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 MB
  • 2022-04-22 11:52:02 发布

养老社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9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养老社区项目第一部分:发展定位以山海的名义!以孝贤苑的名义!以父辈的名义!以烟台的名义!94 一、发展目标因为有梦想,现实总超出我们的想象!本项目通过对项目所处地块的山海、生态等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料之优势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结合项目所处片区的整体市政规划,结合国家鼓励民营资本以各种形式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导向,从项目规划、功能划分、物业产品细部以及统一配套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以打造中国第一个大型的、综合配套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社区,从住宅设计、环境设计、社区文化设计等各方面均能满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养老社区,以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完善社会养老功能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并以此带动项目周边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促进项目整体规划的实施与国际养老生态社区的建设。94 1、政策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94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养老产业发展提高到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抓紧抓好。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指出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产业,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为目标,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福利服务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一条由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与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这已经成为城市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2、社会背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94 1)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5年平均增加的百分点从197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39%的最高发展速度(这与我国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有很大的关系),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2)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地区之间老年化程度的不同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将减小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3)城乡倒置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4)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94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1)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这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3、社会难题据悉,目前山东省60岁以上的的老年人数已达到119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94 据预测,未来5年内,也就是“十一五”期间,将是山东省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期。到2010年,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366.92万人,比现在增加170多万人,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6%。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对社会保障、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体育教育事业、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带来了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影响。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养老制度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的削弱应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在家庭养老职能弱化的同时,社会养老正在稳步发展。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各种设施的改善和财力的增长,社会养老的能力必然大大提高。但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的社会养老绝非能在短期内奏效。  1)城市的社会养老目前遇到新问题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受到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具有不稳定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好时差。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亏损企业处于危机状态,工资发放困难,社会保障费用支付出现断档。某些依靠退休金的老人不得不重新转向依靠家庭。  已经建立社会保障的地方,家庭养老功能并未完全退化,随时补充社会养老之不足。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原有的工资制度发生新变化,致使退休多的实际替代率降低;另一方面,旧制度中养老金未与物价挂钩,使退休金的提高滞后于物价上涨。近几年,领取退休金的老人遇到收入减少的新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采取新措施后,刺激了医疗费用膨胀。部分企业职工的医疗费实行包干,定额之外由自己负担。低收入和无退休金的老人医疗费用支付能力相当有限。2)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社会养老的发展  中国作为老年人主体的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保障网之外。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的一大障碍。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温饱阶段,只有少部分达到小康水平,极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94 民政部在山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得出的经验表明,实施养老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底线是年人均收入在700~800元。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浙江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那里农村老人中享有养老社会保障的不到5%。根据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到本世纪末,实现全国有1.2亿农村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这仅占农村人中的1/8。农业经济受自然条件所限具有不稳定特点,农民很难获得象城市职工的工资那样的稳定收入。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度比城市大得多,过程也长得多。此外,养老费用从积累到给付一般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的养老保险对现在的老人和今后一二十年的老人不起真正的保障作用。基于农村现有的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不可能将农村老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3)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基础差  目前,中国城市尚无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社会福利十分有限,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老年人口迅速发展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广大老年人的收入低,多数人较长时期无力支付社会服务费用,这从另一个角度限制了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当老人需要照料时,他们只能依靠家庭。  4)社会保障制度转轨难  94 中国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改革过程之中,养老保险制度从过去的国家统筹模式转向投保资助型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从现受现付转向部分积累模式。保障资金的运转机制尚未成熟,资金的筹集、管理、发放、增值等问题都在不断探索之中。农村的背景与城市有显著差异,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照搬城市的方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导致不同养老制度并存的局面。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新旧制度、城乡模式等各种不同养老制度之间也存在如何协调、如何接轨的问题。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在历史、地理和经济等许多方面条件不同,人口老化的过程和速度有快有慢,差别甚大,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难以借鉴。解决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与地方制度的差异性并存的问题,其困难程度为世界少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实行象发达国家那样的高福利政策。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新的养老模式受到限制。中国老年人的供养处于两难境地。4、解决方案不同的养老模式特点各异,其优点和不足也都不是绝对的。对于具体的养老模式选择,也必然表现出多种模式相互结合的形式,不同模式相互补充。因此,在选择具体结合形式时,除了从模式本身的角度出发之外,还必须从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角度考虑。在所有的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自我养老也有悠久的历史,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社区助老服务是新型的养老补充方式。从发展的方向看,养老保障应从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发展到“家庭、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将成为主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国务院指出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还明确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1)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94 1)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2)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3)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4)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94 5、城市选择地理气候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北纬36°16"-38°23",东经119°34"-121°67"处,濒临黄海和渤海,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烟台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的特点,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烟台四季分明,各季天气气候各具特色。地理知识表明:该位置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黄金地带。再往南,潮气大、雨水多、光线少;往北,寒冷、干燥、风多。城市名片:烟台联合国人居城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园林城市国际卫生城94 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文明口岸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工作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彰显成就94 烟台市人民政府被授予人居奖的原因是由于它把这所人口超过100万的"烟台改造成了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服务更好的城市"。从2002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市政当局投资了六亿元人民币(7400万美元)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造项目。项目一开始开展了宣传运动,并亲自探访那些违章建筑的主人和居住者,为他们提供了临时的住所。地下水、暖气、电话与电线管路都接进了各家各户。市政府对城市道路进行了重新修整,对房屋进行修缮,并建起了新的住宅区。城市公园也得到了彻底的翻修,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烟台人再次获得了成功。烟台市对城市旧居民区的居住环境和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的改善和提升,得到了世界的赞许与肯定。成功获得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奖,意味着烟台在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加快构筑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城市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2003年,烟台市旧居民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烟台市政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9月,国家建设部领导在实地考察了烟台老城区环境改造项目后,向全国建设系统推介了烟台的经验和做法。2005年1月,省政府在烟台召开了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暨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全省各城市推广烟台经验。物产资源非常丰富烟台的海岸、海岛曲线长达900多公里,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个,盛产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烟台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是中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土特产品也久负盛名,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大花生、龙口粉丝等享誉海内外。烟台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70多种,黄金、菱镁矿、钼、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其中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沿海大陆架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属“富集型”油区。基础设施完善94 烟台是“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交通设施方面,全市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36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实现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中心城市与县级市之间形成了1小时工作圈;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蓝烟复线已经竣工通车,黄烟铁路大莱龙段、烟台—大连铁路轮渡正在建设之中。全市现有港口10处,烟台、龙口、莱州和蓬莱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其中烟台港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港,年吞吐量2564万吨,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烟台空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开通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汉城、大阪等国内外48个城市之间的航线,每周平均航班101个。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数字数据网、国际互联网、市话计算机管理网、ADSL宽带网等多种网络平台。城乡全部实现通讯程控化,电话装机总容量277万部,移动电话178万部,互联网用户17.5万户。能源保障方面,烟台电力充足,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日供电量达到3500万千瓦时,其中龙口电厂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海阳核电项目正在建设中,设计总装机容量为400万千瓦,一期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烟台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人文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以“仙、海、山、岛、古”的特色闻名遐迩,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主要景区有:烟台市标志性景区——烟台山至东炮台滨海观光休闲区八仙过海传说地——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94 明朝中国海军基地——戚家水师府、水城和戚继光故里秦朝方士徐福故里——龙口誉有中国民间故宫的——栖霞牟氏庄园中国全真教发源地——家级国森林公园昆嵛山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亲笔石刻所在地、中国古代书法瑰宝——莱州文峰山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烟台市区海拔最高点三合塔而著名的塔山风景区秦始皇三次登临求仙问药处、中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海上仙山——长岛张裕百年地下大酒窖三百年梨园——莱阳梨花园中国现代农民城——龙口南山集团国际标准的三大高尔夫球场——龙口、牟平、海阳高尔夫文体卫生事业全国领先文体事业:烟台是全国著名的“京剧之乡”、“田径之乡”。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3%,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1%。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建成可容纳4万人的现代化体育场,体育单项协会发展到21个。94 2003年,烟台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夺得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6个,全国冠军25个,破14项世界纪录。在全国第5届城市运动会上,烟台市名列第11名,居参赛地级市之首。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90个,医疗床位1.6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山东是孔孟之乡,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孔子的孝是在家庭生活领域进行的,是一种“家庭美德”,是“修身”与“齐家”的内容;孟子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孔子孝论提升为尊老。主张将孝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把它提升为一种“社会公德”,把它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即通过“内圣”达到“外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传世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是历朝历代弘扬孝道的经典篇章。选择烟台,天时地利人和打造中国21世纪全新养老社区典范中国21世纪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领跑者建设联合国人居城市示范社区94 一、总体定位这座城市是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这座城市在过去的一年中两获人居大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这座城市从来都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然而,像所有年轻的城市一样每天都有人在步入花甲每天都有人在岁月中衰老父辈的衰老标志着一个年代的远去94 他们额上的皱纹深藏着我们能够读到的最深远的记忆父辈的梦想,是在山海仙境之间缔造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的梦想,是在这海滨魅力之城为他们创建一片梦想的养老家园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从来都不乏尊老爱长的情怀父辈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我们的梦想,才刚刚开始!孝贤苑魅力烟台·尊老人文生态社区94 联合国人居城市示范社区本项目旨在以环境为依托,商业为特色,住宅为龙头,提高项目社区整体实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推进养老体制和居住模式创新,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全面进步。依托住宅和环境建设,调整商业结构,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深入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配套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体系。n形成“环境优美、体现传统文化、功能完善”的居住体系。n形成“结构完整、开放型、自主成型”的养老产业体系。n形成“以开发商开发,专业公司经营,社区业主参与管理”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n形成“硬件全面、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社区文化体系。n形成基于以上四个体系的“社区环境及公园旅游、商业购物休闲旅游、老年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文化和海洋旅游”的综合旅游休闲体系。六大主题社区:六大核心功能¨尊老社区:老有所养满足亲情层面的需求¨生态社区:老有所乐满足交往层面的需求¨人文社区:老有所学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94 ¨山海社区:老有所享满足无障碍层面需求¨健康社区:老有所医满足居住环境的需求¨完善社区:老有所依满足医疗层面的需求一、形象定位有人说:地产商是没有回忆的动物,翻云覆雨之间,整个城市美丽沧桑的文化都隐入他们的银行户口里,化为《财富杂志》的富豪排行榜。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尽我们的所能,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城市美丽沧桑的文化,在这里恒久流传!城市的记忆正在老去,这些记忆正在以21世纪的速度远离我们——如果我们依然袖手旁观,无所事事。是到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了,比如:常回家看看,听妈妈讲那遥远的故事……比如:为父母安置一个新家:有山有海,有天有地,有老朋友,有旧记忆……94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搭建了一些建筑,表达我们对父辈的爱,他们建造了这座光荣美丽的城市,现在,是他们享受这座城市的时候了。我们要让这座城市因为这片土地而骄傲,我们要让这座城市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辈而骄傲,我们要让这座城市因为我们的年轻而骄傲,我们要让这座城市因为n构建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生活。n开创全新的养老模式,发展完善的养老产业,打造专业亲情的颐老新镇。n创造中国国际养老生态住区人居可持续发展模式。n开启和谐人居未来,启动联合国人居首席样本。n集养老护理与休闲度假融为一体,人与生态的高度和谐,本土文化与国际趋势的交融共生,区域发展与城市升级紧密关联的创新典范。n中国21世纪全新养老社区以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理想场所为目标,力求打造集养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年生态社区。94 针对老年人特有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医疗护理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建设特色社区文化,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n中国21世纪创新养老服务示范模式项目引进了“在宅养老”的居住模式,形成了“父母的第一居所,儿女的第二居所”的雏形。考虑到让子女与父母共同购买。东方人与国外老年人在精神需求上的不同,他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不同,即使有能力独自居住,也仍然渴望能尽量多的和儿女生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家庭的天伦之乐远远比舒适的独自生活更重要。n打造集在宅养老、健康居住、商业休闲、旅游度假、社区文化五大价值体系于一体,体现规划科学、平衡发展、充分民主、有效自治的现代大型社区。一、城市品牌定位烟台:弘扬孝贤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典范城市敬老人尊重,家和国昌盛百善孝为先,孝是人类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1、文化灵魂:孝贤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烁着不灭的光芒。94 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孝是一颗永远闪耀人文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珍宝。孔子论孝的意义“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论讲孝的内容,重点三条“养,敬,谏诤”;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中华民族的古训,都是感恩的美德。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必需,感恩是对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感恩是一种生存训诫,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遵循“党政指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年工作指导方针,确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中国敬老心语十条”:[1]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2]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3]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4]怎样关爱自己的子女,就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5]只有象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公婆,才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同样的关爱;[6]父母的大爱常在不言之中,做儿女的要细心体会才是;94 [7]中华传统尊师如父,成功者永远不要忘记传道授业解惑之人;[8]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9]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又敬老,人人都说好;[10忠和孝都是人爱心的表现,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含了为父母尽孝之德。2、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贯彻中央“十一五规划”精神,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着保持生态平衡、集约化城镇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动态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案,在本项目提供差异化养老度假居住产品——区域开发运营模式——提升区域功能能级三者之间,探寻一种和谐、共生、互长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之道。·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是提高国民素质,化解社会矛盾,融合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对于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和谐人居,和谐城市,和谐社会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养老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94 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加城市就业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养老产业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扩大城市知名度烟台将成为亚太地区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全球退休人士来度假休闲,带来人才、技术、资金、经验等国际资源;·夺取世界级大奖,铸就城市品牌争取联合国人居城市示范社区争取“联合国人居奖”争取“国际生态安全社区奖”争取“国际花园社区奖”“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颁发给10个项目,它与联合国人居荣誉奖通称为联合国人居奖,是评估人居环境最权威的国际奖项。它评选的最重要标准是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以及项目的创新、可持续性和推广性。“国际生态安全社区奖”94 是由联合国评定的另一个奖项,其评定的核心即人的健康与安全,评定要点涉及室内外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亲和性,住区环境保护以及健康环境保障四个方面。是全球惟一一个旨在加强环境管理的最权威社区奖项,是全球最适宜人类住区的最高奖章,最终的获奖者将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社区榜样和标准制定者。“国际花园社区奖”该奖项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由国际公园协会(IFPRA)主办,中国地博会组委会承办的“绿色奥斯卡”大奖。一、服务人群定位寂寞的人有福了,在这里他们可以听到久违的乡音;孤独的人有福了,在这里他们会有很多同龄的伙伴;忙碌的人有福了,在这里他们的父母可以安渡晚年;寄情于山海的人有福了,在这里他们可以在山海间打开他们尘封的记忆;来自他乡的人有福了,在这里他们不再是过客;配合孝贤苑开发规划的整体设计,成为一个复合型都市国际养老生态社区。面向东北亚、面向亚太、面向世界的退休人士提供社会集中养老的区域。进而带动周边综合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及深层次开发,带动周边城市和全球的旅游休闲客户的入住。孝贤苑生态人居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城市国际化内涵的深刻解读和实践。开发孝贤苑更多是从城市整体考虑,透过对于城市布局的把握,来确立其在城市运营系统中的角色与份量。孝贤苑在城市相应的发展阶段出现,必然考虑与城市发展战略同步成长,因此在规划中不但注重生态人居环境的营造,更主动与城市紧密相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94 第二部分:功能构建一、总体开发思路以老年大学树立形象,以商业开发经营积累资金,以山海休闲度假区聚集人气,全面打造老年社区、老年医疗护理、老年配套设施、老年产业开发相互结合,并形成良好经济循环的全新养老社区。1、创立中国最具规模的老年大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老年大学的建设,扩大老年大学在社会化方面的扩展。超越现有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革可实施性的老年办学政策,将在孝贤苑出现社会化方面质量更高、规模更大、更加规范化的老年大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传媒技术,发展远程教学,网上教学,建立城乡老年教育网络。逐步将老年大学建成多体制、多层次、多学科、社会化的社会主义老年学府,使其建设有序地发展,以适应老年人的多种需求。2、实现四个改变,创造全新的投资盈利模式改变以往养老社区单纯由国家投资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该领域;94 改变事业养老为产业养老;改变单一老年住宅开发为住宅开发、商业经营、产业开发为一体的复合开发模式;改变养老社区入不敷出的状况,由商业、产业经营的利润贴补,保证社区持续开发。3、打造最具特色的山海休闲度假区体现包括山、河、林、海的海滨风情为生态基调,融入国际健康养老功能,成就东方诗意居所。以体验型休闲为生活基调,聚集现代旅游度假产业,打造活力家庭港湾。以和谐、开放、兼容为文化基调,开发亲老、尊老、爱老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二、功能结构分析1、老年大学 1)发展状况第三年龄就是指60-85岁能够在户外活动的老人,以"第三年龄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1983年,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成立;1984年,我国第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广东岭海老年大学"成立;2000年,在我国第一所民办社区老年大学"烟台怡海老年大学"成立。94 中国老年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贯穿了"学、乐、为"相结合和"实用、灵活、情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表明,我国老年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其中公办82.1%,公办民助47%,民办21%,民办公助11%。授课以日间班、假日班、函授班、电视教学、网络学校等多种形式。老年人自愿入学、自愿选学、自愿续学,上海市老年人的入学率已达97%。设置课程以卫生保健、文化艺术、政策法规、时事报告、技能技术为主。学习分基础班、提高班、研究班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学习1-2年。此外还开设各种短训培训班,教师一般为具有高职的专家学者,其中95%为兼职教师,学员中退休公务员22.3%、退休职工59.5%,其他社会老人18.2%。办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存在问题老年教育属非学历育范畴,是于终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国的老年教育是国际上第三年龄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巨大的成就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其一,我国的老年教育政策停留在"老年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的市、县和大型企业单位应有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乡(镇)、街应有老年学校"等宏观指导政策层面上,诸如可操作性的《老年教育条例》尚未出台。其二老年教育的管理机构有中组部、老干部局、老龄委、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各部门各管一方,造成管理分割如多头管理,相对就削弱了老年教育的"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负责"。其三,对老年教育,国家没有明文的政策倾斜,物价局和教育部门以社会力量办学来规范管理民办的老年学校,往往造成学费订的标准偏低,而营业税偏高,影响老年教育社会化发展。其四,国务院学位办尚未审批"老年教育学位",这就造成了老年大学师资、教材、教学方法研究难以与社会接轨的"瓶颈"。其五,我国老年大学和人口增长不成比例。2、老年医疗护理中心94 为了给老人们提供较多的社区服务,项目设置了较大比例的公建,包括健身中心、医疗中心、购物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以及家政服务中心,公建的总建筑规模达到了7万平方米。医疗:老人对住区医疗配置设施要求较高,除依靠临近区域的大型医疗机构外,希望有定期健康检测、便利的取药服务设施、紧急医疗急救和快速反应设施等。除了这些硬件上的服务设施,孝贤苑还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开发商与山东医科大学联合创办孝贤苑医院,每年对老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和烟台999紧急救护中心合作建立999烟台孝贤苑急救站,对老年人在社区内的紧急救助;与山东知名医院合办的300-500床位的医院特设了老年病科以及老年病专家门诊。依靠先进完善的医疗服务机构和专家提供“持续性照顾计划”,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跟踪档案,并聘有专业护理顾问和物理疗养师,尊重长者的自主选择,给予有尊严的服务及生活安全的保障。我们提出“不靠医院靠社区”的观念是因为,社区活动丰富了精神情境之后,对身体健康往往会有意外奇效。另外,“自助”往往比“他助”更有效。交通:在社区内设置可以免费乘坐的电瓶车,老年人行动速度较慢,在交通方面,对辅助设施动力的需求较强烈,电梯、小区电瓶车等能够满足他们的即时、快速需求;另有四趟往返城区与市区的免费巴士等等。饮食:孝贤苑食堂将聘请营养师配制食谱,提供适合老年人食用且营养均衡的菜肴。如果老年人不愿自己做饭,小区内有专门的餐饮和送饭服务;零售:设专供老年人需要的便利店,提供日常用品等。针对老年人特有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医疗护理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建设特色社区文化,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3、社区活动中心94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具有头等重要性,孝贤苑拥有充足、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和安全的健身设施。老年文化中心、老年休闲娱乐中心与老年运动中心为老年朋友提供了相互交流、娱乐以及运动的场所。老年文化中心的课程包括茶艺课、书法课、美术课、音乐课等文化课程;拥有小型舞台的戏曲中心会有评书、京戏、越剧等演出活动;老年运动中心有门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运动场地,这些都将丰富老年朋友的娱乐项目,为老年朋友的生活增光添彩。中心湖泊还设有垂钓台、百鸟园、养生步道以及活动广场。三、整体结构功能布局海边沙滩休闲区地块分区图住宅区公建区山体水体总占地面积约133万㎡建筑容积率约1建筑面积约133万㎡覆盖率﹤30%绿化率﹥60%94 居住区重点发展老年社区的建设,形成四大居住板块公建区重点发展老年大学、商业、酒店、康体中心、文娱中心五大板块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三大核心功能引擎项目,形成三大特色旅游度假板块,创建国际滨海度假示范区住宅区:老年社区,建筑类型包括多层公寓、花园洋房等。公建区:包括1万平方米老年大学,让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3.5万平方米商业满足住户对生活的最高需求;1万平米的社区中心,是居民交流学习、购物娱乐的高尚领地;9000平米的康体中心集健身、医疗、保健为一体;8000平米的酒店、7000平米的短期度假公寓为度假疗养的人们专备休闲度假区:海岸度假:包括阳光浴滩、海岛氧吧、渔人码头、海钓岸钓河滨休闲区:水岸风情美食街,水岸酒吧街山体生态公园:慢跑径、登山等94 四、项目发展计划与安排1、分期开发基本数据:项目用地面积建筑体量(㎡)开发时间一期450亩30万两年二期400亩26.7万两年三期500亩33.3万两年四期650亩43.3三年沙滩休闲区海岸线1500米同四期开发三期开发区滨海休闲区一期开发区二期开发区四期开发区94 2、分期开发重点一期开发重点:老年大学+高档养老社区·在滨海大道边建设一所中国最具规模的国际老年文化交流中心,成为社区的形象和标志,更成为中国养老创新模式的象征和图腾。·沿着鱼鸟河和牟山之间的地块开发老年社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上风上水,打造中国首屈一指的半山海景养老住宅区的品牌。二期开发重点:公建配套+大规模养老社区·社区中心,部分商业、老年康体中心、老年文化中心、老年休闲娱乐中心与老年运动中心,为入住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养服务。·大规模开发养老社区,吸引全国、东北亚的老人来居住,创造全新的国际养老服务模式。三期开发重点:商业+大规模养老社区·开发商业设施,吸引外来资金的投资,聘请独立商业机构经营,为老年社区的持续开发提供资金保证。·将养老社区的开发继续深入,铸造养老社区品牌。94 四期开发重点:休闲度假区+大规模养老社区·开发休闲度假区和休闲产业,为入住老人、度假旅游者、来往人群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完成整个养老社区的开发,成就长青基业。·打造集居住休闲、医疗保健、学习娱乐、交友联谊、旅游观光、自娱劳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社区。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立一、开发理念1、发展理念:本着保持生态平衡、集约化城镇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动态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案,在本项目提供差异化养老度假居住产品——区域营造模式——提升区域功能能级三者之间,探寻一种和谐、共生、互长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之道。2、动态平衡发展模式开发模式维度区域发展维度产品开发维度区域营造主题开发养老引领休闲引领的的度假居住区综合功能区94 养老物业为主及辅助配套设施旅游项目设施近期目标及经营性公建产品中长期目标二、运作模式和策略1、运作模式核心:公益性事业,市场化运作养老产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公益事业的部分涵盖,公益性事业就是着眼服务于全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市民的关怀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必须需要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改变以往公益性事业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状况,通过市场化运作使目前老年公寓的品质与功能有较大提高,普及更加广泛。l项目运作模式:政府、企业、家庭、市民多方互动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主题社区l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投资结合l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结合94 l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结合总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开发,项目支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在土地出让、开发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如建造养老住宅可免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在土地出让上享受地价优惠,属于公益性事业;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综合开发老年公寓、住宅、商业、旅游休闲产业等,由项目开发利润给予企业持续开发的资金保证,同时企业出于奉献精神,回报社会,将资金投入老年社区开发,养老设施的建设、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在就业、养老、旅游业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获得利益;扩大就业人数,增加税收,促进旅游业、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行业的发展;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同时,世界各地的退休人员带来人才、资金、技术、经验等丰富的发展资源。94 2、运营策略与实施安排1)分期开发原则与策略·撇脂、积累、共生,互长最大化利用现有成熟资源,创造区域价值分期注入功能元素和产业元素,累积区域价值根据元素成长规律,相互调配,形成集聚效应·弹性开发、峰值预留l开发过程中适当留白,预留功能转变的弹性l对城市主干道、特殊资源等不成熟区域,进行储备优化,以待实现收益最大化·复合、多样性的产品组合l各期产品丰富、多元,以抗市场风险l各期产品有机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国21世纪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典范联合国人居城市示范社区体验式滨海人文旅游休闲娱乐度假新城近期中期远期2)阶段发展目标94 三、可持续发展养老新模式的确立1、开创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建设中国养老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烟台模式可持续发展养老是指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够使老年人得到很好的照顾,最终达到平衡各代人的利益,融合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4 可持续发展养老的核心原则是使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权益能够获得长久的保证。动态发展上的可持续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制度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制度可持续性是指为适应各种经济和社会的演变过程,制度本身的各种参数可以适时、适度调节,使之成为人民可以长期信赖的制度。经济可持续性是指不超过养老保险资源的禀赋条件,不超过经济单位的承受能力,养老资源的供给始终与经济条件保持协调。社会可持续性是指养老保障价值观不断深化、公民的基本生存权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延伸其内涵,以提高基本生存质量为前提来实现人格化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养老模式的目标是:立足“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力求打造集供养、医疗、教育、休闲娱乐、康复和服务、经营于一体的老年生态社区,针对老年人特有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医疗护理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建设特色社区文化,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持续发展养老模式的盈利模式:利用住宅开发、旅游休闲开发、商业经营获得盈利,再投入养老住宅的开发、养老配套设施的建设、养老产业的发展等,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养老模式的生活方式:实现了退休以后更为积极、阳光与充实的生活模式,更增加了老年人的自信、自我主宰以及自我实现的精神归属感,全面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与生命价值,同时也促使新型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的建立成为可能,使社区成为一个充满欢乐,充满亲情的快乐源发地。94 2、社区养老服务取向趋势分析1)老年人的需求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94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94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2)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也得经历初创、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首先应立足现实,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盲目超前搞理想化的大而全模式,又不能以困难多等为由畏手畏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而又实实在在地为老年朋友解决实际需求。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是如下几个方面:(1)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这是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住房和生活设施;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不同需求,或进养老院或住老年新村,或当寓翁或做托老。94 (2)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方便地买到合适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3)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不愿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花费很多时间,希望能有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餐馆;能在家政服务中心请到家政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生活。(4)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兴建老人医院、老年康复保健站等,以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6)设立老年婚介所。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7)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8)设立老年人才市场。94 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9)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针对老年人的诸多需求所作出的以上取向,设想未必面面俱到。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步伐的加快,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将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3)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太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2)政策法规不健全。前面曾经提到,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94 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已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3)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内容不够丰富,专业化水平低·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这显然是社区养老助老的一个薄弱环节。·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民办养老机构多数是因陋就简办起来的,由于实力不足,在设备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许多方面还达不到《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等法规的要求。·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区位优势,不利于引进高水平高等级人才。94 (4)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4)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2)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94 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3)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4)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5)要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94 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当前,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行动,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附录:发展背景与市场研究报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94 帮助老年人实现他们的颐年梦想94 目录1.中国人口老龄化阶段651)1950~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652)1975~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653)2000~2030年:为老龄化调整阶段。654)2030~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66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66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662)老龄化发展迅速663)地区发展不平衡664)城乡倒置显著67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67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673.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67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不足682)抚养比的上升将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加大693)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694.解决老龄化的政策建议701)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702)制定合理的老龄产业优惠政策713)调整年龄结构7194 4)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725)加强老年学研究72一、养老模式探讨731.养老模式的形成与变革732.养老模式的分类731)家庭养老732)社会养老743)自我养老754)社区助老755)在宅养老766)异地养老763.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771)家庭养老和在宅养老的传统772)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问题重重774.养老模式的选择78二、养老产业研究801.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801)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812)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8194 3)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814)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815)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81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812.银发经济的崛起823.中国养老住宅产业分析83三、养老居住模式研究841.养老模式与居住模式842.上海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及居住模式841)合居模式852)独居模式853)毗邻模式854)社会养老模式863.养老居住模式选择861)重点建设在宅养老的居住模式862)社会养老设施基本类型873)在宅养老的社会服务884)老年居住设施开发的特别措施885)结论8994 四、养老社区研究901.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901)因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902)因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903)因老年人个人生理和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912.在宅养老住宅体系特有的户型设计911)两代居的设计912)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923.老年住宅室外居住环境的设计941)无障碍性942)易识别性943)易控制性和易选择性954)易达性955)易交往性954.老年人内部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961)安全性962)方便性963)私密性964)独立性975)环境刺激性976)舒适性9794 5.成功案例简析971)北京太阳城972)东方太阳城993)海南蓝色老人行宫1004)上海孝贤坊10194 一、老年社会现状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n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其指标是老年人口比例,指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本文使用65岁以上人口作为老龄化人口。)n数字二十世纪后期,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世界性趋势。据联合国人口年鉴专刊统计,1997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在进入21世纪时,全世界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在30年中(1990至2020年)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年均递增2.5%)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1.3%)。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60或60岁以上的老人,而这个数字到2050年,将从1:9增加到1:5。一些国家2050年将成为“超老龄型国家”:西班牙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2050年将由目前的22%增长到44%,意大利老人比例将增长到42%,日本将增长到60%。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到2010年,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2020年为16.23%和11.30%,2030年为22.34%和15.21%,2040年为25%和20%。n声音: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94 1.中国人口老龄化阶段在世界人口走向老龄化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也在加剧。根据1950-2050年中国人口发展数据,从1950年开始,由于人口生育率的变化,中国的老龄化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50~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50年的4.5%到1975年的4.4%,期间每年变化最大的仍不超过0.2个百分点。2)1975~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在这一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7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6.8%,但仍未达到老龄化的程度。3)2000~2030年:为老龄化调整阶段。在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力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4)2030~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老年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94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2)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5年平均增加的百分点从197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39%的最高发展速度(这与我国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有很大的关系),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3)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地区之间老年化程度的不同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将减小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4)城乡倒置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94 1)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2)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这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2.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未来世界的主流不再是那些踌躇满志,高喊着“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年轻人,而是占人口1/5的老年人。人口结构的变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也将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龄化在带来一定的人口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问题。这首先就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深刻影响了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同时社会又有大量的老年人需要供养,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不足94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幅度,那里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现象。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对于中国,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15到59岁的劳动人口,从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长趋势,中国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逐渐下降,2050年降为8.45亿。劳动人口比重则从2005年的71%下降到2050年的60.7%。劳动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开始1970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儿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变化不大。从1970年到2010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呈增长趋势,从56%提高到72.2%。此后,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呈不断的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71.9%直到2050年的60.7%。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十分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1)抚养比的上升将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加大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常用的抚养比指标有:总人口抚养比(简称总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简称少儿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简称老年抚养比)。在我国,一般以15岁到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为被抚养人口。抚养比指标反映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抚养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94 表2是近100年中国的抚养比变化情况。人口老龄化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上升。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7.26)到1970年(7.68)经过短暂的增长后开始了平稳的下降。然后从1970年(7.68)开始,老年抚养比开始了不断上升的阶段,直到2050年的38.88%,此时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还不到3:1。即平均三个劳动年龄人口要养活一个老人。由于少年抚养比的不断上升,从1950年到1965年,总抚养比呈强烈的增长趋势,1965年达到80.51%。此后,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少年抚养比急剧下降,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从1970年的78.57%下降到2010年的39.47%,达到最低谷。从2015年到2050年,总抚养比则从40.33%猛增至65.40%,不但超过了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65个非劳动人口,不但会使社会负担很重,还会大大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从微观层面上看,当我国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抚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提高。未来我国家庭现阶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个成年孩子将负担6个长辈。虽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缓解家庭负担,但这一模式的高家庭抚养比仍将影响年轻劳动力的收入支出。因此,未来我国将面临老年人社会抚养比和家庭抚养比的双重挑战。1)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老龄化虽然对劳动力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但也带来了某些有利影响,一个广为人知的好处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将处于“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在“人口红利”94 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力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投资的收益率较高。而劳动力年龄结构较小,劳动者为养老而进行储蓄又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压低了利息水平,这两者都有利于促进投资的增长。众多的劳动人口产生了大规模的市场,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将呈现出投资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局面。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无一不受利于“人口红利”。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持续,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加速经济发展。1.解决老龄化的政策建议人口老龄化在为中国带来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宝贵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找出自己的老龄化解决之路。下面是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1)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5亿人以内的预期目标,需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经验表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增长率为2%时,15至59岁的人口比重为55.97%;增长率下降为1%和0时,比重分别上升为57.47%和58.35%。这样的人口规划既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又能降低抚养比,有利于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2)制定合理的老龄产业优惠政策发展老龄产业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如下:94 第一,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因为老龄产业有福利的特点,而且又属于微利行业。第二,老龄产业需要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和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第三,要因此制宜,不搞一刀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质量和收入等方面差异很大,消费需求的构成和数量也不一致。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第四,要对各项服务行业和项目的设置制定必要的标准和规章,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对从事老龄服务业的员工要进行最基本的专业培训。1)调整年龄结构为了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对老年人抚养比的上升,和在21世纪20年代可能出现的劳动力资料的不足,以及退休金大幅度上升的压力,在维持计划生育预定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的办法来调整年龄结构,使劳动年龄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保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中国以59岁为劳动上限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确定的,这个标准对现在来说显然偏低。人口寿命的延长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消极作用将产生作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1950年还不到40岁,到2000年达到70岁,2050年预期达到77岁(数据来源于联合人口署),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的年龄跨度加大,这就使人口的生理年龄和实际工作年龄延长,老年人口的实际劳动能力也就可以延长。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老年人的再就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再就业率会提高。94 如果从2015年起用15年时间逐步把劳动年龄上限提高到64岁(与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这样到2030年左右,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抚养比也会大大下降,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和鼓励退休人员再工作,可以延长每个人一生中的储蓄岁月、减少政府用于老年人的养老金和福利支出。这样对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完全可行的。1)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好处:第一,可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第二,可以为国家多创造财富;第三,可以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充分收获2015年前的“人口红利”,有效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加强老年学研究第一,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把得到的分析结果直接上报给上级领导,以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支持。第二,在综合性的大专院校设立老年学系或老年学专业,培训一定的中高级人才;在民办大专院校高老年学专业培训中心,为老龄机构和涉老部门培训专业人员。第三,在科研单位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老龄化理论、老龄产业等问题的研究。94 养老模式探讨中国要建立怎样的养老模式呢?概括说来是三句话: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但不管怎么变化,有一点必须遵守: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为标准,以让老人舒适为标准。——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阎青春1.养老模式的形成与变革养老模式的形成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决定的。养老模式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目前,我们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并处于经济转轨的黄金时代,养老模式也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身体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是沉淀于社会的宝贵资源,退休后却退居于弱势群体之中。老人们的那种失落、寂寞、孤独是难以言表的,而社会为老年人准备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又少之又少,造成当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相当匮乏。怎样使老年人生丰富充实起来,更加积极、健康、富有创造性,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福利院和托老所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养老模式的分类一般而言,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养老责任承担者的不同,将养老模式可以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二是按照养老地点即老人居住环境的不同,将其分为在宅养老和异地养老。1)家庭养老94 所谓家庭养老,就是指由家庭成员(子女)承担全部或主要的养老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经济赡养是指有收入来源的子女在经济上要为老年父母提供生活保障。生活照料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不能完全实现生活自理时,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服务。特别是老年人体弱多病、卧床不起时,需要子女们更为周到的照顾并承担一切护理工作。精神安慰是指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精神有所依托,与晚辈在感情上可以相互交流,享受天伦之乐。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老人心情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老人能耳闻目睹子女的工作、学习情况,精神上也能得到慰藉。共同的家庭生活能使老人家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更加浓厚,使老人晚年的生活更加充实。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历史悠久。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模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其实,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我国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家庭养老方式最适宜不过。近期我们对北京和上海关于养老生活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年人喜欢选择居家养老。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社会保障事业比较发达,但是绝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在家养老。在美国,进入养老院的老人只占老人总数的5%左右。在日本,在家养老的老人高达96.6%。他们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脱离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他们认为:养老院环境再好,生活条件再好,也比不上在家生活舒适和称心。没有一个领域跟老年人的命运的关系比其与家庭关系更密切,老年人可以不做工作退休,却不愿退离家庭。正是由于家庭养老是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家庭养老模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对老年人的精神安慰,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但是,而其最大的不足则在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四二一”家庭结构的越来越普遍,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1)社会养老94 所谓社会化养老是指由社会承担全部或部分养老责任,与家庭养老方式相对应,社会化养老方式同样也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经济保障指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其广阔的资源来源渠道和高度的社会化程度,为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可靠的经济来源。社会养老的生活照料是指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服务由家庭转向社会来承担,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某些专门机构为分散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一是建立各种老年安养设施,将老年人相对集中,并承担全面的生活照料。社会养老是与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家庭养老沉重的经济压力,分担家庭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活动,这是社会养老最大的优势之所在。但是,正是由于社会养老为了节省成本将老人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和照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老人的孤独感,从而其最终带给老并不是幸福,这是其最明显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社会养老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1)自我养老自我养老是指老人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自我养老保障是指,中年期为老年期的积蓄。也包括老年期继续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并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均有收益。其实,老年人被动地赡养并不是老有所乐的全部含义,老年人用自身的力量来帮助抵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极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实现老年人自身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2)社区助老94 如果说家庭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领地的话,那么家庭所在的社区就是他们晚年生活的第二空间。老年生活是一种休闲生活,但是由于老年人体力衰退,他们的活动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近期的调查资料表明,上海市老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家门口活动的占65.8%,经常在市内活动的占15.6%,经常离开本市去外地活动的仅占1.4%。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由于家庭结构的缩小,独居老人的增加,年迈行动不便者就医、购物、出行、日常生活料理有许多困难,都需要有人帮助;内心苦恼,需要有人劝解,清冷寂寞,希望有人陪伴聊天,因此建立社区助老服务,让服务人员到家中料理、帮助,为老人排忧解难,以补充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实属必要。1)在宅养老所谓在宅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由家庭成员来全部或主要承担养老责任,换言之,在宅养老并不一定就是家庭养老。实际上,在宅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是一个单向对应,而不是双向对应的关系,家庭养老模式必然对应着在宅养老模式,但在宅养老模式则不一定必然是家庭养老,完全可以采取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解决经济保障这一主要养老责任,甚至解决部分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责任。这种在宅养老的居住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与子女居住的分离程度,其居住空间的组合方式有两代居和网络式家庭共居两种形式。其中,两代居包括在一般大户型基础上,对老人年人的特殊需求进行改进的完全同居型、部分功能分离的半同居型、仅共用门厅的半邻居型等同层同户型和设立独立门户的同层不同户型的完全邻居;网络式家庭包括同层不同单元的同楼层近邻,同楼不同层近居,同街(坊)不同楼的共居和同(社)区不同街(坊)共居。2)异地养老所谓异地养老,就是指老人离开自己的住宅居住,即到老年公寓、养老院、福利院、护理院进行集中养老。与在宅养老相反,异地养老一般来说必然对应着社会养老模式,需要由社会承担大部或全部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安慰等养老责任。与在宅养老一致的是异地养老与社会养老同样也是单向对应关系,社会养老并不一定是异地养老,但异地养老一般是社会养老。94 1.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在老年人口绝对数和增长居世界前列,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我国,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包括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在宅养老与异地养老模式的选择,而且还包括在确定模式下的具体体现和特殊要求。这些都有待于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1)家庭养老和在宅养老的传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庭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赡养的主要方式,它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干家庭是不会消失的,亲密的家庭网络和敬老爱幼的传统风尚更不会泯灭。这是由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主要表现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分为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安慰三个方面,基于我国的经济条件、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三个方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只能由家庭成员负担。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心理上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强,他们需要得到子女的关怀,理解和精神安慰,这种老人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是任何福利机构难以代替的。在我国,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原因,形成了双向抚养关系,许多子女在取得经济来源甚至结婚后,仍同父母居住在一起,即使自立门户,仍然与父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子女在各个方面继续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因此,从整体上讲,他们仍属一个家庭,继续发挥着传统家庭的功能。2)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问题重重从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家庭已日趋减少,“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已逐步让位于一对夫妇或一对夫妇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即核心家庭。对于这样的小家庭来说,要全部胜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不可能的,国家和社会给予必要的社会养老扶持和帮助已迫在眉睫。94 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制度的改革、观念的改变,老年人“空巢”家庭也日益增多。所谓“空巢”家庭是指仅由老年夫妇或丧偶老人组成的家庭。老年人是一个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且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种“空巢”家庭的居住状况,对于社会养老和异地养老的依赖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是十分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化养老的要求。第三产业不发达,老人的生活服务离不开家庭,老人公共活动设施不足,户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兴建。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时时感到诸多不便,因而尽管家庭结构迅速变化了,也难以改变老年人对家庭生活、家庭成员强烈的依赖心理。而且,国家目前投资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投资,对于社会福利保障方面还是提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但由于经济效益差,导致社会力量对参与社会养老建设少有积极性,国家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社会化养老方式所需的大量资金。正如我国社会学者所说我们是“国未富、民先老”;“未富先老,穷人患了富人病”。1.养老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特点各异,其优点和不足也都不是绝对的。对于具体的养老模式选择,也必然表现出多种模式相互结合的形式,不同模式相互补充。因此,在选择具体结合形式时,除了从模式本身的角度出发之外,还必须从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角度考虑。在以上的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自我养老也有悠久的历史,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社区助老服务是新型的养老补充方式。从发展的方向看,养老保障应从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发展到“家庭、个人和社会相结合”94 的养老模式。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将成为主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94 养老产业研究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n数字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2020年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n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n声音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1.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为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指出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意见还明确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94 1)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2)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3)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4)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5)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94 1.银发经济的崛起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将给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老龄化问题,已越来越多的引起各国、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目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各种各样的老龄问题之中,养老责任和居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是老龄问题中的重要一环。所谓养老责任,是指政府和家庭谁来承担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的责任,承担多少的问题。所谓居住环境,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社交活动以及服务网络等各个方面,归根到底就是养老地点选择的问题,即是在家还是离家养老的选择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主要矛盾的不同,对居住环境或承担责任者的关注程度不同,具体养老模式表述的关注点也不同。从国外养老模式的历史发展来看,养老模式在社会热点关注问题的转换中,从最开始用社会养老模式解决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家庭沉重的养老负担,到后期回归家庭来解决社会养老所面临的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未来是老年人主导的世界,大家已经在逐渐形成这样的认知。于是在“银发经济”来临之际,已经有越来越多公司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很多国家都在一方面思考如何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和适宜的养老方式。一方面不断改进现有的养老方式。欧洲和美国已经从最初的机构养老,发展到社区养老,这种改变就是为了避免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封闭感。而英国和美国的老人日间医院,把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和医疗保健结合起来,让老年人能够得到在白天需要的帮助和照料晚上回到自己家中享天伦之乐。新加坡专门为老年人设立了一个人口老化跨部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分六个小组来解决老龄化问题:经济保障小组、就业小组、社会融入小组、健康护理小组、住屋小组、社会和谐小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年人的住屋问题。1998年3月新加坡推出了“乐龄公寓”。“乐龄公寓”一般兴建在成熟的居住区,一般为高12层到14层的板式高层,整幢楼只有乐龄单元,而没有其他户型。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乐龄人提供生活空间。94 1.中国养老住宅产业分析其实在中国,也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上。衣、食、住、行,对于老年人来讲,“住”显得更加重要。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安享晚年是很多老人的希望。老年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以说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直接由老年人的需求主导的实际的购买行为。尽管从老年人市场的容量来看,老年人具备这样的购买力,市场是也确实有这样的需求,但是是否能够促成实际的购买行为,还要依赖于房地产开发商对老年人的购房偏好和实际功能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另一个层次是从老年人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在家庭购房的选择上,起到的主导行为,或者虽然不具主导性,但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为。中国家庭中多为“421”的家庭结构。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实际生活所需,买房人要更加重视为老年人及其他生活不便的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挑选便捷、舒适的社区环境。例如住宅及其周边是否配置完善的服务体制,从子女上学,主妇购物,到老人社交及活动,一家人的休闲娱乐。因此买房人要不断从一家人的居住生活行为出发,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高档住宅。老年人在家庭购买决策上的影响力也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而从另外一个层次来说,老年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取决于养老方式的选择。目前,有很多公司投资开发了“老年公寓”、“银色住宅”。“老年公寓”更加类似于养老院,内部配备看护人员和老年设施;而“银色住宅”则是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才符合中国老年人的需要,什么样的住宅形式才能体现这种养老方式,仍旧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由于老年人群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相应的养老产业也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国家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产业,需要相关部门切实执行已经出台的政策,同时也需要让经济管理部门加大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使用方面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94 养老居住模式研究1.养老模式与居住模式虽然社会养老是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必然趋势,但目前甚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老人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在宅养老为主、异地养老为辅,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形式。而且,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表明,那种将老年人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福利措施相结合,对老年人实行集中管理,使老年人从一般的社火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处理方法,并不是一种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削弱了老人与家庭及社会的联系,造成“与世隔绝”和低落情绪相互感染等负效应,不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晚年生活。有些社会人口已相当老化的发达国家也在健全社会保障服务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在宅养老”的养老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在宅养老模式还是异地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决定关系。也就是说,在社会养老模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并不意味着异地养老模式独行天下,在宅养老模式没有发展空间。即使在未来社会养老条件成熟,并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后,在宅养老仍然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上海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及居住模式在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老年用房专业委员会所作的“上海市老年公寓市场需求与开发建设配套政策调查研究报告”中,根据2001年在市中心区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和养老住房需求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占95.8%;选择进养老机构养老的占2.3%;选择老年公寓的占1.9%。由此可见,居家养老占绝对比例,达95.8%。另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末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46万,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家庭规模缩小到每户2.7人,已有100万老人成为“空巢老人”94 ,空巢老人比例占40.65%,到2025年老年人口高峰时期,将至少有80%以上的老人和子女“分居”。又据对上海市卢湾区560个有老年人居民户的调查,愿意在家养老的老人占92.7%,其中包括愿与子女同居者占49.2%。结合以上数据,可以把上海居家养老的比例大体作如下划分:合居49.2%、独居40.65,毗邻居住5.95%,合计95.8%。1)合居模式老人与子女或亲属同住一套住房的模式。合居家庭模式的存在由诸多原因造成,如第三代需要老人看护、父母年迈有病、子女住房困难、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等。这种居住模式对社会、家庭和老人都有很多优越性,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长期存在。这种居住模式本身也会随着家庭以及老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呈现合居—独居—合居的变化趋势。其缺点是,不同辈份之间的生活习惯、观念差别以及经济问题容易导致家庭纠纷,因而合居具有阶段性,会向独居方式转化。2)独居模式老人独立居住的模式。这种方式多半是由于子女成家立业、在城市别处工作并有自己住房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家庭模式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相互间干扰少,家庭关系简单,对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夫妇和承担社会家庭双重压力的已婚子女都比较理想。中国的老年人安土重迁,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愿迁移,远离自己曾经熟悉和习惯了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但是,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旧区改造,迫使他们不得不迁往它处,由于目前市中心房产价格普遍较高,而拆迁补偿费不足以负担购房成本,因而他们大部分选择在近郊区置业。当老人年龄增大、丧偶、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子女忙碌少于探望时,老人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不便突出反映出来,这时,有可能从独居走向合居方式。3)毗邻模式与子女或亲属相互独立且毗邻居住。这种模式介于前两种居住模式之间,是城市中普遍受欢迎的居住模式。尽管如此,由于城市的快速变迁以及购房成本的压力,对房源的选择及购买数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家庭都能采取此模式。94 1)社会养老模式分赢利性与福利性养老机构两类。福利性养老机构在我国并不普遍,主要有各级政府与慈善机构所办,用于收留那些生活确有困难、缺少家庭护理能力的老年群体。赢利性养老机构主要分老年公寓与老年医疗康复中心两类。本文所讲的老年公寓是指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或有经济来源的老人集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的服务型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主要是针对有医疗和康复需求的老年群体、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目前这两种机构在上海数量很少,即使那些名为老年公寓的机构绝大多数都属于福利性质。1.养老居住模式选择1)重点建设在宅养老的居住模式与在宅养老相对应的是,两代居和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将是适合家庭养老住宅模式的发展方向。其中两代居又可根据分离程度的不同分为同住型和邻居型(同层不同户、住宅单元全部分离)。其中同住型又分为居室分离、厨卫分离、住宅单元部分分离。而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从与子女居住关系上相对于两代居型又可称为分开型(在同一居住区内两套住宅单元),主要有同层不同户(单元分离)、同楼不同层、同街(坊)不同楼、同(社)区不同街(坊)这几种方式,比较能满足现代家庭在宅养老的方式,既满足了两代人各自的独立性,避免产生矛盾,又可以使子女就近赡养老人,以尽孝道,是受人们欢迎的“住得近,分得开,叫得应,常来往”的模式。94 具体而言近期的建设发展方向是着力发展两代居,多以完全同居型、半同居型为主,少量半邻居型及完全邻居型;探索与尝试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中期的建设发展方向是更为着力发展半同居型、半邻居型及完全邻居型,其中完全邻居型占少数;进一步推广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特别是同楼层邻等可以着力发展;远期的建设发展方向是着力发展两代居的半邻居型及完全邻居型,而完全同居型与半同居型则越来越少;更为全面的发展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不仅有同楼近邻,而且还有同社区近居的形式,全面构建新形式的住宅养老环境。1)社会养老设施基本类型针对老年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建议社会集中养老的设施可以有如下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老年公寓,是指为适应老年人特殊需求而设计和建造的公寓式住宅。二是为社会孤老提供必要的福利设施的养老机构。一般来说,老年公寓可分为普通型、服务型和护理型三种老年公寓。普通型老年公寓与普通公寓或住宅基本相同,居住对象是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各居住单元内都设有厨房设备。这类老年公寓在总体布局上应注意靠近社区中心,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服务设施、社交场地、医疗设施及交通设施;服务型老年公寓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一般不包括医疗和护理,住宅内有方便、安全的社交娱乐场所以及包括餐厅等各种设施,老年人住在这里,既可以得到一定的照顾,又可以过独立的生活;护理型老年公寓是为生理上有缺陷,活动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和护理方面的全面照顾。其中,服务型老年公寓和护理型老年公寓,特别是后者应是近期建设的重点。而为社会孤老提供必要的福利设施的养老机构,主要包括为以健康孤寡老人为主的集体生活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以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这些应是社会养老近期的重中之重,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迫切的需求上。换言之,应优先发展耗资较少、服务对象广泛的托老所,和社会最急需的、能收容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的护理院。并在满足急需的集本上逐步完善老年公寓这类设施,形成健全的社会养老设施体系,使社会养老设施成为家庭养老环境可靠的补充和依托。94 1)在宅养老的社会服务不论是在建设在宅养老还是在社会养老居住住宅时,在建设对应住宅类型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老人健康程度的不同和需求的不同,为其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的方式,以解决符合老人需求各类服务。对健康老人,提供交通和伴陪、老年食堂、法律服务,帮助寻找和提供就业机会等;对居家的体弱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响应系统等服务;对有些特殊情况的老人,提供保护及咨询服务、进行日托中心照料等。这些社会服务将会为老人安全和健康地独立在家居住提供尽可能的需求的帮助和相应的保证。2)老年居住设施开发的特别措施这主要是指在宅养老模式所对应的两代居和网络式共居住宅,以及社会养老模式所对应的老年公寓。因为养老院、敬老院、护理院以及临终关怀医院等,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特别优惠措施,而对于老年公寓、两代居以及网络式共居住宅,作为新型的老年居住设施,还没有得到相关的特别措施。这些政策不仅仅限于相关税收的减免等优惠措施,还应该包括一些制度性的改变。比如说产权年限的改变。在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乐龄人士,因为60岁才更应该享受快乐生活,所以,新加坡的老年住宅也就有了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乐龄公寓”。据了解,新加坡乐龄公寓的产权一般是30年,之后可延长10年,但不可以转售,只能卖回给建屋局。乐龄公寓的申请者必须是55岁或以上的组屋屋主,必须是新加坡人,夫妇可以一起申请购买,单身人士、离婚者或丧偶组屋屋主也可以申请。还有,住宅按揭制度的创新。在美国,老年夫妇退休后从开发商或经纪人手中买下一套银色住宅,随即与某机构签订一份合同,该机构评估住宅价值和测算人均寿命,每月支付老夫妇一定的生活费,直到其故世,该住宅即归机构所有。这种俗称“反按揭”94 的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份人寿保险,当事人三方都受益。开发商从销售中得到利润,机构从资产和寿险管理的精算中获利,而老人在此项交易中获得了最宝贵的安全感,每月的生活费能大大提高持续的支付力。1)结论综上所述,目前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在宅养老为主、异地养老模式为辅,多种养老模式混合的形式。从长远发展来看,社会养老模式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在宅养老模式的地位并不会得到弱化。在这种模式下,就必然要求在重点建设在宅养老居住设施和急需的社会养老居住设施的同时,还要提供为养老服务模式配套的社会服务以及相关房屋开发制度的特殊措施。94 养老社区研究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1.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老年人的特有活动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其对居住环境必然有着特殊的要求,如一般儿童活动的地方,也是老人经常去的地方。有的老人喜欢看儿童活动而不愿自己孤零零的坐在角落里,这就是人看人的理论,处于同一空间,能产生许多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会。换言之,老年人活动喜欢“扎堆儿”,喜欢热闹,喜欢看到人来人往的景象,也喜欢自己的活动被人关注。有许多居住区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自发地聚集在一处谈天闲聊;也有许多老人端坐在街头打发时光;在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街头角落,也往往聚集大量的老年人,在适当的时间中伴随着相当规模的活动。这些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对于具体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概括来讲,老年人年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因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老年人退出职业生活后,生活时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工作时间大大缩短,而余暇时间显著延长,随着余暇时间的增长,就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消费,以满足老年人充实生活意义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为了合理消费余暇时间,就必须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例如,为了满足老年人从事兴趣爱好的需要,就要在居室或社区中有可以进行此类活动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就要在住宅附近有进行锻炼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需求,就要在居住区附近有文化娱乐的设施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因生活时间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2)因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94 老年人退出职业生活后,不仅生活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生活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以家庭为生活的主要空间的活动空间范围的缩小。因而只有为老年人提供足够数量和较好质量的住房,才能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舒适安乐。同时,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老年人也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对于满足他们的生活基本需求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他们保持活力、充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具有重大意义。1)因老年人个人生理和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生理上,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要求给与更多的体贴和关怀,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对台阶、勾栏、楼梯、蹲便器等设施感到不便,穿越马路也会紧张慌乱;心理上,有因为子女相继成家和分居后的失落感和被遗弃感,有怕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形成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还有自身肌体衰老产生的抑郁感和焦虑感。这些消极心理又反过来影响肌体的健康,形成恶性互动。为了适应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老人需要亲人、朋友、同事和邻居的广泛联系、交往、慰籍和帮助,解决心理的特殊要求。而生理上特殊需求的满足,则表现为在住房方面要求安全舒适,既方便独立活动,又能在需要时得到子女的即时照顾,在社区环境方面,要求各种设施齐全完备,既有利于保持活力,又能在需要时及时获得各种必要的社会服务。根据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及其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社区规划,住宅建设在总体上应该创造一个能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居住环境,并从决策、规划设计和建设上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1.在宅养老住宅体系特有的户型设计1)两代居的设计两代居住宅的内部空间组成一般包括主体户和同居户两个对立的部分,两户各自可有完整的成套使用空间,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主体户必须是完整的且有两个以上居住空间的居住单元,同居户则可有部分辅助空间与主体户合用。根据主体户与同居户两部分各自独立性的大小和空间关系,形式有如下四种基本类型:94 n完全同居型基本象多室户内设置带有独用卫生间的老人居室,合用扩大厨房和起居室,实质上是一般多是大户型的改进。n半同居户型主体户和同居户同设一个总户门,两户共用一个起居空间,合用厨房,分设卫生间。大家庭生活通过共同的起居空间和协调的经济生活来实现。各户居室空间相对独立,分户内联系不必通过公共生活空间,因而各自生活独立性大,可避免生活作息时间上的相互干扰,室内空间利用方式也便于各户自主安排。n半邻居户型主体户和同居户同设一个总户门,两户仍共用一个起居室,其余空间各自配套,因此经济生活也基本独立,只是在节假日可共聚会餐,这样两代夫妇均可自由安排生活,减少了经济生活的矛盾。两户室内空间组成规模和形式也可各自选择确定。与半同居形式相比,两户独立性都相应增强,具有东方传统家庭生活的特点,关起户门是一家,打开户门称两家。如起居室也分设,那么可设一个共同使用的门厅,两户各设分户门已门厅空间相互联系。n完全邻居型两户各设有独立门户,各户内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空间各自配套使用,两户间仅以起居空间邻接相通或分隔融通,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两套不同户型的住宅单元相邻接,比同户门的半邻居型住户各自具有更大的独立性。1)网络式家庭共居形式老年人生活质量层次的提高,希望居住环境能满足他们在“第二个人生”中寻求以往未来实现的愿望。特别是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大部分老年人中,对晚年生活仍充满着自我实现的新期望。因而常在“图清静”和“怕矛盾”的思想支配下,选择“分住靠近”94 的方式作为理想的家庭居住模式。目前,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迅速发展,主干家庭解体后,老年家庭与子女家庭都自然的趋向于这种选择。大家庭解体后,老少两代家庭仍想保持这种“藕断丝连”的相互照顾和依存关系的愿望,反映了当代城市老年家庭新的家庭观。完全依靠家庭和子女照料的养老方式一项需要部分依靠社会服务照料的方式转变,这是当今居住社区建设中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因素。社区应有相应的空间环境来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对这种居住模式的选择。按亲子两代家庭在空间距离上的远近,有如下四种形式组成的网络式家庭关系:n同楼层近邻两代家庭同居一层,居住单元需经公共走廊,取得横向联系。亲子之间日常生活也很便于相互照应,这种关系可通过住宅楼单元组合的户型调配来实现。n同楼分层近居老年住户尽量利用底层单元,与子女家庭可以垂直交通联系。这种方式既方便老人参加户外活动和参与社会生活,又方便子女顺便探视和照应老人的生活。由于底层单元与楼层单元不同,在设计时可采用便于空间灵活分隔的结构形式。n同街坊分楼共居经常两户同处一个院落空间,使用一个居民服务点,日常居住活动随时可遇,余暇便于互访互助。生活独立性强,感情依存关系密切。不同居住单元组成的住宅楼间较易形成这种户间共居关系。n同社区分街坊共居94 这种关系虽然空间距离稍远,但仍无需通过城市公共交通进行间断性互访,有利于保持亲子间长久的亲密情感,对低龄健康的老年家庭仍是一种理想的安排。1.老年住宅室外居住环境的设计老年人室外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满足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为此,需要对空间环境作特殊的组织和处理:1)无障碍性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之间有了较大的距离,使老年人与环境的联系发生了障碍。无障碍环境设计是专门为老年人及残疾人创造的增进性环境。可用以弥补老年人感知功能的减退的环境设计措施有:建立明确的视觉中心,放大字体、增强色彩对比度、运用熟悉的符号,提供能面对面交谈的家具措施、扶手设计、坡道设计等,通过这些特殊的处理使环境得到弥补和强化,从而使老年人的行动无障碍。2)易识别性在较大的居住区内,单调而重复的住宅建筑形体,标识性的缺乏往往给老年人判别方位带来了较大困难,给他们户外活动行为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老年人活动场地标识性的创造可通过空间的层次和个性来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并利用熟悉的道路形式等方法提高识别性。各种细部的处理,如材料、质感、色彩和形式的变化,也可以突出空间的特征和个性。竖立标志物是另一加强景观环境可识别性的辅助手段。标志物有多种处理的手法,如以适当的高度起到导向作用,或运用对比协调的手法,将不同于周围环境的形象突出出来,引人注目。还可以运用符合的原理,以独特的标志作为母体而重复使用,加深老年人的印象。此外,装饰性的小品如运用得当,独具匠心,亦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外部活动空间的可识别性。94 1)易控制性和易选择性在居住区中,老年人对小空间有着特殊意义的偏好,一些大而非限定的空间使用率较低,老年人进入此类空间后易失去空间自我感和控制感。同时,从生理的角度看,他们也更喜欢较小的,有围合感的社交空间。这些小空间的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小群体交往的需要。这些小空间并不完全隔离,应具有相互联系和通透性,在这些小空间内活动,保持着相对独立,老人有较强的安全感,同时又能吸引到其他老年人的参与。2)易达性老年人活动场所如没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在室内外空间之间和不同的室外空间之间应有较舒适方便的连接,以保证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时需要付出的生理的心理的努力能够得以实现。室外空间的可被观察性是其被使用的的一个“诱导素”,视觉上的接近和可达性,为身体的到达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增强空间的使用率。所以,室外空间宜有通达的视线联系,以便老年人在室内能饱赏室外胜景,从而促使他们走向户外,参与其间。空间的过渡带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环境的改变。过渡带本身往往起着导向作用,通过色彩的变化或改变路面铺装方式,改变路面形式等手法暗示前方将达到另一区域,这种暗示有助于老年人积极地迎接挑战。如果到达目的地的距离较远,行进路线长,则需要在中途设置休息椅或休息区,以提高老人达到目的地的可能性。道路线型的选择是引导老人进入活动区的重要因素。3)易交往性94 从老年人个体角度分析,其居住环境中存在三个层次的人际交往,即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邻里交往、老年人与外界的交往。户外活动场所是老年人与外界交往的主要场所,其位置宜选择在老年人易于相聚的地方,例如居住区步行道的交叉口、单元入口处,使老年人与其他居民有较高的见面机会。此外,邮局、菜场、商业、老年公寓、文化中心等活动源附近的位置也是理想的交往场所。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U形和L形平面的凹形空间及住宅群体围合的内向型空间,能促使老人亲密的交往,这类社交空间就像一个温暖的口袋一样,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舒适惬意的空间。1.老年人内部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老年人对居住内部环境的特殊需求主要为:安全性、方便性、私密性、独立性、环境刺激性和舒适性。1)安全性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现象,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相应降低,因此他们需要较大程度的安全感。老年住宅必须考虑老年人对于安全防范的要求,从平面布置、房屋结构到设施配套以及技术设备等都要加以细致的考虑,进行合理的设计,为老人创造更为安全、舒适和易于使用的室内居住空间。2)方便性使用方便是老年住宅功能要求的核心之一。考虑老年住宅的方便性应从老人的行为模式和人体功效学为出发点,凡是老人生活中所需要的我们都应有所考虑,尽量使老人们的生活感到得心应手,而不是力不从心。3)私密性“家”是老人个人生活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私密的同义词,如果在家里私密性都得不到保证,势必会引起老人的心理压抑,损害身心健康或引起与他人的矛盾。因此,老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要为保证和满足老人对私密性的要求作出直接体现:家庭内部空间应完全和公共空间分离,家庭外部空间应和公共空间保持一种从里面能够看见外部,从外部却看不见内部的微妙关系。家庭内部空间的私密性应纠正以往只重视盥洗室和主卧室的私密性,而忽略了老人卧室私密性的设计思想。老年人卧室的使用率要比其他人要高得多,卧室不仅是老人休息的场所,还是具有诸如社交、吃饭的功能其他功能的场所。因而,老人不仅需要一间单独的卧室,而且卧室还要考虑空间、光线、景观和可进入性。老年人随着功能的衰退,对外界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差,因此卧室还要考虑隐蔽和安静。94 1)独立性老年人的独立性意味着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毕竟或多或少的会受到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过分的独立要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和体力,甚至产生危险,因此,老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要为老人的独立性提供可依托的物质条件,创造一个实现独立与依赖之间平衡的环境。2)环境刺激性在室内居住环境中,除考虑老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之外,还可以通过居住环境的刺激性,来达到延缓其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的目的。在老人居室中,可以通过不断更新色彩、陈设和综合环境效果,使老人感到生活有生气。老年人的生活趋向沉静,但在居住空间上不宜“迁就”,而应创造出给老人注入活力的环境,调动和诱发其生机,促使老人在生活上、心理上充满信心。环境的更新会促使老人心理“返老还童”,从而增强抗老化的能力。3)舒适性舒适性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随着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就目前来说,只要上述各项要求都能得到实现,就基本满足了舒适性的要求。2.成功案例简析1)北京太阳城北京太阳城地处京城北部的小汤山疗养区,是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0年开发的。这个项目提出了“福利型事业,经济性运作”的理念,要求员工以“孝道、仁德、诚信”为宗旨对待业主,力求在实现项目整体运作市场化的同时,给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提供一个温馨的老年社区。94 北京太阳城的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一个规模较大、密度较低的项目。但是,与美国的老年人住宅相比,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北京太阳城并没有体现出太多老年人住宅的特征,从两三层的别墅到八九层的小高层住宅,项目涵盖了多种建筑形式。为了体现老年社区的特殊性,北京太阳城社区整体采用了无障碍设计,如浴室、楼梯均设置双扶手,主卧室及浴室都配有与社区医疗中心相连的紧急呼叫系统,楼宇中也设有可平展担架的医护电梯等等。另外,在项目配套方面,为了给老人们提供较多的社区服务,项目设置了较大比例的公建,包括健身中心、医疗中心、购物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以及家政服务中心,公建的总建筑规模达到了7万平方米。而且,除了这些硬件上的服务设施,北京太阳城还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服务。例如,项目开发公司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创办北京太阳城医院,每年对老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和北京999紧急救护中心合作建立999北京太阳城急救站,对老年人在社区内的紧急救助;在社区内设置可以免费乘坐的电瓶车;另有四趟往返城区与市区的免费巴士等等。另外,北京太阳城的开发商还在金融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为满足一些购房款不足的老人的入住愿望,项目推出了“弃旧换新”的服务方式。这项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有在北京太阳城购房意向的老年人,可先向开发商交纳保证金后将现有的旧房交给一家房地产交易市场进行价格评估,再由该交易市场审核旧房手续、初估价格并由业主确认价格。此时,购房人便可与该市场签订《房屋委托代理协议》,同时,再与北京太阳城签订新房的购房合同。手续齐全后,该交易市场便将此旧房挂牌上市交易,如未售出此房,该交易市场将此房收购,并将旧房房款交付太阳城,用以冲抵客户购买新房的房款。这种购房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老年人为购新房而带来的付款压力,实现让老人轻松乔迁的目标。作为北京较早尝试开发的老年人住宅项目,北京太阳城的开发商对老人的日常生活特点有了一定的研究,也设计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产品。而且,模仿美国的开发模式,开发商还寻求了金融等相关行业的支持。94 但是,就老年人住宅项目而言,北京太阳城仍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方面。实际上,老人们更愿意与年轻人和孩子们交流,这种居住人群完全同质化的纯粹的“老年人社区”并不能带给老年人家庭生活的乐趣和心灵的健康。1)东方太阳城由中国希格玛有限公司开发的东方太阳城,位于北京顺义的潮白河畔,距离北京市区大约40分钟车程。它以“全新退休生活的领跑者”为宣传语,模仿美国老年社区“太阳城”的开发模式,旨在为北京的退休老人建设一个东方的“太阳城”。东方太阳城项目整体占地5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建筑形态包括联排别墅、独栋别墅和68到200多平米的点式、板式、外廊式公寓。整个居住区分三期建设,于2002年5月正式开工。一期已建成9万平方米,并已几乎售罄,已经入住;二期分A、B、C区,约29万平米,也已于2004年底交付使用;三期规划拟建30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太阳城对项目的环境塑造给予了特别的重视,项目整体绿化率达80%。与北京太阳城类似,东方太阳城在建筑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整体采用了无障碍设计,如地面平坦,无高差,通道不设门槛;户内外门的宽度均为1米,方便轮椅通过;地面做防滑处理;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位置适当降低,便于老人使用等等。另外,由于老人视觉功能下降,项目便提高房间、走廊的照明度,部分区域设置长明灯;由于老人的听力降低,便提高报警声响;还加大了各种提示标志的字体,以利老人辨识。另外,在房间内设置了报警系统,使老人可以随时求助。在项目配套方面,东方太阳城设计了近5万平方米的公建规模,包括商业文化中心、康体医疗中心、度假酒店和度假公寓四大板块。同时,利用这些设施,项目开设了老年大学、家庭病房等社区服务,并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跟踪档案”。另外,在客户群的定位上,东方太阳城以“退休社区”作为项目整体定位,而且,类似于美国的老年社区模式,这里的居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不能超过30天。但同时,项目已经考虑到让让子女与父母共同购买,只是父母先行入住而已,子女有空去看望父母同时又可以度假,保持一种“太黏又不太黏”的距离。94 从这个角度看,近两年开发的东方太阳城比早些时间开发的北京太阳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北京太阳城仍然是一个完全由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开发商努力从物业、从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来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问题;而东方太阳城已经开始考虑到让子女与父母共同购买。也就是说,东方太阳城已经意识到了了东方人与国外老年人在精神需求上的不同,他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不同,即使有能力独自居住,也仍然渴望能尽量多的和儿女生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家庭的天伦之乐远远比舒适的独自生活更重要。因此,东方太阳城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在宅养老”的居住模式,也形成了“父母的第一居所,儿女的第二居所”的雏形。1)海南蓝色老人行宫到陌生的“宜居城市”住上几个月,或者直接在外地购买一处房产随时入住,国内一大批富裕老人正在引领养老新时尚。为这些时尚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产业方兴未艾,以热带滨海气候闻名的海南岛尤其具有吸引力。由8座两层的二手别墅改造成的“蓝色老人行宫”养老社区位于海口市海甸岛,100多位来自江苏、浙江等地的老人在这里共同度过了2006年春节。据了解,今年冬天共有200位老人入住,居住时间平均在两个月左右,其他季节也可以保证稳定在100人左右,每人每月根据条件不同交纳450元~1000元不等的住宿费,另外交纳300元餐费,社区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组织活动以及其他服务。2003年成立以来,光回头客就可以保证客源,旺季时客房都会告急。由银湾国际太阳谷有限公司开发的“海口阳光城养老社区”打出的同样是“养老牌”——将养老与房地产结合,并成为海南房地产业的“一支独秀”。一期工程42栋别墅竣工,2005年10月开盘以来已经售出三分之一多,业主多是教授、科研人员等高级知识分子。据介绍,“阳光城”是海南第一个功能最齐全的高档养老社区,在国内也为数不多,虽然是每平方米8500元的“尊贵”价格,仍令国内及世界其他地区很多高端老年人群向往,不愁买家。94 数据显示,海南经济将因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受益,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来会出现大片大片的退休村。正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因养老产业迅速壮大而飞速发展,它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在美国北部退休的人们,带来了财富和技术,使佛罗里达得到改造,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中国老年学会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长到1.6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2%,2040年前后将达到4亿人。老龄社会的到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了养老产业的发展,海南房地产在全国范围的低价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成就了“阳光城”这类将养老与房地产结合的项目。购买“阳光城”社区那样的专业养老房产对多数人显得太奢侈,目前,海南岛内更多的外地老人则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购置了养老房:在自己认可的楼盘内购房养老,而不是限制在养老社区。三亚的丹州小区被东北老人购买的房产多达上百套,海口几乎所有的成熟楼盘或多或少均有外地老人购房。1)上海孝贤坊目前,绿地21城尊老社区的“孝贤坊”即将公开亮相。作为绿地集团现阶段开发的重点,它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养老型住宅的要求:对环境和空气质量方面的要求为首,其次为配套设施完善(医院、银行、学校等)、交通便捷、文化娱乐生活丰富、物业服务完善、安全紧急救助完备等,力图为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老年人提供舒适的老年住宅以及完善、周到的配套设施与服务。绿地21城·孝贤坊规划占地50~100万平方米,预计入住5000~10000户老人。已经建好的区域建筑面积为6.9万平方米,主要为联排别墅;正在建设的区域以联排别墅和公寓为主,建筑面积为4.6万平方米;将要建造的区域以公寓和花园洋房为主,建筑面积为14.6万平方米。94 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特殊需求,孝贤坊配置了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上海知名医院合办的300~500床位的医院特设了老年病科以及老年病专家门诊。孝贤坊食堂将聘请营养师配制食谱,提供适合老年人食用且营养均衡的菜肴。老年文化中心、老年休闲娱乐中心与老年运动中心为老年朋友提供了相互交流、娱乐以及运动的场所。老年文化中心的课程包括茶艺课、书法课、美术课、音乐课等文化课程;拥有小型舞台的戏曲中心会有评书、京戏、越剧等演出活动;老年运动中心有门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运动场地,这些都将丰富老年朋友的娱乐项目,为老年朋友的生活增光添彩。中心湖泊还设有垂钓台、百鸟园、养生步道以及活动广场。绿地21城·孝贤坊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布置了智能化设施。社区有电子道路引导系统(社区内均有无障碍通道);老年活动场所以及住宅的每一个房间都有紧急救助按钮;指纹门禁、智能家具保障了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绿地21城·孝贤坊以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理想场所为目标,力求打造集养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年生态社区,针对老年人特有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医疗护理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建设特色社区文化,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个忠孝两全的解决方案,满足三代人的幸福生活”,绿地21城“孝贤坊”将成为绿地集团专为长三角老年人规划的养身乐土。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