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7.50 KB
  • 2022-04-22 11:29:57 发布

花生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某花生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述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和范围1.3 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 市场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3.1 市场需求分析预测3.2 建设规模第四章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4.1 建设地址4.2 建设条件4.3 推荐厂址方案第五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择5.1工艺技术方案5.2设备选择5.3主要原材料需用量及供应第六章 总图布置与公用工程6.1 总图布置6.2 建筑工程6.3 公用工程第七章 环境保护7.1设计依据7.2建设地点环境现状7.3项目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7.4污染物综合利用及治理方案7.5 环境影响评价第八章 职业安全卫生8.1 设计依据8.2 建筑物安全卫生8.3 职业危害性因素以及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第九章 节能9.1 用能标准及节能规范9.2能耗指标及分析9.3节能措施9.4节能效果分析9.5节水措施第十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10.1 企业组织10.2 劳动定员10.3人员培训10.4职工来源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招投标方案11.1 项目实施计划安排11.2 项目工程招投标方案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13.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3.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3.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3.4财务分析13.5不确定性分析13.6财务评价结论13.7风险分析 相关附表: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附表2:原辅材料、燃料动力消耗表附表3: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4: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附表5:销售税金及附加表附表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7:损益和利润分配表附表8: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附表9:财务敏感性分析成果表          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某花生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1.1.2 项目呈报单位   某市某县发改委1.1.3项目提出的理由继全球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之后,食用油安全又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战略的新课题。目前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不仅表现在原材料供应环节上种植面积的急剧减少,更存在于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国际巨头的垄断、油脂自给率低以及食用油仓储能力严重不足、高达60%以上的进口依存度。除此之外,国际市场上“粮油转能源”这一大趋势所带来的长远威胁,以及西方转基因大豆与西方食用油浸出工艺对中国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潜在隐患,都在发出警示信号。在2008年3月份的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专门指出,“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基本生活必须品和其他食品生产”。并提出“国际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必须充分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各种准备,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首次锁定食用植物油。2010年3月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供应,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根本出路在于立足国内油料作物多元化种植,重点扶持并培育高产量、高产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种,扶持国内龙头生产企业,打破或抑制国际巨头垄断格局,改变油料品种种植与国际巨头行业垄断双重结构性失衡。在我国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是大豆的4倍或油菜的2倍)、种植效益最高(是大豆或油菜的2倍以上)、国际竞争力最强,所以发展花生生产对于利用有限的耕地来高效提升油脂供给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抵御国外油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均有积极作用。现在,如果能够将花生等油料作物纳入粮食安全体系中考虑和安排,对花生产业给予政策扶持,那么通过提高食用油料中的花生种植比重,提高花生油的加工产能,优化现有的食用油结构,可以极大地保障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因此,针对国家加强食用油安全建设的大环境和近期国家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某市某县发改委提出了本项目的招商引资建筑。项目的建设符合《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重点推进油料品种多元化,实施高效、低耗、绿色生产,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和深度开发,新增花生油100万吨、菜籽油100万吨、棉籽油50万吨、特色油脂100万吨产能”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和范围1、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①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市场前景、建设规模及建厂条件进行分析论证。②对项目产品进行产品方案和产品技术水平分析论证,确定了先进合理的工艺方案和设备选型。③初步确定了建设项目的建筑结构形式、给排水、电气自控的方案和节能措施。④对项目的实施条件、厂址、原料供应、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等进行分析说明。⑤对项目的总投资、成本进行估算,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对成本、效益和投资回收情况的分析进行财务经济评价。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呈报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及现行有关技术经济规范。 1.3 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1.3.1推荐方案⑴市场预测目前,我国花生油年消费量为220~230万吨,实际市场需求量为280万吨左右,缺口约50万吨。近年来。国内外营养界专家对食用油营养研究的新发现,让人们对食用油品质的认识重新定位。营养学家们发现:食用植物油中的油酸可降低皿液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却不降低有益胆固醇,称为“安全脂肪酸”。油酸的含量多少,成为评定食用油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而在中国大宗食用油中,花生油中油酸含量最高。花生油主产在中国,是中国百姓理想的食用油。国内专家预言,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花生油的群体日益壮大,不久的将来,花生油将成为“东方第一油”,与被誉为西方第一油”的橄榄油形成东西抗衡”的局面。基于国内花生油固定消费人群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预计到2012年全国花生油市场需求量至少将达到330万吨,若考虑到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花生油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012年全国花生油的市场需求量可达到360万吨以上。⑵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完成后,达到年深加工8万吨花生,年产4.3万吨花生油的生产规模;产品方案:主产品:①花生油           4万吨/年,包装:5L/桶;副产品:①混合油           3000吨/年,包装:1L/桶;②花生粕           3.57万吨/年,包装:50Kg/袋;③磷脂             900吨/年,包装:50Kg/桶;④皂角             400吨/年,包装:50Kg/桶。⑶ 厂(场)址选择项目拟建地点位于某市某县小店镇小店村(洛南高速某县出入口一公里处路北)。⑷ 技术方案、设备选择和工程方案①采用花生油纯物理压榨工艺技术,通过蒸炒、压榨等工艺,使花生米95%以上的油脂被榨出,生产技术成熟先进,工艺简单易操作。②国内植物油生产设备成熟可靠,本项目优先选择国内先进、可靠的生产设备,尽可能选用节能、自动化程度高的成套设备。部分关键检测设备拟从国外进口。③主要工程方案:建设压榨车间、滤油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保质车间、饼粕车间、包装车间、吹塑车间、花生油储藏库以及污水处理等配套公用工程。⑸ 主要原辅材料、燃料供应方案本项目原料供应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即企业通过预先与农户签定要约一定条件的保护价收购协议来固定花生供应基地,由企业向农户提供基础投入资金、种子、化肥、种植指导服务等,通过指导农民种植,实现标准化栽培,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严格控制花生的无公害种植。本项目新增生产用汽为9t/h(平均),全年用汽量4.17万t,由厂区锅炉房供给;新增装机容量为2336.42kW,全年耗电563.77×104 kWh,由当地供电部门供给;新增用水24.01m3/h(不含消防),全年耗水11.5万吨,由厂区自备井供给。⑹ 节能节水、劳动安全、工业卫生与消防本项目采用油渣直榨工艺,比传统花生油压榨工艺减少电、汽消耗量5.0%;10t/h蒸汽锅炉采用锅炉自动控制系统(DCS),使锅炉处于最佳运行工况,节能率可达8%,年节标准煤465tce/a;新增系统节电装置,消除内部电网的谐波及涌流,节电率5%。过滤降温冷却采用循环冷却水,蒸汽冷凝水全部收集回收至锅炉房。压榨后的油渣需用溶剂提取剩余油脂,6#溶剂油易燃,具有刺激性,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备好专业防护器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较高的设备设计符合相应规范要求的便于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的扶梯、平台和维栏等,设备吊装孔设置盖板。对机械转动装置的运转部分,在人员可能靠近的部位设计可靠的防护措施。厂区消防系统采取独立的供水系统,厂区消防水管网采取低压环状管网,管网压力为0.4MPa,由消防水泵从消防池取水,并为消防管网提供消防水压,厂区内设置了室外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每个建筑物均处于消火栓防护范围内。⑺ 环境影响与综合利用评价本项目污水产生量278.4t/d,污水采用“物化+厌氧+好氧”三级处理工艺达到《X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X省地方标准DB37/599-2006)一般保护区标准后排放。对噪声大的设备均分别装设消音和防振设施,减少噪声对其它生产部位的干扰。锅炉炉渣协议外运用作建筑材料,锅炉排放的烟尘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⑻ 实施进度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12个月,二期建设6个月。⑼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资金筹措①本项目总投资为1600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5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1.1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5.54%;预备费用4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建设期利息0万元,占总投资的0%;流动资金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②项目所需资金16000.00万元,资金拟全部由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解决。1.3.2 研究结论该项目针对目前国内食用油现状,增加花生油产量,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成为保障居民食用油安全的重要企业;通过增加相应检测设备来提高花生油的质量安全程度,积极引导食用油消费,改变居民传统膳食结构;带动花生无公害种植基地100万亩,年产花生30万吨,实现农业收入20亿元,基地花生米采取保护价收购比市场价每斤高5分钱,可带动20多万户农民增收3000万元,花生种植与传统小麦种植相比可增加农业收入80000万元,对推动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明显。该项目产品方案合理,建设规模经济,工艺技术先进。经考察论证分析,项目切实可行。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4-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单位数量备注 1生产规模    花生油产能万吨5 2产品方案   2.1花生油吨40000 2.2混合油 3000 2.3花生粕 36000 2.4磷脂 900 2.5皂角 400 3项目投入总资金万元16000.00 3.1建设投资万元9000 建设期利息万元0 3.1流动资金万元4000 4工作制度 三班四班三运转4.1年工作日d200 4.2日工作时h24 5新增定员人500 6建筑面积m240000 7新增原材物料、动力用量   7.1花生吨80000 7.2其他辅料KG2000000 7.3包装桶吨16000.00000 7.4原煤吨6000 7.5水万吨12 7.6电万度600 8年运输量t/a170000 其中:运入量87000运出量800009年总成本(100%负荷)万元73000  10年销售收入万元80000正常年11销售税金万元2800.00 12利润总额万元3300 13利税总额万元6100 14动态投资回收期(Pt):税前年4.00 15税后年5.00 16投资利润率%28% 19投资利税率%50.00% 21.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35% 税后27%22以生产能力表示的盈亏平衡点%63%  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2.1.1我国面临的食用油安全问题1.中国食用油内在需求与对外依存度呈高危态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所需的三大营养素,植物油富含高脂肪和多种营养素,占人体所需营养比例的1/3以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呈下降态势,从1978年的195.5公斤降为2006年163.6公斤;而同期的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则从1.6公斤上升到16.5公斤,并仍呈增长态势。与食用植物油上升需求相反,中国食用植物油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生产自给率越来越低,60%以上依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食用原油,2007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耗2300万吨,总供给2380万吨,其中直接进口食用油800万吨以上,大豆进口3000万吨以上。2008年中国进口了816万吨食用油,比上年减少2.6%,但是油用大豆进口年比增长了22%,达到了3744万吨。2008年中国还进口了130万吨油菜籽,用于菜籽油生产加工。由于需求提高,中国将面临着维持食用油供需平衡的压力。2009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耗2400万吨,食用油供应缺口达到了1300万吨。中国食用油自给率早已超出国际安全警界线,已无战略安全可言,并战略储备极低。2.我国油料作物品种及其种植结构性失衡是我国食用油战略安全根本隐患 世界三大植物油品种——棕榈油、大豆、菜籽已占我国食用油75%以上市场份额,其中:棕榈油100%进口,大豆及其大豆油2/3以上进口,菜籽虽全部自给,年产仅1500万吨油料约生产230万吨食用油,其他25%为花生、葵花和芝麻、棉籽等油种。目前,棕榈油已广泛用于中国食品加工;中国传统油料作物大豆在西方巨头转基因大豆冲击下节节败退不断萎缩,从1995年以前净出口国,到2000年成为最大进口国。2008年我国国产大豆产量仅为1400万吨,同比下降12.32%,2008年大豆产量恢复到1650万吨;近年花生种植和花生油产量略有增长,年产1500万吨原料约生产300万吨食用油;菜籽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但市场波动很大,总量不高并近年一直徘徊不前。因此,近几年中国食用油进口依存度仍将进一步加大。大豆危机与中国食用油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中国油料作物品种及其种植结构性失衡所引起的,是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根本隐患。3.粮油转能源的趋势是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长远威胁欧美工业发达国家早已立法加大生物能源的开发,棕榈、大豆、玉米等高油料品种是首选对象,此为世界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其发展势头很难扭转。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价格高位运行与更多粮食转能源是大趋势,这对过度依存国际市场的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是长远威胁。4、西方转基因大豆是中国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潜在隐患国外转基因大豆具有高产值、高出油率的特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为17%,而国外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为22%。国外转基因大豆低生产成本是国产大豆不断萎缩的重要原因。目前,有关部门仅在标识中要求注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以此提供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事实上,很多中国消费者对此专业提示并不知情,而受价格因素影响又难以有实质性选择。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食用油结构性失衡导致供不应求,政府更难从健康角度积极宣传倡导。可以预见,国外转基因原料对中国人体和环保的危害将是潜在并长期的。2.1.2中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战略分析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重中之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其中有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专文着力农业发展,尤其近五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连续五年粮食增产,粮食总产达到10570亿斤,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已基本实现国家粮食的战略安全。但在对粮食的定义与认识上,我国目前仍存在很大误区。首先,应改变对粮食与油料作物认识与政策的偏差。粮食一般被认为是稻谷、小麦和玉米,我国国家统计局粮食的定义还包括豆类和薯类。世界上关于粮食(food)的定义更为广泛,包括一切能够提供营养的可食用物品。我国将大豆归为粮食范围,但对其他油料作物却归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可获得国家诸多政策支持,但对经济作物主要依据市场调节,此为中国油料作物与食用油一直未能象粮食一样稳步发展并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像重视粮食、大豆一样重视 油料作物,特别是重视花生、葵花等高等油料品种。其次,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根本出路在于立足国内油料作物多元化种植,重点扶持并培育高产量、高产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种,扶持国内龙头生产企业,打破或抑制国际巨头垄断格局,改变油料品种种植与国际巨头行业垄断双重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衡是安全的最根本隐患也是最大威胁。中国粮食安全应包括食用植物油的安全,当前粮食需求总体平衡与基本自给,以及食用植物油需求激增与过度依赖进口,不可偏废食用植物油的战略安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2003年65.2%增加到2006年的67.2%,而大豆的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在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并在不与粮食争耕地的情况下,食用植物油的发展方向只能是在选择能有效利用非耕地并选择高产量、高产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种上突破,花生、葵花作物完全符合此选择方向,因此,“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花生产业”,将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2.1.3发展花生产业,保障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1、我国花生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与南美皆为花生原产地,花生俗称“长生果”,有极高营养价值,属可再生固氮豆科作物,耐贫瘠和干旱,对土地和水分等条件要求低,广泛生长于长江以北、黄淮海流域至我国西部新疆,我国花生过去多用于零食和出口,近十年因花生油龙头企业产业化带动,年产量已达1500万吨,与国产大豆、菜籽产量已基本持平,并呈逐年增长态势,花生油已成为中国三大食用油品牌之一,并因非转基因原料和压榨工艺深受消费者欢迎。另外,花生在国际上种植很少,不易受国际价格市场波动。2、花生亩产量最高在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亩产250公斤,葵花亩产200公斤,菜籽亩产150公斤,大豆亩产120公斤。适应大豆种植的土地大多也适应种植花生,如种花生可减少一半以上大豆进口。3、花生出油率高在我国油料作物中,葵花出油率在51%-54%,花生出油率在45%左右,菜籽出油率在32%-38%,国产大豆出油率18%左右,国外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花生的出油率仅次于葵花油,是国外大豆的一倍以上。表2.1-1中国主要油料作物亩产量和亩产油量对照表作物品种花生葵花菜籽大豆亩产量(Kg)250200150120出油率(%)45533518亩产油量(Kg)1121055222 从上表可知,我国花生亩产油量是大豆的5倍。4、花生油品质高、用油省、更健康国产花生为非转基因原料,如国内普遍采用的纯物理压榨工艺,实现了科技进步五大创新:生产中避免了化学溶剂对油品的污染、解决了花生和葵花“自然生香和留香”,解决了成品油中酸价超标,保存了食用油中天然营养成分,基本根除了油品中黄曲霉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突破了花生油产业化瓶颈,并提高了花生油的品质,花生油中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等13种微量元素和20多种矿物元素,既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食用油“色香味”的感观要求,也真正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要求。调和油经过“六脱”后透明、稀薄、香味弱、用油量大,而花生油 品质高、用油少,在同等情况下近乎调和油的一半。降低一半用量等于多提供一倍供油。如果我们把大豆品质指数定为1,花生品质指数定为2,按上述亩产值、经济价值换算,我国同样928万公顷的花生种植面积是大豆产油值的5.1倍、经济价值的7.8倍,等于减少了大豆762万公顷种植面积,多产出5.1倍即780万吨食用油,此与我国进口食用原油800万吨基本相当。即使一半用于榨油也可大大缓解我国进口原料和原油的依存度。5、花生种植不与粮食争耕地,支持“三农”和“西部开发”花生是国际公认的半干旱作物,又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种植花生可使我国大量贫瘠耐旱沙化非耕地得到有效使用,并可起到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作用;花生种植效益仅次于棉花,是大豆的5.1倍;花生非浸出压榨工艺不需消耗溶剂油(六号轻汽油)也不产生正已烷。花生主要产地黄淮海直至西部,对提高国土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环保、提高农民收入、支持“三农”和西部开发皆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花生油企业普遍与当地农户合作,在加工车间周边地区建立“公司+农户”形式的花生种植基地,为花生产业化和支持“三农”与西部开发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2.1.4花生油生产企业面临的任务1、发展花生种植基地,加大花生油产能花生亩产高、出油率高、品质好,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发展花生产业,扩大花生油的宣传力度引导消费,提高花生油在食用油当中的比例,减少对豆油的依赖度,减少对大豆原料的进口,有利于改善我国食用油安全。在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特别加强粮食、食用油和肉类的政策支持,并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国家扶持发展花生产业完全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不仅对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对粮食总体需求平衡和提高生猪饲料供应也有积极作用。2、保证花生油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共同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食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花生油企业需加大花生原料基地的建设力度,减少大豆原料进口。食品企业需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检验检测力度,保证食品的包装,储存,运输和卸装等容器和包装袋的整洁和卫生,确保食品健康营养。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国内食用油现状,某市某县发改委,呈报了某花生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增加花生油产量,提高食用油自给率。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油脂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供给人们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之一。目前,世界三大植物油品种: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已占我国食用油75%以上市场份额,其中棕榈油100%依赖进口,大豆及其大豆油2/3以上依赖进口,菜籽虽全部自给,年产仅1500万吨油料,约生产230万吨食用油,严重影响了我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从目前国内、国际油脂环境来看,为了缓解油脂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必须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油脂发展战略,才能解决中国的食用油短缺。围绕这 种新的食用油发展构想,花生作为具有中国传统优势的油料作物,以其亩产量高、出油率高、极耐干旱不与粮食争田、可避免进口大豆等优势,已被纳入国家的扶持范围之内,使其成为解决中国食用油短缺的生力军。2.2.1提高花生油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项目的建设符合《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重点推进油料品种多元化,实施高效、低耗、绿色生产,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和深度开发,新增花生油100万吨、菜籽油100万吨、棉籽油50万吨、特色油脂100万吨产能”食用油消费量28年增长4倍多,60%以上依赖进口,中国食用油内在需求与对外依存度呈高危态势,为此今年的工作报告对油脂工业提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方针,计划立足国内油料作物多元化种植,重点扶持并培育高产量、高产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种,扶持国内龙头生产企业,打破或抑制国际巨头垄断格局,改变油料品种种植与国际巨头行业垄断双重结构性失衡。国家扶持发展花生产业完全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不仅对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对粮食总体需求平衡和提高生猪饲料供应也有积极作用。该项目提出增加花生油产能,促进压榨花生油的稳定增长,提高花生油市场占有率,加强花生油质量安全管理,积极引导食用油消费,改变居民膳食结构中花生油的使用比例,立足国内花生产业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呈高危态势,符合国家发展规划。2.2.2提高食品安检能力符合国家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农产品质检中心、区域性质检中心”的建设力度,保障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三鹿奶粉”事件充分暴露出食品安全一些深层次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微生物超标、添加剂不合格或加入量超标、原料中有害物质残留、营养成份不足就是亟须解决的四大顽疾。为加强花生油质量管理,本项目决定增强检测力量,加大从原料到半成品、成品的检测力度。保证食品绝对安全,让老百姓放心。花生油的安全、营养可提高花生油的市场占有率,减少因进口大豆可能含有转基因产品带来的健康风险。2.2.3 符合食品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十一五”发展的重点是“整合现有食用油加工资源,调整结构和区域布局,稳步发展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棉籽油等食用油”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预计到了2020年中国食用油需求量将从目前的2400万吨增加到3500万吨。中国食用油内在需求对外依存度太高,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是确保中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战略之本,而稳步发展花生产业是缓解大豆进口风险的有力举措。2.2.4 符合油脂工业产业政策2007年0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油脂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开发低芥酸菜籽油、优质豆油、花生油及其他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大型国有粮油加工企 业适当增加商业周转储备”。本项目通过花生种植基地的建设能为农民直接创造收入20亿元,可带动8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公司的发展还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吸纳480名农民到企业务工,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元以上,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运输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在我国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是大豆的4倍或油菜的2倍)、种植效益最高(是大豆或油菜的2倍以上)、国际竞争力最强,所以发展花生生产对于利用有限的耕地来高效提升油脂供给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抵御国外油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均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各项产业政策。·第三章 市场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3.1 市场需求分析预测3.1.1国际市场现状1、世界花生及花生油生产状况目前全球种植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花生种植面积居前l0位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苏丹、塞内加尔、印度尼西亚、美国、缅甸、乍得、刚果;年总产量居前1O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尼日利亚、美国、印度尼西亚、苏丹、缅甸、塞内加尔、阿根廷和越南。发展中国家占全球花生种植面积的96%和总产量的92%,发达国家生产规模较小。2000年以来的全球花生生产情况和花生油产量如表3.1-1。表3.1-1全球花生及花生油生产情况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面积(万公顷)233323012274228523592360222323102318总产(万吨,果)313533783035328333613309324733183410花生油(万吨)453514452503505493477495497榨油比例%51.654.353.254.753.753.252.553.353.3注:资料来源于综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局网站 过去几年,全球花生种植面积维持在2300万hm左右,年总产量3300万t左右。2005年种植面积最高,为2360万hm,2008年总产量最高,达到3410万t。2008年全球花生种植面积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总产量增长8.8%。几年来全球花生油年产量在452万-514万t之间,平均487.7万t,其中2001年花生油产量达到最高,为514万t。近几年,花生总产量中用于榨油的比例在51.6%~54.7%之间,平均为53.3%。2008年全球花生油产量较2000年增长了9.7%。2、世界花生油消费状况根据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局网站(FAS-USDA)2009年5月发布的数据资料,全球花生油的消费近况如表3.1-2。       表3.1-2全球花生油消费情况         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花生油/万t448506462497505496486492494植物油消费总量/万t8901916695361004310795115271214712672130675.035.524.854.954.684.304.003.883.78 花生油所占比例/%注:资料来源于综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局网站 由上表可知,2000~2008年全球花生油年消费量在448万~506万t之间,平均年消费量487.3万t,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其中2001年消费量最大(506万t)。在花生油消费国中,中国和印度消费量最大,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4。近几年来,全球植物油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8901万t上升到2008年的13067万t。由于花生油产量没有明显增长,导致花生油在全球植物油消费中的比例从2001年的5.52%下降到2008年的3.78%,凸现出花生油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花生油价格相对较高,也限制了其在低收入人群中的消费拓展。3、世界花生油进出口贸易状况近几年来,花生产品的国际贸易总量每年都在160万-180万t。在花生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中,中国、美国、阿根廷出口量较大,其次为印度、尼日利亚和越南等。但花生产品的国际贸易以食用为主,花生油的贸易量较少。2000年以来全球花生油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见表3.1-3。由表3.1-3可知,近几年全球花生油年进口量在16万-24万t之间,出口量在l7万~29万t之间,花生油进口国主要是欧盟。因此,全球绝大多数花生油为生产国本地消费,出口比例低。近几年来全球花生油出口贸易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平均为4.4%,而且出口比例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表3.1-3全球花生油贸易情况        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总产量/万t453514452503505493477495497进口/万t212424191716181717出口/万t252919241719181819出口占总产的比例/%5.525.644.204.773.373.853.773.643.82注:资料来源于综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局网站 4、世界主要国家花生油加工业状况全球花生油加工业是随着花生原料生产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花生制油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用于榨油的比例较大,油脂加工业总规模大。中国是世界上花生总产量和花生油总产量最大的国家,花生榨油比例近60%,印度花生总产量和花生油总产量均仅次于中国,榨油比例高于中国,达80%以上。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由于其他植物油供给充足,而且花生产量不大,因此花生基本只作食品加工原料,食品加工剩余物(下脚料或不适合食品加工的次等花生)才用于制油,通过精炼后制成调和油在市场上销售,如美国的花生油年产量仅7万~8万t。从加工业水平上看,发展中国家制油技术和设备普遍落后。3.1.2 国内市场现状表3.1-4我国花生油生产、进出口贸易及消费近况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面积(万亩)72837487738175857118699468566900-单产(kg/亩)198193201174202205214215-总产(万t)144414421482134214341434146714681400花生油(万t)212.8215.9225.1211.2224.3226.8233.3227.5214.3榨油所占比例%52.353.253.955.955.355.956.055.355.3花生油消费(万t)211.6214.9224.2210.0222.2225.6231.5227.1213.9花生油在食用油中的比例%15.714.813.011.010.810.59.98.98.8花生油进口(万t)000.50.70.40.30.20.60.6花生油出口(万t)1.21.01.42.52.51.52.01.01.0注:资料来源于农业部统计数据和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局网站 1、花生生产发展近况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我国花生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到“十五”期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2000年以来花生生产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徘徊不前的过程。在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506万hm的历史最高纪录后,2004~2007年受农业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花生种植面积基本呈连续下降趋势(实际种植面积可能高于统计数)。2000~2007年我国花生年均种植面积480万hm,占全球花生种植面积的近21%,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年种植面积超过6.7万hm的省份有l4个,合计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92%,其中黄淮、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是相对集中的三大主产区尤其以X、X、河北、广东、安徽、四川、广西种植面积较大。2000~2007年的8年间,我国花生单产量总体小幅增长。2000~2007年全国花生平均产量为3000kg/hm,其中2007年达到3225kg/hm的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花生单产量较低主要是由于当年淮河流域夏季洪灾引起的,其余年份基本正常。国内花生单产量较高的省份依次是X、江苏、湖北、X等省。由于国内市场花生价格稳中有升,尤其在2007年花生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花生单位面积收益普遍高于其他油料作物和多数粮食作物,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0~2007年是我国历史上花生总产量最高的时期,除2003年外,其余7年的总产量均在1430万t以上,年均总产量l435万t,其中2002年达到1482万t的历史最高纪录。虽然2004年以来花生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但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430万t以上的水平,其中2006和2007年呈恢复性增长,达到1460万t以上,仅次于2002年的水平。同期我国花生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5%,延续了自1993以来花生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的局面,在全球花生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来,国内花生总产量排前l0位的省份依次是X、河南、河北、安徽、广东、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广西。由于花生的价格不断攀升,2007年全国花生种植业初级产值约870亿元,在国内主要粮棉油作物中跃居第5位,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2、花生油生产近况 近几年我国花生油年产量在210万~235万t之间,年均产量为221.2万t,其中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近几年我国花生总产量中用于榨油的比例在52.3%~56.0%之间,平均54.7%,略高于全球花生榨油比例。在我国,花生除榨油外,留种约占8%,出口贸易占7%,其余约30%为食用和食品加工。与2000年相比,2007年我国花生油产量增长了7.5%,略低于同期世界花生油产量的增长比例。我国既是世界花生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花生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几年平均产量(221.2万t)占全球平均花生油产量(487.7万t)的45.3%。3、花生油进出口贸易情况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花生仁进口2387吨,较2008年的9504吨大幅下降,降幅达75%;2009年我国花生仁出口17.47万吨,较2008年的16.7万吨略有回升,升幅为4.6%。2009年我国花生油进口2.22万吨,较2008年的5896吨大幅增加,增幅达277%;2008年我国花生油出口9795吨,较2007年的1.07万吨略有下降,降幅为2%。4、花生油消费情况2000-2008年我国的花生油消费量为210.0万~231.5万t,实际消费量受生产量的影响处于平稳状态,其中以2006年消费量最大,为231.5万t。几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1352万t上升到2007年的2440万t,消费量增长基本来自进口油料。国内花生油产量没有明显增长,也基本没有花生油的进口,所以使花生油在国内植物油消费中的比例从2001年的15.7%下降到2008年的8.8%,凸现出花生油供给的严重不足。3.1.3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1、我国花生油产量预测花生作为高出油率油料作物,在我国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花生在我国食用油安全中起到的作用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为推动花生生产发展,2009年9月18日国家将花生纳入2020年食用植物油发展规划之中。据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花生良种补贴政策,计划扩大花生高产创建规模。预计在政策扶持下,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将提高,今后几年国内花生种植面积将呈稳步上升趋势,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然情况下,我国花生产量也将稳步上升。预计到2012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将超过7000万亩,单产从目前210公斤/亩增加到230公斤/亩,通过推广高油花生新品种使榨油原料的含油量在现有基础上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单位面积产油量从目前88公斤/亩提高到101公斤/亩。在上述原料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按保持现有花生榨油比例(45%)、通过油脂加工技术的改造和加工效率的提高使饼粕中残油率平均降低一个百分点计算,到2012年全国花生油产量将达到318万吨。2009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2009~2011年将新增100的万吨花生油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将增加近250万吨的花生压榨能力,未来几年国内花生压榨能力将会继续提高。2、我国花生油需求预测目前,我国花生油年消费量为220~230万吨,实际市场需求量为280万吨左右,缺口约50万吨。近年来。国内外营养界专家对食用油营养研究的新发现,让人们对食用油品质的认识重新定位。营养学家们发现:食用植物油中的油酸可降低皿液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却不降低有益胆固醇,称为“安全脂肪酸”。油酸 的含量多少,成为评定食用油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而在中国大宗食用油中,花生油中油酸含量最高。花生油主产在中国,是中国百姓理想的食用油。国内专家预言,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花生油的群体日益壮大,不久的将来,花生油将成为“东方第一油”,与被誉为西方第一油”的橄榄油形成东西抗衡”的局面。基于国内花生油固定消费人群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预计到2012年全国花生油市场需求量至少将达到330万吨,若考虑到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花生油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012年全国花生油的市场需求量可达到360万吨以上。3、我国花生油进出口贸易预测未来几年内,世界花生生产将小幅度增长。总体上花生生产的格局将保持现状,即生产仍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全球花生利用比例将基本保持现状。2015年以前,我国仍将保持一定数量的食用花生出口,但花生油的进出口贸易量将在5万t以内,占国内生产量或消费量的比例很低(2%以内)。随着周边国家(如越南、印度)花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可能适度增加花生的进口用于榨油,进口量将略大于花生油的出口量。因此,花生油的进出口贸易将不会对国内市场供给造成实质性影响。4、主要花生油出口国供给预测国际上花生油的贸易量较小,年交易量在20万t以下,并呈逐年递减趋势,我国不可能从国外大量进口花生油。预计到2012年全球花生油的出口贸易量仍将在20万t以内。现有主要花生油出口国(中国、印度、非洲、阿根廷)的生产能力将基本保持现状或小幅度增长,供给能力的增长将不会超过8%。3.2 建设规模3.2.1推荐建设规模该项目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原料供应状况、公司资金状况、市场需求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完成后,达到年深加工8万吨花生,年产4.3万吨花生油的生产规模;3.2.2推荐产品方案主产品:①花生油           4万吨/年,包装:5L/桶;副产品:①混合油           3000吨/年,包装:1L/桶;②花生粕           3.57万吨/年,包装:50Kg/袋;③磷脂             900吨/年,包装:50Kg/桶;④皂角             400吨/年,包装:50Kg/桶。 产品方案可根据市场状况及客户要求进行灵活机动调整,对原生产线进行工艺改进,即可生产营养强化花生油、营养调和油等产品。3.2.3产品质量标准花生油质量符合GB1534-2003《花生油》中有关规定。表3.2-1 压榨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项     目质量标准一级二级色泽(罗维朋比色槽25.4mm)≤黄 15      红黄25     红 1.54.0气味、滋味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异味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异味透明度澄清、透明澄清、透明水分及挥发物(%)   ≤0.100.15不溶性杂质(%)    ≤0.050.05酸值(KOH)/(mg/g) ≤1.02.5过氧化值/(mmol/kg) ≤6.07.5溶剂残留值/(mg/kg)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无析出物,微量析出物,加热试验(280℃)罗维朋比色:罗维朋比色: 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于0.4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于0.4,  蓝色值增加小于0.5注:黑体部分指标强制 第四章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4.1 建设地址1 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本项目厂址项目拟建地点位于某市某县小店镇小店村(洛南高速某县出入口一公里处路北)。某县距某市飞机场80公里,焦(作)枝(城)铁路某县车站拥有年呑吐量50万吨的铁路货场和石油专用线。全国高速公路网络骨干道路-----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从县境穿过,设有上下出入口,省道洛(阳)界(首)公路中、和临(汝镇)木(扎岭)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五横两纵”为主框架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公路总长777.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83公里,三级公路131公里。某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十分方便。2 土地权属类别及利用现状项目总占地面积150亩,项目用地是某县规划工业用地。项目用地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厂区布局规整,节约用地,周边环境满足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要求。4.2 建设条件1.工程地质及水文状况 某县地形复杂。南部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北部为平原和丘陵。全县山地面积九百余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2%,丘陵占总面积的19.6%,平川仅占10.2%。王坪乡和付店镇之间的鸡冠山海拔1602.4米,是全县最高点杜康河底海拔220米,是全县最低点。大虎岭横卧县城之北,把全县将某县自然分成山南、山北两部分。山南属淮河流域,水归汝河入淮,汝河是某县最大河流;山北杜康河、柳沟河、杜庄河等河流则入黄河。地貌基本上分为南部深山区、中南部浅山区、平川区和丘陵区,平川区主要在汝河等河流两岸,是本县重要农作区。2.气象条件某县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177.3小时,日照百分率达49%,年平均气温14度,年均降雨量690mm,全年无霜期213天。3.社会经济环境概况某县位于X省西部,某市东南部。面积4325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4镇9乡,政府驻城关镇。改革开放以来,某县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酿酒、采矿冶炼、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陶瓷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杜康酒、化肥、水泥、陶瓷、梅花玉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然而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某县某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体。经济作物有烟叶、花生、蔬菜、棉花等,是国家优质烟叶和花生种植基地县。林木资源丰富,有松、栎、泡桐、杨、槐、楸等材林及杜仲、苹果、李、桃等经济林木200余种,杜仲面积近年来,某县为提高县城品位,改善投资环境,掀起了以打通四个出入口为重点,以“绿、亮、净、美、畅”为目标的县城建设高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X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最佳人居环境”等荣誉。4.3 推荐厂址方案本项目建设在某市某县小店镇小店村(洛南高速某县出入口一公里处路北),占地面积15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供电、供水等配套工程设施完善,是某县规划工业用地,厂区地势平坦,排水方便。该项目选址符合公司的总体规划,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选址是可行的。第五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择5.1工艺技术方案5.1.1生产方法该项目花生油生产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技术,通过蒸炒、压榨等工艺,使花生米95%以上的油脂被榨出,生产技术成熟先进,工艺简单易操作。5.1.2技术指标 1、生产能力:530t/d;2、粕中残油:≤0.95%;3、粕中残溶:≤500ppm(引爆试验合格);4、粕中含水:≤13%;5、溶耗:≤3.9kg/t饼(国标6#溶剂油);6、电耗:≤20kwh/t饼(车间内)。5.1.3工艺流程一、花生油工艺流程简述:生产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技术,通过蒸炒、压榨等工艺,使花生米95%以上的油脂被榨出,得到不需要进行脱色、脱臭及碱炼处理的优质花生油。该工艺生产中避免了化学溶剂对油品的污染,使食用油品质的安全性得到可靠保障;独特培炒工艺,解决了花生制油的生香和留香问题;工艺技术先进,解决了成品油中酸价超标问题;废除了浸出油采用的溶剂、碱、超高温精炼等影响成品油质量的不利做法,从而保存了成品油中的天然营养;去除油品中的黄曲霉素,是世界上领先的食用油制造工艺。1、榨油工艺原料选用(购入)优质的花生米作为生产原料,经筛选工艺去其沙粒、碎屑等杂质,已去杂质的花生原料转入碾碎工序进行碾碎,碾碎过的花生原料送入炒锅翻炒120℃(导热油加热),同时向炒锅通入蒸汽保持含水量在指数范围内,提高有效出油率,经蒸炒熟化的原料通过封闭的管道输入压榨工序,经压榨工序产出初级花生原油(原汁),压榨工序产出的饼粕由输送机送至浸提车间提取残油,原油经初步过滤进入保质车间实施净化处理。2、保质工艺原油进入保质车间的储油油罐,在20℃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再采用板框压滤机进行过滤,过滤的原油再打入储油罐储存一段时间,再过滤。反复数次,将油品中的杂质去除,生产出优质花生油。3、工艺流程图:二、混合油(浸提油)工艺流程简述花生经压榨后产生相当数量的饼粕,饼粕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油脂,浸提工艺主要是通过添加适量的溶剂,通过浸渍提取,经过压滤分离使固液分离,再经双效蒸发和一级汽提回收溶剂得到毛油,毛油经蒸发产出溶剂油,溶剂油经盐析釜加盐,脱脂反应器去胶质,液碱中和、皂角分离、水洗,脱臭、真空脱水、过滤等工序生产混合油。1、浸提工艺由压榨工序转入来的饼粕投入浸提釜,用溶剂于60-65℃浸渍提取方式提取,浸渍的混合物(含溶剂油)经双效蒸发和一级汽提回,滤出饼粕,饼粕经翻炒脱溶,加温120-140℃蒸发出溶剂油,经冷凝收回溶剂油(毛油),同时得到干燥的粕渣,完成固液分离工序。2、精炼工艺毛油趁热进入盐析釜加入少量的盐水,通过盐水使毛油中的磷脂、蛋白析出,静置6小时后将上清液打入加酸器加入磷酸和热水,在脱脂反应器中脱去胶质,经旋液分离后加入一定量的液碱中和分离出皂角,再经二道水洗去除残留的碱和皂角,旋液分离以后向脱胶的油中加入白土脱色,经脱色的油料进行白土过滤,滤出白土后经蒸汽脱臭、真空脱水、过滤等工序生产混合油成品。3、工艺流程图:5.1.4主要原辅材料及水、电、汽等消耗定额表5.1-1 吨压榨花生油原辅材料及水、电、汽等消耗定额表序号名称吨产品消耗指标备 注单 位数 量 一原料   1花生t2 2辅料Kg50 二包材   1包装桶个280 三动力   1原煤t0.15 2电kW·h131.11 3水m31.44  5.2设备选择主要设备详见下表。表5.2-1上料及压榨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榨油机200A-3台8 2蒸炒锅ZCL-175台2 3扎胚双对辊YPJY2×800×150台8 4破碎机YDSJ40×100台6 5皮带斗式提升机TDTG30/13台6 6链条斗式提升机 台3 7磁选机 台2 8去石机 台1 9自动挖泥机 台1 10平面回转筛TQLM150台8 11筒仓 座4 12存料箱 个1 13除尘风网 台3 14除尘风机 台1 15去石风机 台1 16毛油柜 台2 17300铰笼运送机LS35米400 18300铰笼运送机LS35米360 19300铰笼运送机LS35米68 20运油括板 台2 21300铰笼运送机LS35米68 22熟料压胚机 台1 23液体流量计量仪 台2 24沙克龙除尘设备 座1 25筛选机 台2 26远红外干燥机 台4 27带式干燥机 台4 28扒渣及澄油箱 台3  29筛选组合机 台1 30凉料括板 套6 31上料提升机 台2 32地磅 台1  表5.2-2主要炒料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炒料炉 台1 2链条式提升机 台1 3引风机Y902-4台2 4输送机LSS25米40 5立式输送机LS-5台1 6水平输送机LSS.6台2 7熟料晾括板 台1 8皮带斗式提升机DS-5台1   表5.2-3主要浸出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浸出器 台1 2防爆电机YB90L-4台1 3冷凝系统 套1 4括板 台4 5蒸烘机 台1 6分水箱 个1 7混合油罐 个2 8毛油罐 个1 9溶剂罐 个2 10溶剂暂存罐 个2 11自吸油泵 台12 12浮子流量计 台2 13防爆电机YB2-100L1-4台8 14封闭铰笼 米8 15饼粕括板 套2 16自动定量包装秤DCS-50台1  17皮带机 台3 18配电设施 套1 19蒸发系统 套1 20尾气回收系统 套1   表5.2-4 主要精炼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滤油机BAM100/80台4 2往复泵ZDY-1016台3 3毛油罐锥度底台4 4半成品罐锥度底台4 5成品油柜 座3 6工业洗衣机XPG-70台1 7淋干机TL-1000台1 8无油空压机SW/-3/7台1 9地衡SGT-10-PT台1 10水化罐 个2 11蒸发罐 个2 12搅拌罐 个1 13LC椭圆形齿轮流量计 台1 14流量仪Y2J-F1个1 15储气罐 个1 16高效冷却器LF1-31台2 17地磅 台1 18液压成套设备YE-08台1 19水喷射真空泵机组PSWJ-520卧式台1 20减速机BLYA5.5-3台8 21压滤机自动保压控制箱 台3 22大包离心泵4BA-12台2 23压油机 台1   表5.2-5 滤出、保质及包装主要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水冷降温罐SHG-280个20  2板框压滤机YBM260/1250-U台10 3油泵 台15 4黄曲霉去除设备 套1 5变压吸附制氮设备FDA-60套1 6日用罐Ф8,h=10.8个18 7齿轮泵KCB633台6 8齿轮泵KCB483台3 9电机Y160L-6台6 10电机Y132M-4台3 11流量计YLC台4 12成品罐Ф7.5,h=8个20 13灌装机DZJ-AX套3 14定量灌装机DZJ-50套2 15不锈钢罐 个3 16空压机 台2 17齿轮泵 台8 18油柜 个3 19加热棒 根13   表5.2-6主要吹塑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塑料粉碎机PC300台1 2储气罐DND7-24个1 3空气压缩机V-0.6/2.5台2 4空气压缩机CW320-1.4台1 5多功能塑料吹瓶机ZQ-22台1 6三相补偿式交流稳压器 台2 7红外线塑料瓶坯加工热箱ZQ-22台2 8塑料拉吹中空成型机SZC台2 9转盘式哄热器RJ台1    5.3主要原材料需用量及供应1、主要原辅材料品种与年需要量表5.3-1 主要原辅材料年需要量表序号原辅材料名称单位年需要量预测价格来源1花生吨800008000元/吨花生种植基地2辅料KG20000005.500元/KG省内采购3包装桶个16000.00000-省内采购2、主要原辅材料的供应该项目为农产品加工项目,消耗的花生原料属可再生资源,并且花生是国际公认的半干旱作物,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油料作物,比较耐瘠薄和干旱,对土壤和水份等条件要求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的山岭丘地和沙化土地,尤其是沿黄流域,鲁、豫、冀、皖、苏、鄂、辽,直至新疆的大范围内,都有大量的瘠薄干旱的山岭土地,甚至福建、江西、广西等也有大量适合种花生的区域,这些不太适合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却是优质、高产、高效益的花生适种区域。这些瘠薄的土地一旦得到有效利用,便可迅速变废为宝,成为解决中国油脂短缺的大油田,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因此大面积推广种植花生、葵花,不会发生与粮食争高产地的情况,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山岭薄地、耐旱贫瘠之地的利用率,缓解国家耕地紧张的压力。对提高国土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环保、提高农民收入、支持“三农”有重大意义。某市某县花生种植面积常年在8万亩左右,亩产350斤花生,每年能为本项目提供1.4万吨的花生原材料来源,周边县城(如伊川县、嵩县)种植面积较大,每年能为本项目提供至少2万吨的花生,此外,公司还可从X南部和河北地区进购花生,一期工程所需的3万吨花生能够充分供应,能够满足本项目原料供应,其他辅料可就近购买。二期项目所需5万吨花生,可大批量从X南部和河北地区购买,原料供应有保证。3、原材料综合利用情况花生油脂含量为49%~54%,蛋白质含量为24%~36%。直接压榨法残油率高,约7%~10%。本项目榨油机出来的压榨饼去浸出车间进一步提取饼中残存的油,提高出油率;花生红衣进入浸出车间,提取有效物质,然后与花生粕一起作为副产品直接出售给合作企业进行蛋白饲料的生产,使得花生原料全部利用。蛋白饲料的生产能促进当地牛、羊等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能消耗大量的秸秆资源,增加了农作物种植的收益;牛羊粪便返回田间用于种植花生;花生油产业的发展能够与当地经济形成区域循环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第六章 总图布置与公用工程6.1 总图布置1 设计依据 ⑴《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⑶建设方及工艺等各专业设计要求;⑷场地现场实际情况。2总平面布置原则 ⑴符合城市及公司总体规划要求,在满足规划、生产、管理的前提下,合理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用地。 ⑵结合厂址用地界区情况,平面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符合工艺流程、管道短捷。⑶合理确定建(构)筑物和生产装置、辅助设施的功能间距、防火间距,尽可能缩短物料传输、给排水、供电、供热和燃气管线长度,做到紧凑、合理、组织有序,便于管理和控制成本。⑷结合厂外路网规划,合理组织厂内道路,人流、物流及消防路线明晰,交通顺畅。⑸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适当考虑远期规划用地要求。⑹注重厂内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减小生产噪声、污水等污染因素对周边村庄和未来邻近企业的影响。⑺竖向设计在满足厂内道路平顺衔接和排水通畅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3平面布置说明a、本项目建设在某市某县小庄镇小庄村,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厂区根据生产性质分为产区、公用工程区和污水处理场,整个厂区沿规划路设置三个大门,用于原料、成品及煤和煤渣的运输。b、本项目各个生产车间根据工艺流程进行总图规划布置,生米库靠近立筒仓和上料间,榨油、滤油、精炼浸出等车间布置紧凑,工序衔接顺畅,保质库、成品油罐库、包装等车间相互邻近,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物流短捷、方便。浸出车间火灾危险性属甲类,与周围建构筑物均留有足够的安全防火距离,应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采用轻质屋盖和易于泄压的门窗、轻质墙体可作为泄压面积,成品油罐区危险性属丙类,保证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c、锅炉房、泵房、变电所等公用工程及污水处理场布置在厂区北侧的角落地带,避免煤尘、噪音、恶嗅气味对厂区的环境污染。变电所靠近主要用电负荷中心,管线架设距离短,节能降耗。d、本项目新建主要道路原则上平行于主要建筑物,呈正交和环状布置。道路采用混凝土水泥路面,宽大致分为12米、9米和6米三种。厂区绿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建筑物周围,道路两侧,配合建筑物造型,种植常绿树木和花草,加以点缀,以期达到改善厂区的小气候,使厂区富有生机勃勃和清新的感觉。4竖向设计说明本项目场地已平整完毕,标高相差不大,地势比较平坦,地面排水坡度选5‰左右,厂区采用平坡式竖向布置形式。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口,地面雨水由道路雨水口收集后,进入道路边排水沟内,排入厂外统一排水管网。按初步竖向设计,本次场地平整土方量基本平衡,无需从厂外调配土方。5总平面布置主要设计指标总平面布置主要设计指标详见表6.1-1。表6.1-1  总平面布置主要设计指标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总建筑面积㎡41000 4道路占地面积㎡19000 7厂区绿化系数%24% 8容积率 0.51 10总占地面积㎡80000约合150亩6 工厂运输本项目全年总运输量为170000吨,其中年运入量86320吨,年运出量80000吨。7 运输方式⑴厂外运输原料及其它辅助材料的运进由货主自备运输工具,成品运出由建设方原有运力和社会运输力量共同解决。厂外新增办公用车2辆,油罐车1辆,货车4辆。⑵厂内运输厂内液体物料以管道输送,固体物料采用电瓶车、铲车等机械化运输工具,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6.2 建筑工程1 主要建筑结构概述本项目建筑群体在平面和空间设计满足工艺要求和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建筑外形以简约的线条体现材料的美感,建筑的外立面力求与已有建筑物格调一致,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视觉效果。建筑物立面以白色涂料为主,顶部辅浅灰色装饰带,以期做到色彩鲜明、统一,线条简洁流畅,突出项目的形象特征和企业的文化氛围。车间内装修首先要满足工艺生产要求,一般生产车间为白色涂料内墙面,混凝土水泥楼、地面,如有特殊要求的车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装修。本项目建筑物主要为框架结构、钢结构及砖混结构。主要基础为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立筒仓等设备做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其它各类水池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2建筑结构防腐建筑结构防腐主要措施是提高砼的密实性,并在重点部位地面采用环氧彩砂或花岗岩板结合树脂防腐处理,部分地面采用自流平,全面提高砼与地面的抗腐蚀能力。3 主要建(构)筑物详见下表6.2-1。6.3 公用工程6.3.1给排水工程1、全厂用水量见表6.3.1-1。注:车间要求水压0.30Mpa,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表中平均用水量为三班24小时平均。2、水源、取输水工程及净化设施方案说明 本项目所在地无市政自来水,需在厂区内打深井作为厂内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的水源。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水质好,根据邻近水井的水文地质状况和邻近水井的水质情况,水井出水量和出水水质能满足本项目的用水量和水质要求。参照表6.3.1-1中对全厂用水量的估算:全厂用水量无消防任务时为最大29.5m3/h,平均用水量24.01m3/h。全厂消防时最大用水量为最大227.5m3/h,消防时平均用水量222.01m3/h。由于消防时最大用水量只作为贮水池设计参数,消防用水在厂内设生产、消防贮水池贮存。水源出水量按无消防任务时平均用水量设计,拟在水源地打2眼深水井,出水量大于50m3/h.眼,水井出水量和出水水质能满足本项目的用水量和水质要求。取输水工程设计为在水井上安装深井水泵,深井泵型号为150QLJ45-8,将水抽入贮水池,贮水池有效容积110m3。输水管采用给水铸铁管做防腐处理。由于井水水质较好,本设计不设总的净化设施,只在井泵出水管上装设砂滤器即可,各用水单元根据自用水特点单设处理设施。3、厂区给水   厂区供水采用生产、生活供水系统和独立消防供水系统。厂区设供水消防泵房,泵房内设2台供水泵,型号为IS80-65-160。由供水泵向供水管网供水,供水泵由变频器控制流量和压力来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量和用水压力要求。厂区管网采用环状向厂区用水点供水。供水管道材料采用DN<75者为镀锌钢管,DN≥75者为给水铸铁管,厂区内均采用埋地敷设,埋设深度为覆土厚度不小于0.70米,管道作防腐处理。供水系统流程:水井→调节水池→加压泵房→管网4、循环水说明在生产中部分机组需冷却水,为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设计时采取重复使用,具体冷却循环水量表6.3.1-1已经列出。根据水温、水质等的要求,设置循环水系统,采用1台DBNL3-400型冷却塔即可满足冷却要求。5、消防给水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有关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二级,生产火灾危险性除浸出车间为甲类外,其余为丙类,室外消防水量按45升/秒,火灾次数一次,延续时间三小时,室内灭火用水量为10L/s,同时使用两支水枪,每支水枪最小流量为5L/s。成品油灌区设置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成品油灌区采用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灭火用水和冷却用水总水量为37.7L/s。项目中消防供水采用独立消防供水系统,消防给水通过二台消防水泵提供消防水压,消防水泵型号为XBD10.3/40-150D/5,厂区内设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得大于120米;成品油灌区采用固定式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配置空气泡沫比例混合器,保证每个建筑物和灌区均处于消防防护范围内。6、全厂排水量见表6.3.1-2。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平均排出清洁废水为7.06m3/h,污染废水为11.6m3/h。7、排水水质概述本项目污水主要为生产工艺污水和设备及地面冲刷水、部分生活污水,排废量为11.6m3/h,综合水质指标为:CODcr=7000mg/l,BOD5=4000mg/l,SS=800mg/l,油脂=400mg/l。8、排水系统划分及排放方案 全厂排水采用分流制,清污分流,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理,雨水及清洁废水采用盖板渠排出厂外。至污水处理场的污水管采用水泥排水管,雨水及清洁废水采用盖板渠。6.3.2供电工程6.3.2.1供电负荷本项目装机容量为2336.42kW,全厂用电需要系数约为0.67,按需要系数法计算,全厂计算负荷约为1566.03kW,年耗电量约为563.77×104kWh。供电参数和用电负荷详见《全厂用电负荷计算表》。根据工艺专业的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出现停电。因为如果在生产过程出现停电将会造成产品大量报废,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生产车间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的供电应按二级负荷考虑。6.3.2.2供电方案选择1、外部电源条件、电压等级当地供电部门可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的电力,电源电压等级为10kV。本项目用电负荷等级按照二级考虑,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故拟采用高压侧双回路供电,两个电源互为备用,并装备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该装置安装在母线分断断路器上,正常时两段母线由两个工作电源供电,当其中一个电源发生故障被切除后,母线上分段断路器自动合闸,由另一个工作电源供给变配电所的负荷,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供电,当其中一路电源出现故障或检修变压器时,另一路电源可以为本项目的大部分重要设备提供电力,而且配电更加方便灵活可靠。3、变电所的位置及布置变电所的位置放在距生产车间较近的地方。变电所包括:高压配电室、变压器室、低压配电室和值班室等。3、项目供电系统的选择本项目建设变电所1座,内设S11-M-1250/0.4 kVA D,yn11 1250kVA电力变压器2台,电力变压器采用抬高地坪的方式安装,全厂的低压设备的配电电压为~380/220V,其中动力配电设备配电电压为~380V,照明设备配电电压为~220V,检修电源采用~12V。全厂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供电,各车间根据负荷情况设置相应的动力配电箱,以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用电设备供电。变电所引至各车间的电力线路采用VV22-1kV铠装铜芯电力电缆埋地直埋敷设,埋地深度不小于0.7米,穿越道路时加钢管保护。各车间内的电力线路采用VV-1kV铜芯电力电缆沿电缆桥架架空敷设,少数地方需穿钢管沿墙、屋面等敷设,照明线路一般采用BV-0.75/0.45kV铜芯塑料线穿钢管暗敷设。10kV侧选用KYN-12型高压开关柜8台,计量柜2台,低压侧选用GGD型低压配电柜13台,另外为满足供电部门的需要,本设计选用4台GGJ型静电电容柜在电力变压器低压侧与低压母线相连对无功功率进行补偿,以保证10kV侧的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经计算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可达0.94,满足供电部门的要求。正常环境的车间内动力配电箱选用GHL型配电箱,照明配电箱选用PXT(R)型铁制配电箱。浸出车间根据工艺专业要求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区域,应按照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进行设计,车间内所有电气设备必须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爆炸气体环境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动力配电箱选用BXD53型防爆配电箱,照明配电箱选用BXM53型防爆配电箱。施工时应遵照国标图集94D401-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进行施工。表6.3.2-2主要设备选择表 6.3.2.3防雷、防静电与接地厂区内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防雷保护,变电所和浸出车间为二类防雷建筑物,其它均建筑物为三类防雷建筑物,可在其易受雷击处装设避雷带并做好防雷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及穿线钢管等均应可靠接地。电气设备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因为防雷与电气设备共用统一的接地极,所以要求厂区的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建筑物的每一电源进线都应做等电位联接,各个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应互相连通,每一电源进线近旁的金属管道,建筑物的金属结构以及电源箱的PE(PEN)母排等均应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连通。6.3.3自动化与信息化工程1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测量系统⑴自动控制及测量系统的方案选择   本项目的自动控制测量仪表的研究范围为:上料间、压榨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饼粕车间、滤出及包装车间。为了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稳定生产工艺参数,保证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根据工艺专业提出的控制测量要求以及工艺设备的布置情况确定本项目自动控制测量仪表的方案如下:上料间、压榨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饼粕车间、滤出及包装车间的主要控制测量系统采用就地显示与集中显示相结合的方式,个别参数就地控制。⑵自动控制和测量系统的控制方式、装备水平本项目采用车间集中的控制方式:上料间、压榨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饼粕车间、滤出及包装车间各设一个控制室,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PH值等重要工艺参数进行检测、调节、控制,温度测量仪表采用引进技术生产的高精度铂热电阻、铠装铂热电阻;较为关键的控制测量仪表例如压力变送器、液位变送器、电磁流量计等采用合资生产的智能化产品;气动单座调节阀,采用质量优良的国内产品,气动开关蝶阀采用进口产品;智能仪表,采用高集成度的IC芯片及独特的电路屏蔽技术,使仪表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仪表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大,可与各种传感器配合使用,并且该系列仪表可带RS232/RS485或RS422通讯接口,方便与上位机组成控制系统;各车间内的大型的成套设备的随机控制系统,要求带有标准通讯网络接口,以便接入全厂通讯网络。标准通讯接口可以为将来提高控制水平进行技术改造预留下发展空间,便于以后系统的扩展改造和技术升级。2、监控系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便于管理,本项目设置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用于对车间内的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各个生产工位进行监控管理。系统实时采集记录重点工段、重要部位的视频信息,并通过专用网络传输至监控室内监控计算机等显示装置,动态地反映车间实际生产情况和设备运行情况,该系统能及时准确地提示生产调度节点和故障的具体位置,为车间各部门人员快速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减少了生产线停工的时间和频率,对于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该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设备、信息显示设备和监控计算机组成,彼此通过现场总线或以太网相连。该系统还包括安装在各部门内的监控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上安装的系统监控软件。6.3.4供热1、热媒选择及热源 根据工艺要求,热媒采用蒸汽。由于耗汽量较大,当地无法保证蒸汽用量,因此本项目拟建锅炉房,采用锅炉提供蒸汽满足用热要求。2、全厂热负荷及供热要求见表6.3.4-1。3、供热方案选择根据全厂热负荷表,冬季最大用汽负荷为9.7t/h,平均用汽负荷为9.0t/h。为满足本项目的用汽要求,在厂区内新上1台10t/h锅炉,能确保项目的用汽需求。4、锅炉给水及锅炉排污给水处理方式为:原水经多介质过滤器、反渗透、EDI、除盐后进入锅炉。锅炉的排污方式为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相结合。5、厂区供热方案根据各用汽点的压力要求,供热管网最大运行压力为0.8Mpa,供热管网采用独立管架架设到各用汽单元,各用汽单元按需要自行减压使用,管道采用聚氨酯保温处理后架空敷设。6.3.5采暖通风及制冷1、采暖方案选择   采暖温度:综合楼、职工宿舍20~22℃,机修车间、职工餐厅18~20℃。采暖采用热水采暖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双管式热水采暖系统,热水由汽-水换热机组供给,暖气片选用TFD2-6-5型稀土铸铁散热器。2、通风方案选择上料车间、榨油车间以及浸出车间等均有通风要求,本设计采用全面通风方案,浸出车间换气按次数6次/时计;其他车间换气按次数5次/时。由T35-11№5侧墙排风机承担,所用排风机选用玻璃钢轴流风机。3、制冷(1)制冷量及冷媒温度   本项目制冷为保质车间空调制冷,要求空间温度保持在20℃,该部分冷量经计算为1000KW。(2)制冷机选择本方案制冷系统按冷量选择采用1台LSBLGF1160型冷水机组,冷量为1160KW。6.3.6检测本项目在综合楼设置计量检测中心,负责全厂的原材料、生产参数、所有产品质量检测与原辅料及产品的计量工作。本项目涉及到的化验、分析多为常规分析化验,检测中心负责全厂正常的生产检验,工艺过程监控,生产问题分析,原辅材料的检验,成品、半成品的检验及环境保护等,为了成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合格,必须对进厂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检测。生产中的成品、半成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必须每日每班按规定取样检测,以便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定期进行生产过程的检测,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新增主要设备和仪器见下表。 第七章 环境保护7.1设计依据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3、《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7.2建设地点环境现状某县位于X省西部,某市东南部,某县四季分明,风景秀丽,温度宜人。7.3项目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1、废气该项目工艺生产不产生有害气体,废气主要来自锅炉燃烧产生的锅炉烟气。2、废渣主要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筛选产生的碎屑,多级过滤、盐析、磷酸加酸产生的磷脂,碱炼后的皂脚,脱色产生的废白土,锅炉废渣,废水隔油生产废油及污水站污泥等。3、废水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平均排出清洁废水为7.06m3/h,污染废水为11.6m3/h。本项目污水主要为生产工艺污水和设备及地面冲刷水、部分生活污水,属污染废水,排废量为11.6m3/h,综合水质指标为:CODcr=7000mg/l,BOD5=4000mg/l,SS=800mg/l,油脂=400mg/l。4、噪音机械设备以及各种泵产生的噪音。7.4污染物综合利用及治理方案7.4.1废气治理锅炉排放的烟尘及SO2,采用石灰石进行炉内脱硫,脱硫率大于75%,使燃料的含硫率低于2.65%;除尘措施采用静电除尘方式对烟气进行处理,其除尘效率达99.5%,可收集粒径1μm的细尘。7.4.2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原料筛选产生的碎屑回收于车间内贮池,即时装袋入粕库。多级过滤、盐析、磷酸加酸产生的磷脂暂存于车间内贮池,即时装入铁桶保存并由回收单位定期运走。碱炼后的皂脚暂存于车间内贮罐,由回收单位定期运走。脱色产生的废白土暂存于车间内贮池,由回收单位定期运走。锅炉废渣用于三面砌砖墙,做顶棚、地面防渗处理、设置加湿系统等。废水隔油生产废油暂存于污水站废油池,由回收单位定期运走。污水站污泥暂存于污水站污泥池,由回收单位定期运走。7.4.3噪声治理方案   对噪声大的设备均分别装设消音和防振设施,尽量降低噪音,必要时在建筑处理上设间壁墙单独封闭或装吸音板材措施,尽可能减少噪声对其它生产部位的干扰,国内设备配套的电动机均选用低噪音的Y系列电动机,使噪声不超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规定的标准,以保证生产操作人员的健康。7.4.4废水治理方案废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性的有机污染物,如蛋白质、糖类、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等,其次是含N、P的无机化合物,另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挥发酸、灰分等,属生化性较好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不含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离子。1、设计水量、水质 根据设计工艺的数据:水量11.6m3/h,综合水质:CODcr=7000mg/l,BOD5=4000mg/l,SS=800mg/l,油脂=400mg/l。2、排放标准 《X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X省地方标准DB37/599-2006)一般保护区标准:CODcr≤100mg/L;BOD5≤20mg/L;SS≤70mg/L;pH6.0-9.0。3、工艺流程根据废水中CODcr、BOD5含量较高,可生化性好等特点,本着“两低两高”的原则(即投资低、运行费用低、去除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确定工艺流程如附图。流程图详见下图4、主要污水处理工艺说明(1)隔油沉淀池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油,隔油沉淀池能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植物油和大颗粒悬浮物,大幅度的提高后续气浮工段的去除效率。(2)气浮池废水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进入气浮池,能有效地去除大部分乳化油,确保废水中油脂的含量在进入生化系统前降为最低,使生化处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3)UASB经过预处理去除了大部分油脂的废水进入UASB,UASB是一种高速厌氧反应池,可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减轻了后续好氧处理的负担。(4)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5)二沉池+气浮接触氧化池出水已经去除了90%以上的有机污染物,通过二沉池和气浮池可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乳化油以及接触氧化池脱落的生物膜,使出水达标排放。5 环境影响评价1、项目无恶性气体产生,锅炉烟气经处理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和附近居住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2、项目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项目废水对造成排放口下游水体水质增量不大,不会构成对水体功能明显影响。3、项目噪声源主要来自设备运行噪声,且大多布置在室内,经采取降噪措施后,厂界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Ⅲ类标准(Leq:昼间65dB,夜间55dB),对附近敏感点基本无影响。4、固体废物均按各自要求均可得到妥善处置,总量及其危害性大大减少,对环境影响不大。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12.1.1编制依据本项目的投资估算,主要依据项目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及及其工程量的建设投资和设备配置投资。项目投资估算参考的文件: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建筑工程按照2010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X省估价表》结合工程使用性能,并参照同类工程造价指标进行估算;安装工程按照2010年《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X省单位估价表》结合建设内容工程进行估算。12.1.2编制方法1、建筑工程及安装工程费用按综合指标法并参考近期完工的同类项目工程造价进行估算。2、设备购置费按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估算。3、工程建设其它费用按照某市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定额计算。其中土地费用按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征地价格计算;其他相关费用按国家最新的计算标准计算。4、预备费用按工程费用与工程其他费用之和的5%计算。12.1.3估算结果(1)工程费用工程费用合计5000.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2565.86万元,设备购置费2140.00万元,安装费229.89万元。(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勘察设计费、招标代理费等,共计3000.00万元。(3)工程建设预备费根据行业有关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工程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5%进行估算,为400.00万元。(4)建设期利息本项目无贷款,故无建设期贷款利息。12.1.4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1600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5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1.1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5.54%;预备费用4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建设期利息0万元,占总投资的0%;流动资金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12.2资金筹措项目所需资金16000.00万元,资金拟全部由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解决。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 13.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该项目经济评价采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原国家计委颁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所规定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在建设内容和规模、工程建设方案和产品方案等基础上来进行项目的财务评价。依据项目的特点,财务评价部分主要包括财务估算、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最后给出财务评价的结论。13.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取费标准:修理费按折旧的30%计算、营业费用按营业收入的5%计算、管理费用按营业收入的3%计算。(2)财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分别是房屋建筑物是30年,残值率5%;机械设备是10年,折旧方法为平均年限法,残值率5%;固定资产其他费用折旧年限为8年;无形资产按10年进行摊销、其他资产按5年进行摊销。(3)税收政策: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增值税按17%计算,城市建设维护税按7%计算,教育附加税按3%计算,企业所得税率按25%计算。(4)项目计算期:11年。13.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年销售收入估算本项目建成后主要收入来源为4.3万吨花生油及3.57吨花生粕的销售收入。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目前市场情况预测,具体销售收入见下表:序号产品年生产量(吨)价格销售额(万元)1花生油4000016500660002混合油3000561016833花生粕357003400121384磷脂90039003515皂角4002008    80180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本项目按要素分各项成本费用如下:(1)原材料、燃料、动力费该项目费用主要是生产用原辅材料费用,根据各种原料的年耗量及建设期末产品及近期当地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具体详见原辅材料、燃料动力消耗表。(2)工资福利费项目定员500人,平均年工资2万元,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算,则年工资福利费为1100万元。(3)修理费本项目年修理费用取固定资产折旧额的30%计算,为89.86万元。(4)折旧费年固定资产折旧费299.53元。(5)摊销费年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为306.42万元。(6)其他费用 本项目其它制造及营业费用按销售收入的5%计算,管理费用按收入的3%计算。综上所述,本项目生产期年均总成本费用为72515.50万元,年均固定成本8076.32万元,可变成本64439.18万元,年均经营成本71909.55万元。总成本费用估算详见附表:总成本费用估算表。3、利润及利润分配经计算,本项目年均实现利润总额3300.00万元,年均企业所得税830.00万元,年均净利润2500.00万元;法定盈余公积金按净利润的10%计取。利润及利润分配数据详见附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4财务分析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按照《方法与参数》的规定,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系指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为现金流入,为现金流出,下同)本项目所得税前及税后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结果分别为35%和27%  ,均超过设定的财务基准收益率12%。计算过程详见经济评价附表: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2、财务净现值(FNPV)按照《方法与参数》的规定,财务净现值(FNPV)系指按设定的折现率(一般采用基准收益率ic)计算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式中Ic为基准折现率,本项目为12%)本项目所得税前及税后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计算结果分别12141.05万元和7595.06万元,详见经济评价附表: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3、投资回收期(Pt)按照《方法与参数》的规定,投资回收期(Pt)系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本项目所得税前及税后投资回收期(Pt)经计算分别为4年和6年。计算过程详见经济评价附表。4、总投资收益率(ROI)按照《方法与参数》的规定,总投资收益率(ROI)表示总投资的盈利水平,系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经计算,本项目总投资收益率为28%。13.5不确定性分析13.5.1盈亏平衡分析 本项目以生产能力利用率来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点(BEP)的计算公式为:=63%。计算显示,该项目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63%企业即可保本。经营安全率=1-63%=37%>30%,说明企业经营风险很小。13.5.2敏感性分析由于项目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影响到项目的销售收入、经营成本以及建设投资等。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动必然影响这项目的财务效益。财务指标的具体敏感程度见敏感性分析图及敏感性分析表(见附表:敏感性分析表)根据项目的敏感性分析,得知销售收入对项目的影响的敏感程度最大,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销售收入把握好,否则容易导致项目的风险过大。13.6财务评价结论经计算,本项目各项财务盈利能力指标较好,总投资收益率为27.48%,所得税后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6.52%  ,高于设定12%的财务基准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为7595.06万元远大于0,全部投资回收期为5.34年,财务生存能力分析显示企业有一定的财务生存能力;不确定性分析显示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综上所述,本项目财务可行。13.7风险分析根据对本项目各方面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本项目的风险性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资源风险等几个方面,其中市场风险主要受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能力,产品质量与价格及预测价格的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技术风险主要有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和可匹配性等几方面因素。本项目采用当前最新工艺设备的生产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同时项目所在地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又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主导产业。因此,各种因素和综合分析,本项目当前在市场、技术、政策、资源等方面风险程度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供求状况、原料、产品价格有可能出现波动,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有可能出现,有利于有效化解和防范风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要及时掌握相关的市场、技术、政策、资源等方面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