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 MB
  • 2022-04-22 13:37:06 发布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标杆专业分析报告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商务英语专业标杆专业分析报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专业 目录一、境内外标杆专业简介11.境内标杆专业简介12.境外标杆专业简介4二、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对比71.境内外标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72.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153.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15三、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教师发展情况对比171.境内外标杆专业教育教师发展情况172.本专业教师发展情况213.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23四、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教学条件情况对比251.境内外标杆专业教学条件情况252.本专业教学条件情况283.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31五、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社会服务情况对比321.境内外标杆专业社会服务情况322.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35六、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与标志性成果361.具体建设目标362.预期标志性成果38 一、境内外标杆专业简介1.境内标杆专业简介(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深圳市政府举办,于1992年筹备,1993年创建的一所高职院校。学校建立之初校名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正式命名的“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0年深圳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我校,2003年深圳市卫生学校并入我校。建校以来,学校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和“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系统改革,致力于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校现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36.0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84万平方米,其中教室10.75万平方米,图书馆5万平方米,体育馆2.58万平方米,实训实习场所10.08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1.03亿元(校舍除外),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27亿元,教学用计算机台数13116台。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241万册,电子图书7700GB,报刊1731种,中外文数据库32个。  学校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4306人(与深大联合培养2A批次本科生1171人),成人专科在校生1072;我校学生在高质量资格认证证书方面成果丰富:238人次获得CCIE证书(思科认证互联网专家,IT领域顶级认证)、3人获得RHCA证书(红帽认证架构师,Linux系统顶级认证)、29人获得OCM证书(数据库管理员认证大师,Oracle系统顶级认证)、18人次获得HCIE证书(华为认证互联网专家,华为认证体系中最高级别的ICT技术认证)等。43   学校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和体育部、工业中心、国际教育部、华侨城校区等教学单位,招生专业79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国家级示范院校重点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2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教育部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省级示范专业17个,省级重点(培育)建设专业7个,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8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省级以上精品开发课程69门。  学校积极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截至2016年5月,学校共有市区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省级以上协同育人平台2个,国家级标准技术委员会2个,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37项,学术专著162部。全校科研经费总量累计达到4.51亿元,2002年以来连续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研发特色突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6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03件,共完成技术(知识)转移项目1863项,到账经费1.85亿元。学校教师“出海捕鱼”、“上山下乡”,走出校门搞科研,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努力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全校共有教职工2209,在编在岗教职员工1623人,正高208人,副高647人;博士297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珠江学者2人,特聘鹏城学者5人。教职工中现有专任教师1155人,校外兼职(课)教师共12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2%。  学校已培养8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自2001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国内129所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协议。目前,全校共有120位老师承担研究生指导工作,其中12人承担博士生指导工作,共招收577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18人。2012年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开始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翻开我校人才培养历史新的一页。43   学校重视对外合作办学,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127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在马来西亚科技大学设立汉语语言中心,国际商务、金融与证券、电机工程、软件服务、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北悉尼TAFE学院和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开展跨境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达1349人。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先后对10个省、自治区的200所中高职学校进行了对口帮扶。学校现有具备资格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82个,职业资格证书认证项目数216个,其中,国际认证项目数82个。学校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与1946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个专业都建立了5个以上校外实践基地与顶岗实习点。学校重视社会服务与品牌形象,大力开展师资培训、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近三年年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8万余人次,是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东省、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深圳市再就业培训基地。学校年均接待来校访问考察的国内外来宾达5000余人次。  创办创业学院,累计招生400余人。开办创意创业园,7期171个项目入园孵化,出园项目121个,孵化成活率达到64%。发起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深圳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创客联盟和中国高职院校创客联盟,筹建微观装配实验室。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率达12.7%。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2001年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优秀评估,2003年首批通过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2009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近几年,学校还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广东省首批大学生43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各级领导对学校发展给予厚望,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1998年11月、2005年3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两次亲临学校视察;2003年9月、2005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两次对学校工作做出重要批示;2005年9月12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学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11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深职院的办学成就,并鼓励学校继续做好全国高职院校的排头兵;201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切接见出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教授。43 (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简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应用外语系,1994年开始招生,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1863人,21年来先后向社会输送毕业生逾4400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学院目前开设有商务英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商务日语、应用法语和应用德语专业,拥有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俄语共7个语种,其专业和语种数为我国高职高专同类校之最,2007年起商务英语专业已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2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外教20名,承担全校2万余名学生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教学。学院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内实训中心,其中包括8个配备同声传译系统的商务实训室和12个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此外,学院与深圳本地及周边地区各大企业与行业协会合作建设了80个校外实训基地。2006年,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机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中心”落户于应用外国语学院。  学院立足深圳国际商务发展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国际商务一线岗位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探索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丰硕。学院主持“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商务英语语料库研究”等国家社科、省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教育部科研项目一等奖。“管理英语”、“商务现场口译”、“商务英语”、“会展英语”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占全国高职外语专业精品课程的三分之一。2006年,商务英语专业通过首批国家示范性专业评选,成为高职外语类专业惟一入选的专业。近年来,主编的80余部高职英语教材已经成为全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品牌;专业理论研究成绩斐然,除编著出版《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两部理论专著外,专业教师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辐射全国高职外语院校。学院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多个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教育协议书》,开展师生互访,选派学生留学。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名学生赴国外攻读高一级文凭,每年参加短期国外交流的学生超过70人,40余名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商务英语专业成立于1994年,是应用外国语学院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7名,其中高级职称22名,中级职称14名。已建成“商务现场口译”、“商务英语”、“会展英语”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高职英语专业语言系列、商务系列、实践系列共70余本国家级规划教材,撰写了全国首部高职专业外语教学理论专著,并承担了商务部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中心和教育部暑期商务英语师资培训班工作。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摸索出“以实践为核心,以英语为主线,以商务为背景”的高职商务英语PEB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及“课证一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高职外语专业中一直处于领军地位,于2005年成为广东省省级示范专业,于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高职外语类惟一入选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培养目标】43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熟悉国际贸易、物流等行业中高级行政助理、商务现场翻译和高级商务助理等岗位群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流程,具备办公室行政、翻译、外贸单证、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高等应用性英语专业人才。【就业方向】1.商务机构及政府部门高级行政助理;2.国际商贸类公司高级商务助理;3.国际商务现场翻译。【主干课程】综合英语本课程通过对学生英语语音及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与能力。商务英语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和国际商务业务基础知识,发展语言交际技能和国际商务业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在仿真国际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业务技能进行有效交际,完成公司介绍、产品操作演示、客户接待、单证处理、商务谈判等商务任务的综合能力。商务现场口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了解商务口译的性质与特点,熟悉译前准备、听入解码、口译笔记、短期记忆、编码输出、任务协调以及译后总结等技能模块的相关技巧,掌握礼仪致辞、商务旅行、商务访谈、商务陈述、企业介绍、商务会议等商务专题的基本词汇、常用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能独立承担商务接待、商务谈判、广告宣传、招商引资等基础性商务活动的英汉口译工作。会展英语本课程的校内实训部分,学生分别以“主办方”和“参展商”两个不同的角色模拟展会前、中、后期进行工作的完整过程,在虚拟的会展中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模拟技能操作;校外实践部分,学生参与到深圳市各类展会的不同工作岗位中去,接受岗位培训,然后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致。它借助展会平台,将学生在校内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商务知识、会展专业知识和交际技能等应用到各类国际展会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行(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本课程以我国进出口业务为对象,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系统地介绍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法律规定和国际贸易惯例,并初步掌握如何在实际业务中灵活运用。本课程充分贯彻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并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理论,教师精讲答疑”的理论教学模式,对实践环节采取“以模块项目为核心,课内实训与课外自主实习调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考核环节通过借鉴英国NVQ评估体系实施形成性考核,在所有教学环节都强调学生的外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表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招生就业相关情况43 全日制普通高职招生就业相关数据201320142015招生人数普通高中招生302296296三校生对口招生0003+2招生000五年一贯制第四学年000其他中高衔接3+2000新生报到数/录取数(报到率)287/300(94%)278/296(95%)283/296(96%)新生第一志愿投档率100%100%100%广东新生平均普通高考分数400400406毕业生人数302296294初次就业率99.8%99.7%99.75%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3600元4000元4200元2.境外标杆专业简介(1)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新加坡不断飞跃增长的经济和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学校素来以学风严谨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是一所被公认的、具有创新的综合性学院。1999年10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获得了IS0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证书,成为新加坡第三位获得此证书的学院。新加坡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久负盛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多年的发展过程中,NYP创建了自己独特职业教育理念和学院文化及精神,其理念及文化的典型代表包括:“教学工厂”、“综合科技环境”、“经验积累与分享(AES)”、“无界化校园”及“4C”特色“学院文化(culture)、创新理念(concept)、技能开发(capability)和企业联系(connection)”等新颖的职教理念。学院内环境优美,其校区新建于1998年,集艺术与科技于一身,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具有各种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雄厚,提供各种专业课程的文凭。学院着重培养与训练复合型人才,来支援未来新加坡社会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新加坡社会的科技型人才储备基地。(2)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专业简介43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专业下设于工程学院,该专业提供的课程如图2-4所示,图2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专业课程图3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专业课程43 图4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专业课程该专业的学习目标为:1.Beemployedwithrelevantandcurrentknowledgeaswellasskillsetstosupporttheneedsofthematerialsandnanotechnologyrelatedindustry.2.Beeffectiveintheuseofknowledgeinmaterialsscienceandnanotechnologybyapplyingthemtoimprovethepropertiesofmaterialsaswellastosupporttheneedsofenvironmentandenergyindustries.3.Embraceapassionforlifelonglearningandpursuefurthereducationand/orprofessionaltrainingprogrammes.4.Beinnovativeandenterprising,workinginamulti-disciplinaryteaminaprofessionalandethicalmanner.43 二、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对比1.境内外标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通过依托轻工职教集团和轻工应用技术协同发展中心两大载体,建立了协同育人中心,实现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构建了“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协同育人模式。依据学校出台的《广弹性教学管理暂行规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复合型创新型协同人才培养的教学运行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及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管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暨“强师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深化改革,为育人平台运行保驾护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顶层设计、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教与学的互通反馈到就业的等教学各个环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査质量反馈,并设置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具体运行过程如下:(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按专业发展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高分子专业每年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时设置、教学实习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本专业每次比较大的教学改革,都会对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及问卷调査,综合各方建议,优化改革方案。(2)结合院系政策,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制度,提高教师实践水平43 首先依据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制度要求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要求专职教师每年参加专业实践时间平均达3个月以上,不断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归纳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总结教学经验;其次通过鼓励教师取得三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或中级以上工程系列职称,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专任教师培养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方法进修,包括派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国内外职业院校访问进修、参加高职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全面参与校内教学工厂建设、主持或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塑料行业学术会议、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平台,专业教师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改造、技术服务等。并且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积极参与顶岗实践,纳入工作考核当中。(3)组建专业教学督导小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依托学院、系部组建专业的教学督导小组,检査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每位专任每个学期都要接受督导、系领导、教研室老师不定期听课,每学期末学生评分、督导评分和同行评分。每学年末专职教师述职,进行年终考核,评优评先。(4)召开学生座谈会,建立教与学的良好反馈渠道本专业每学期系都要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对教师授课情况调査,再反馈给学院和教师,学院再集中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学院管理教学各方面意见,听取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反馈,特别是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其次是研究如何改进我院的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实现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5)建立学生就业企业评价跟踪调査制度,及时反映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本专业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査质量反馈,从学生在企业中的思想道德表现、动手能力、敬业精神、人文43 素质、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实绩等各项指标进行调査,及时反馈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通过访谈与问卷等形式,对企业与毕业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深入探讨人才培养内涵,分解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专业所需的塑料配方设计与材料配混能力等16种专业能力。提出了“以典型塑料产品加工过程为主线,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以研促学,强化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理念和“技术服务成果,小型生产进课堂”的专业教学理念。该专业参与制订了高等职业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入选《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并与2012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汇编出版。该专业在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成绩突出,建成了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如表2所示。该专业主持完成了多项教改项目,如表3所示。表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精品课相关情况«塑料挤出成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2012«塑料挤出成型»精品课程国家级2009«塑料配混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2013«塑料配混技术»精品课程省级2010«塑料测试技术»精品课程教言部教指委2010«塑料注射成型»精品课程校级2008表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改项目相关情况项目级别主持年份l«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孔萍20132«广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查研究»广东省教育厅课題;省级教育研究课题王玫瑰20123«高职专业教学中科研项目进行“智能型”入才培新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陈金伟20124«高职教育材料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建立研究与实践»省级教育研究课题王玫瑰20ll5«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指数研究与实践»省级教育研究课题王玫瑰201043 6«构建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平台,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省级教育研究课题王玫瑰20107«轻化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i平价标准的研究»教育部轻化教指委教学研究课题谭寿再2010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中-高-本-硕”衔接形式,通过对口招生、单独招生、专业直接衔接、专业大类宽口径衔接、高本联培、“三二分段”专升本、网络成人教育应用型本科、指导工程硕士等多种形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以助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了“订单式”和“学徒制”培养模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在联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以及“三二分段”中高衔接等方面都走在国内前列。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人才情况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衔接试点项目情况如表4与表5所示。表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人才情况年份合作项目协同单位招生计划数试点专业2013年联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40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40生物化工工艺2014年联合培养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40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50生物化工工艺5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联合培养“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100食品加工技术100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100环境监测与治理2015年联合培养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40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50生物化工工艺5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联合培养“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100食品加工技术100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100环境监测与治理43 表5近四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衔接试点项目情况年份专业招生人数对口中职2012年电子商务50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学校软件技术50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技术50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酒店管理50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50广东省包装印刷技工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50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50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50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小计4002013年电子商务50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50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50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60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酒店管理50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50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软件技术50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50广东省包装印刷技工学校通信技术50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小计4602014年园林工程技术50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番禺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50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软件技术50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50佛山市南海区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轻工业技术学校酒店管理50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商务英语70广东省外贸学校、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50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50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佛山市南海区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50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技术80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50惠州市新华印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包装印刷技工学校2015年园林工程技术90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番禺职业技术学校、佛山市华材职43 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50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印刷图文信息处理100惠州市新华印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包装印刷技工学校数控技术50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通信技术50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100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汽车运用技术50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制浆造纸技术50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电子商务50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50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软件技术50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50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小计740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协同育人案例如下,搭建高本衔接的立交桥——高本联培7月16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分属于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两个班的68位同学抵达我校广州校区,这批同学是我校首批“2+2”联培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完成2年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后,到我校继续完成2年学业,如图5所示。我校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于2013年开展高职本科“2+2”协同育人试点工作,协同培养4年制应用性本科人才,由两所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5+0.5”的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读;第5~7学期在我校就读,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了能让“2+2”联合培养的学生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两校教师进行多次交流学习、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两所学校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实践育人等环节紧密对接。43 图568位学生转校学习开班仪式(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1.办学模式独具特色1.1“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享誉职教最具特色的模式也即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环境、项目开发和学校本位。首先,“教学工厂”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置身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实现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零距离对接。项目开发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学院与企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确保了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同时也是学院专业能力开发和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在为企业开发项目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43 教学工厂是以学校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而设立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将企业项目、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其既不同于“三明治”课程安排也有别于“双元制”课程安排。1.2“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学院为了落实项目教学而创新了一种双轨制教学管理模式。双轨制一般在第三学年实行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a、b两组。其中第一学期a组为专向课程b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第二学期b组为专向课程a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在做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时再次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做全日制项目,然后再进行企业实习另一组则先进行企业实习。然后再做全日制项目。这样做的益处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 1.3“无界化”管理理念“无界化校园”是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倡导和谐、合作的校园文化打破学院内各学系之间、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壁垒强化团队精神促进合作交流实现建筑、教学、科研、项目无界化。“无界化”的核心就是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在南洋理工学院的各个学系中课室与实验室都组合在一起使教学与科研、项目研究融合在一起在项目开发中各系、部门紧密合作各学系教职员工积极参与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组合形成边缘科技培养出来的综合人才也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无界化”也体现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上如信息科技系的商务信息专业就是与工商管理系共同开发合办的做到集中优势教师和资源建设专业。43 2.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合作单位、所在地政府等组成的理事会,下设7个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包括近110家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专业与东源县然生化工有限公司等共建快速成型工程研发中心,联合组建管理团队和专业混编教学团队,构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技研发等工作。与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快速成型车间,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并反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校企一体,全程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成立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和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享技术服务等,初步形成合作办学、校企共建专业的长效运行机制。本专业办学独具特色,成果显著,专业教师主持省教育厅教改课题3项,省部产学研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教职委及市级教科研课题8项,校级教科研课题6项;获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2篇,其中中文核心15篇,EI检索1篇;与企业合作出版《橡胶助剂》、《化学仪器分析教程》等教材5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与企业开展光固化树脂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横向课题3项,进账经费28.5万元;获第十三届广东省挑战杯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获自然科学学科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获市级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志愿者称号2人次,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21人次,获院级教学大赛二等奖、创新设计大赛等奖项。3.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1)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成高水平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已建43 成了建成了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成绩斐然。在未来的建设期内,本专业将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努力建成高水平精品课程。(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成多层次教改项目在教学改革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承担了多项教改项目,走在了省内教学改革的前列。在未来的建设期内,本专业将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完成多项多层次教改项目,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基础。(3)探索多种“中-高-本-硕”衔接形式在“中-高-本-硕”衔接形式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中-高-本-硕”衔接形式,助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了“订单式”和“学徒制”培养模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在联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以及“三二分段”中高衔接等方面都走在国内前列。在未来的建设期内,本专业将积极多种“中-高-本-硕”衔接形式,以对口招生、单独招生、专业直接衔接、专业大类宽口径衔接、高本联培、“三二分段”专升本、网络成人教育应用型本科、指导工程硕士等多种形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4)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促成长保质量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校企一体,全程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成立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参与本专业相关的高职院校各类等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继续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及毕业生跟踪调查,保证专业教学质量。43 三、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教师发展情况对比1.境内外标杆专业教育教师发展情况(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发展情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制订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暨“强师工程”实施方案》,对学校2014-2016年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具体规划,项目资金共2000万元,其中用于2015年师资建设经费预算为660万元;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通过科研技术服务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支产学研特色鲜明的创新性学习团队。依托工程中心平台,紧扣行业技术前沿及企业关注的现实问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联合企业承担地方纵向科研课题及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为教学项目设计提供资源,同时,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技术服务水平及教学能力;加强了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建立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从本行业知名企业,聘请从事塑料材料改性、塑料制品生产、检验与管理的专门人才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使高技能水平的兼取教师能顺利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工学结合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指导,同时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如表6所示。表6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专任教师一览表序  号姓   名性   别技术职称1王玫瑰女教授2徐百平男教 授3吴丽旋女高级工程师4谭寿再男高级工程师5刘青山男高级工程师6杨崇岭男副教授7孔萍女副教授8何亮男副教授9陈金伟男副教授10李建钢男讲 师11李四红女讲 师43 12庄文柳男讲 师13喻慧文女工程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一直以来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紧跟职业教育前沿,注重文化传承和理念创新,2014年获得广东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同时也是珠江学者设岗建设团队;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5人,企业兼职数师15人,专业带头人2人,学术梯队结构良好,全部有双师资格,专任教师中,有珠江学者1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名;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3人,骨干教师7人博士4人(其中2人为企业博士后),在读博士1人,硕士10人,硕士以上比例为67%;高级职称8人,比例为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3人,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企业科技特派员2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5人,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外聘硕士生导师3人。近五年,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技术开发中心项目2项、与企业联合申报省部产学研2项、地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7项,累计经费约400万元;自2010年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3篇,三大索引近30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国际发明PTC1项),已获授权11项,成功向企业转让3项。2009年,成功申报广东省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于2013年12月通过验收;2015年5月,“广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广东省科技厅认定。近年来获得的部分成果如下表7、表8和表9所示。43 表7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部分科技课题表8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专任部分论文表9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部分专利43 (2)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专业教师发展情况南洋理工学院秉承“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超前意识的“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为了增强教师的专能开发其提出了“无货架寿命”的概念,即不论年龄大小只要你有事业心、进取心就可获得学习机会。倡导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有危机意识注重学习使自己的市场价值保“值”或增值。对教师的评价不以生理年龄为依据而是以事业心、进取心、思想观念为评价标准即使年龄超过50岁仍然具有事业发展、学习、培训愿望的仍被称之为年轻人反之即便生理年龄年轻也被称为老年人。并要求教师每年参加23—30个工作日的培训所有教师必须参加项目开发使得教师在专业知识上能够不断地加以更新不断地跟踪最新的科技发展。通过大力的教师培训和科研项目开发提升了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也奠定了学院发展的良好基础。43 2.本专业教师发展情况(1)基本情况本专业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校内兼课教师3人,校外兼职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6人,见表3-2-1。表3-2-1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专任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称专业方向1付玉龙男55本科学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分析2付晓东男65本科学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分析3陈绍军男33研究生硕士讲师高分子材料性能测试4钟燕辉男33研究生学士讲师/高级技师快速成型及产品设计5邱志文男34本科学士讲师高分子材料成型6王凌云女32研究生硕士讲师/高级技师快速成型实训及材料性能测试7曾天文男28大专学士高级技师产品造型设计8叶增良男28大专学士高级技师快速成型(2)生师比情况本专业2015年招生100人,报到75人,总计在校生156人,按现有专任教师加校内兼课教师11人计算,生师比14:1,师资情况能极大满足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教学需要。(3)专业带头人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是刘安华教授,现为广东省材料学会高分子委员会委员,43 中国化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橡胶协会助剂专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高级专家、广东橡胶学会理事,广东涂料协会高级顾问等。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974009)非碳热法制备有机硅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2002BA314B06)芳纶材料在绿色环保轮胎中应用的生产技术开发”等多项,近三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包括《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进展》,化学通报,Vol.69,No.12,w101(2006)、《磷/硅复配体系阻燃环氧树脂的协同效应》,塑料工业Vol.34,No.11,46(2006)等十余篇。(4)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情况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同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通过下企业锻炼等方式,通过考核也可以承担实训教学的指导工作。专业同时还抽出一名专任教师作为专职实训室管理员,全部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5)兼职、兼课教师情况本专业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基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8名,全面参与本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并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同时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校外兼职专业教师队伍,现有兼职教师8人,全部为广东省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同时还有校内兼课教师3人,兼职兼课教师情况见表3-2-4。表3-2-4校外兼职及校内兼课教师情况一览表校外兼职教师序号姓名性别学历职称单位专业方向1孔萍女研究生副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树脂材料合成及成份分析2谭寿再男大学高级工程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树脂材料成型工艺优化43 3欧晓光男大学工程师东源县然生化有限公司树脂材料的检测及分析4李建钢男大学讲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树脂材料的成型及应用5文晓慧女研究生工程师河源市环境保护技术中心树脂材料环境安全分析6欧龙生男大学工程师东源县然生化有限公司树脂材料的成型及应用7包焕兴男大学工程师东源建设局材料检测站材料检测8陈莉女大学工程师广东美丽康保健品有限公司材料应用3.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1)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有珠江学者1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名;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3人,骨干教师7人博士4人(其中2人为企业博士后),在读博士1人,硕士10人,硕士以上比例为67%;高级职称8人,比例为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3人,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企业科技特派员2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5人,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外聘硕士生导师3人。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未来建设期,本专业将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以职教能力测评为抓手,建成科研成果管理与奖励办法等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组建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以科研促进教师发展43 在科技服务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立足高分子行业,承担了多项的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在未来建设期,本专业将加大科技服务力度,着力于服务本地的相关企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同时以科研促进教师发展。43 四、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教学条件情况对比1.境内外标杆专业教学条件情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立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该项目充分利用现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成果,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强化共享应用的功能与制度设计,围绕高分子生产岗位需求和技术应用,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产品加工为导向、依托专业联盟,汇集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共建共享专业资源。本项目由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国内27所本专业重点院校、30家知名企业、6家行业协会、2家出版社以及教育部行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组成。联合申报院校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联合申报企业实力雄厚,校企合作基础良好;资源库建设首席顾问蹇锡高院士为高分子行业权威,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领航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资源库建设,确保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如图6所示。图6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专业教学资源库经过国家示范性建设,依托工程中心项目工程化基地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整合校办工厂生产车间、建成以生产实践数学为主,兼顾科研、生产、43 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教学工厂),投入建设经费700多方元,以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与生产需要,并探索出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及技能鉴定共赢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每年接受高分子专业100名左右学生进行注射成型、挤出成型、混配技术和测试技术的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以及注塑成型制作工的技能鉴定;每年可提供“双师型”教师培训、其他院校或社会富余人员完成技能培训与鉴定等不少于100人次;达到满足企业200人次/年以上培养任务的能力,教学工厂包括高分子加工仿真实训室、塑料生产实训车间、高分子新材料制各实训室、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实训室、MC尼龙生产车间等,占地总面积超过2500m2,各类设备300多合套,满足同时实习工位180个,如表10所示。表10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实训基地43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积极与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聚赛龙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广州振兴实业有限公司、广东高明顾地塑胶有限公司、佛山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广州一道注塑机械有限公司、广州普同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等50多家著名塑料加工与塑料机械企业建立了实习和研发基地,使本专业学生100%实现半年顶岗实习。同时,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生下场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包括以下合作企业:1、美的集团2、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3、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厂)4、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佛山高明顾地塑胶有限公司6、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7、广州市锦和皮革有限公司8、广州巨华工程塑料有限公司9、广州市沙索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0、广州合诚实业有限公司11、广州市普同实验分析仪器有限公司12、广州市力奇胶粘制品有限公司13、广州市江誉音响设备配件有限公司14、广州一道注塑机械有限公司15、广州市波斯塑胶颜料有限公司16、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17、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有限公司18、珠海经济特区特艺塑料容器厂有限公司19、珠海市派特尔科技有限公司20、佛山市南海东兴塑料制罐有限公司21、佛山市南海东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22、佛山市顺德区捷勒塑料设备有限公司23、佛山市南海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24、佛山市粤鼎模具有限公司25、佛山市华辰科技有限公司26、佛山市南海罗村浩荣陶瓷材料厂27、佛山市顺德区金榜塑料包装有限公司28、佛山市南海美泰精密压铸有限公司29、广东锦丰实业有限公司30、揭阳市大立模具厂43 31、揭阳市万家达电器有限公司32、中山市中标建材有限公司33、中山市新中升包装材料有限公司34、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5、中山市万丰胶粘电子有限公司36、东莞市美高容器有限公司37、东莞高力电池有限公司38、新兴模具塑胶制品厂39、江门市江海区东璇塑料五金厂40、江门市裕华墙纸有限公司41、江门市辉隆塑料机械有限公司42、江门市金士达复合材料有限公司43、友禾(江门)鞋制作有限公司44、惠州成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本专业教学条件情况(1)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①与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快速成型车间专业紧密跟踪国家战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2008年与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由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快速成型车间。在满足专业学生实训的基础上,为河源及周边城市相关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该中心投入212万元,现有实训面积564平方米,包括快速成型实训室、反求数据处理实训室、产品后处理实训室、产品清洗实训室、产品喷漆车间、快速模具车间等6个实训室,设备主要有SPS快速成型机1台、三维激光反求测量仪1台、真空注型机1台、后固化箱1台,同时配备喷漆、清洗、打磨、除湿等设备。②与东源县然生化工有限公司公司共建快速成型工程研发中心专业与东源县然生化工有限公司2012年共建快速成型工程研发中心。双方共同投入技术理论与设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快速成型中心为平台,在快速成43 型树脂材料开发、快速成型技术应用、工程材料性能测试、快速成型工艺与控制等多学科、综合性领域开展合作。在专业学生培养中,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实训室现有面积256平方米,校企双方共同投入25万元,各类检测设备21套,可提供专业学生实习岗位45人/月,教师锻炼1人/半年。(2)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状态良好根据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课程设置情况,现有我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中,有6个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室及共用实训室,可以充分满足专业特色办学实践条件,具体见表11。表11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序号实训室名称批准时间可开本专业课程支持部门1快速成型实训室2008产品逆向技术,快速成型实训省级2高分子材料性能实训室2006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高分子物理、其他3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实训室2006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等其他4化学实验室2009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及合成技术、化学检验技术等其他5CAD/CAM实训室2007AutoCAD、UG等省级6联合注塑车间2007塑料注塑成型技术、塑料挤出成型技术省级(3)生均实训基地面积,设备值完全达标,实践教学条件能保证课程设置中规定的试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5%以上。根据现有可共用校内实训基地情况,生均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面积达13.1(平米),生均校内设备总值4.3万元,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95%的试验实训课43 程可正常开展。具体见表12。表12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设备总值及生均情况表序号实训室名称批准时间建立面积(M2)设备总值(万元)1快速成型实训室2008564.00212.002高分子材料性能实训室2006256.0025.003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实训室2006160.0030.0004化学实验室2009384.00120.005CAD/CAM实训室Ⅰ2007128.0050.006联合注塑车间20071,128.00423.15合计2620860.15生均实训基地面积13.1生均实训基地设备总值4.3备注:按3届学生共计200人计算。(4)建立了稳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发挥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社会资源,与11家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具体校外实习基地情况见表13。表13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序号基地名称建立时间依托单位1东源县然生化工有限公司2013.11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2广州市金永固新材料有限公司2014.3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43 3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8.6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4雅克化工有限公司2014.12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5永勤实业(河源)有限公司2009.6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6河源湧嘉实业有限公司2014.5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7星辰实业(河源)有限公司2014.4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8河源海川科技有限公司2011.9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9佛山伟经实业有限公司2010.12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10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2013.1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11东莞杜邦华佳高性能涂料有限公司2014.5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3.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1)加大校内实训基地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有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高分子材料现金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塑料成型制作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珠江学者设岗建设专业,专业实训基地为广东省优秀实训师范基地。本专业虽然建设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和配套的实训设备,但实训基地的水平与实训设备的质量与其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建设期,本专业加大校内实训基地投入,立足于专业的教学与发展,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扩宽校外合作企业的范围在校外实习基地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立足于广州,着眼于整个广东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覆盖了整个广东省。在未来的建设期,本专业将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立足于河源,辐射周边,着眼珠三角,扩宽校外合作企业的范围。43 五、本专业与境内外标杆专业社会服务情况对比1.境内外标杆专业社会服务情况(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情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立了“广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得广东省科技厅认定,该中心积极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其中,混沌单螺杆技术通过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及共同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在珠海派特尔公司及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建立产业化示范生产线2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社会服务项目以科技服务、培训服务和对口支援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服务中小企业,成为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加油站”;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担负社会责任,以服务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珠三角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适用的人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近年产学合作相关情况如表14所示。表1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相关情况广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其中混沌单螺杆技术已经先后通过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及共同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等形式成功实现了本中心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已先后在珠海派特尔公司及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建立产业化示范生产线2条,初步显示混沌场加工技术的巨大节能优势,如图7-8所示。典型案例如下:工程中心与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共同承担2012年广东省部产学研项目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五加仑桶注拉吹一步法螺杆混沌场节能技术应用”,项目编号43 2012B091100432。针对日本日精ASB公司的650EXHS四工位注拉吹装备进行节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塑化注射关键技术突破——采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徐百平教授的混沌单螺杆发明专利技术,将生产五加仑PC矿泉水桶的生产周期由原来的65.9s缩短到56.3s,生产效率提高14.57%;单桶能耗由0.823度下降到0.73度,节能11.3%,产品光泽、透明度等外观品质更佳,满足跌落试验要求,达到GB14942-94食用容器标准要求,符合国家轻工行业标准QB2460饮用水罐的标准要求。此外,项目实施期间,共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研究论文7篇。图7混沌单螺杆注拉吹一体化技术图8模拟试验用混沌单螺杆结构形式43 (2)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专业社会服务情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有两大办学使命:一是为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成为国家培育发展专才,并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一是利用自身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及工业界之发展需求,配合新加坡发展之努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及推动国家发展。其专业建设目标不仅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有效发挥学校雄厚的师资、科研力量承接专业项目,直接服务社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供的社会服务包括以下内容,自动化和控制、嵌入式系统、成像技术、光子学、测试与测量、集成电路设计、精密工程、软件工程、CAD/CAM/CAE、Infocomm应用程序、快速的工具、IP融合、工业设计、Web服务、快速原型、移动计算、电子工程、互动媒体、无线通信、宽带网络、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还设立了创新、研究与企业中心,为学院的社会服务提供平台,提供行业服务、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许可和商业化支持、创新和企业培训与发展等服务,如图9所示。图9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新、研究与企业中心43 2.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建设重点领域(1)社会培训利用实训实践条件,为社会提供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快速成型、化学分析检测等技能培训,每年培训50人次以上。根据企业实际,结合高分子专业特色,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术讲座等服务,宣讲高分子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转移政策。(2)技术服务依托专业硬件资源优势,成了企业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协助校外企业单位,为企业单位提供新树脂合成、性能测试、化学分析等各项技术服务,以及帮助企业进行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技术改造等服务,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项目3项以上,申报专利2项以上,技术服务收入5万元以上。(3)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派遣教师到该校进行课程体系、技能鉴定、岗位培训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继续和兄弟院校共建高分子专业资源库等项目。积极开展国内外高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建设期内,以拓展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职业教育创新能力为目标,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职业院校等机构进修学习,吸取其专业建设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邀请国家示范(骨干)校教学名师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学术报告。43 六、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与标志性成果1.具体建设目标(一)教育教学改革(1)创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标志性成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等,完成时间2016年。(2)以培育和实践专业特色为主线,开展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完成时间2017年。(3)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监控,完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完成时间2018年(二)教师发展(1)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专兼职教师的能力。标志性成果为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引进兼职教师等,完成时间2018年。(2)加强专业带头人对专业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名校内带头人或引进一名校外专业带头人,完成时间2018年。(3)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在省级信息化大赛或微课比赛中至少取得奖项1项,完成时间2018年。(三)专业特色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以学生受益、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积极培育、实践、凝练、提升43 1-2个高水平、全省一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独具个性的专业特色。(1)2016年至2018年,开展以课堂学习、第二课堂学习、技师工作室训练等全方位教学。(2)2016年至2018年,完善以“校企一体、优势共培”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教学条件(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标志性成果为完善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参加信息化或微课大赛。完成时间2018年。(2)领悟职教理念,总结课程教学经验,加快教材建设。标志性成果为新增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重点教材或精品教材,完成时间2018年。(3)新建或扩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标志性成果为申报省级实训基地,完成时间2017年。(4)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标志性成果为申报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时间2018年。(五)社会服务建立为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推广平台,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主动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预期完成的标志性成果有:(1)2016年-2018年,联合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联合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项。(2)2016年-2018年,获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以上。43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强化国内合作交流,探索跨区域的培养合作。预期完成的标志性成果有:2016年-2018年,增强专业教师国际视野,力争与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2.预期标志性成果通过三年建设,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善本专业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专业整体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其中至少取得2项国家级标志成果,6项省级标志性成果。在区域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1)一项以上省级教研教改课题。以培育和实践专业特色为主线,开展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与完善“订单班”培养,研制高水准、有特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等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认真总结与提炼,取得1项以上省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及高水平论文2篇以上等研究成果。(2)一项以上省级技能竞赛获奖。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力争在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项以上。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相结合的双证书培养机制,学生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达95%。(3)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3 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申报建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建设一个省级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新建实训室2个,扩建1个实训室,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达到省级实训基地的要求。(5)建设一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新建3家实习教学基地,申报新建1个与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建设一门国家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总结教学过程和经验,新增1门国家级或省级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校本教材或讲义2部以上,满足职业教育需要。(7)国家级或省级微课或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一次以上。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团队,每年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师培训,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信息化能力,力争取得省级以上信息化或微课教学大赛奖项。(8)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与企业联合进行联合项目申报,预期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申报校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43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