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00 KB
  • 2022-04-22 11:35:36 发布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1.1.1项目名称※※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1.1.2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法人代表: ※※※1.1.3项目拟建地点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县吕潭古镇,清水河畔,紧临311国道。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 ※※※工程咨询公司资质证书号:工咨甲1.3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工程咨询公司接受※※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即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                                              70 ,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规范、协议,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1.4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1.4.1研究工作依据1、项目单位关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6)35号);4、《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5]28号);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05]68号);6、《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7、《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办发[2003]79号);8、《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9、※※※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2004—2010年河市省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10、※※※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县技工学校建设的意见》;11、《关于印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政文(2004]35号);                                              70 12、项目承建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基础资料、技术资料等。1.4.2研究工作的范围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查勘,对项目概况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总平面布置及建筑结构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及节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安排、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1.5项目主要内容1.5.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己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一大批职业中专毕业生学到一技之长后,就业有门路,打工能致富,并且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                                              7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并且每年还要以新增600万的速度递增。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通存在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城市生活常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培训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2004-200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2006-10lO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的培训目标。※※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人口73万,其中需要进行培训的农民占40多万,除去其他培训机构,学校每年能为农民培训1000多人次。当前,根据※※县经济发展情况看,※※县正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县迈进,※※工业园,棉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正在兴起,对农民工的培训也亟待解决,※※县一职专作为全县的职教品牌学校,必定首先担负起对农民工的培训,而目前学校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70 1.5.2建设地点为解决※※县劳动力就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加快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结合※※县发展规划,※※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大建项目充分利用其师资和有利条件,实现资源优化共享。该场址位于※※吕潭古镇,清水河畔,南临311国道,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占地23400平方米。1.5.3建设条件该场址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非常适合项目建设。场地与311国道相邻,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根据※※县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所在区域为※※县优先发展区域,该处供电、供水、通信等外部协作条件良好。1.5.4建设内容及规模根据职业技能性培训的特点,参考各类教育建筑标准、规范,※※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将建成一所功能完备,专业齐全的现代化高标准职业教育学校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当前※※县劳务技能培训需求,并考虑到县域内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和当前国内技术工人需求趋势。                                              70 学校将以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高级护理等专业办为龙头专业,并设置一些新的专业,如对农民工比较适合的汽车驾驶培训、数控机床、叉车技术等专业,对初中毕业生比较适合的旅游管理、种植、养殖专业办好办强,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外出能挣钱,在家能致富。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县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参考《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次项目扩建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男生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1.5.5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项目承办单位为※※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做好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有关手续的办理和项目规划、设计报批和实施等工作。学校建成后劳动定员99人。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1.5.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655.12万元,由项目承办单位通过申请上级扶持、补助资金和多渠道自筹解决。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项目单位指标备注                                              70 占地面积平方米23400建筑面积平方米6600建设规模(新增)人次/年1500劳动定员人99总投资万元655.121.7结论与建议※※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成后,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计划设置数控、叉车、旅游、家政、种植、养殖等五个专业,计划增招1500多人。项目的建设对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对进一步提高对外输出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合理引导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建议项目承办单位加快前期工作,积极落实建设资金,早日开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尽早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为※※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70 第二章 项目概况和建设必要性2.1承办单位概况※※一职专坐落在吕潭古镇,清水河畔,南临311国道,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占地2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学校现有在职教师96人,其中专业技术教师31名,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其中89人次在市级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曾获省技能比赛一等奖,有8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优质课。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有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21人。全体教师认真负责,教学严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进取精神。现有在校生1210人,农民工培训50人,集中在焊工、电脑维修专业。其中一年级新生800人,二年级学生230人,三年级学生180人,学生人数稳定、流失少。纪律严明,昂扬向上。在教学条件设置方面,学校现有教学楼两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上课,实验楼一幢,660平方米配有各专业实验室、微机室,供学生实践。有男、女生宿舍楼各一幢,3500平方米可容纳1300人住宿,有宿舍一幢,750平方米可供1500人同时就餐。有300米环形跑道等体育设施。※※一职专根据市场及社会对各种技术人员的需求,设置了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学校                                              70 现有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及部分农民工培训。农民工培训主要集中在短期培训班,既节约资金又节省时间,农民都纷纷前来培训学习,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基础知识底子薄,学制三年。主要开设文化课和专业技术课,学业完成,我们主要把学生输送到各大中型企业就业,一部分在家乡开设门市部,或在乡镇企业就业,由于工作环境好,工资高,学生和家长都愿意送学生前来培训学习。因此,学校生源很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2项目背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劳务经济也成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几年来,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近几年来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2004年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1.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据统计,目前农民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近60%、建筑业的80%、服务业的近50%,已发展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0 目前全国1.2亿农村劳动力中80%的来自中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中,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农民工进城务工,其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于实现了劳动力的又一次解放,成为农村农业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农民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为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全部人数的28.2%,其中,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0.7%,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59.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70 河南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256万人,其中男性4775万人,占51.59%;女性为4481万人,占48.4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省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占全国总人口的7.14%,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4.3人,每平方公里比全国多出419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指标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背负着沉重的人口包袱。全省农业人口为7109万,占常住人口的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9个百分点。河南省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对滞后与迟缓,是制约河南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省广大农业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从目前来看,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整体素质偏低,己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周口市※※县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大县和劳务输出基地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2.3项目建设必要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向非农业转移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关键在组织、重点在培训、难点在就业。有效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待转移,2004年全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11                                              70 万人,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180万人,仅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12.7%,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思想保守是目前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人才强省战略,要求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明确提出到2010年,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培训2000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岗位培训1200万人次。《河南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坚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增加培训资金,完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打造河南劳务品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人口73万,其中需要进行培训的农民占40多万,除去其他培训机构,学校每年能为农民培训1000多人次。当前,根据※※县经济发展情况看,※※县正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县迈进,※※工业园,棉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正在兴起,对农民工的培训也亟待解决,※※县一职专作为全县的职教品牌学校,必定首先担负起对农民工的培训,而目前学校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70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3.1项目选址※※县位于河南省中部,面积1276平方千米,人口82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611.4毫米,无霜期215天。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粮油加工等多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项目场址拟选在※※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内,该场址位于南临311国道,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占地23400平方米。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有利条件,实现资源共享。项目所在区域为※※县县城拟定的优先发展区域,该处供电、供水、通信等外部协作条件良好。3.2建设条件3.2.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淮流域,地势平坦。总体趋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大小不平现象。地面坡降六千分之一,海拔高度在47.8米-55.8米之间。项日拟建场地地势平坦,地貌单一。2、气象条件※※县属暖温                                              70 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冬季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多雨,春秋温和而时间较短。各主要气候数据如下:年平均气温 14.6℃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 -17℃年平均降水量  841.4mm 最大降水量 1297.7mm最小降水量 526mm历年年均积雪深度6cm最大冻土深度  41mm无霜期   226d 年均日照  2003.1h主导风向  东北风 年均风速  3.Om/s3.2.2工程地质条件3.2.2.1地质条件本项目所在地,地貌单元为陇岗地貌,除局部地区有起伏不大的岗地和微丘地形外,本项目所在地域大部分地势平坦,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00~140m。3.2.2.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项目所在地区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主要由降水补给。全年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7.00×108m2                                              70 ,地下水资源为26.64×108m3。地下水类型一般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新第三系空隙潜水、孔隙承压力水。3.2.2.3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无泥石流沟谷、崩塌、滑坡、土洞、岸边冲刷、地下强烈潜蚀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地形平缓,勘探期间场地地基内亦未发现坑、塘、古井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2.2.4抗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3.2.3基础设施条件1、供、排水※※县境内是多河流地区,各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的沙、颖河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沙河、颖河、贾鲁河,但都不能承担※※城区给水水源的功能。由于※※河系众多,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县近期水源只能选择地下水。项目利用※※县一职专原有自备井,装无塔供水器等装置,并设有20吨水罐一座,可以满足项目的供水需求。※※县城区现状排水体系为合流制,排水管渠道形式多采盖板渠,污水主要排入临近河沟。项目场址内将设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制。                                              70 2、供电项目由※※县电网直接供电,电力充足,校区内将设单独的100KVA变压器,日供电能力3OKW,可充分满足项目用电需要。3、通讯设施项目所在地已架设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服务。4施工条件项目所在地距离附近居民区较远,施工期间不会对周围造成大的影响。项目临近国道,便于施工材料的运输。3.2.4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由※※县及附近建筑材料市场供应。                                              70 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4.1建设依据1、《劳动部关于<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标准>(修订)的通知》(劳部发[1997]238号);2、《劳动部关于印发(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劳动部[1997]351号);3、《关于印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原政文(2004)35号);4.2建设原则1、根据国家有关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结合※※县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建设。2、充分考虑※※县劳动力培训的实际情况,近远期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以满足本项目建设的需要。3、以市场需求为原则,面向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兼顾城市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就业需要。4.3需求分析                                              70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的加快,新型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对劳动者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在在不断的提高,技术工人的缺乏已成为近年来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中高级技术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的缺口达数十万人,而另一方面,己占企业员工总数6O%的农民工却普遍存在素质不高,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据统计,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专业技能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00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已超过9800万人,是1990年的1500万人的6倍以上,并以每年5OO万人的规模迅速增加。对此,国家制定的《2O03—2OlO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培训。并在《规划》中提出,“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O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O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O1O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O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并对培训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7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加了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等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泛区腹心,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据统计,2006年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5万人,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地,并形成了一定的就业规模和行业优势。但从事行业多以传统行业为主,劳动附加值低.就业出路相对较窄。近年来,国内对技能型劳动者需求的不断扩大,※※县当地外出务工人数的也迅速增加,使当地职业技能培训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1)当地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职业教学班,这类培训一般只以初高中毕业生为招收对象,而且培训时间相对较长;(2)在当地政府部门举办的定向劳务输出时,对劳动者进行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这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当地职业学校,随机性强.多为定向培训,专业面窄;(3)一些当地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举办的一些零星的职业技能培训,一般规模较小,不够正规,且收费较高。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看出,当地职业技能培训,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较小,尤其缺乏正规的针对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的专门机构。从全国范围看,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对技术工人需求日益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                                              70 县当地看,该县是人口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需求不断增加,而当地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较小,发展不规范。由此可见,在※※县创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无论是学员就业还是从生源来看,其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4.4建设内容与规模根据职业技能性培训的特点,参考各类教育建筑标准、规范,※※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将建成一所功能完备,专业齐全的现代化高标准职业教育学校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当前※※县劳务技能培训需求,并考虑到县域内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和当前国内技术工人需求趋势。学校将以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高级护理等专业办为龙头专业,并设置一些新的专业,如对农民工比较适合的汽车驾驶培训、数控机床、叉车技术等专业,对初中毕业生比较适合的旅游管理、种植、养殖专业办好办强,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外出能挣钱,在家能致富。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县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参考《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次项目扩建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男生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                                              70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5.1编制依据1、《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2、《宿舍建筑设计规范》;3、《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4、《※※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O20);5、《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0、《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5.2建设原则l、符合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适应周口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适应※※县现状,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目的。2、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选址,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3、本着“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因地制宜、方便管理”的原则,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工程设计方案。4、项日建设应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和地方有关标准,工程设                                              70 计执行国家规范和标准。5.3总体规划※※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应遵循学校总平面规划的各项技术原则,使功能分区明确,教学、生活、体育训练等互不交叉干扰,校内人、车流交通方便,在此前提下,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功能齐全,并留有充分发展空间,为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相应的发展前景。5.4总平面布置项目的建设要体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布局规划合理,房屋设计美观实用,力求使建筑环境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现状,教学、生活、文体活动等分区明显,又相互联系,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为一个环境优美、便于管理、利于学习的场所。本项目平面布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管理方便、道路畅通。本项目的建设,在校园内将建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车行道在教学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外围通过,从而使各个功能分区向串连,确保每个建筑的可达性,同时也营造了教学办公区与生活区内宁静整洁的氛围。                                              70 5.4.2绿化及景观系统规划强调绿色环境与人的活动及建筑环境的整合,以求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形成人的活动能融入自然的有机运行的生态机制。规划在重视建筑文化特质的景观设计同时,强调形成以主轴线引导的空间景观及绿化景观环境,并通过几何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现理性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本项目的规划,沿景观主轴按不同功能分成不同景观区,每个景观区内都有景观节点形成序列,另外,实验楼、教学楼、宿舍建筑构成了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序列,体现校园建筑景观特色,突出文化精神。5.5建筑结构方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本次投资建设单体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等建筑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本项目方案仅对本次投资建设的建筑进行描述。5.5.1设计规范1、《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4、《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70 6、各相关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等5.5.2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本次拟建的单体建筑有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等建筑,根据校区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以及各相关专业规范,结合建设方的要求,建筑设计的指导思念与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意义与形态建筑环境是意义的非言语表达,正因为意义的存在,空间形态才有灵魂。在本案的设计中,建筑的象征手法被加以应用。从整个校园的规划设计到单体建筑设计,方与圆两个构成主题被刻意强调。方与圆这种古老的构图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同“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有着特殊的渊源,同时,“智圆行方”又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个人修为的思想境界,灵活的思考方式同端正不苟的行为准则的结合,也和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相同。方和圆两个构图主题完成了对校园的主体建筑以及相应景观的统摄作用。因此,在本案的设计中,通过象征的手法来隐喻意义的同时,也确定了学校的总体形态。2、结构与功能                                               70 所谓结构,简而言之就是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结构各要素组织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功能,功能的要求应尽可能由专门履行这些功能的结构加以满足。结合郑州地区的气候及地理特点,综合思考现实与未来,整体与局部、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根据总体规划的集中组团布局结构,各个功能区的建筑群落均以细胞式的发展模式扩张,在大的规划格局下力求创造出各单体建筑以及由相邻单体建筑所围合起来的形式多样的室内外空间效果,使这个建筑组群具有一种整体的感觉,特别是教学组团,其间建筑均用道路、广场加以联系,保证了学校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这里结构与功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3、交往与空间 空间环境同发生在其间的交往活动是必然关联的。在学校建筑中,环境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而存在,在这里,个人通过教育直接获得的文化信息与环境中间接获得的文化信息不断印证并因此得以强化。另一方面,空间为交往互动的发生提供了场所,而这种空间的性质积极与否,直接促进或抑制了交往互动的发生。因此,环境对人的教化功能以及对行为的促发功能必须被有意识地应用到学校设计中来。 4、风格与意境 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0 建筑风格力求简洁、明快,又不失庄重大方,充分利用墙面与玻璃、实与虚的对比以及不同材料质感与颜色的变化、对比,于简洁、朴实的建筑风格中透出考虑细致、周到的精巧与隽秀。在本案设计中与建筑形态相比较,意境的营造似乎更重要。建筑环境是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空间,因此,除了要满足前述的人际交往和空间使用的需要之外,它还是人们进行审美体验的一个场所,也是一个适宜人们思索的场所。这就要求环境给人的感受不是直面的,而是含蓄的,有含义性的。空间的层叠渗透,景物的组织经营都不离这个宗旨。5.5.3建筑平面设计5.5.3.1教学楼在设计中从总体规划的角度出发考虑其网络和布局,使中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具有文化气息的空间场所。教学楼主要功能均为60人的普通教室、办公室。教学楼平面形式为“一”字型布局,保证了教室良好的采光、通风。教学楼教室布置主要采用单面外廊形式,内走廊、休息廊连接楼梯,卫生间等辅助空间。整个平面设计紧凑高效,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1、一层平面教学楼一层平面的东侧、北侧的建筑功能基本相同,为内走廊双面和外走廊单面布置普通教室、办公室、值班室等功能用房,全楼北、西二个面均设有出入口,使它的平面功能设置完整。2、二~四层平面二~四层平面与一层的功能相同,布置有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其中三层还布置有计算机房,四层还布置有多功能厅等。教学楼总面积2300m2。教学楼平面布置简洁,日照通风及功能布置较为合理。5.5.3.2实验楼                                              70 考虑到实验楼的独特功能,楼前预留大面积场地以方便各类器械工具的进出。建筑布局采用大空间实训厂房的方式,即丰富了校园主干道的沿街景观,也起到了隔声防噪地作用,避免实验产生的噪音干扰。这种布局方式,削弱了建筑的巨大体量,同时通过对建筑细部的设计,使建筑尺度更接近校园人行尺度,更具有人情味,实现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1、一层平面实验楼一层平面主要布置:门厅、实验车间、储藏室、教员休息室、器材室、楼梯间、卫生间、开水间等辅助用房。2、二层平面二层平面主要布置:实验用房、储藏室、教员休息室、楼梯间、卫生间、开水间等辅助用房。3、三层平面三层平面主要布置:实验用房、储藏室、教员休息室、配电管理室、楼梯间、卫生间、开水间等辅助用房。4、四层平面四层平面主要布置有:电子实验室、集电实验室、储藏室、教员休息室、准备室、配电管理室、楼梯间、卫生间、开水间等一些辅助用房。实验楼总面积2300m2。实验楼平面布置简洁,日照通风及功能布置较为合理。5.5.3.4宿舍                                              70 学生宿舍楼高四层。每间学生宿舍可住学生8人,使用面积17.49m2,每层设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淋浴间,并在宿舍楼附近适当位置设自行车棚。宿舍楼总建筑面积2000m2,面布置简洁,日照通风及功能布置较为合理。5.5.4建筑立面造型设计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宿舍等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均体现庄重、活泼、富有寓意的风格,不过分追求建筑的新奇独特。在强调建筑独具个性外,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统一。建筑立面采用了三段式构图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与学校整体环境相协调。运用传统的关系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使建筑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虚实的对比、横竖线条的对比、方向的对比、质感的对比等各种建筑手段,细部处理上立面饰以淡雅的标志图案和建筑符号,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气韵、内涵,同时又生动丰富,充满时代感,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整个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尽量选用宁静厚重的色彩,取“宁静致远”之意,以红色、白色为主色调,同色系,深浅变化的色彩为辅,加以白色线条处理,使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宿舍融在一种简练、朴实、典雅、宁静的学校氛围之中。                                              70 5.5.5建筑剖面及交通组织l、教学楼为四层建筑,层高均为3.9m,室内外高差O.6m,建筑总高16.2m(不计入女儿墙高度)。垂直交通组织由二部室内楼梯和一部室外楼梯承担,门厅、楼梯间直接对外开门,各层利用走廊,休息厅、连廊形成合理的水平交通网,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员流动疏散体系。2、实验楼实验楼为四层建筑,层高均为4.8m,室内外高差0.75m,建筑总高19.95m(不计入女儿墙高度)。交通组织由三部楼梯承担,一层门厅、楼梯间直接对外开门,其余各层利用内走廊、休息厅、连廊形成水平交通网,整个建筑通过合理的垂直、水平交通体系的设计,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员流动疏散体系。4、宿舍学员宿舍共计四层,层高均为4.2m,室内外高差0.45m,建筑高度8.85m。楼内竖向交通主要以分设在建筑物四个角的四部楼梯来组织。一层门厅直接对外开门,形成竖向消防疏散体系,一层至四层均利用楼梯,通过走廊形成水平交通网,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员流动及疏散体系。5.5.6主要建筑用料做法主要建筑用料做法序号名称选用材料采用部位                                              70 屋面合成高分子涂膜防水(Ⅱ级防水)所有屋面楼面水磨石教室、实验楼地砖办公室、会议室防静电、塑料机房地面花岗岩门厅水磨石教室地砖办公室、走廊外墙外墙面砖主要外墙面外墙涂料装饰色块内墙乳胶漆内墙、顶棚内墙釉面砖卫生间门本门办公室、教室不锈钢全玻门教学楼窗铝合金所有窗玻璃幕墙半隐框局部外墙吊顶矿棉板门厅及要吊顶的房间5.5.7建筑消防说明 该建筑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1、防火分区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500m2。该建筑物每层面积均在此范围内,因此可按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设置。2、安全疏散                                              70 建筑物内安全疏散距离,安全出口宽度、数量、走道和楼梯宽度均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疏散门开向疏散方向,一层楼梯间均能直通室外。5.5.8结构设计5.5.8.1设计依据1、本专业有关的规范、规定《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J79-91)2、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水文地质报告3、建筑设计方案4、其它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5.5.8.2设计要求及结构选型l、教学楼教学楼为四层框架建筑,功能有大小不同的教室、办公室、多功能厅、计算机房等。层高均为3.9m,室内外高差O.6m,建筑总高16.2m(不计入女儿墙高度)。重要性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VII度。属多层建筑。2、实验楼实验                                              70 楼是一幢四层框架结构建筑,功能为各种实训车间等。实训楼为四层建筑,层高均为4.8m,室内外高差O.75m,建筑总高19.95m(不计入女儿墙高度)。重要性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VII度。属多层建筑。3、宿舍学员宿舍工程是呈层框架结构,层高均为4.2m,室内外高差O.45m,建筑高度8.85m。属多层建筑。5.5.8.3结构材料1、砼强度等级C30、C352、钢筋  HPB235 fy=210KN/m2HRB335fy=300KN/m23、墙体室内地坪以上外墙均为250厚加气砼填充墙,内墙为200厚加气砼填充墙。室内地坪以下为240厚粘土砖或钢筋砼。5.5.8.4地基处理及基础形式根据学校提供的场地地基情况,该场地基承载力较低,加之各建筑物荷载较大,不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及变形的要求,宜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处理,处理后采用钢筋砼独立基础。                                              70 第六章公用工程6.1给排水6.1.1设计依据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l3—86)(1997年版); 3、《建筑灭火器嚣量设计规范》(GBJl40.9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2001版);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l4—87)(1997年版);8、《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9、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及条例;10、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及要求。6.1.2设计原则根据学校规划设计,合理预测需水量和污水量,按各用水点用水要求,建立合理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在满足用水点用水量、水压的要求及考虑施工及维修便捷的原则下,尽可能缩短室内供水管线的总长度,同时有效地收集输送污水,同时尽可能考虑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维护费用。                                              70 6.1.3给水及消防设施6.1.3.1给水系统 l、用水量分析 ※※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供水系统状况良好,学校生活用水量按最终年培训学员3000人次的规模设计,取学员用水量综合指标为200升/人·天;选教职工用水量综合指标为150升/人·天,教职生活工用水为134升/人·天;学生和教职工用水量合计为620m3/d;道路及绿化用水量:按2L/m2计算,93m3/d;实验室及其他用水量按20L/生计算,为60m3/d;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按上述合计的5%计,水量为39m3/d:总日用水量为271m3/d。取生活用水时间24h,时变化系数1.5,生活小时最大用水量为39m3/d;道路及绿化用水时间4h,时变化系数取1.O,道路及绿化最大小时用水量为23m3/h;实验室及其他用水量用水时间8h,时变化系数1.5,实验室及其他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1m3/h,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按上述合计的5%计,最大小时用水量为4m3/h;最大小时用水量合计为77m3/h。消防用水量按同时发生火灾次数一次,室外消火栓消防用水量20L/s,室内消火栓消防用水量15L/s,火灾持续时间即连续用水时间2h计算。室内消防用水量,由各建筑物高度、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物用途来确定。消防用水量:162m3/h                                              70 2、系统选择给水系统应根据生活和消防等各项用水对水质、水温、水量和水压的要求,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方法而确定。本项目建筑物均为多层建筑,为保证学校生活、消防用水的可靠性,从校园供水管网上分别接入室内生活用给水系统与消防给水系统。3、管道布置和材质室内生活给水的供水干管的管径为DN5O,给水管管材均选用铝塑复合管或PPC给水管。6.1.3.2消防系统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建筑物内设置消火栓灭火系统,室外消火栓灭火系统由统一考虑。1、系统选择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由室内环状消火栓给水管网、阀门和室内消火栓组成。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为独立系统,消火栓的布置按任何一点均有两股水柱到达设计,每根消防立管每层设置室内消火栓1个,消火栓口距地面1.10m。室内消火栓采用SN65型单栓室内消火栓,消火栓箱内设直接启泵的消火栓按钮,为扑救初期火灾,每个消火栓箱内再设一D25水喉。另外,应根据需要设置足够数量的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2、管道布置和敷设                                              70 由室外环状管网引入热镀锌钢管作为室内消防管,水枪喷嘴口径采用DNl9,水龙带选用DN65,长度25m的长麻质水龙带,消防立管及上下环状管管径均为DN100。6.1.4排水系统6.1.4.1生活污水1、污水量分析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的80%计,为O.8×271=217m3/d,小时最大排放量为20m3/h。2、系统选择项目室内排水系统将污水、废水收集后,排向室外排水管网。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实验室废水经中和池处理初步达标后;通过校园的排水管网排向校园外市政污水管网。3、敷设方案室内排水主管系统一般采用主通气立管系统,以改善通水条件,项目所有排水立管管径为DN110,排水出口管管径为DNl60,室内排水管采用双螺旋PVC—U管,按规范设置清扫口,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地漏。6.1.4.2雨水排放根据规划学校                                              70 内的路网情况,沿道路敷设雨水干管DN600,以DN300的支管收集校园内雨水,最后汇入校园外城市雨水主干管。雨水干管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建筑物屋面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设置屋面PVC雨水口、雨水斗、落水管,将雨水排至室外地面,经院内雨水排放管网收集后,排放到市政雨水管中。室外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检查井,每个检查井以DN300的混凝土排水支管与两个雨水口相连,最小坡度i=0.008,以收集附近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为边沟式雨水口,设置在道路两侧道牙内,在交叉路口及地形平坦区域应适当增加雨水口与检查井的数量,同时应满足雨水口的间距在25~50m以内。6.1.5饮用开水系统项目在拟建实验楼、教学楼等建筑物内各层设开水间,由电热水器提供开水,解决学员及教职工的饮用开水问题,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6.2供配电6.2.1设计依据l、《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ETl6-92):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70 6、《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7、《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8、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及条例;9、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及要求。6.2.2设计原则根据学校规划情况,合理预测用电量,配置配电设施,电线、电缆的敷设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要求、用电设备的分布及环境特征等因素确定。应避免因外部热源、灰尘聚集及腐蚀或污染物存在对布线系统带来的影响。并应防止在敷设及使用过程中因受冲击、震动和建筑物伸缩、沉降等各种外界应力作用而带来的损害。6.2.3负荷计算照明安装容量按单位面积容量计算,设备用电容量按实际使用估算,用电负荷计算见下表:负荷估算表序号名称估算负荷(kw)备用负荷(kw)需用系数(kc)Tg∮有功功率(kw)无功功率(kvar)视在功率(kva)1照明用电256216.5115.6276.21.1教学楼670.70.5547.125.91.2实验楼1210.70.558546.71.3宿舍680.70.5547.826.32设备用电2131000.550.5573.455.091.73室外照明30100.50.55105.511.44小计377110379.3                                              70 5不可预见负荷26.615.330.76合计310负荷性质按二类负荷设计。6.2.4供电电源1、负荷性质建筑按二类负荷设计,其它为三类负荷。2、电源※※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用电可靠,根据教学区域与生活区域的用电特点,在负荷较集中的地方设变电所。在变配电所内低压则进行并联电容功率因数补偿,使功率因数大于O.9。在节能的同时,以提高变压器的利用率。3、变压器设置与选择根据以上计算,选用容量为315kVA变压器一台,变压器选择Sll型节能变压器,并设置相应的配电设施。6.2.5低压配电配电电压三相四线制:380/220V。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在动力负荷比较集中的区域,采用动力配电箱(屏)进行二次配电。对一、二类负荷,可采用低压侧环网方式,以增加供电的可靠性。                                              70 6.2.6线路敷设校园内供电线路均采用地下敷设方式,根据不同技术要求,采用电缆沟或电缆直埋两种敷设方式,使整个校园整齐美观。电缆采用YJV22和YJV型相应电压等级电缆。建筑物内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混合方式,电源电压为220V/380V。楼内强电及弱电垂直布线采用电缆穿管暗敷以树干式,每层设配电箱,水平干线采用穿管暗敷以放射式,地下采用电缆沟或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实验室内根据实际情况设动力配电箱和插座箱。室内分支线路则采用BV一500型铜芯塑料绝缘线、穿钢管或塑料PVC管沿墙、现浇楼板或地坪内暗敷设。6.2.7人工照明灯具均选用不同型式的节能型灯具。根据民用建筑照明标准,教室、阅览室及其它教学部门,采用高效节能型日光灯,照度不低于150LX;活动中心等采用金属卤素灯,照度不低于200LX;办公室等采用高效节能型日光灯,照度不低于100Lx。厕所、走道、楼梯间按20LX设计。其它生活、福利设施建筑、公益设施均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节能灯具,公共照明也选用节能灯具,声光控自动开关控制。并按相应的照度标准设计。室内根据需要配置插座,以满足不同的用电需求。                                              70 6.2.8防雷与接地1、屋顶女儿墙内压顶钢筋用作避雷带,与人工避雷带一起组成避雷接闪器,可利用建筑物柱内主筋做防雷引下线,基础钢筋做接地极。避雷网、引下线及所有引入室内的金属管、线均应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在一起,组成完整的避雷接地装置。2、对计算机机房等的防静电接地、电磁屏蔽接地等按有关规程规范和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3、所有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屋面上突出之金属体、建筑造型结构钢筋、屋面现浇楼板内钢筋、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均要可靠接地。4、接地形式与学校整个电气接地系统相一致,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形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6.3弱电设计6.3.1设计依据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5、《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3—93);6、《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                                              70 7、《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BJl20.88);8、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及条例;9、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及要求。6.3.2广播系统本项目设置广播系统,与学校广播站相连,建筑物各层设置有扬声器,广播系统平时播放背景音乐或事项通知,当发生火灾事故时作为疏散指示系统。广播导线选用ZR—-RV阻燃型导线,所有导线均穿钢管暗敷设。6.3.3电话通讯系统学校内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均设有对外联络电话,以方便与外界的联系。6.3.4计算机网络系统学校内设置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方式,既可满足教职员工、学生上网学习、收发信息,又可为学校教学及管理提供服务,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强学校内、外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期刊查阅、上网等功能,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科研对智能化建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服务质量和教学工作研究的水平。6.3.5电缆电视系统                                              70 在需要房间设置共用电视插座,接收有线电视节目,并与学校内自设闭路电视系统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播放所需的各种教学节目,把闭路电视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化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同时,还可丰富教职员工及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70 第七章 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及节能7.1环境保护7.1.1现状项目所在地位于吕潭古镇,清水河畔,南临311国道,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占地23400平方米。项目场址距工业区较远,无大型工业厂矿,周围没有污染源,环境幽静,环境状况良好。场地受外围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较小。7.1.2环境保护标准1、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3、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标准;4、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5、GBl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类区II时段标准;6、GBl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类区标准;7、GBl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7.1.3污染因素7.1.3.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                                              70 根据工程特点,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在整个施工期,产生扬尘的作业有房间的改造、建材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过程,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2、施工机械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3、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和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7.1.3.2使用期环境影响因素l、学校师生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油类等,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道后,会对下水管道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2、学校师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废气源主要为炉灶排放的油烟。4、噪音源主要是停车场的汽车噪声、水泵、风机等机器设备噪音。7.1.4环境影响分析7.1.4.1施工期环境影晌分析1、噪声环境影响                                              70 在施工过程中,基础开挖施工将使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高层打桩将使用打桩机;结构施工将使用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装修工程将使用空压机、冲击钻等,这些机械设备的施工噪声将达到85~100dB(A),在施工过程中,这些机械设备噪声会对工区附近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运输,使得运输车辆的增加,在施工期内运输车辆引发的交通噪声,也将对区域的声学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只要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减少高噪声机械设备的同时运行,加之施工是短时期的,因此施工过程中噪声对区域声学环境及周围人群的影响是暂时的,将随工程的结束而消失。 2、大气环境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开挖,堆积以及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运输都将产生扬尘污染,会对周围空气环境的产生影响。建议施工土方开挖、搬运,应避免在大风天气时进行。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场地要定期进行洒水降尘,对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运输车辆应加盖蓬布防止尘土飞扬。经上述措施治理后,扬尘可以得到有效的防治,对区域空气环境的影响将大大减小。7.1.4.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废水                                              70 本工程所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等。生活污水排放去向为城市下水管道,工程拟采取化粪池对废水进行沉淀处理,经处理后,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将大大降低,COD和BOD5浓度降低1/3,排入城市下水管道后,不会导致下水管道水质恶化。2、废气对油烟废气,采用“住宅厨房变压或共用排烟道系统”。3、固体废物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师生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的生活垃圾,评价要求在学校内设垃圾收集箱进行统一收集,定期由环卫部门外运至城市垃圾处置点妥善处理或综合利用。锅炉渣外运用于铺路垫渣或其它途径进行固废综合利用,经上述措施处置后,可实现工程固废的无害化处理。4、噪声停车场的汽车运行噪声,应尽量远离住宅楼,并设绿化带。水泵、风机运行时的噪声,采取地面减振、墙体隔音等措施,经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可满足GBl2348—90中II类区标准要求,不会产生噪声扰民现象。7.1.5绿化为了保护和美化学校                                              70 环境,创造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总体规划中考虑了充分的绿化面积,并在主要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建筑周围及部分空地上,采用点、线、面的方法,设计绿化带,养花植草,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人工湖、假山、雕塑等园林景区,力图建设一个环境优美、花园式的文明居住环境。7.1.6环境影响评价综上所述,※※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提出的可行措施治理后,对环境的影响不大。项目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社会效益显著。7.2消防及安全1、※※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城市消防站责任区范围内。学校内根据消防设计规范敷设环形消防管网和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2、各种建筑物及附属物均按规范规定的最低耐火等级和防火间距进行防火设计,并配备完善的灭火系统。重点建筑如教室、实验楼等安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建筑物要设置完备的防雷装置。普通教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容纳50人以上教室的安全出口不得少于2个,设封闭式楼梯间。                                              70 视听教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二级,室内的吸音材料及装饰物应采用不燃材料或经过阻燃处理,铺设的地毯还应具有导除静电的性能。实验室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同时应建立健全、严格的实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管理化学危险物品,课堂上用于实验的化学危险物品,要严格控制用量,在作完实验后应及时清除,不得在课堂内存放。3、项目建设期间,负责建设项目建筑施工的企业要实现消防责任制,明确防火责任。工程施工中严格遵守规范、规程,严把工程质量关。4、在电气系统设计中,要符合国家有关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规定,电气线路全部采用加金属套管保护的铜芯线,人离开时,必须切断电源。确保用电设备及电气接地系统的可靠性,要设置完备的防雷装置。5、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健全确保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狠抓落实,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6、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机构,明确安全责任,严防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和发生。7、消防设施与器材要设专人负责,对其监管、维护、使用等负全责。                                              70 消防设施与器材要常年保持完好状态,一旦出现丢失、损坏、失效、报废、消耗或配量不足等情况都要及时补充和处理,杜绝消防隐患的发生。7.3节能措施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节能。1、严格按照《节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2、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电气设备选用节能型产品,照明设计推广绿色照明工程产品,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灯用电器附件和光控开关等,以节约电力能源。3、给排水系统采用新型材料的节能设备,并合理设计控制系统,以达到节约水源的目的。4、建筑物土建结构设计采用先进合理的设计方案,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以节省建筑材料,要节省土建施工时间,尽可能减少施工的工作量。5、在空调系统中使用全热交换机,收集排气中的能量,达到节能的目的。在通风系统中使用全热交换机,节约能量。                                              70 6、在管理上,院区采用封闭式管理方式,及时检修电路、管道、设备,减少跑、冒、滴、漏,以实现节能降耗。                                              70 第八章 组织机构与定员8.1组织机构※※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根据教学任务成立健全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外联处、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等处室。详见组织机构图。8.2组织机构图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外联处政教处8.3劳动定员与来源※※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最终规划规模为3000人,教职工规模将达到99                                              70 人。教职工拟由学校内部调配和公开招聘,实行竞争上岗、竞聘职位,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70 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安排9.1项目管理本项目承办单位为※※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直接对主管领导负责,以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按进度计划安排的工期完成。1、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主要责任的领导、参建单位的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要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2、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过程中,聘请有资格的监理单位和人员,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理,抓好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3、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设过程中,接受计划、审计等部门和社会各届舆论的监督,建成后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4、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挤占。                                              70 9.2实施进度安排9.2.1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与报批阶段2、施工图设计阶段3、土建施工阶段4、设备安装阶段5、竣工验收阶段为加快建设周期,各阶段应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为缩短工期允许有一定交叉。本项目建设周期一年。9.2.2项目实施进度表本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详见下表:                                              70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表月份项目123456789101112前期工作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设备采购、安装竣工验收                                              70 第十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建设期,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保护国家和项目单位的利益,特制定本项目的招投标方案。10.1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本项目招标的范围包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招标、施工企业选择招标和设备与材料采购招标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管理法》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鉴于项目单位没有招标的资质,本项目的招标委托有资质的招标机构进行。10.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本项目质量要求高,根据建设项目规模和建设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必须遵守如下程序:1、项目经上级部门批复同意后,在指定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2、在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30日内,具有承担招标项目能力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都可以投标。投标人少于3个时,应当重新进行招标。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做出响应。招标项目属于建筑施工的,招标文件的内容还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本项目不接受联合招标。                                              70 3、评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管理法》的规定和程序进行。4、开标时由项目承办单位委托招标代理机构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由招标人委托公正机构检查并公证。5、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该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若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自中标通知书发出30日之内,按照招标文件,项目承办单位和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10.3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项目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保证项目的公开,对评标委员会的组成和资质有如下要求:1、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评标委员会由项目承办单位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成员根据本方案在开标当天,在当地发改委专家库随机抽取,评标委员会主任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担任;评标委员会采用单数制,但最低不少于5人,并且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2、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评委会成员的职称要求                                              70 在副高工(副教授)职称以上,从事本专业至少在8年以上,对工程项目有较深入的研究,并且职业道德良好,与投标单位无任何利害关系。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的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70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1.1投资估算11.1.1估算说明※※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的投资估算范围,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宿舍等建筑物的土建、给排水、电气、部分外部工程和其它费用等。11.1.2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计办投资(2002)15号;2、《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咨经(1998]11号;3、《河南省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基价(2002)》;4、《河南省安装工程单位综合基价(2003)》;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6、近期料水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11.1.3编制方法1、建筑工程费用根据相同结构的类似工程决算,并参考周口市建设工程造价指数信息进行调整,以单方指标计入。2、安装工程根据设备购置费及设备安装类似工程决算,以指标形式计入;                                              70 3、设备购置按设备生产厂家报价及产品样本价格计入。4、其它费用按有关规定计取。其中:(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豫财建[2002]125号文,以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基数,按比例计入;(2)勘查设计费,参照计价格[2002]10号文,以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基数,按比例计入;(3)工程监理费,参照价费字[2002]479号文,以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基数,按比例计入;(4)其他前期费,按计价格[2002]1980号文,以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基数,按比例计入; 5、基本预备费率取5%。11.1.4总投资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655.12万元。投资构成如下:投资估算构成表内容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它项目费用合计投资(万元)415.8180.009.0050.32655.12占总投资(%)63.47%27.48%1.37%7.68%100.00% 详细投资见附表。                                              70 11.2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655.12万元,项目承办单位通过申请上级扶持、补助资金和多渠道自筹解决。                                              70 第十二章 社会效益分析12.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1、项目对所在地文化、教育的影响※※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成后,将大批地培训出各类技术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工种的需要,从而提升※※县当地外出务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当地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2、项目对所在地居民就业的影响项目建成后,将长时期不间断地培养出各类技术能手,并对合格学员进行资格认证,使技工做到凭证上岗,靠技术吃饭,拓宽了外出就业和当地再就业渠道。3、项目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等的影响该项目建成后,对※※县城道路、供电、给排水、供气、服务网点等各项基础设施及服务都有所需求,从而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会服务容量,从而对※※县城市化进程将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12.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当地政府部门对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优惠措施。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对项目都持欢迎态度。                                              70 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在当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所需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粮食、医疗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提供和足够保障。3、地方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近几年,※※经济、教育发展很快,现有技术条件和居民文化素质状况基本能适应项目的技术要求,从而能有效的保证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12.3社会风险分析※※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属公用事业,是国家现时方针政策倾斜的产业,对农民就业、劳务输出、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社会安定均具有重大的作用。对此,※※县委、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学校建设上及后续发展上既提出了要求,又从各方面加强其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类社会风险事件的产生,及早消除隐患。12.4项目总体评价※※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扩建项目是由※※县政府委托创办的公办职业教育机构。项目针对当前全国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和※※县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建设,能够满足当地农民的现实需求,前景广阔。                                              70 本项目的建设对进一步提高对外输出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合理引导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农村小康建设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70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13.1结论项目实施后,将大大缓解学校基础设施紧张的局面,改善教学环境,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培训劳动力1500余人次,对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当前农民工素质低,专业技能少,盲目流动等突出问题。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建成后,学校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认真搞好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更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13.2建议1、本项目是一项公众教育设施建设项目,对项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有关项目单位加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施工准备,加强建设施工监理,使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当地项目主管部门应尽快审批,使其早                                              70 日动工,早曰投入使用。各相关部门积极协助项目建设.加强对其指导和监管,使其真正为当地农民外出务工服务。2、本项目是关系到当地几十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建议项目主办方及有关单位高度重视,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标准进行建设,严把质量关。3、建议项目主办方加大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力度,积极吸收职业教育优秀人才,下大力气提高培训基地教学水平,真正使广大农民能学到所需的专业技能。尽快发挥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有的社会效益。                                              70 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1.3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11.4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21.5项目主要内容3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1.7结论与建议7第二章 项目概况和建设必要性82.1承办单位概况82.2项目背景92.3项目建设必要性11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133.1项目选址133.2建设条件13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174.1建设依据174.2建设原则174.3需求分析174.4建设内容与规模20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21                                              70 5.1编制依据215.2建设原则215.3总体规划225.4总平面布置225.5建筑结构方案23第六章公用工程336.1给排水336.2供配电376.3弱电设计41第七章 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及节能447.1环境保护447.2消防及安全48第八章 组织机构与定员528.1组织机构528.2组织机构图528.3劳动定员与来源52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安排549.1项目管理549.2实施进度安排55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表56第十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5710.1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57                                              70 10.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5710.3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58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011.1投资估算6011.2资金筹措62第十二章 社会效益分析6312.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6312.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6312.3社会风险分析6412.4项目总体评价64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6613.1结论6613.2建议66附表:1、投资估算表附图:1、项目位置图2、项目总平面规划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