概念的顺序是:形成关于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重量的概念→形成体积的概念(比前两种要迟得多)。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答: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五种: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对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同时又可以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地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便逐渐地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布鲁纳)了。4)、社会化。随着发展,儿童碰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多样了,再有组织的集体中活动的机会也多起来了。5)、个性化。降生不久的婴儿,其个性是不明显的,随着逐渐的成长,其好奇心的强度、积极性、攻击性、活动性、情绪稳定性等等,许多方面的个体差异愈益显著了。4、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答: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因素: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为: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5、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答: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分为以下6个主要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学龄前期3~6 /7;学龄初期6 /7~11/12;学龄中期11 /12~14/15;学龄晚期14/15~17/18;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答: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分期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的素质,成长中的儿童就能通过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心理过程或机制,把他们的经验转化成知识。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都具有某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速度因人而异,但所有儿童经历的阶段相同,遵循的次序也相同。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儿童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所谓的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儿童特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互想像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闻;儿童不易为他人设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儿童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儿童思考有不可逆性。3)思维阶段(七至11岁)特征:思考具有相当的弹性,此为准备思维期所缺乏;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儿童虽然能了解原则或规则,但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特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7、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答: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以依据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予教师与父母最大启示为:
1)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越简陋的学习环境或越缺乏活动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能力;2)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活动。8、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答:艾里克森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一些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进程表。个人的人格,正像身体的某种器官在某个规定时间在子宫里成形一样,有一定的次序,它是自我经历了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阶段而发展起来的。并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1)、信任——不信任(0~1);2)、自主——羞怯、怀疑(2~3);3)、主动——内疚(4~5);4)、勤奋——自卑(6~11);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6)、亲密和团结——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自我决定(成年中期);8)、完善——厌恶和绝望(老年期)。艾里克森认为维持积极的性质和危险的性质之间的平衡,但积极性质的比率应较高,当消极性质在比率上超过积极性质时,将会造成发展上的困难。并不是指只应出现积极的性质并压制或避免一切危险的性质。9、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教育意义答: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以解决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事。因此,为人父母与师长,应该依次做到以下几点:1)提供婴儿平衡、安全的物质与社会环境,不间断地关切与爱护以培养信赖的人格;2)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操作与试探能力的机会以发展自动的人格;3)
应鼓励学前期儿童想像与创造,并欣赏儿童的建议与解答其问题以发展主动的人格;4)应提供学童从工作课业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以发展其再接再厉的勤奋人格;5)应协助青年期的青年建立统一的自我观作为其行为的指导;6)社会教育及文化机构应协助青壮年组织美满的家庭以发展亲近的人格;7)鼓励与协助壮年创业与教育后代,期使他们能于老年时享受完整而快慰的人生。10、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答: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二水平B:习俗阶段。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11、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答: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解释下列概念学习(广义):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普通现象。希尔加德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加涅定义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潘菽定义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狭义):特指人的学习。潘菽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邵瑞珍认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称为消退。恢复: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就被称之为恢复。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cs1)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之二(cs2)、之三(cs3)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分化: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强化: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负强化:减少刺激,增强行为。惩罚Ⅰ:指增加刺激,抑制行为。惩罚Ⅱ:指减少刺激,抑制行为。次级强化:是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利用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
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强调课题的学习结构,在强调分析性推理的同时注意直觉思维以及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等几方面,都可体现在一种教学方法中,这就是发现学习。它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就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的学习。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代表性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既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实际上是学习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的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即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又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成外推获得,并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同化:同化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奥苏贝尔)2、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答: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征。3、试分析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答: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愈多,学得愈多;3)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得最多;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4、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答: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2)练习律: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5、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答:
1)必须有一个能够可靠地进行指定反应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US);即US→UR无条件反射。2)另外引进一个不能引起上述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做条件刺激CS。让CS的呈现同时或略提前于US。3)通过CS与US的多次结合(强化),最后能引起与UR高度近似的反射,即条件反射CR。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答: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他的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7、简述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和主要规律。答:经典条件反射学习方式不能解释所有的学习,例如要训练一只狗学习一种它从未学过的技巧(如打滚),就无法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进行。在实际训练时,常是先帮狗翻一个身,然后给予食物作报酬,在这个动作(反射)在前刺激(食物)在后的顺序中,绝不能说翻身这动作是食物刺激引起的。后来桑代克作猫作实验,之后斯金纳用著名的“斯金纳箱”进行学习实验完成。斯金纳的实验是将饥饿的白鼠或鸽子放进一个设有供食装置的箱中,箱内装有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连接,动物并不能直接看到食物。动物在进箱中最初是无目的的自发活动,偶然碰到操纵杆,供食装置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作为报偿。动物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直到吃饱为止。主要规律:1)第一,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受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2)第二,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方向发展。8、简述强化的类型和技巧答:强化的类型:
1)依据强化间隔状况分:固定间时强化(根据设置的固定时间给予强化)、灵活间时强化(根据不同时间给予强化)、固定间次强化(根据预定的反应次数强化)、灵活间次强化(根据灵活的反应次数强化)。2)根据行为后果分类的强化类型:行为后果(广义的强化):狭义的强化(增加或减少刺激,增强行为),A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B负强化(减少刺激,增强行为)。处罚(增加或减少刺激,抑制行为),A惩罚1(增加刺激,抑制行为)、B惩罚2(减少刺激,抑制行为)。3)依据强化的性质分类:A原级强化和次级强化;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强化的技巧:1)控制强化量;2)安排强化程序;3)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使用。9、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理论的教学应用答:1)情绪学习。2)行为管理和行为纠正;3)程序教学:小步子逻辑序列;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错误率10、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答: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认知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把特定反应刺激联系起来的过程。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算法。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这一系统对能对代表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作出反应,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3)重视学习过程。重要的不在于铭记多少事实,而在于获取知识的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的结构。学习结构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11、试分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答:发现学习的优点有以下4点:1)发挥智力潜力;2)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3)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发现学习的条件:1)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2)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首先发现学习的课堂上知识涉及面极广,要求教师系统、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其次,教师既需要指导学生,又要巧妙地“隐蔽”自己。3)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过程。教材编写和组织要缩短原发现过程,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再发现过程;简化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启示其的思维过程,使学习能通过逻辑思维来解决;
整理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精简为少数几个主要的选择支;改教材编写为演绎式为归纳式。12、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要点。答:奥苏尔贝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为:1)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2)有意义学习的标准:也就是“建立实质性联系”,其含义为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第二个标准是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非任意)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13、简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答:1)同化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2)奥苏贝尔认为,同化也就是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原有认知结构包含了新知识并扩大自身,形成更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3)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是简单的结合,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新知识,也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4)因新旧意义结合而产生的同化形式可分为几种具体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4、试分析发现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和教学应用答:发现学习的价值:1)发挥智力潜力;2)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3)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发现学习的教学应用:由于发现学习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首先要辨别刺激,其次要假设,然后是检验,最后是概括,发现后有种愉快的感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意义:1)由于阐明了课堂情境中学习的实质、条件、过程、原则、影响因素及策略,使其不但可以作为实用的科学的教学原理基础和教学方法基础,而且利于教师掌握运用,有利于教材组织。2)由于对传统的讲授手段和现代发现学习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能较令人信服地稳妥地解决传统到现代教学方式的过渡,使教改不致产生混乱而取得实质性进展。3)区别了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实质,尤其有利于克服我国当前学校教学中由于对理论理解错误而造成的混乱,比较适合我国国情。4)直接给教师以理论和方法,便于教师自己进行教育心理的研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特点:1)指明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符号言语进行的主动的学习;2)提出了有特色的认知同化理论;3)用同化论解释了学习的保持和遗忘,建立了有意义保持及遗忘的理论;4)指明了有意义学习标准;5)指明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6)区别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7)提出和总结了不断分化的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8)对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进行了探讨;
9)重视学习材料的组织、强调逻辑意义;10)在方法论上有贡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应用举例:(地形教学):出现组织者;呈现下位内容;小结。要点:要找到新知识的同化点,新旧知识要相互作用;要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15、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要点。答: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心因动作三大类,并且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将上述在大目标细微化,以至达到足以被一般教师操作的程度。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有六项(布鲁姆):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五个程序(柯拉斯沃):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心因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四个步骤(齐卜勒):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16、什么是“掌握学习”?它对我们有何启发?答:掌握学习指对任何学习,不管多么复杂,都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分析,将目标分解成很细小的相继成分;通过掌握每一个相继成分,最后任何学生都可能掌握甚至最复杂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启发:1)掌握学习可以避免学生动机消沉和情绪低落,能增强自信心;2)为掌握而学习有给学校的学习以风趣,能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和中毕生的兴趣。17、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的要点。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包括: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3)连锁、4)言语联想学习、5)多重识别学习、
6)概念学习、7)原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五阶段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言语信息、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18、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答:指导学习是教师加强对学生指导,用精心设计的学习条件达到每类学习要求的学习。指导学习的主要观点:1)教学就是教大量组织的系统的知识;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养成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指导学习理论重视系统知识与系统教学的指导作用,认为能力形成要通过知识掌握,这对我前很有现实意义。19、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教学原则。答: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4)强调发展价值观。20、试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教学任务。答: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2)增加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3)增加创造性;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5)增强好奇心。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1、解释下列概念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干扰:指新增加的信息对原有信息提取增加困难的现象。前摄易化: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前摄易化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过度学习:指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即在学会一种材料和技能以后,还要复习这种材料或继续练习这种技能。动机性遗忘: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由于人的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编码:是指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的接受的形式的过程。组块:就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检索:指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提取记忆信息的过程。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材料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清晰性、可辨别性)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稳定性)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和组织。认知结构变量:指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的特点。2、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答:1)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划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划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3、什么是形式训练说?答:形式训练说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促进,这种促进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它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4、什么是共同要素论?答:桑代克提出的解释正迁移作用的原因学说,他认为,一种学习这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例。桑代克所指的共同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态度、情绪、方法等的相同,它们都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5、什么是概括化理论?答:贾德提出的解释学习迁移的类化理论。他认为,只要一个人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他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6、怎样促进学习的迁移?答: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高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7、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遗忘规律。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章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最初急剧下降和随着时间进展而渐趋稳定的下降率。即“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8、简述记忆歪曲现象。
答:即保持内容的质会发生变化。如刚学到的事物,在记忆上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分解成为片段。回忆时要把这些片段连接在一起就只有靠旧经验中类似的记忆来填补片段间的缝隙,这种质的变化,叫记忆歪曲现象。9、简述记忆恢复现象。答:指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10、简述遗忘的消退现象。答: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即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11、简述遗忘的干扰理论。答: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日益增多的新停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12、简述克服遗忘传统策略。答: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13、简述三种记忆转化模式。答: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这一模式认为,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这三个成分又被称为三种贮存,它们不应被看作在大脑中所占的特定部位,而是记忆过程中三个方面或演变的特征。外来信息首先进行感觉登记,然后要么进入短时记忆,要么消退或消失。短时记忆一种工作记忆,宏观世界接受从感觉贮存和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信息。
当信息停留在短时记忆中时,长时记忆便“复制”其中的一部分,长时记忆是一个永久的信息厍。14、简述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式。答:即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其基本点是: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与其说是由于信息贮存在大脑中的“地方”产生的,不如说是由于它们获得的加工类型产生的。即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不是一系列不同的阶段。15、简述同化论关于有意义遗忘的基本假定。答:同化理论的核心是:新的意义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假定为:1)新的观念a同原有观念A相互作用的产生是A’a’;2)学习的早期保持阶段A’a’——A’+a’;在后期保持阶段a’的分离强度逐步下降,达到一个阈限值后,不能利用,也就是说不能回忆或再认,遗忘便产生了。3)认知的组织原则:认知的简化,目的在于减轻记忆负担;简化的结果,即减轻了记忆负担,但又要不损害记忆本身。16、简述有意义遗忘的过程。答:有意义遗忘过程分为下位学习中和遗忘过程上位学习中的遗忘过程。下位学习的遗忘过程:1)a+A→A’a’;2)A’a’→A’+a’(初期可分离);3)当a’的的分离度逐渐下降达到一个阈限值时,还原成A’。上位学习的遗忘过程:1)a+a+A→a’a’A’;2)a’a’A’→a’+a’+A’(初期可分离);3)A’的遗忘:当A’的的分离度逐渐下降达到一个阈限值时,还原成a’+a’;4)经过复习,则a’a’A’→A’a’a’;5)A’a’a’→A’+a’+a’(初期可分离);
6)a’+a’的遗忘:当a’+a’的的分离度逐渐下降达到一个阈限值时,还原成A’;17、有意义遗忘理论的意义是什么(运用)。答: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两原则: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观念还原;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高的观念还原。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3)解释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4)解释记忆恢复现象;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18、简述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的含义。答:奥苏贝尔提出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1)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即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或一种新的知识量时,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有无可利用的一般原理。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即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别程度。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指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事以辨别的程度。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的速度。1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1、解释下列概念。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基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隐蔽课程:即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类化(课题类化):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掌握课题的实质,找到它与有关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的过程。审题: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的课题的映象。知识掌握:知识的占有。定势:高原现象: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的现象。功能固着:2、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答: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理解分为:1)对言语的理解、2)对事物意义的理解、3)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4)对因果关系的理解、5)对逻辑关系的理解、6)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理解的水平。一般经历四种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1)字面理解、2)解释理解、3)批判性理解、4)创造性理解。3、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答:促进理解的方法: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4、试述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答:知识应用一般过程:1)审题;2)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3)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5)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5、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什么?答:三个阶段:1)认知和定向阶段;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6、简述加里宁关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答: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7、简述练习的规律。答:练习的规律: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因此,可以用一条曲线,形成地表示出来,这叫做练习曲线。它表现为一般趋势和个别差异。一般趋势表现为: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2)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速度先后比较一致;3)高原现象;4)练习成绩有起伏现象;个别差异表现为四种类型:1)速度较快,质量较好;2)速度较快,错误较多;3)速度较慢,错误较少;4)速度较慢,错误较多。8、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答: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度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4)充分利用练习中的反馈的强化作用。9、怎样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答: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识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10、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答:1)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2)独创性(以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3)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11、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
答: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答: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13、试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答:1)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2)知识从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看,是个人活动的定向工具,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即通过知识学习完全可以增强智力和思考能力。3)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技能参与形成心理能力,也是保证活动完成的条件或能量的要素。所以,能力是包容了知识和技能的更高一级的概念,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能力和知识、技能均是个人活动调节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密不可分。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也有区别,即能力培养的题目大于、高于、包括但不等于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14、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6)加强语言训练。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1)发展发散思维;
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16、简述态度转变的心理学方法。答:1)提供信息法(告知以可靠或权威性很高的消息或知识,同时避免让人知道这是让他改变态度,以维护自尊,减少对信息的抗拒,最终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2)认知失调法(先使个人的认知失调,使其心理冲突,然后诱使其作出决定,感到某种看法合乎情理,从而改变态度。)17、简述科尔柏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答:水平A:前习俗阶段:阶段1惩罚—服从倾向;阶段2操作—关系倾向水平B:习俗阶段:阶段3人际关系—认同倾向阶段4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倾向水平C: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阶段5社会契约合法倾向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18、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答:1)压抑。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崦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了解某种情绪或困境的显露,应找到真正根源加以消除。2)投射。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于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设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表露出来,再加以解决。3)回归。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情感的干扰。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摆脱困境,才会恢复正常。4)移置。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理解处境,帮助学生提高地所处情境的认识,以克服不健康情绪。5)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提醒学生避免过分的以偶像自居。
19、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答: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4)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20、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答:1)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2)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3)加强对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4)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21、简述教师帮助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答:了解内情、重叠、持续不断、平和、利用小组开展教育。22、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答: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易就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4)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1、解释下列概念学习动机:就是激励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实质是就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学生对待学习任务、学习对象的一种关系。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生理的疲劳和心理的疲劳。焦虑:指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估衡量。因材施教: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活动。可教性智能不足:指智商在50—75之间的学生。2、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答:1)从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2)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性质来划分,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划分: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3)从动机在活动中起作用的时间远近划分为远景性的与近景性的动机。4)从动机引起活动的效果划分为有效的动机和无效的动机。5)从动机在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起作用大小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等。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答:1)不同性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2)一般说来,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既有远大的目标,又有短近的具体目标,而且二者结合得也较好。后进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短近的具体目标或空泛远大目标,而且二者往往脱节。3)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学习效果也较好;动机差,学习效果也较差。4)学习效果的好环也往往可以加强与巩固或是改造与削弱原有的学习动机。4、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5、简述学习竞争和奖惩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答:1)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可以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2)学习竞赛也具有消极作用。如竞赛使少数人成功,多数学生失败;过分激励竞争心理,可能引起嫉妒、对立情绪;竞赛过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动机力量等。奖惩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哈洛克研究发现,奖励因为允许行为继续进行,所以效果积极,比惩罚更有用;而惩罚仅仅是对学生目前行为的制止,并未导致正确行为,因而效果消极。不恰当的奖惩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如学生对奖惩公正性的怀疑时,就会伤害学生。6、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答:首先,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动机结构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次,学生个人必须对学习任务胜任;第三,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应减少到可控制的程度;最后,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7、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答: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规律为:1)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2)能用坚强的意志志干扰作斗争;3)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使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能服从于当前的任务。根据有意注意规律,教师就注意下几点:1)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持注意的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无意注意规律为: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新异性、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
2)学生本身的状态(需要、兴趣、和对各个事物的态度)。为此,教师应做到:1)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3)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习注意的情境。4)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8、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答: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如观察、演示各种实物及其标本,进行实验,现场参观等。实物直观中,感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对实物的感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等特点。但事物的内部不易被观察,动静难于控制,教师必须采用提示等方式突出对象的本质要素。模像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进行的。它可以避免实物直观的局限性,使平时难以觉察的东西,可以直观觉察出来。但模像与它所标志的实物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有时学生从模像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实物不能正确联系起来。为此,必须注意模像与实物间的正确比例关系。语言直观的优点是它不受时间、地点与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被广泛采用。语言直观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所以教师说话的声调要有抑扬顿挫,声音的大小快慢要适当。9、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10、怎样预防学生疲劳?答: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11、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答: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者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有是促进作用的;2)焦虑的反应不是同客观上的威胁压抑成比例,而是同体验到的威胁的真实程度成比例;3)怯场或考试的焦虑——紧张、慌乱以致恐惧是由考试的情境造成的;4)焦虑只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习产生什么校的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认知变量。12、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答: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下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有先,奖惩在后,多奖少惩,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13、简述学生自我意识对学习的影响答:美国心理学家帕奇认为:1)较自信和自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佳;2)反之,自卑自弃者学习成绩较差;3)学生学业成败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14、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答: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规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15、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答: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指望子女在学校进行合理的竞争,获得必要的成绩,追求更高的学习水平;4)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5)奖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6)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作必要的发掘或补救;16、简述可教性智力不足学生教学目标和原则答: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应有以下特殊的教学目标:1)习得社交技能;2)习得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3)学会独立、安逸的情绪反应;4)形成清洁卫生和保健习惯;5)学习基本课程,掌握读、写、算基本技能,以掌握必要的工具;6)学会正当娱乐,以利用闲暇;7)学习适应家庭生活,以扮演适当的家庭角色;8)形成起码的集体生活能力。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时应遵循的特殊原则:1)不能再使学生遭受失败;2)尽量即时强化;3)规定能完成的任务;4)有系统地揭示教材;5)小步子教学,必要时采用过度学习;6)注意提供个别指导。17、简述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答:1)接受能力强、记得牢;2)感知敏锐、辨别力强;3)思维能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
4)稳定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5)自信好胜,能坚持。18、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答: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19、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答:1)正常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20、学习兴趣的培养。答:1)知识的准备是学生兴趣产生的基础;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4)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兴趣;5)在教学中要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结合。21、注意力的培养。答: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内容新颖有趣,难易适当,教法直观形象、避免分散注意的因素、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1、解释下列概念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智能不足儿童:
指在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心智功能和缺陷性的适应行为。(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素: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缺陷性的适应行为与发展期间所显示的现象。)学习困难儿童: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知觉障碍、大脑受伤、轻微大脑功能失常、阅读困难、发展性失语症等。情绪困扰儿童: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认知风格: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具有三个特征:它们是学生的理智特征;它们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学生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是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2、试分析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答:1)在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一般智力上无差异,学业成就上有差异。2)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3、什么是加速制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和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答:加速制教学策略即加速其学习程度,缩短其修业年限的一种超前培养禀赋优异儿童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或相应的学习内容,以加重课业作为充实的培养禀赋优异儿童教学法。特殊班级制:集禀赋优异儿童而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4、简述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答:1)可教育者、2)可训练者、3)保护对象。5、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答:教育目标:1)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交智能,以便获得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经验;2)学习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以便能在生计上独立自主;3)学习安逸而独立的情绪反应,以便在校与在家均能有适当的情绪经验;
4)学习良好的清洁、保健习惯,以维护健康的体格;5)学习基本课程,以获得必要的基本“工具”;6)学习正当娱乐,以求闲暇的充分利用;7)学习如何成为家庭成员,以便在家充分扮演其应有的角色;8)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成员,以期能在社会上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教学原则:1)设法让儿童不再遭受失败;2)让儿童立即获得其学习和工作的结果;3)尽量作即刻性增强,以激励其正确的学习行动;4)寻求儿童能作最佳表现的学习难度,将教材作为系统的组织与提示。5)尽量使进度作小幅度的跟进;6)注意学以致用,尽量运用学习的正迁移作用;7)作必要的重复与练习,必要时使用过度学习。8)将学习安排作适当分配,避免集中学习;9)避免同时学习过多概念,防止概念混淆现象;10)经常作提纲挈领式的整理学习,以存精去芜;11)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尽量采用个别化教学法。6、试述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答:特征:1)不能就席端坐、2)端坐不动、3)显现其它症候。措施:以个别处理为主,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教学法的实验探索。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为修正法。7、试述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措施答:特点:过分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独、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定等,反社会行为,或以攻击作为“防卫性”手段等。
措施: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措施,以增进情绪困扰学生所缺乏的正常行为,还可采取下列教学模式:特设教室计划、生活空间会谈法。8、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原则与策略(特殊儿童)。答:原则:正常的对待方式、正确的态度、积极的评价、主动的操作策略:能力分班或分组、跳级、留级、复式教学、程度教学、9、简述学生认知风格的主要差异。答:1)场依存与场独立、2)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3)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4)冲动型思维与反省型思维。5)内倾与外倾。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1、解释概念课堂心理气氛:把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为。民主式领导:以组成团体的成员为主人,并以多数取决的方式处理团体的事务的管理方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凯勒计划:课程教材被划分为许多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中提供的多种手段进行独立工作以达到这些目标。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学完成套教科书,包括完成规定的各种作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同指导教师讨论单元内的问题。指导教师可由完成课业较好的学生担任。自学课件:是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组成:学习指导、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和练习的描述、学习资源目录、一项或多项测试并附答案,学习者可检验学习中的进步。多媒体学习包:
由同时或先后在自学情况下使用的多媒体资料组成。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包括: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2、试析对课堂管理的错误见解。答:1)误认为学生愈安静则其学习效率愈高;2)误认为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3)误以为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3、简述教学管理的弊端。答:1)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2)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3)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4)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5)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4、试述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答:类型:积极的、消极的与对抗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教学、2)校风与班风3)、师生的人际关系、4)班级规模。5、简述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答: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课堂管理技巧: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兴趣、4)使用幽默、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7)移除诱因、
8)提高要求。6、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答:1)学生因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它的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律;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承认自己,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不择手段违反纪律。7、怎样利用强化技术管理课堂。答:引进强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创建一种较好的学习环境。强化技术的程序为:1)约定一个客观方法进行检点和记录;2)作一段时间的基线记录,即教师或心理学家花大约一星期的工夫,追踪儿童在特定班级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的频率,接着再向教师介绍和解释强化相依关系的原则;3)出现规定的“良好行为,可获得教师的赞许、一定数量的积分、代币性奖励或实物奖励,反之,不理睬或扣用、无代币性奖励的方式处罚;4)如强化程序不起作用,就改变或调整某些步骤,以更简单的行为作为目标,给予更有力的强化物,这一程序继续进行至达到最初目标为此;5)达到目标后,逐步停用外部的强化物,并将实施新的目标行为改变程序。8、试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答: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的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9、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组成部分答: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组成部分:1)学习需要的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3)教学对象分析、4)学习目标的编写、5)教学策略设计、6)教学媒体选择、7)教学媒体设计、8)教学评价。10、简述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答:系统性、具体性和灵活性。11、简述教学设计的应用。答: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可用于一个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计划,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甚至对一个学生的教学系统重新设计,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微观:是对一门具体的课,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12、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答:1)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2)应根据学习目标的性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3)对一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切忌机械地照搬前述模式。13、简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答:1)集体授课(讲授法)、2)师生相互作用(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3)个别化教学(程序课本或计算机的程序教学、录音练习册自学、多媒体学习包、个别教学系统、导听教学、自学课件)
14、怎样进行课的划分。答:课的划分在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划分课的依据:1)教学对象的特点、2)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3)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4)学习目标的平衡。15、简述课堂教学顺序。答: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包括以下5类教学的顺序:1)智力技能的教学顺序、2)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3)态度的教学顺序、4)运动技能的教学顺序、5)辅助先决技能。16、怎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答:1)引起注意:突然改变刺激、引起学习者兴趣、用体态语。2)告诉学习者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呈示刺激材料:一是顺序的安排,一是“组块”;组块考虑因素:学习者的年龄、学习者的准备知识、学习的类型。5)提供学习指导。6)诱引行为。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插入测试、自我检索(自我实践检验)、后测(单元测试)。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释概念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目、施测和评分等)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效度:测验效度指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程度。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智商:表示儿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一种情绪过于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量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2、简述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量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清楚地表述教学和管理目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管理活动达到目标,全面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量和评定的条件,明确自己在编制、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自行编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
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释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各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4、简述评定的分类。答:1)配置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5、简述有效测验的必备条件。答:1)效度、2)信度、3)难度、4)区分度、5)可用性。6、论文式测验的优缺点是什么。答:优点:命题省时容易、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减少学生情境压力。缺点:评分的主观性、试题缺少代表性、问题含义太广泛、易受其他因素干扰。7、怎样改进论文式测验。答:1)问题要明确;2)采用一些可用较短篇幅回答的问题,以求取样适当;3)事先拟好指导评分的规则和标准,其中包括可以接受的答案,并规定出这些答案的比重;4)不要因错别字或语法错误而扣分,除非考试是为了测验这方面而特别进行的;5)先要阅看几份考卷,以便对考查的性质得到一个一般的观念,并用来查检与修改评分的规则和标准;6)在评定一份考卷时不要知道答卷者的姓名,同时尽可能在几乎相等的条件下评卷定分,或采取两三个教师合评的方式。8、编制客观测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1)测验要测试学科中的重要内容;2)要降低测验项目的阅读难度;3)一个项目不要为另一个项目的答案提供线索;4)必须避免引人上当的问题,诡诈性和欺骗性问题既可能损害测验的真正目的,又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5)测验项目的措词应适当。9、简述心理测验的形式。答: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自陈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态度测验、价值测验、行为测验、射投人格测验10、如何防止学生考试怯场。答:原则:一是端正学习动机,二是控制能增强兴奋的各种刺激方法:1)做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3)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11、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答:宽大误差、光环效应、集中趋势、逻辑误差、对比误差、邻近误差。12、什么是图示量表、形容词量表和数值量表?举例说明。答:图示量表是将答案的定序尺度用标线的方法提出来,回答者可在标线的任何一点上划上标记以表示自己的评定。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定为7(非常明确)形容词量表:在提出问题之后,用一组序列化的形容词或修饰短语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答案,回答者在每个形容词及短语上画圈或做上记号,以表示自己的评定。极好,很好,好,尚好,不好。数值量表:为了克服形容词量表不能数量化的缺点而出现的一种量表形式,这种量表只是简单地把数字加在形容词量表上,对每一个等级的答案都标上分数。如极好(5),很好(4),好(3),尚好(2),不好(1)。13、什么是行为量表和强迫选择量表?举例说明。
答:行为量表:强迫选择量表:14、举例说明常见量表的变体形式。答:加涅1974年设计的“现实—满意等级量表”、多伊尔在1975年提出的一种双重“评价—重要性量表”、第三种变体与效果评定有关。15、怎样编制一个综合学习评定量表?答:同—量表或问卷上的综合量表形式可以使人们利用各种量表的合乎需麦的特征。形成比只有一种单一的量表形式组成的量表或问卷更使评定者感兴趣。为了利用论文的传送可靠性和评定的定量特征,一种常用的综合方式是在同一量表或问卷中把各种评定式提问和论文式提问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可以由末尾有1—2个论文式提问的许多评定项目构成;也可以是在开端末尾有1—2个概括评定的基本上是论文式的问卷;还可以是在整个量表或问卷中把论文式提问和评定式提问混合在一起:以使每个评定项目都有一个为进行评论、详尽阐述、提出建议而留出的空白。在这样的量表或问卷中,评定者可以先进行评定,然后再进行一些简略的评论;也可以先进行论文式提问,要求评定者较详细地回答,然后再作出评定。这样,评定者系统阐述回答的过程很可能引起许多更富有内容的回答。特殊的综合评定项目使强迫选择量表形式对许多评定者更具有吸引力。这种形式就是人们通常使用的“四要素强迫选择排列”,评定者除了选择四要素中的两个要素之外还要在一个数值量表上评定每个选好的要素——友好的 1——激励人心人1——博学的 1——善于表达的 l 2345 为了增强这种评定形式的诊断作用,还可以加上为论文式回答而留的空白。
不同的量表形式可使评定者对评定量表或问卷更有兴趣,而且也可以允许其内容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对量表形式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是如何提高评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人甚至认为。进一步改进量表形式或创造新的量表形式的尝试几乎得不到这方面的收获;而应该对教学的评定者给予更多的注意,以避免常见的评定者误差。但是就目前为止,人们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在评价进行之前对评定者提出一些简略的要求,或者写出不太详细的问卷指导,而要对评定者进行训练是一件相当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师用习题解答第4章.doc
- 教师融合教育试题及答案.doc
- 教师资格考试练习题.doc
-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doc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教材第四章答案.doc
- 教育学原理课后练习及其答案.doc
- 教育学课后习题杨淑芹版《教育学教程》.pdf
- 教育学题库 及其参考答案.doc
- 教育心理学习题及答案.doc
-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doc
-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肖自明主编.docx
-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 第五版_李庆扬_课后习题答案.pdf
- 数值分析答案,李庆阳.doc
- 数值分析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doc
- 数值分析课后部分习题答案.pdf
- 数值计算方法(宋岱才版)课后答案.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