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 MB
  • 2022-04-22 11:53:42 发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docx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陶冶B.锻炼C.榜样D.说服2、衡量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建立学生档案C.个别教育D.班会活动4、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 )。A.群众活动B.体育活动C.课余活动D.课外活动5、到了(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A.封建社会B.原始社会C.奴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教育B.遗传C.环境D.主观能动性7、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 )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4、青少年的思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5、(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A.心理健康B.心理咨询C.心理发展D.心理访问一、辨析题1、公元前5世纪时,古希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是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智者派,开始了对教学的探索。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昆体良,他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2、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短暂讨论;或是全班性的,或是小组讨论,还可以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法的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3、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4、柯尔伯格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把儿童看成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的建构者,指出每个人都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构他自己的发展。他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一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5、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并称三生教育。 第五,站在系统的高度选择教学知识,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第六,在孙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涉及这样的问题情景,如"十字路口的红、绿、黄灯的时间比多少才适合;""一笔款子怎样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息?"等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分析孙老师的以上做法符合那些促进迁移的教学规律?(注意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材料题)2、强子是一名初中学生,他在物理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少,但物理成绩就是上不去。强子为此很懊恼,开始怀疑自己学习物理的能力,也没有勇气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父母对强子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点高中。强子也很想学好,但看到自己的物理成绩,强子对自己不抱太大希望,他认为都是自己的脑袋不好使造成的。问题:(1)请根据动机理论分析强子的物理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2)教师应如何激发强子的物理学习动机?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2、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3、A【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4、D【解析】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课外活动。5、C【解析】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6、C【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的探索。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苏格拉底,他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2、X【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短暂讨论;或是全班性的,或是小组讨论,还可以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3、对【解析】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4、X【解析】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把儿童看成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的建构者,指出每个人都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构他自己的发展。他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5、对【解析】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并称三生教育。三、简答题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状况、心理、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等。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观察法;②谈话法;③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④调查访问。(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的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一整理一鉴定一保管。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学生档案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字表述和表格调查两种。(4)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单独谈话、个别指导、辅导与帮助等。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益。(5)班会活动。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锻炼学生活动 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课堂气氛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感染。积极的课堂气氛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中差生主动配合教学,师生交往异常活跃。学习机会比较均等,这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3、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共有的、典型的特征。1、教师的认知特征 (1)观察力特征。教师的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善于观察学生是教师教育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②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中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明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2)思维特征。教师从观察中获得的材料,必须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形成教育决策,因此恩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思维能力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逻辑性,要求教师在考查问题时要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有充分的逻辑依据,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②创造性,要求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能将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散思考,得出新知识。教师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教育教学的艺术等方面。(3)注意力特征。注意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增强清晰度和调控的功能,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高感受性,准确记忆,思维敏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注意分配能力上。注意分配能力是指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主要对象,又能分散注意到其他对象的能力。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熟练掌握教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持良好情绪以及加强注意分配练习等方法来提高注意分配能力。2、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工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 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纵观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课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变革,而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造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当今新技术革命对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及其潜力来选择和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4)课程理论的制约。课程设置者的教育思想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5、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课程知识因而不再局限于具有普适性的简单规则和既定结论,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设计与选编课程内容必须涉及的有机构成。(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首先,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学科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课程的生活化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以及知能综合、智德美综合有重要意义。其次,新课程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这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2)教师应用以下方法激发强子的物理学习动机:①设置合理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⑧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⑤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⑥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⑦增强自我效能感;⑧进行归因训练(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1、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是( )A.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B.长善救失原则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 )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A.箴言B.立志C.反思D.慎独3、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这时,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班主任开始从直接领导、指挥班的活动,逐步过渡到向他们提出建议,由班干部来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与活动。这时的班集体处于( )。A.组建阶段B.核心初步形成阶段C.集体自主活动阶段D.成熟阶段4、( )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对抗的课堂气氛D.成熟的课堂气氛 12、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 )。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瞬时记忆又被称为感觉记忆D.工作记忆13、根据目前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一般标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为( )。A.6—12岁B.12—18岁C.18—28岁D.18—45步1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15、(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的具体行动。A.道德行为B.道德品质C.道德规范D.道德情感一、辨析题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2、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以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模特儿",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说,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教学的意义是,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4、杜威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在他所写的《雄辩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5、负强化等同于惩罚。三、简答题心讲给他听,并让他晚上把作文补好。第二天早上,他把作文补交上来。他写了很多:自己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时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后来功课跟不上,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经常打架斗殴,寻事生非。本以为到了初中能有所转机,但在班级的学习名次还是居于下游,于是又一次丧失了信心,破罐子破摔。他打算从今往后改掉缺点,做一个好学生。语言朴实真切。我在班上读了他的作文,一方面是让全班同学在写作文时要说真情说真事,去掉一些用华丽的词句堆积起来的情节,另一方面是让他明白,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且很欣赏他,希望他能很快进步。后来,班上的同学告诉我,徐春阳说自己如果不改正缺点,就对不起老师!在我的建议下,他剪掉了长发,变换了装束,身上那种吊儿郎当,脸上那种无视一切的漠然表情消失了。我又有意安排他做小组长,不失时机地对他取得的点滴成绩予以表扬。他似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和纪律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哪几条德育原则?试结合案例加以分析。(同时注意德育其他原则的材料题)2、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分析此观点,阐述理由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是长善救失原则。2、D【解析】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慎独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3、B【解析】师生之间、同学之问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这时,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班主任开始从直接领导、指挥班的活动,逐步过渡到向他们提出建议,由班干部来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与活动。这时的班集体处于核心初步形成阶段。4、A【解析】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 二、辨析题1、×【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种艺术活动技能。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形式。2、对【解析】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以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模特儿",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说,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3、对【解析】教学的意义是,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4、×【解析】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在他所写的《雄辩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5、×【解析】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惟考虑到惩罚的目的时,奖励的目的只有积极性的一面,而惩罚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的消极目的之外,另外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能改的积极目的。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三、简答题1、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有康茨和拉格等人,20世纪50年代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改造的目标。社会改造主义者认为,设定课程目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为此课程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2)课程内容。改造主义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如学校课程要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判性见解。学校课程还要设置工业化、自动控制宣传媒介等论题,要学习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物理等科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3)课程组织。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改造主义者提出了多种课程组织方式,如课程的安排要具有弹性,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习单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环境,学科须重新组织,对课程重新认识,课程计划无需事先制定等。(4)学习方式。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此外,改造主义者还就学校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原则。他们认为,要真正发挥学校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学校自身 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学校改造首先是课程的系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3、不良情绪的控制(1)暴怒情绪的控制暴怒是因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都是由外在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这种情绪反应会严重危害身体。控制暴怒情绪的基本程序有三步。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只有承认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才有可能从这种不良状态中解脱出来。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承认暴怒情绪的存在,就要分析产生暴怒情绪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会暴怒。第三步:寻求制怒的方法。(2)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焦虑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它主要是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反应。心理学通过实验研究,认为适度焦虑对学习或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在学习或工作前的适度焦虑,可以激励自己更用心准备,以便顺利完成任务。心理学家论证,焦虑是非常顽固的,从长期看,它是令人无法适应的,从短期看,它是令人不愉快的。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办法来消除焦虑。首先,积极进入放松状态是消除焦虑的重要方法。通过适当的放松练习,可以使焦虑者的思绪专注在放松的感觉上,达到以转移注意的方式让焦虑者停止忧虑。以新压旧也是消除焦虑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论证,以另外新的忧虑可以压制原来的焦虑。当人处于某种焦虑时,这种焦虑可能还是轻微的,这时人陷入另外新的忧思,忽略以前的焦虑感,到后来会减轻焦虑感。这实质上是在转换注意力,使其离开原来引发焦虑的客观情境。因此,陷入忧思反而有助于减轻焦虑。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的忧虑正是消除旧焦虑的良药。当然,当你处于焦虑状态时,必须尽早自觉察觉焦虑从何发生,从中寻求原因,以理智的方式去质疑焦虑:"焦虑什么?""为什么焦虑?""有没有必要焦虑?""焦虑能不能解决问题?"等等,通过反思,可能会使自己从焦虑的情境中解脱出来,放松自己。焦虑者的思维通常是不断萦绕着潜在的威胁,让自己陷入恐惧之中,同时思考的方向完全不脱离旧有的模式。围绕旧有的模式会忧虑各式各样的事情,他们总是注意到别人不曾看到的人生困境。因此,控制焦虑还可以采用一种对他人陈述自己心中忧虑的方法。通过向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快,道出自己的恐惧,朋友会针对你的情况进行开导,会使你的恐惧源自主消失掉。与此同时,你自己把你心中的忧虑说出来,这本身也会使你更加轻松,有时会醒悟到完全是不必要的焦虑,由此,在你陈述的过程中,你的焦虑本身就在逐渐自主消失。(3)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 的反应。紧张经常产生于人们知觉到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即自己感到自己的能力太小,解决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这种不平衡通常产生予生理上的不适应性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性。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四个方面: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此得以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反思来化解抑郁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会加重抑郁状态,使人在抑郁中更加消沉。(5)自卑情绪的控制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自卑情绪是人们奋发上进的一种反作用力。它表现为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以自我消沉和自我埋没而告终。由于自卑感的形成有着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索。因此,克服自卑,应当从正确看待客观现实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方面下功夫。应当把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和缺陷看做是正常的事,不应当当做包袱背起来。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把精力集中于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上,并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或优势,扬长避短。另外,对于被人瞧不起,我们应当化为动力,赶超他人。有时,别人瞧不起自己,是因为自己确实不求上进,消极混世,过着没出息的生活;这时,就应当把别人的看法当做良药,以此激励自己,振作起来,唤回被屈辱了的自尊心,以自己的行动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别人瞧不起自己时,最关键的是自己要瞧得起自己。想想,你有不及人的地方,而别人也有不及你的地方,自信心就会由此产生,并不断得到增强。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因此,不要老是让虚构的自卑感压抑自己,要坚信自己能够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赶上别人,超过别人。经常保持充分的自信心,只有这样,一个人的自卑情绪才会得以控制。4、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所以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新生儿就处于这种状态。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得到,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所谓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能经常使它们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我们就说这些人的人格是健康的;有的人不能使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如一味地放纵本我,或者超我过分地严厉和追求完美,都可能导致生活适应的困难,甚至心理失常。所以,一个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自我对于人格的健康是关键的。5、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A.《论语》B.《存学篇》C.《师说》D.《学记》2.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最早的表述。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亦称( ),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A.六三三制B.五四学制C.壬寅学制D.癸卯学制4、( )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A.校本课程B.综合课程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5、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12、( )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A.系统脱敏法B.强化法C.来访者中心疗法D.理性一情绪疗法13、( )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A.系统脱敏法B.认知行为治疗C.来访者中心疗法D.理性一情绪疗法14、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指导自我教育法一、辨析题1、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2、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但在缺乏制度、纪律和正确舆论的环境里,榜样的作用则将受到局限。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3、根据思维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5、赞科夫主编的《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阐明教学应采用的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确实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的偏向,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显著提高了当时苏联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水平,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达到了符合时代期望的新的高度。三、简答题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2、良好情绪的必要条件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4、心理健康和含义及标准5、心理辅导的系统脱敏法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名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2、D【解析】l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最早的表述。3、C【解析】l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4、D【解析】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5、A【解析】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杜威。6、A【解析】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人称五步教学法。 7、C【解析】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8、C【解析】学生能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这是注意的分配。9、D【解析】提起某个人时,就能回想起他的样子,这是形象记忆。10、D【解析】暴怒是因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都是由外在的强烈刺激所引趋的.这种情绪5、×【解析】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认知论,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阐明教学应采用的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确实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的偏向,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显著提高了当时苏联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水平,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达到了符合时代期望的新的高度。三、简答题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依次循环,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这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婴儿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与手的动作,吸收外界知识。在婴儿一岁多时,其感觉动作日趋发展到具有物体恒存性的程度,如对滚入床下看不到的皮球,会继续寻找。接近两岁的婴儿,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这种能力叫延后模仿。(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知觉集中倾向。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感觉认识事物,注意往往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顾此失彼,容易出现问题。 ②不可逆性。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实情感的窗口。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它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良好情绪的必要条件是:(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总之,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2)环境因素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产前环境与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4、心理健康和含义及标准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5)和谐的人际关系;(6)较强的适应能力。5、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就是"脱敏"。系统脱敏法由沃尔帕首创。系统脱敏法包括几个步骤:(1)进行全身放松训练。(2)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排在最前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3)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让受辅导学生轻松地坐在椅子上,闭上双眼做肌肉放松运动。等达到完全放松后,要求学生想象焦虑刺激等级表上第一个刺激情境,然后转入想象第二个刺激情境。如果学生感到紧张,就留意肌肉紧张,同时做肌肉放松运动。然后再想象同一刺激情境,直到不再感到焦虑为止。进行30—40秒的肌肉放松运动后,想象等级表上第三个刺激情境。如此训练,直到通过等级表上的全部刺激情境,如果经过"放松一想象"过程训练有了一定成果,以后就可以在现实情境中加以验证。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2、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3、《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A.理论与实践B.课内与课外C.学习与思考D.学习与行动4、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B.规范性C.强制性D.随意性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教育B.遗传C.环境D.主观能动性6、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 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1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5—3岁的发展任务是( )。A.主动性B.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14、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越三个部分,它们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 ),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有利于人格健康。 A.高尚原则B.模拟原则C.完美原则D.道德原则15、( )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A.说服B.锻炼C.榜样D.修养一、辨析题1、聚合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2、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包括改善心智功能、传授基本知识、有效的指导、提高迁移的意识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性教学。3、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4、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情是基础,意是关键。5、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双单轨学制。 三、简答题  1、心理辅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2、恐惧症3、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4、课外活动的特点5、教师角色心理 这回大多数同学支持老师的结论。老师得意的问:”谁还敢有不同意见?”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被激发,开始认真的寻找老师的破绽。不一会儿就发现老师的结论还是错的。“那你们看结论应该是多少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得出了“四颗卫星可以满足题目要求”的结论。张老师脱口说道:“这回不会再出错了吧?”然后翻开一本准备好的《立体几何解题词典》给学生看,书上这道题的结论就是如此,答案似乎无懈可击。最后该老师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其他学科只是来考察这个结果的正确性。学生们这才发现,他们设计的“四星”结果在物理学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地球同步卫星只是定点在地球赤道平面的轨道上。问题:上述案例符合哪几条教学原理。(同时注意其他教学原则的材料题)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2、D【解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是:(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3、B【解析】《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4、A【解析】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自愿性、自主性、灵活多样性。5、C【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6、B【解析】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7、D【解析】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8、A【解析】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5、B【解析】锻炼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二、辨析题1、X【解析】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2、对【解析】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包括改善心智功能、传授基本知识、有效的指导、提高迁移的意识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性教学。3、X【解析】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4、X【解析】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5、X【解析】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三、简答题1、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1940年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迸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里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里治疗的基本条件。(追求平等、重视来访者主观经验、相信来访者自我实现的潜力、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条件:第一,真诚。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个表里_致、真诚统合的人。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的尊重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无条件的尊重是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惧是学习得来的,或者由直接经验中学习得来(如在受到狗的一次攻击后,发展起对狗的恐惧);或者由观察学习得来(如观察父母对某种场景的恐惧,而使子女形成同样性质的恐惧);或者由信号学习得来(如一个学生在采黄花时被蜜蜂蜇了,就形成了对黄花的恐惧)。认知派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惧症源于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作了不现实的评估。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例如,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惧症,…方面,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方面,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3、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1)问题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甚少。而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而且除了差生或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里灵活而机智地处理和矫正问题行为。(2)问题行为的类型心理学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外倾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等。外倾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其在课堂中蔓延。内倾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内倾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倾性问题行为,对内倾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4、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课外活动的特点,有助于驾驭课外活动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功能。这些特点主要有:(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多样性。5、教师角色心理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4)还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之间的矛盾。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教育方法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D.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3、( )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A.小组活动B.体育活动C.课余活动D.个人活动4、( )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专业技术,如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动物饲养、简单机械的安装修理等。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A.体育小组B.劳动技术小组C.艺术小组D.学科小组5、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 )。A.遗传、环境B.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C.教育、环境 D.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5)11、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答对一道题或做了一件好事时,教师都会以微笑、表扬等手段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教师的这种行为属于( )。A.负强化B.消退C.升华D.正强化12、( )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A.机械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13、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进一步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 )和次要物质。A.个别特质B.根源特质C.内在特质D.中心特质14、卡特尔在其人格因素论中,将人格特质分为( )和根源特质。A.个别特质B.共同特质C.表面特质D.次要特质15、对品德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 )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上。A.道德发展B.道德教育C.道德情感D.道德品质二、辨析题1、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学校系统分析,单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双轨学制方向发展。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3、实验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5、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5)教学内容。在复习时,王晓梦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王晓梦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 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2、D【解析】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A【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多样。4、B【解析】劳动技术小组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专业技术,如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动物饲养、简单机械的安装修理等。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5、D【解析】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建构而形成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6、B【解析】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7、A【解析】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种类型。8、C【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5)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①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②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③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14、C【解析】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现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根源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15、C【解析】对品德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上。二、辨析题1、×【解析】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2、对【解析】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3、×【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法的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③讲究演示的方法。4、对【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5、×【解析】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三、简答题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威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索。(1)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形成。在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中,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课堂气氛最好,而专翩型领导对控制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的班级比较有效。(2)教师的威信通过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直接影响来制约课堂气氛。 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一种课程理论,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的实施状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课程设置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所有课程均包括若干必修和选修模块。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也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它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是:(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 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此时的中学生处于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2)这一阶段是指ll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征。①假设演绎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②命题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在推理时不一定以具体资料为依据,而只要有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 组织策略指的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PQ4法(预览一设问一阅读一反思一背诵一回顾)等。小王可以逐步掌握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6)一、单项选择题1、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迁移B.横向迁移C.正迁移D.一般迁移2、(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A.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3、人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可用( )道理来解释。A.强化理论B.归因理论C.动机理论D.迁移理论4、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发现,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要远远大于普通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据此,他提出了(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论D.教育万能论5、“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的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发展的(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D.进化论1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连贯性原则D.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14、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A.1879 B.1897 C.1789 D.1798 15、“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横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难度和复杂性在相同水平上的知识或技能的迁移。2、A【解析】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3、D【解析】人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可用迁移理论道理来解释。4、B【解析】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发现,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要远远大于普通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据此,他提出了遗传决定论。5、B【解析】“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的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发展的环境决定论。6、A【解析】封建社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制,这是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7、B【解析】教育工作中“一刀切、一锅煮”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8、A【解析】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9、D【解析】发散思维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都是从各个方向分析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10、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11、B【解析】一个学生考试失败了,他把原因归结为“考试题目太难”,这是一种外部稳定归因。12、B【解析】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的错误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属于对偶故事法。13、D【解析】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另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14、A【解析】l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15、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揠苗助长”正是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二、辨析题1、X【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X【解析】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3、×【解析】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显然,他们学习新事物的潜能是不同的。维果斯基把儿重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为此,维果斯基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儿童今天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明天他将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在教育上的意义: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教师就不应只给儿童提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下才能解决的任务。如此,教学不只刺激了已有的能力,而且向前推动了发展。但要注意,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容易使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儿童的未来发展,应避免在儿童尚未掌握好当前的能力时,就把儿童推向更高一级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儿童的潜能的发展在于获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支架的作用,但要注意提供的帮助要恰如其分,必须适当;过多,会造成儿童依赖的心理。2、人格的特征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的遗传、家庭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2)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当然,人格的稳定性并不 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能产生变化。(3)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但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难以适应生活和社会。(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3、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三、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l条: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4、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7)一、单项选择题1、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康德D.裴斯泰洛齐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整体性4、下列例子中属于正强化的是( )。A.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没有任何表示B.学生作业字迹潦草,老师要求重写C.孩子不好好做作业,父母不让他看电视D.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C.发展学生的能力D.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6、《学记》中提出“到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在教学中贯彻(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A.暗适应 B.明适应C.视觉后巷D.感觉对比13、为了便于记忆的值1.41421……记作“意思意思而己……”,这里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组快策略14、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进行了表扬是运用了(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15、教会学生利用组块的方法可以扩大哪种记忆容量(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需要D.情绪记忆一、辨析题1、贯彻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应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教育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5、陶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三、简答题1、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3、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4、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5、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生:池塘一睡觉;小溪一散步;江河一奔跑;海洋一跳跃……师:这样有趣的旅行,想再感受一次吗?让我们跟着小雨点动起来!(欣赏歌曲《小雨沙沙》,配乐朗读课文。)师:同学们,小雨点可爱旅行了,想想看它还去了哪些地方?生:学生自由说。师:小雨点来到这些地方时它又是什么样儿的?生: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把句子说正确。请结合以上案例分析:(1)该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2)该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其他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材料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l776—178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后来,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于l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2、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3、B【解析】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知觉的恒常性。4、D【解析】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属于正强化。5、C【解析】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6、A【解析】《学记》中提出“到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7、C【解析】喜欢听纯正的英语属于内部动机。8、D【解析】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内在原动力这一基本观点是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9、C【解析】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自己的行为违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2、 对【解析】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3、×【解析】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4、×【解析】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5、×【解析】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三、简答题1、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环境。(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将其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1)群众性活动它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①报告和讲座;②集会活动;③竞赛活动;④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⑤社会公益活动。(2)小组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多样。小组活动主要包括:①学科小组;②劳动技术小组;③艺术小组;④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进行的单独活动。3、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4、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1)情绪表现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①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②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③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显然,某种物质是指一个人的首要 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小华对学习主要是缺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2)培养小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方法:①设置合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目标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的作业表现。一般来说,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这是因为这类目标比较容易达到。为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相对宽泛的总体目标分成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将一个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如果反馈告诉学生目前的努力距离目标有多远,学生可以更加努力或尝试采用其他策略;如果反馈告诉学生目标已经达到或已超过,学生就会感到满意或有胜任感,从而设置更高的目标。③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是激发内部动机的有效策略之一。研究表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教师使任务本身发生变化。同样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所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同的。通过变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二是注意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学习材料越有趣越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胜机会。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奖赏或表扬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增加学生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其出现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恰当、适时地使用奖赏,尤其是对那些不需要奖赏就能得到自然强化的行为更要谨慎。研究表明,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周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⑤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的科学利用对学生动机的激发也有一定影响。⑥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期待理论的意义在于,个体对成功的价值以及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决定了动机的强弱。那就意味着,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尽力了,就应该有机会得到奖励,但要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奖励,也并非易事。⑦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增强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⑧进行归因训练。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后进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答案要点】(1)该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屏幕上出现一幅下雨图,伴随轻微的下雨声)、(听课文录音,屏幕上同步展示下雨画面)。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同学们,小雨点可爱旅行了,想想看它还去了哪些地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及答案(8)一、单项选择题 1、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 )。A.正强化B.负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强化2、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3、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B.无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无意注意4、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逆向迁移5、我国现行的学制是(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综合学制D.分支型学制6、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 )A.“六艺”B.“七艺” C.《四书》《五经》D.《论语》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3、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提现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4、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A.遗传B.环境 C.教育D.主观能动性15、班级授课制的明显缺陷是( )。A.不利于传授系统的知识B.不利于因材施教C.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D.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辨析题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能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教学。3、赫尔巴特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4、练习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5、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三、简答题1、心理辅导的理性一情绪疗法2、抑郁症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4、课堂管理的原则5、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B【解析】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3、D【解析】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4、B【解析】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负迁移。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5、D【解析】我国现行的学制是分支型学制。6、A【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7、A【解析】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他们认为,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于是有人说,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必然高于铸模,因此,应该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来决定个人。况且,即使是社会,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人来构成,无个人就无社会,个人的价值恒久高于社会。(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8、D【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 二、辨析题1、×【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解析】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解析】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4、×【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5、对【解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三、简答题1、理性一情绪疗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观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情绪反应C是由B(观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到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观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理性情绪治疗是一项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疗法。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该课程首先让学生分辨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然后试图驳斥非理性观念。以下是一实例:A.事件:考不好,受父母训斥。B.观念:同学会取笑我,真丢面子。C.情绪:难过、沮丧。D.驳斥:这不是事实,只是我的主观想法,怎么知道同学会取笑?即使有人取笑,难道我就真的无法忍受?E.新观念:可能无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时的,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他长处。2、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问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4、现代课堂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教室常规。5、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地把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并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指导者在指导和组织课外活动时,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若要出色地完成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任务,必须做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①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真正得到 确立的保证。②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的、足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人物或事件,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与指导。③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学生的年级越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或类型(一般都是新兴部门、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奇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实物、图片、实验、幻灯片、录音、录像、影视、电脑与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产生、改进与推广,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往往是与生产关系一道作用于教育的。(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时,就会或迟或早地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5)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指中义的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 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的,其基本内容是: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④心跳很平稳、有力;⑤呼吸非常轻松;⑥腹腔感到很暖和;⑦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