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50 KB
- 2022-04-22 13:36:5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子诊断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定义概述1.体外诊断概述临床诊断指医生给病人检查疾病,对病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定,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诊断主要分为体外诊断与体内诊断,由于医院检验科、独立实验室、体检中心等倾向于使用精确、高通量的仪器,医院临床科室、急诊科、社区服务站、家庭倾向于使用快速、便携的快速诊断产品,因此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依靠体外诊断完成。体外诊断是指在机体外,通过实验方法对包括但不限于“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毛发”等机体成分以及附属物进行检测,从而获取疾病预防、诊治、监测、预后判断、健康及机能等数据的行为。体外诊断是目前诊断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按检验原理或检验方法,体外诊断主要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诊断等,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生化诊断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如测定糖类、脂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肾功能等,是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免疫诊断利用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原理进行检测诊断,主要应用于传染性疾病、肿瘤、孕检、药物检测等领域。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受检个体的遗传物质或携带的病毒、病原体的基因结构与类型,进而从基因层面对遗传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进行检测诊断。34
图表1体外诊断分类结构简图1.分子诊断概述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是体外诊断行业中技术要求最高、发展最快的子行业。图表2分子诊断分类分子诊断的主要原理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质,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34
核酸分子诊断是分子诊断的主要组成部分,指对受检个体DNA、RNA片段基因序列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疾病作出诊断。核酸分子诊断涉及PCR、分子杂交、生物芯片等分子生物学中的高尖端技术。相较目前技术已十分成熟的生化诊断和技术水平日趋成熟的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准。分子诊断在临床上起初应用于传染病诊断和器官移植分子配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分子诊断逐渐应用于遗传病、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未来,分子诊断将逐步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疾病筛查和人类基因库的建立。(一)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分子诊断行业相关主要法律法规及规章如下:图表3中国分子诊断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名称生效时间针对领域主要内容及影响《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令第82号)2011.07.01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明确控制与消除医疗器械产品缺陷的主体、缺陷定义、处理方式、责任等《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范围有效覆盖判定原则及认定程序》(国食药监械[2009]320号)2009.06.15体外诊断试剂生产旨在进一步明确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报告中考核范围的有效覆盖问题《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2007.06.01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基础性规章,确立了体外诊断试剂“分类注册管理”的原则,并在产品研制、临床试验、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产品标准及注册检测、注册申请与审批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34
《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批发)验收标准和开办申请程序》(国食药监市[2007]299号)2007.06.01体外诊断试剂流通旨在规范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经营行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39号)2007.04.28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对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作了详细规定,其中《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大多数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工艺环节至少应在100,000级净化环境中进行操作《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12号)2004.07.20医疗器械生产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审查、许可、监督检查等的具体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2004.04.01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权益保障、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实施者、医疗机构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人员、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报告等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2002.05.01医疗器械的标准医疗器械标准的管理机构和职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注册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审核、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局令第15号)2000.04.10医疗器械的分类规范医疗器械分类,指导《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制定和确定新的产品注册类别1.行业重点产业政策行业重点政策主要分为三类:生物产业类、公共卫生类、妇女常见病预防类。具体政策及内容如下:34
(1)生物产业类政策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5]第044号)指出,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正在引领生物技术向系统化研究方向发展。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基因结构分析已转向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功能基因的发现和应用;药物及动植物品种的分子定向设计与构建已成为种质和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孕育着诊断、治疗及再生医学的重大突破;必须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组织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作为国家中长期的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将深化基因组学、生物芯片的研究并扩大应用确立为21世纪的重要新科技发展方向,提出在诊断治疗方面须取得重大突破,政策的落实将推动分子诊断行业对基因、生物芯片的技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加快对应多个疾病领域产品的开发速度、提升行业整体产业化水平,促进企业发展。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提出,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分子诊断试剂属于该政策规定中的创新药物品种,同时分子诊断仪器作为配套试剂使用的产品,也属于先进医疗设备。本行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若干年政策的扶持下将有望加速成长,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3)《“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2011年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34
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科发社[2011]588号)提出要重点发展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生物芯片与生物影像技术:开展重大疾病及常见疾病的分子分型分期与疾病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可共享的临床资料、标本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研究重大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确证及临床评价,重大疾病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方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市场前景的临床检测及卫生防疫用生物芯片、蛋白芯片及芯片实验室产品。研究生物分子结构、三维形态与快速变化的超分辨成像,大尺度、跨层次的高分辨生物成像;研究单分子分辨/多分子网络调控的快速、无损、并行高通量成像监测,细胞、模式小动物及人体整体水平的活体三维无损结构成像监测,神经系统高分辨结构与功能三维无损成像监测;研究基于多层次多参数影像信息的整合建模方法,结合临床重大疾病诊疗的成像信息监测与表征。该政策重点针对我国生物技术未来发展,更加细化的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生物芯片、诊疗结合方案,这是结合体外诊断、分子诊断行业在全球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针对性、前瞻性的规划,对指导分子诊断行业技术发展、应用领域扩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65号)中“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中的“(二)突破核心部件制约,促进生物医学工程高端化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围绕早期筛查、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预后、出生缺陷诊断等需求,开发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加快发展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加速免疫、生物标志物、个体化医疗、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现场快速检测的血液、生化、免疫、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制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该政策是对《“十二五”34
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的进一步细化,突出我国生物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体现在:技术研发方向更细化、应用领域更具体化、产品性能要求更明确化等,对指导我国分子诊断企业明确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企业定位、产品定位、研发方向,紧跟国家指导方向,做强我国生物产业有重要意义。(1)公共卫生类政策1)《“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年03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指出,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的人口大国,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仍处在低层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人群的疾病预防及诊疗,将释放出巨大的预防、诊断、治疗需求,分子诊断行业将直接受益。2)《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提出,加强采供血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偿献血服务体系,加强血站血液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提高血站实验室检测能力。到2015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基本覆盖全国。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分子诊断试剂具有更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可实现高通量快速检测,对于保障我国采供血体系安全、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分子诊断产品引入新的应用领域。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3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作了开幕报告,报告提到要健全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全国医疗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医院改革的推行,将减轻我国居民医疗消费压力,刺激更多阶层人群、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释放,推动我国医疗体制由偏重治疗向预防诊断与治疗结合的方向发展,这将为分子诊断行业带来需求的提升。(1)妇女常见病预防类政策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1年7月30日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1]24号)指出,要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覆盖范围。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和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的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宫颈癌、乳腺癌诊治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该政策重点对我国妇女常见病防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扩大检查覆盖人群和病种将加速推动检测产品需求的形成,对产品定位于妇女疾病诊断的分子诊断企业,尤其集中于宫颈癌、乳腺癌的企业将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会。全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2年7月27日上午,卫生部、财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总结交流2009-2011年全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工作经验和做法,部署“十二五”时期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分子诊断行业是体外诊断行业的细分行业,属于生物医药产业。因此,鼓励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政策,有助于分子诊断行业技术、市场的发展。(一)分子诊断行业概述34
1.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1953年英国科学家Watson和美国科学家Crick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分子生物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天生物工程学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后,众多科学家此基础上不断取得进展,1978年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简悦威(YuetWanKan)等应用液相DNA分子杂交成功地进行了镰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标志着分子诊断的诞生,产生了疾病诊断学领域的革命性影响。分子诊断出现早期,主要应用于遗传病的基因诊断,通过在婴儿的胚胎期进行产前诊断,超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2)第二阶段:以PCR技术为基础的DNA诊断1985年美国化学家KaryMullis发明PCR技术,其后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的基因诊断(DNA诊断)概念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DNA诊断和RNA诊断)的新概念,分子诊断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应用PCR技术能有效地测定微量而不稳定的mRNA,使基因诊断从原先局限在DNA水平上鉴定和分析基因的结构缺陷,发展到在RNA水平上检测缺陷基因的表达异常。其后,各国专家、学者在PCR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出多种PCR应用技术。目前,PCR技术中最先进的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主要是通过实时定量PCR仪+实时荧光定量试剂+通用电脑+自动分析软件,构成PCR-DNA/R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及其他与DNA鉴定相关的领域,如疾病检测、临床应用、商品检疫、法医鉴定、新药品的开发等。(3)第三阶段:以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密集型检测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为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4
1992年美国Affymetrix公司制造出第一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此后,各国科研机构纷纷加强在生物芯片领域的研究工作:1994年,在美国能源部防御研究计划署、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人类基因组计划1,000多万美元的资助下研制出了一种生物芯片,并用于检测地中海病人血样的基因突变;1995年Stanford大学P.Brown实验室诞生第一张以玻璃为载体的基因芯片,将cDNA密集点样在玻璃片上,进行基因表达谱研究和SNP分析;1996年,Affymetrix公司又灵活运用照相平板印刷、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共聚焦扫描、寡核苷酸合成及荧光标记探针杂交等多学科技术创造了世界上首批实用型、商业化的DNA芯片及其成套系统,由此引发了继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后的第三次基因组革命,是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等不足。通过设计不同的探针阵列、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可使该技术具有多种不同的应用价值,如基因表达谱测定、突变检测、多态性分析、基因组文库作图及杂交测序等,为基因功能的研究及现代医学科学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将会使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广泛的变革。该技术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目前,生物芯片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个体化医疗、基因表达检测、基因测序、突变检测、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基因文库作图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等医学诊断与治疗、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等诸多领域,是分子诊断中最尖端的技术。(一)全球分子诊断行业发展概况1.全球分子诊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全球体外诊断技术及应用不断发展,步入多技术结合阶段34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体外诊断技术是生物技术在医疗领域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是医疗服务和医学变革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疗水平的高低。体外诊断试剂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化学、酶、免疫测定和探针技术四个发展阶段。全球体外诊断试剂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不仅疾病预防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治疗药物的监测、健康状况的评价以及遗传性预测等领域开始发挥其技术优势。同时,体外诊断呈现出自动化、便携化以及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趋势,这些技术的结合正不断扩宽行业应用方向和研究领域。目前体外诊断中最尖端的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也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从聚合物基片、点样法固定在玻璃板上的DNA探针阵列到在玻璃等硬质表面上直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阵列,生物芯片技术也在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从而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1)分子诊断应用领域广泛,增长迅速由于分子诊断技术可针对产生疾病的相关基因进行准确诊断,又可以在发病前对疾病易感性做出估计,相较于其他体外诊断技术具有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等优势,因此分子诊断不但可以广泛应用于传染性疾病、血液筛查、遗传性疾病、肿瘤分子诊断等领域,还能在部分应用领域替代其他体外诊断技术,成为体外诊断技术中重要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美国、欧洲和日本已把PCR技术用于献血筛查,一些发达国家已把PCR技术用于商品检验检疫。部分发达国家分子诊断技术开始应用到肿瘤个性化治疗、昂贵药物治疗监测、药物代谢基因组学、POCT检测、法医、人群健康筛查与体检、重大疾病预警与诊断、公众分子基因档案建立等方面。广泛的应用领域促进了分子诊断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增速高于同期体外诊断其他项目。据《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0年分子诊断占全球体外诊断产品8.9%的市场份额,约为44.5亿美元,近十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7%,是体外诊断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照此估算,到2015年,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可达97.56亿美元。34
图表42010-2015年全球分子诊断行业市场需求规模(亿美元)1.全球分子诊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分子诊断成为个性化医疗的利器鉴于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异性,相同药物对不同个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差异明显。分子诊断是针对人体内DNA结构及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的诊断,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对不同个体的治疗效果,因此分子诊断是个性化医疗的起点,也是未来医疗界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例,目前已有70余种药物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贴上了遗传标签,用于指示不同药物对不同DNA的患者的应用疗效和毒性作用,进而实行个性化医疗。(2)分子诊断在克服耐药性治疗和研究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耐药性(ResistancetoDrug)又称抗药性,是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的相对抗性。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多药耐药性(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34
,又称多重抗药性,多重耐药性)以及交叉耐药性。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通过基因突变导致。这类变化让细菌获得对抗抗菌药物的能力,使抗菌药物活性减弱,甚至失活。而更重要的是耐药菌能够通过繁殖,把耐药基因不仅可垂直传给子代,还可在不同微生物的种属间进行水平传播,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重重困难。目前在耐药性治疗和研究中,主要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及分子诊断方法做药敏实验,但细菌培养方法耗时长,实验结果需要2-5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出,分子诊断直接针对微生物DNA变化而做出检测,实验结果只需几个小时,能及时发现微生物是否具有耐药。因此,无论是在微生物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中,还是在维持抗菌药物的有用性和开发新抗菌药物的研究中,以及克服微生物耐药性的临床治疗中,都需要利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同理,尽管肿瘤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未了解其本质,但是医学界比较公认是,化疗失败主要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或产生了耐药性或多药耐药性有关,现已发现了多种与MDR相关的分子或基因。因此,在肿瘤耐药性的研究中,分子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分子诊断行业新兴市场将逐步崛起据《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1)》显示,美、日、英、法等30个OECD成员国占体外诊断市场需求规模的80%,但其人口仅占全球的18%。虽然全球其他国家体外诊断市场需求规模仅占20%,但近年来其增速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达10%左右,而这些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将为行业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分子诊断行业作为体外诊断的细分行业,市场情况与体外诊断市场类似,新兴市场普及程度较低,但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以中国为例,根据《医药经济报》,2011年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增长速度高达20%,是全球增速的两倍。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分子诊断行业增长速度也高于全球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国民保健意识尤其是健康体检意识增强,新兴国家的分子诊断市场将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一)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发展概况34
1.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发展历程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技术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以来以PCR技术为基础的DNA诊断,特别是定量PCR和实时PCR的应用,可检测多种DNA和RNA病原体载量;第三个阶段是目前以PCR技术为主、PCR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并行发展的阶段,分子诊断开始从关注单个基因转向关注整个人类基因组。中国的分子诊断技术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萌芽,80年代出现以核酸探针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为代表技术的分子诊断技术萌芽。最早关于分子诊断的研究报道是1983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对地中海贫血的产前基因诊断。此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研究单位开始陆续建立了地中海贫血、苯丙酮酸尿症、血友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G-6-PD缺乏症等几个常见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方法。但在整个80年代,分子诊断的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分子诊断技术尚未从大学、研究所走向临床实验室。20世纪90年代,由于PCR技术的推广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中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始进入临床实验室。除单基因遗传病外,肿瘤、感染性疾病、基因多态性、多基因遗传病等也被纳入分子诊断的范围,几乎所有的实验方法都建立在PCR的基础上。但在90年代中期,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偏向:PCR技术在临床实验室的滥用。所幸这一偏向在90年代后期得到了纠正,分子诊断技术回到了理性发展的轨道。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分子诊断技术呈现出三个主要发展动向:第一,伴随着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1994年)以及中国对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正式参与(1999年),分子诊断开始从关注单个基因转向关注整个人类基因组;第二,PCR的定量化及其应用;第三,基因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兴起。目前,分子诊断在实验诊断市场中占的份额还比较小,但增长得十分迅速,未来10年内,分子诊断技术将在实验诊断中起主导作用。34
目前中国分子诊断行业正处于第三个阶段,是分子诊断迅速发展时期,各种分子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尤其是生物芯片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和PCR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可广泛应用于遗传性疾病检测,如地中海贫血、性传播疾病等;由于病毒的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上述三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对HPV、肝炎进行分型检测,并可应用于产前检测,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国内PCR技术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达安基因自行开发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博日科技的基于半导体制冷的PCR技术系列等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国内生物芯片技术正在迅速追赶国际水平,国内体外诊断龙头企业正在加大研发力度,生物芯片、分子影像、微流体等新技术成为研发热点。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清华大学、联合基因有限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细胞所等单位已在基因芯片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如乙肝基因芯片检测步入实用阶段,能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肿瘤基因芯片诊断试剂盒”已研制成功。2011年4月,“模块化DNA分析系统”项目通过评审验收,标志着我国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研发上又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市场需求层面上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模式的转变,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民众的保健意识和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社会市场对分子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子诊断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分子诊断行业商业环境各驱动因素来看,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消费者和企业自身为分子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好软硬件条件,分子诊断商业环境成熟,将促进分子诊断行业迅速发展。34
图表5分子诊断行业商业环境驱动因素在上述商业环境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分子诊断行业进入成长期,主要特点如下:从事分子诊断企业较少,主要市场份额集中在几家行业领先企业;市场逐步接受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已部分取代细胞诊断和血液诊断;行业主要技术成熟,但新技术不断出现;企业的渠道稳定,销售逐步增长;生产成本开始下降,利润快速增长。34
图表6分子诊断产品周期国内分子诊断领域正在崛起,不少外资企业看准了国内这块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通过并购或设立合资企业,加快拓展步伐,在合力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营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市场竞争环境。2012年,跨国体外诊断企业珀金埃尔默收购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血液筛查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同样在2012年,另一家跨国体外诊断企业LifeTechnologies公司宣布与达安基因签订合作协议,在中国成立体外诊断技术合资企业Life-达安诊断,其发展目标正是致力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为癌症、传染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的体外诊断分析提供支持。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特别是分子诊断企业也积极参与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竞争。国内在分子诊断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达安基因、科华生物等,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已成功上市。2011年,科华生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认证范围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2012年初,达安基因与LifeTechnologies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2012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分子诊断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34
分子诊断领域是一个新兴、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内分子诊断产业,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政策的关注和支持。此外,分子诊断作为医学检测的核心领域,产业集群化可以提高分子诊断产业的深度,并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相比体外诊断仪器行业国外产品占据中高端市场,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竞争完全市场化。国外企业依靠产品质量稳定、技术含量高以及高效、精确的仪器配套,在体外诊断行业中的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在国内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1-5倍。国内领先企业在高端市场基本上都有代理业务,企业通过代理业务丰富企业的产品线或带动企业试剂的销售。我国共有体外诊断企业400余家,数量多、规模小、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实力弱。国产产品具有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优势,用户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中低端市场。随着国内企业研发、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大,市场逐步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割据竞争的格局没有改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医疗研发体制的完善,我国医疗从业人员学术水平普遍提高,自主研发创新意愿逐渐增强。受益于此,民族知名企业的科技实力也在迅速提高,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和催化下,我国医企结合的分子诊断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产产品质量稳定性及技术先进性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民族自信心和对国产品牌认可度逐步增强。另外,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2年5月发布了《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1170号),其中特别强调制定规范后的检验类项目价格不得区分试剂或方法,要充分考虑当地医疗机构主流检验方法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以鼓励适宜技术的使用。因此,医院在某些不必要的情况下使用高端诊断试剂盒多收费的动力将被打破;再者,在医改的大背景下,医院本身也更有成本控制的动力,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品牌产品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1.中国分子诊断行业的需求现状34
人类大约有3万个基因,理论上,以单个基因为基础的治疗需要一个匹配的诊断测试。假设5%的基因具有诊断意义,那么有1,500个基因可做为检测诊断对象从而实现商业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分子诊断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为例,如果使用传统细菌培养技术检测,每一项化验通常只能确定一种病原体,需3至7天才能得到结果,如果采用分子诊断技术,不仅可在1天内完成检测,而且可以实现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由此,分子诊断的优势可见一斑。目前,国内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产品是分子诊断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全部分子诊断市场的一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沙眼衣原体(CT)和奈瑟球菌(NG)检测占据国内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主要份额,其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分子诊断检测产品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血液筛查占据国内分子诊断市场次席,仅次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目前我国血液筛查需求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为更好地确保入库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卫生部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采用核酸技术检测所有捐献血液的工作,预计到2015年底可以达到80%的覆盖率。市场预计,分子诊断技术将会大范围应用到肿瘤个性化治疗、昂贵药物治疗监测、药物代谢基因组学等,POC检测、法医、人群健康筛查与体检、重大疾病预警与诊断、公众分子基因档案建立等方面的应用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在应对上述挑战的同时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而正是分子诊断的不断发展,正在使国人从注重疾病诊治到注重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重预防、治未病,从而提高我国整体人口与健康科技水平。(一)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市场需求规模1.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市场需求规模34
根据《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年均增速近20%,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体外诊断市场,2010年全国市场规模估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图表72010-2015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亿元)据日信证券研报分析,中国分子诊断市场占体外诊断市场8%左右份额,增速将高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增速,预计其未来增速在25%-30%之间。图表8中国体外诊断市场份额分布结构34
综上推算,2012年中国分子诊断市场需求规模为20.28亿元,按年增长率30%推算,2015年将达到44.56亿元。图表92010-2015年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亿元)相较于整个体外诊断行业,分子诊断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初期,市场规模较小,主要是因为:较高的技术、人才、资金门槛令分子诊断企业存活率、产业化率较低,国内成熟的专注于从事分子诊断行业的企业较少;国家及民间企业正积极推广分子诊断作为先进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随着国家持续推动医疗改革,居民对预防、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多个相关的应用领域都蕴藏巨大的市场机会,分子诊断行业正走进增速及规模双提升的发展阶段。1.分子诊断应用范围广泛,未来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传统检测疾病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形态学检查疾病表面形态,或先对病原物质进行培养,再利用体外培养或免疫学试验分析它的生理学特性是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等病原体其他病原物。速度慢、耗时长、灵敏度低、成本高,对医疗人员的操作要求高,同时存在某些难以培养的病原体,更造成检测诊断的困难。34
与传统的临床诊断针对疾病性状、生化诊断针对蛋白质表达水平诊断不同,现代分子诊断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从DNA或RNA水平检测分析基因的存在、变异和表达状态,对病原物质进行直接诊断检测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检测目标是基因本身,针对原始的致病因素,特异性高;待测标本通常只需微量即可,灵敏度高;基因的化学组成为核酸,比蛋白质稳定,且不需处于活性状态,诊断稳定性高;针对不同致病因子的基因检测,诊断范围广,适应性强;可做到确切诊断,甚至能确定与疾病的关联状态,在典型症状出现之前的很长时间,掌握细胞变异在基因上的表达信息,从而实现超早期诊疗,大大降低发病风险,临床应用前景好。分子诊断技术可针对产生疾病的病毒基因进行早期、特异、大量基因的检测诊断,在感染早期即可通过DNA检测证实病毒的存在,提供病原体分型及耐药性方面的信息,对疾病易感性做出估计,相较于其他体外诊断技术具有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肿瘤诊断、血液筛查等领域,为医疗机构判断病情、指导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科学指导,在传统诊断检测方法上实现更好的互补,构建更完善、科学的诊断体系,令医疗机构有更多先进的手段针对不同病患者提供多层次诊疗服务,快速精准的检测诊断可促进更有效的治疗,最终有利于减少我国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和治愈率,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经济环境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为本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外部发展环境,伴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民对健康的重视和预防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分子诊断产品未来将拥有庞大的应用市场。(一)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行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分子诊断技术能为医疗保健决策过程提供快速、重要和有效的信息,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将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国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4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普及一些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及身体素质的检验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体外诊断及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第04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1]24号)等。此外,卫生部已经把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纳入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血液筛查核酸检测技术将基本覆盖全国;2012年7月27日,卫生部、财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全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二五”时期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良好的政策支持无疑为中国分子诊断行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有力地将行业整体推向发展的快车道。(1)中国生物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经过近30年发展,中国生物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生物信息、基因组、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工作。如在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与应用、转基因植物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也日臻完善。生物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生物化学原料行业的发展,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改变了一些原材料必须从国外进口的现象,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另外一方面降低了采购、运输、时间、资金成本,促进了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为国内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居民收入增长拉动行业市场需求发展34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8月15日发布的《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跻身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按世界银行将全球各国按人均GDP水平划分为4类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将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2012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2年的7,702.8元和2,475.6元增至2011年的21,809.8元和6,977.3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26%和12.20%。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的促进了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年均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430.8元和103.9元,分别增至2011年的968.98元和436.8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42%和17.30%。另外,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以及分子诊断较传统诊断方法具有明显先进性,综合拉动了国内分子诊断市场需求的升级,市场潜力加速释放。(1)国内外公司技术差距缩小,国内企业成本优势凸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重视,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我国分子诊断行业自主研发水平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培育起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民族企业,与国外顶级品牌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更加先进,打破了国内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的竞争格局。同时,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步凸显,增强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利于中国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1.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企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弱中国人口基数大、居民消费能力和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等多种因素形成了中国分子诊断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如QIAGEN集团、珀金埃尔默、Life34
Technologies等跨国体外诊断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的方式深度开发国内分子诊断市场,而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如罗氏、雅培等早已在我国分子诊断市场占据较大份额。而我国分子诊断行业起步较晚,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只有少数几家上市公司和行业内领先企业,行业内企业存在着规模偏小、产品单一等问题,因此部分国内领先企业虽拥有先进技术、优质产品,但在市场营销上依然阻力较大,竞争能力相比较弱。(1)总体研发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发展目前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以荧光PCR技术为主,只有少数领先企业综合运用分子杂交、PCR和生物芯片三种技术联合进行产品研发并推向市场,行业内总体研发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国分子诊断行业进一步发展。(2)行业缺乏质控标准物分子诊断涉及病原体核酸、人类基因和各种蛋白等大分子的测定,在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断方面,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工作程序、试剂方法的标准化以及标准物质的应用,是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应用标准物质,将极大地改善不同实验室间检验结果的可比性,从而逐步实现不同实验室间检验结果有条件的互认。但由于分子诊断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受生存环境影响存在地域性特征,国家疾控中心所规定用于生物制品灵敏度和特异性测试和比对的质控标准物质在品型、种类方面都已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缺乏适用的标准品,是影响行业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一)行业竞争情况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分子诊断行业是体外诊断的细分子行业,相比体外诊断行业中发展时间较早的生化诊断、免疫诊断等,分子诊断子属于“后起之秀”。34
国际市场上,由于国外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时间较长,其技术积累较充分,产品种类丰富,整体市场已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结构。行业经过多轮发展重组,优势资源逐渐集中到Roche(罗氏)、Siemens(西门子)、Abbott(雅培)、BioMerieux(生物梅里埃)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手中,市场集中度高。据《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1)》数据显示,2010年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梅里埃等11家国际领先的体外诊断行业参与公司总计销售额359亿美元,占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80%的份额。国内市场上,罗氏、雅培等国际企业较早进入国内市场,拥有资金、技术、品牌等多方面优势,同样占据了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2011年包括罗氏、西门子、贝克曼、雅培等在内的6家国际企业占据国内体外诊断市场67%的市场份额。其余大部分市场由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企业,如科华生物、达安基因、利德曼等占有。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上,各大国际体外诊断企业均拥有分子诊断业务,全球分子诊断行业竞争格局类似体外诊断,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少数领先企业占有。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罗氏、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占据国内高端分子诊断仪器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在分子诊断试剂方面,由于获得国内药证和专利的国外分子诊断试剂产品较少,国际知名企业并未在分子诊断试剂方面获得较大竞争优势。由于分子诊断行业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参与该行业的国内企业主要是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如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利德曼、科华生物、港龙生物、亚能生物等少数优秀的企业。其中科华生物、利德曼侧重于生化和免疫诊断,达安基因是A股唯一一家分子诊断上市公司。国家IVD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家,其中专注分子诊断试剂生产的企业更加稀少。目前中国分子诊断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割据竞争的格局较为明显,实力较强的综合性企业还较少,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在某一领域具备竞争优势。与国外企业相比,虽然综合实力仍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并且已经逐步出现国内优质分子诊断产品与国外企业同类产品直接竞争,甚至取代的局面。34
未来,随着分子诊断行业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加速、国家产业政策的直接刺激,国外企业将进一步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罗氏、雅培、凯杰的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国内优秀的分子诊断企业也在不断加快发展速度。2012年初,达安基因与LifeTechnologies合资成立广州立菲达安诊断产品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2012年2月,深圳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手Amcare国际医学实验室,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开展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伴随国内分子诊断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竞争的加剧,可以预期未来国内优秀的分子诊断企业将一方面通过不断研发推出新的分子诊断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向上游核心原料及配套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生产方面发展,以此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国内优质的分子诊断企业将逐步加大国外市场的拓展力度,侧重发展中国家市场开发,积极参与高端市场国际竞争。1.行业内主要企业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由于市场容量巨大,近年来增长迅速。参与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竞争的国外企业主要有罗氏、雅培、凯杰等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涉足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本土企业主要有达安基因、科华生物、港龙生物、亚能生物等。(1)国外企业1)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罗氏成立于1896年,是一家以研发为基础、创新为驱动的全球医疗保健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制药和诊断业务的瑞士企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罗氏在抗肿瘤、抗病毒、炎症、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领域拥有一流的差异化药物。罗氏在全球体外诊断和基于组织的肿瘤诊断市场中享有领导地位,同时也是糖尿病管理领域的先驱者。2000年8月,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外商独资公司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开展中国大陆的业务。罗氏中国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及杭州均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至今,公司拥有7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国50多个城市。2)雅培分子诊断有限公司34
雅培1988年在美国成立,产品涵盖了人的整个生命阶段,从新生儿到老年人,从营养品和诊断品,贯穿医药保健和药物治疗。2002收购Vysis公司,进入分子诊断领域。雅培的VysisALK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可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雅培分子诊断部还在与葛兰素史克合作研发一种多聚酶链反应试验,用于指导葛兰素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在研药物的使用。1)凯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QIAGEN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专业化致力于生物分子样品制备解决方案的德国企业。QIAGEN是全球领先的样本制备和分析技术的供应商。样品制备技术用来分离和处理从血液或组织等样品中提取的DNA、RNA和蛋白,而分析技术使这些分离的分子可被检测,便于生物学研究和疾病检测。QIAGEN的分析技术涵盖广泛的分子诊断产品,包括在检测子宫颈癌主要病因的高危型HPV检测试剂,以及在传染疾病检测和伴随诊断中广泛应用的配套试剂。(1)国内企业1)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前身为广东省科四达医学仪器实业公司,依托中山大学科研平台,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公司于2004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SZ.002030)。2)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国内首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诊断用品专业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体外诊断试剂、医疗检验仪器、真空采血系统等三大领域,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医疗诊断领域完整产业链,试剂类产品有免疫诊断试剂、生化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和快速诊断试剂,其中分子诊断产品有临床PCR类产品和核酸血筛类产品。2004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SZ.002022)。34
1)港龙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港龙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铭源医疗发展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试剂盒(高危型和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核酸扩增(PCR)微板杂交捕获(MPHC)检测试剂盒、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试剂盒及配套仪器)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试剂盒。2)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香港亚能投资集团创办。主要产品有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芯片、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芯片、乙肝病毒(HBV)分型及耐药突变基因检测芯片、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突变基因检测芯片、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基因检测芯片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试剂盒等多位点检测产品;基因芯片杂交仪、阅读仪等配套设备。(一)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情况1.行业利润水平情况体外诊断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组成,也是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发展受一国人口基数、医疗水平、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目前全球体外诊断需求市场主要分布在欧美,但中国具有人口基数大、经济稳步增长、医疗制度改革渐进等推动因素,未来体外诊断在中国的发展将更加迅速。截至2012年末,中国国内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主要有利德曼、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博晖创新等,主要采取“试剂为主,仪器试剂一体化销售”的模式,2009-2011年各上市公司诊断试剂毛利率均值分别为74.00%、75.83%、74.74%,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且保持稳定,这说明体外诊断行业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点,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供需稳定,行业竞争尚不激烈,领先的企业往往拥有相对技术优势的新产品,获得较高利润回报,从而令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维持较高利润水平。34
未来随着国家对行业准入和产品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外领先企业对我国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大,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的企业将因行业洗牌而逐渐退出,社会优质资源将逐步向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的行业领先企业汇聚。分子诊断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各种免疫活性分子及其编码基因进行测定,通过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及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较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具有灵敏度更高、速度更快的优势。分子诊断适用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评估等生命科学的多个方面,目前主要应用领域有感染性疾病及血液筛查,其中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病毒类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毒、肝炎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非病毒类感染性疾病如性病、结核病细菌、肺炎细菌等。后续应用主要有产前筛查、肿瘤检验、基因疾病等领域。得益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控制延伸”的发展机遇,早期预防、诊断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突出,同时医改制度的不断完善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效拉升居民医疗需求,进而推动分子诊断需求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子诊断蕴藏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中国体外诊断行业上市公司中,多数产品仍集中在生化、免疫领域,分子诊断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仅大的仅有达安基因,2009-2011年分子诊断试剂产品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61.92%、59.59%、57.97%。分子诊断能以质谱和高通速测序技术解决传统体外诊断仅对已知的疾病和病原体检测的不足,符合未来个性化医疗的趋势,是体外诊断的重点发展方向。分子诊断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的重要领域,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征,较高的资金、技术、人才壁垒导致外来竞争者难以快速进入并形成有力竞争,国家鼓励提高医疗产品国产化率、实现进口替代的政策也加大了国外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和成本,一定程度上为国内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未来一段时期内,专注于分子诊断的优秀企业凭借技术、品牌积淀和规模经济优势仍将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占据国内主要市场,维持较高且稳定的毛利率水平。34
1.变动趋势及原因影响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的因素主要有:①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新产品;②下游需求的增减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③进口产品对国产产品的冲击。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催生新型产品,由于具备创新的使用价值、稀缺性、供不应求及相对自由的定价权,可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从而推高行业利润水平。下游需求方面,随着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日渐完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预防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加上国家政策对分子诊断行业的重视和引导,未来分子诊断产品将广泛应用于群体健康筛查,庞大的应用人群将产生持续稳定的需求。供给方面,作为高度重视应用安全的医疗用品,在产品研发、生产方面均需要配备优秀素质的专业人才、符合分子诊断试剂要求的生产环境以及与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相应的资质,满足上述软硬件要求至少需要耗费2-3年时间,且产品开发需要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长期投入并实现良好匹配,中小型企业通常不具备这些条件,难以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且品质稳定的产品,导致行业内企业存活率低、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因此中短期内国内市场新进入者较难形成有力的竞争。34
由于分子诊断产品作为重要的疾病检测医疗器械,与医生检测、病人治疗有密切的关系,具备上述研发生产实力且达到产业化的企业,生产需要高度重视每批次产品的性能,需设置众多严密的质量监控环节以使产品严格达标。目前行业内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销售模式,供应目标明确,同时主要采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另外由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生物活性特点导致产品保质期较短,企业通常维持较低的库存。因此,本行业基本不会出现产能过剩,保证了产品产销有序,价格和毛利率平稳。进口分子诊断试剂主要来自罗氏、雅培、强生、QIAGEN等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企业经营、品牌及市场运营方面均建立了成熟体系并有深厚的发展历史,近年来进入中国分子诊断市场也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目前中国分子诊断领先企业在技术上已可与外国企业竞争,兼具成本优势,加之国家政策鼓励医疗器械加快国产化进程,本土领先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严密的质量管控保持了毛利率的稳定。综上,作为创新型、技术含量高、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利润率仍将维持在较高且稳定的水平。(一)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1.技术研发壁垒分子诊断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前沿科学技术,技术水平是分子诊断行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形成较高的壁垒,主要是因为:第一,分子诊断产品具有跨专业应用、多技术融合、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综合了生物、化学、医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新技术,对进入企业的全面技术开发能力要求非常高,缺乏技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难以进入。第二,34
分子诊断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过程周期长、产品认证严格,未认证产品不能进行市场销售。研发产品从实验室下线之后还需进行小试、中试、临床试验、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之后方能进行市场销售,这个过程需要2-3年时间。因此,新进入企业往往因技术储备不足,导致产品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存活率及产业化率低。综上,分子诊断行业的技术壁垒是对拟进入及新进入该行业企业的一个较大障碍。1.资金壁垒分子诊断行业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资金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其研发、生产、保存、运输、销售及售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较高的资金要求。高资金是指:在研发环节,分子诊断产品研发周期长,从研发项目立项到成功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从而进行销售的过程需要2-3年,因此在前期需具备很强的资金实力以支撑长时间的研发;在产品生产环节,必须投入较大的资金建造满足分子诊断试剂要求与生物制品安全规范的洁净厂房及其他生产设施;在流通环节,由于产品都需要低温保存、冷链运输,因此对产品库存环境和运输过程也需要投入较高资金;在销售及售后环节,为了保证不出现因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质量风险,还需要企业投入较高的费用来对客户及经销商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高风险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开发失败的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即研制出来的产品适应面不够广泛,市场容量太小,或者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导致投资难以收回。综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一方面无法担负企业正常的运营消耗,另外一方面承担不了研发、市场风险。因此,充足的资金储备,是进入分子诊断行业的一个较高的门槛。2.资质和品牌壁垒34
由于分子诊断行业的下游客户主要是医疗机构,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生命安全,国家设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行业内企业在符合国家准入制度之后进入市场销售的过程中,下游客户对新产品的品牌亦相当关注。国家对分子诊断行业内企业的设立、产品的生产条件审查严格,并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等多个法律、法规。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其所有上市产品还须经过临床试验并获得产品注册证书,并在使用过程中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对新进入企业来说,达到生产经营条件需要较长的过程。分子诊断行业的下游客户主要是医疗机构,产品供应商及其产品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下游客户首先会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正式成为客户的合格供应商之前,需接受长期、严格的审核。而医疗机构一旦与合格分子诊断产品供应商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之后,为了确保诊断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对新进入产品从认知、接受到使用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在确定合格供应商之后,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使用忠诚度较高。对新进入企业而言,良好的品牌形象需要较长的经营年限才能逐渐建立。因此,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分子诊断行业对新进入企业的不可逾越的障碍。1.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壁垒分子诊断行业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对行业内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数量及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必须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多学科的研究人才、可靠的研发平台和丰富的研发经验及储备才能开发出具有先进技术和可靠质量的产品,是分子诊断行业内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进而应对国内外竞争对手。而目前行业内技术人才还比较缺乏,优质人力资源已经被行业内少数领先企业占据,新进入企业由于从事本行业时间短,研发、管理人才积累不足,难以全面掌握本行业的研发、管理经验并形成竞争力,并且短期内在人才资源方面都很难取得有效积累,因此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是进入本行业的一个重要障碍。34'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