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4 MB
  • 2022-04-22 13:37:11 发布

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 7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22环境质量状况35评价适用标准3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39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47环境影响分析49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66结论与建议72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路线走向及外环境关系示意图附图3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附图4工程区土壤侵蚀分布图附图5工程区植被分布图附件:附件1项目委托书附件2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转下达2014年度通乡油路建设车购税投资计划的通知附件3环境执行标准附件4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评审意见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建设单位交通运输局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四川省布拖县嘎子街北段51号联系电话13981511333传真/邮政编码615350建设地点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乡政府立项审批部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文号川交函【2014】243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公路工程建筑(E4812)占地面积永久占地:11.81hm2临时占地:0.73hm2绿化面积(m2)/总投资(万元)3460.1414环保投资(万元)115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3.3%评价经费(万元)/预投产日期2015年5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起于拖觉镇与28县道相接,途经日拍村、本子村、阿尔马之村、久乃阿莫村,止于拉果乡政府,是当地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原有道路部分路基受到破坏,路基狭窄平曲线多,弯急、技术标准极低,平纵线形组合不合理,涵洞及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不配套,路基病害严重,原路路基宽度4.0-6.5米不等,路面为泥结碎石,道路抵抗自然力破坏的能力很差,大多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重型车辆也随之增加,该路段已不能满足当前交通的需要。为了保证沿线乡镇村民出行方便,农用物资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运输,提高乡道公路的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势在必行。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实现项目区域内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完善项目区内路网布局;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公路抗灾能力,符合凉山州的交通发展规划。7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应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A委托——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在对本工程的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2编制依据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实施)(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2013年修正);(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2号,2008年10月1日);(1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交通部JTJ005-2006)仅做参考;(13)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78 (14)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川环函【2012】811号);(15)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NO:SC112041,2008.1.1);(16)《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4年1月1日施行)。2.2规范与技术文件(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2.3项目文件(1)环评委托书;(2)立项文件;(3)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环境保护执行标准。3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属于公路及道路建设工程,根据《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本项目的建设不属于限制用地和禁止用地范围。本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判定,本工程属第一类(鼓励类)项目中第二十四项12条“农村公路建设”。因此,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4项目的规划符合性《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跨越发展规划(2008~2020)》中提出“全面完成农村公路中通乡油路、农村公路断头联网路和农村通达工程的建设,实现‘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目标”,本工程属于农村公路中通乡油路改建工程,符合凉山州交通规划。5选线合理性分析78 项目在选线过程中除充分考虑线路布置的地质条件、造价、安全性及后期维护等因素条件外,同时还考虑了施工对线路周围的影响,尽量选取路线短、占地少、土石方开挖量小及施工影响较小的路线方案。从环保角度分析,设计方案本着“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按四级公路技术指标,合理、充分地利用原有工程,对原有桥涵等重要构造物进行加固、加宽和改建,充分利用原线路,在局部困难段重新布线,该方案占用的土地少,拆迁量较小,挖方、弃方少,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面积少,周围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地等敏感因素;同时可避免深挖造成边坡不稳定带来次生地质灾害。路线走向:本项目起点为拖觉镇与28县道相接,止点为拉果乡乡政府,途径村庄乡镇名称(日拍村、本子村、阿尔马之村、久乃阿莫村),路线全长约14.449km。拟建路线采用四级道路标准,路基宽度6.5/4.5米(前2公里原路基较宽,接场镇,建成6.5m路基,线路后部分原路基较窄,建成4.5m路基),路面宽度6.0/3.5m,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为20km/h。本道路是布拖县重点通乡油路项目,也是拉果乡对外运输的生命线和主通道。该线路既能将途经的各村庄有机连接起来,也能充分利用原有线路,减少工程量。综上所述,该项目的选线是合理的。6施工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6.1取土场规划合理性分析因本项目是在原有路基基础上改扩建的,全路段总的土石方开挖量不大,弃方产生量为23239m3,回填时选取弃方可用部分,能完全满足本项目的填方要求,因此无需设置取土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不设置取土场一方面可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及开挖,另一方面可利用开挖渣料,减少弃渣。因此,本项目在不影响工程施工用料的情况下不设置取土场是合理的。6.2弃渣场规划合理性及选址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土石方开挖工程挖方量为84270m3,填方量为61031m3,共计弃方23239m3。由于本项目弃渣量较小,且在工程K13+000~K14+449之间开挖量和弃渣量较大,所以本项目全线共规划设置1处弃渣场,位于K13+500处,路基土石方开挖估算和弃渣场环境合理性分析详见表1-1和1-2。78 表1-1路基土石方开挖估算表表1-2弃渣场环境合理性分析一览表渣场序号桩号位置与路线距离实际堆渣量/堆渣容量(万m3)占地面积(m2)平均堆高量(m)渣场类型占地类型1#渣场K13+500右200m3.5/4.5150003谷坡型荒地合计3.5/4.515000本项目根据工程弃方数量及主要挖方路段分布情况,布置了1个渣场,通过合理安排,使公路K6+000~K13+000和K14+000~K14+449.0标段的弃渣均可就近运至弃渣场,缩短了弃渣运距,避免出现弃渣越山跨河调运,这样既减少运输过程中散落造成的影响,同时又尽可能地利用现有道路的运输能力,从而尽可能减少弃渣占地,减轻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因弃渣长途运输新增水土流失。本工程所设置的渣场符合“就近、集中堆放”原则,渣场容量满足堆渣要求,各出渣点距弃渣场较近,运距合理,弃渣运输便利;渣场远离河道,不会78 对河道行洪产生影响,离周围居民居住地均较远,不会对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渣场占地均为荒地,根据工程地质分析可知,工程区地质条件较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在采取有效的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的基础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本项目渣场的选址是合理的。6.3砂石料场规划合理性分析本工程不设取料场,测区及其附近地方性筑路材料比较丰富,可通过乡道、专用公路进行运输。(1)片、块石料:片、块、料石料场分布于泥姑河,可在泥姑河附近料场购买。(2)碎石和卵石:可在泥姑河附近料场购买。(3)水泥:本项目所需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从拖觉镇或者布拖县城购买,质量较好,可用作公路工程的桥涵工程、防护工程以及路面结构层中,由汽车运到工地。其中砂石料购买时要求施工单位选择手续齐全的砂石料场来进行采购,在签订外购砂、石料的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并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6.4施工营地和施工工区可行性分析由于本项目在原有公路基础上改造升级,沿线都有居民房屋分布。因此施工单位办公及住宿可利用沿线居民租房,避免新建施工营地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若施工区域较偏僻,无法租到房屋,可利用现有道路组织工人进出工地。因此,不在沿线单独布设施工营地,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设施,又不新增占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材料,如涵管之类的施工材料均外购,因此,不在沿线单独布设施工工区,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设施,又不新增占地,对环境影响较小。7建设规模、标准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建设规模本项目主要工程数量为:本项目路线全长14.449km,路基挖方量为84270m3,填方量为61031m3;排水工程2986.5m3,防护工程16983.9m3,涵洞56道,其中圆管涵7道,盖板涵49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量63870m2。(2)技术标准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四级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加之本项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部分路线穿越场镇,附近摆摊设点的商户较多,尤其是赶集天,影响了道路的正常通畅运行。因此,从技术标准和运营安全分析,78 推荐本项目采用20km/h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4.5m的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本项目是布拖县通乡通畅工程之一。其建设目的是完善区域交通网路,改善区域交通出行环境,结合本项目交通量、公路沿线地质状况、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造价等因素考虑,本项目因K0+000~K2+000原路基较宽,按四级公路双车道修建,路基宽度6.5m,两侧路肩0.25m,行车道宽度6.0m;K2+000~K14+449原路基较窄,按四级公路单车道建设,路基宽度4.5m,两侧路肩0.5m,行车道宽度3.5m。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执行情况见表1-3。表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执行表序号项目单位技术指标值项目执行情况1公路等级级四级公路四级公路2设计速度km/h20203路基宽度m6.5/4.56.5/4.54行车道宽度m6.5/4.56.5/4.55设计车辆荷载等级级公路-II级公路-II级6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洞/1/251/25路基1/251/257平曲线半径一般值m30极限值m15158不设超高值平曲线半径m150路拱横坡≤2.0%9回头曲线最小半径m151510停车视距m202011路面等级级高级沥青混凝土路面1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50.1513地震基本烈度/Ⅶ度Ⅶ度项目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见表1-4。表1-4工程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表项目组成工程内容及规模主要环境影响施工期运营期主体路基工程路基横断面形式为:K0+000~K2+000:0.25m(土路肩)+6.0m(行车道)+0.25m(土路肩)=6.5m(路基宽);K2+000~K14+449:0.5m(土路肩)+3.5m(行车道)+0.5m(土路肩)=4.5m(路基宽)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扬尘、交通噪声、汽车尾气78 工程废水、噪声、固体废物路面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3.5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4.0cmAC-16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0cm水泥稳定砂砾石基层(水泥含量5%);15cm级配砂砾石垫层;行车路面净宽4.5m辅助及配套工程排水工程路基排水有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沉砂池等,采用浆砌片(块)石、片石混凝土和混凝土砌筑桥梁工程小桥2座,分别在路线K2+849处和K10+059,跨径分别为1-8m和1-10m的石拱桥,桥面净宽均为5.5m,均利旧。涵洞工程共设涵洞56道(其中圆管涵7道、盖板涵49道),采用钢筋砼圆管涵和钢筋砼盖板涵路线交叉共设平面交叉10处,平面交叉采用主路优先,加铺转角的形式,为避免被交叉道路行车对主线路面造成污染,对被交叉路改建不小于20米/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本项目交通工程主要设有较为完善的标志、标线、护栏和里程碑、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等,并保证视距/渣场本工程共设置渣场1座,为谷坡型渣场。水土流失环保工程沉淀池2个,每个10m3,用于施工废水的沉淀后循环使用。/沿线路进行带状区域性绿化;加强环保交通管理。共设置事故应急池2个(每个5m3)(3)交通量预测在交通量调查和现有交通统计资料以及业主提供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本项目路线及其影响域内社会、经济、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特征的调查和分析,估算出拟建公路未来特征年交通量如下:表1-5交单位:pcu/d年份20162020202520302035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客车5287140215282货车23375785109合计751241973003917.1路基工程路基宽度:路基横断面形式为:K0+000~K2+000:0.25m(土路肩)+6.0m(行车道)+0.25m(土路肩)=6.5m(路基宽);K2+000~K14+449:0.5m(土路肩)+3.5m(行车道)+0.5m(土路肩)=4.5m(路基宽)。路面横坡78 行车道、硬路肩横坡均为2%。设计标高路基设计高程为路线中心线路面顶高程。临河路基边缘标高根据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1/25)的要求,按照调查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后确定设计水位。该项目路基边缘标高的控制为高出设计水位1.0m(壅水高、波浪浸袭高+0.5m的安全高度)。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对于一般路段要求清除杂草、草皮、树根,碾压后再填筑路基,路基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当路床填料CBR值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换填处理。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3.2.1和表3.3.1及表3.3.2综合要求如下表:表1-6路基填料最小强度、最大粒径及压实度要求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上路床(0~30)下路床(30~80)上路堤(80~150)下路堤(>15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30~80)填料最小强度(%)(CBR)643264填料最大粒径(cm)101015151010压实度(%)≥95≥95≥94≥92≥95≥95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96%。浸水路堤均采用渗水性较强的砂卵石等作填料填筑。路堤填料为一般砂粘土(普通土),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3.1条要求并符合上表压实度及强度要求。公路用地限界路堤两侧排水沟沟口外1.0米,无排水沟时为路堤坡脚或构造物外1.0米;路堑坡顶外1.0米,有截水沟时,为截水沟以外1.0米;沿河、塘路段视具体情况可适当放宽;被交道改移工程原则上将原路用地范围扣除,改河和改渠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对于少量位于主线和河道之间不便于耕作的土地作为公路用地征用;集中取土场用地原则上不考虑征用。路基边坡坡率根据沿线岩土工程特性,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拟定路基边坡如下:78 ①路堤边坡本项目一般路段填方均采用路基开挖的碎石土填筑,当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应开挖宽度不小于1.0m向内倾斜2~4%的台阶,一般路段填方一级边坡为1:1.5,(特殊路基除外)填土高度≤8m,填方高度超过8m时,设置1.0m台阶,二级边坡按照1:1.75m坡率设置,最大高度≥12m。对于临河受水浸淹路基和受地形地物限制路段,采用挡土墙防护,在设置挡土墙路段路基加宽0.5m。②路堑边坡路堑边坡设计综合考虑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产状、岩体风化程度和开挖高度等因素确定,本着经济合理、注重环保的原则,边坡设计与边坡防护工程紧密结合。挖方边坡坡率根据开挖地质情况和开挖深度确定:原则上土质挖方边坡H≤10m(H为路堑边坡高度)时,边坡坡度为1∶0.75~1∶1,边坡高度>10m时,设置变坡点,上部边坡坡度为1∶1~1∶1.5,中间设1.5m宽的平台;风化破碎岩石、卵砾石土挖方边坡H≤10m时,风化破碎岩石边坡坡度为1∶0.5~1∶0.75,边坡高度>10m时,设置变坡点,上部边坡坡度为1∶0.75~1∶1.25,中间设1.5m宽的平台;微风化、完整岩石边坡H≤10m时,坡度为1∶0.25~1∶0.5,高度>10m时,设置变坡点,风化破碎岩石上部边坡坡度为1∶0.3~1∶0.5,中间设1.5m宽的平台。此外为防止碎落的岩石阻碍交通,在边沟外侧设置宽度为1m的碎落台,有条件地段可适当放缓边坡,以与地形地貌保持良好的视觉效果。特殊路基设计(1)设计原则由于本项目业主未委托进行地质勘察,对于大型特殊路基缺乏治理依据,根据该项目具体情况对各类特殊路基的处理遵循以下原则:对存在一般小型灾害路段,可一次治理;对存在大型灾害路段,采取临时工程防护措施或暂不处理,但其路线标准和线位的选择,应以不触发和降低其活动性为原则。(2)水毁地段路基设计78 水毁对公路一般危害都很大,造成断道和影响交通安全,但治理较简单。治理措施为:设置河岸护墙或实体护坡;抬高路基;用透水性材料换填等。对严重路段可设置防冲刷和浸水挡墙,基础宜置于冲刷线以下。同时一方面要加强正常的养护工作,特别在洪水期应及时养护和维修,检查处理防护工程的损坏情况,以免造成后患,并建立有关水文、路堤及防护工程等的档案资料;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种病害所形成淤埋路基的堆积物清理,以免造成二次破坏。(3)软土地区路基处理本项目部分公路路段存在软土地基极少,根据形成的原因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处治措施为:清除上部淤泥软土层,换填透水性好的碎石土,换填厚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一般为0.6m,同时加大内侧边沟以利于排水。(4)临河路基设计临河路基边缘标高根据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1/25)的要求,按照调查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后确定设计水位。该项目路基边缘标高的控制为高出设计水位1.0m(壅水高、波浪浸袭高+0.5m的安全高度)。路基防护本项目为原路改建工程,平面上适当截弯取直,适当加宽路基,改善平纵面技术指标,因此,对一般路段而言,内侧需清理开挖,外侧需填空补缺。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并结合筑路材料来源情况,以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病害为原则,采取工程防护措施。越岭线、沿河及冲沟缺口路段,设置浆砌片石路肩墙和护肩,以保证路基的宽度和路基稳定。沿河受水流冲刷的地段,根据河流对路基冲刷的危害程度,路基水毁程度和水毁的原因,设置了浆砌片石浸水挡墙、浆砌片石护坡及干砌片石铅丝笼护脚等。路基上边坡松散段以及坡面剥蚀碎落且不稳定的挖方边坡坍塌严重及小型滑坡段设置浆砌片石抗滑挡土墙,对坡面危岩体,采取清除危岩浮石的工程措施。填筑路基设计时对一般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护肩墙和衡重式路肩墙,对浸水部分挡墙采用M7.5浆砌片石混凝土衡重式路肩墙。路基排水(1)边沟:采用矩形断面,底宽0.4m,深0.6m,厚度为25cm,沟壁坡率1∶0.5,M7.5号浆砌片石加固,沟底纵坡不小于0.3%。78 (2)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4m,深0.6m,厚度为25cm,沟壁坡率1:0.5,M7.5号浆砌片石加固,沟底纵坡不小于0.3%。(3)截水沟:当挖方坡面上方汇水较多、天然地面横坡陡峻且路堑段落较长时,为防止水流对坡面的冲刷,在挖方路基坡顶以外不小于5m设M7.5号浆砌片石截水沟,底宽40cm,深50cm,内侧直立,外侧坡率1∶0.3~1∶1,加固厚15cm。沟底纵坡不小于0.3%。(4)急流槽:设在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m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断面形式为矩形,槽深40cm,深60cm,采用M7.5号浆砌片石加固厚25cm。路面排水双向横坡路段,路面、路肩均以2%路拱横坡排出路面水,并通过路基两侧边沟、排水沟排出路基以外;在超高地段形成单向横坡路段时,路面水则通过单向横坡将外侧汇水引至内侧路基边沟或路堤排水沟内,再引至路基以外。构造物排水设计对于路基挡防构造物,应采取排水措施。构筑物台背应设置反滤层,墙体上设置泄水孔并安放泄水管,以及时疏干墙背地下渗水,泄水孔以下应采用不透水材料进行封闭,防止水渗入浸泡而软化地基,确保路基及边坡稳定。7.2路面工程本项目原为泥结碎石路面,本报告针对此路段进行路面结构形式比选。(1)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比选沥青路面平整且有一定粗糙度,即使雨天也有较好的抗滑性,黑色路面无强烈反光,行车比较安全,路面有弹性,行车舒适,沥青表面的孔隙可以吸音,噪音和震动小,对沿线居民基本不构成影响;水泥路面有接缝震动,表面致密难以吸音,噪音稍大,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受施工设备、工艺的限制,路面接缝多容易引起行车跳动,舒适性差;接缝处又是路面的薄弱点,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板和板角破坏。沥青路面行车舒适性占明显优势。78 沥青路面面层采用摊铺机修筑速度快,碾压降温后即可通车,工期短;水泥路面面层施工对于施工机械和工艺要求不高,但养护时间长,且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较多,如设模板、布置接缝及传力杆设施等。沥青路面后期维修量不大,维修后温度降为常温后即可通车;水泥路面常需整板修复,且维修过程比较麻烦,修复后养护时间长。(2)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匹配性原有路面弯多路窄路段较多,平面线性较差,严重影响该路段附近人民的生活、出行、安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人们对道路改建通车的要求比较急迫,希望尽早利用改建道路,水泥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比较复杂,养护时间较长,且后期维修过程极为麻烦,不符合当地人民对道路的时间要求,所以本路段选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缩短施工工期,使人们尽快利用改建道路。由于本项目所处为凉山州的偏僻地区,山高路远,如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旦水泥板产生破坏,后期维修十分困难,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不允许频繁维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可减少此类维修。从与当地的景观协调性来看,沥青路面一般为黑色,给人深沉稳重的感觉,开车是会让人觉得比较踏实,但水泥混凝土路面颜色是灰白色,给人以浮气不足的感觉,无景观性可言。(3)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经济比选选择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进行经济比选A型: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3.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4.0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基层:20cm水泥稳定砂砾石垫层:15cm级配砂砾石B型: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22cm水泥混凝土基层:15cm水泥稳定砂砾石垫层:20cm级配砂砾表1-7沥青混凝土路面与路面经济比较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自然区划V4填挖情况符合规定的填、挖方路基土组粘性土78 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3.8*105轴次弯沉/抗弯拉强度52(0.01mm)4.5Mpa适用路段改建路段路面结构代号B型C型图式抗压强度≥35Mpa结构层特点具有良好形成舒适度、噪音低、灰尘少,工程造价偏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坚固耐久,工程造价较高工程造价(元/m2)168.35186.72从上表工程造价方面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比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成本稍低,并且考虑沥青路面良好的舒适度,选择沥青混凝土路面。通过以上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的性能、经济造价及与当地的匹配性方面对比,综合交通量、公路等级对路面强度的要求,结合沿线气象、水文、地质及当地材料供应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路面的防灾害、防水等性能,本着经济、实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等多项综合性指标进行设计,路面推荐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型式。(2)路面设计主要标准①道路等级:四级公路②路拱横坡:2%③标准轴载:BZZ-100④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⑤设计使用年限:6年⑥设计计算指标:设计弯沉值和各结构层抗拉应力7.3桥涵工程7.3.1桥梁工程设计标准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技术标准,涵洞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78 (1)设计荷载:公路-II级;涵顶横向宽度:与路基同宽;(2)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25;(3)地震烈度:根据2001年版1/400万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及本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路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别为:地震基本烈度VII度区。沿线桥涵分布情况该线路仅有两座桥梁,分别在路线K2+849处和K10+059,跨径分别为1-8m和1-10m的石拱桥,桥面净宽均为5.5m。由于该两处桥梁在调查中未发现明显破坏,使用状况无异常,桥梁结构无明显损坏,建议业主委托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定整治方案安排检测单位对这该座桥进行检测。如满足公路荷载标准并提供检测报告,将进行利用;如达不到公路荷载标准,将对其进行加固或重新建设。7.3.2涵洞工程本项目路段共设涵洞56道(其中圆管涵7道、盖板涵49道)。其中新建28个,重建10个,利旧18个,涵洞数量估算表详见表1-8。表1-8涵洞数量估算表起止桩号孔径结构类型涵长/道孔数备注K0+000~+K18+3441-0.75圆管涵9/11新建1-0.7510/11重建1-0.540/55利旧K0+000~+K18+3441-1.0盖板涵34/44重建1-1.0128/1616新建1-1.089/1010利旧1-1.558/88新建1-2.09/11利旧1-2.026/33重建1-2.08/11新建1-2.519/22重建1-3.014/22新建1-3.07/11利旧1-3.56/11利旧根据地78 形、地质特征、路线平纵面要求,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就地取材、运输方便、施工便捷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情况,全线一般涵洞结构形式主要采用:(1)钢筋砼圆管涵;(2)钢筋砼盖板涵。盖板涵在结构形式方面有利于在低填土路基上设置,且能做成明涵,坚固耐用,养护费用少,与圆管涵相比,造价较高。跨径较大的盖板涵,有水时流水,无水时亦可兼做人行通道或机动车通道。盖板涵有效过水面积大,便于清理洞内的淤积物。圆管涵在有一定填土高度的路基上均可采用,即便是零填方路段,也可修建倒虹吸管,特别适用于低填方路段的农田灌溉区和平原地区。圆管涵仅设置端墙,不需要墩台,对基础的适应性强,受力性能较好,圬工数量少,造价较低,且用钢量小、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圆管涵的管身部分圆管可重复利用,特别适用于水毁工程及在施工便道上使用。由于本项目道路等级低、路基相对较窄,频繁跨越灌溉沟渠,因此,采用圆管涵较多,在跨径较大的路段,采用盖板涵。涵洞布设①涵洞孔跨主要依据设计流量、并兼顾农田的排灌、行人的通行需要而确定。涵洞的净宽、净高应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之相关规定。②涵位选择:在满足涵洞功能的情况下,涵位尽量避开软基和高填方。涵位尽量选择在两岸地质良好的地段。7.4交叉工程本项目共有10处交叉,主要以平交方式连接。表1-9路线交叉表序号中心桩号地名被交叉道路名称或等级交叉角度(度)被交叉路段宽度交叉型式1K0+000(左侧)(右侧)拖觉镇(左侧)拖觉镇县道9010m“T”型平交2K0+441(左侧)(右侧)拖觉镇(左侧)拖觉镇村道904.0m“T”型平交3K1+365(左侧)(右侧)拖觉镇(左侧)拖觉镇村道204.6m“Y”型平交4K1+850(右侧)(右侧)日拍村(左侧)日拍村村道903.5m“T”型平交78 5K1+896(左侧)(右侧)日拍村(左侧)日拍村乡道906.0m“T”型平交6K2+012(右侧)(右侧)日拍村(左侧)日拍村村道203.8m“Y”型平交7K2+897(左侧)(右侧)日拍村(左侧)日拍村村道907.0m“T”型平交8K5+675(右侧)(右侧)本子村(左侧)本子村村道902.7m“T”型平交9K13+722(右侧)(右侧)阿尔马之村(左侧)阿尔马之村村道203.0m“Y”型平交10K14+449(右侧)(右侧)久乃阿莫村(左侧)久乃阿莫村村道404.8m“Y”型平交7.5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按照国家及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本次交通工程设计共包括以下内容:标志、标线、护栏和里程碑。1、标志本次交通标志的布设旨在进一步完善交通标志的设置,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尽量适时、适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司机能够正确选择路线及方向,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还应通过禁令、警告、指示等标志保证必要的行车安全,使道路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交通标志的布设上应遵循以下总体原则:A.全段各类型标志统一布局,并注意与沿线相交道路协调一致,使之与沿线路网形成整体系统;B.及时为司机提供准确信息;C.设置必要的禁令、警告、指示标志,保证行车安全。结合以上总体布设原则,本路布设以下标志:A.在平交路口前后设置人行横道标志;B.在急弯陡坡前后设置警告标志;C.在本次设计路段起终点设置限速标志。(1)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应以司机在以设计速度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内容为基本原则,同时版面布置应美观、醒目,并且标志应具有夜间反光的性能。78 本项目交通标志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的要求进行设计的。标志版面内容采用中文及汉语拼音对应标识,中文在上,汉语拼音在下,中文字高为30cm,英文字高为15cm。全线标志的颜色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执行。(2)结构及反光材料本设计所有标志板均采用2mm厚铝合金板制成。其中圆形标志采用卷边加固,其它标志边缘均采用角铝加固,角铝和滑动槽铝用铆钉铆固在标志板上,铆钉头应打磨平滑。标志的支撑结构应保证安全、美观、耐用。设计时考虑本地风速、板面大小、路侧条件、标志作用等因素,确定针对不同标志分别采用单柱或双柱的支撑方式。标志结构中所有钢构件均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螺栓、螺母等连接件的镀锌量为350g/m2,其余均为600g/m2。为了提高夜间的视认效果,并使所有反光膜的使用年限得以统一,标志版面所有反光膜的指标均应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中所规定的三级反光膜的要求。2、标线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可以和标志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合适的车道,加强行驶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标线应保证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并应做到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根据本路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标线设计原则:A.根据本项目特点:按单车道进行划线,行车边线为宽15cm的白色实线。B.在急弯及纵坡大于7%且小于12%的路段设置减速振荡标线;C.在居民点及较大路口等设置人行横道线;全线标线及标记均采用反光标线涂料,其材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JT/T280-2004《路面标线涂料》的规定。3、护栏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护栏按以下的要求设置:A.防止失控车辆在路侧比较危险的路段冲出路基,发生重大事故;B.吸收能量,减轻事故车辆及人员的损伤程度。78 根据以上要求,并结合本路的实际情况,本项目路侧护栏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布设:填方2~3m路段设置钢筋砼护柱(3m),填方3~8m路段设置B级波形护栏(4m),填方8~12m路段设置B级波形护栏(2m),填方大于12m以及临江河、水渠、水库、陡崖路段设置混凝土护栏。4、里程碑里程碑布设在整公里处,设置于道路桩号增大方向右侧,每个整公里桩号设置一处里程碑,根据本项目特点道路原有里程碑为块石,埋置于路面外侧,完整的可拆迁再利用,故本次设计采用原有完好里程碑完全利用,对已被破坏及没有里程碑位置进行设置;里程碑的形式、字体等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中规定执行。7.6其他工程1、环境保护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环境保护设计本着“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限度的破坏”为原则,从工程建设的角度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1)路线设计时,考虑尽量少挖少填,减少路基对自然坡体的开挖和土地占用;路基填挖土石方基本平衡,减少弃方临时用地;弃土场设置,考虑了相应防护及排水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并对弃土场进行了植树种草绿化或还耕处理。(2)路基防护考虑以植草种树为主,绿化既可稳定路基边坡、保持水土,又能美化路容、诱导行车,保护环境。填方拱型护坡骨架内进行植草防护,挖方边坡部分采用挂网植草生态防护,平台上种植藤木,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3)路基排水由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沉沙池及天然沟渠形成综合排水系统,均采用浆砌圬工进行处理,以防止路基汇水对边坡、地面及附近农用耕地的冲刷或冲蚀,避免水土流失及对附近水源的污染。在填方边坡的拱形护坡设置拱眉及骨架泄水槽,防止路面汇泄水流冲刷边坡及水土流失。(4)公路施工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以及不适宜路堤填筑的耕植土、清理场地的表层腐植土、植物根茎等,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别处置,不任意弃置。78 (5)施工机械和各种临时设施及堆料场地均应适当远离居民区,以减少机械噪音和扬尘污染,保障沿线人民群众的健康。2、施工组织由于该项目路线沿老路改建,在以后的施工中会面临保通问题,路线设计时已考虑了保通需要。8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主要原材料本工程建设主要机械设备见表1-10。项目建设主要材料为钢材、木料、水等,具体用量见表1-11。表1-10本项目工程建设主要设备估算清单序号名称1推土机2装载机3挖掘机4平地机5钻机6自卸卡车7压路机8摊铺机9工程投资与施工进度安排工程投资估算表1-11估算主要成果表项目名称单位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路线长度公里14.449估算主要成果第一部分建安工程费万元2852.5756第二部分设备、器具购置费万元3.3522第三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318.5139第一至第三部分费用合计万元3174.4416预留费用万元285.6997投资估算总金额万元3460.1414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239.4727主要耗材人工工日71799木材m3107钢材t143.3水泥t5199沥青t65178 资金来源本工程总投资约3460.1414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为:(1)争取国家财政拨款1011.43万元(十二.五规划通乡油路工程专项资金,每公里补助70万元),占总投资的29.2%。(2)其余2448.7114万元由地方政府自筹或银行贷款,约占总投资的70.8%。施工进度本项目拟定2014年10月开始施工,2015年5月底建成通车,建设工期8个月。10占地、拆迁本项目路线全长14.449km,共占用土地177.08亩,均为原有道路范围内占地,未新增占用土地,临时占地为10.95亩。本项目全线共拆迁土瓦房95m2,围墙120m2,堡坎40m3,电线1000米,电杆4根。项目所处地区为山岭重丘区,属于Ⅲ类地形区。该地区的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如下表所示。表1-12Ⅲ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参数项单位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双车道双车道双车道单车道主要编制条件参数路基宽度m12108.57.56.54.5桥梁跨径长度比例%553322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km6060————天桥间距km5050————通道间距km2020————平面交叉间距km1.21.20.60.60.60.6停车区间距km8080100100100100养护设施间距km404040404040指标值hm2/km3.61833.43342.60882.51262.28191.9274本项目全长14.449km,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中3.0.5条规定,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4.5米,采用用地指标值1.9274hm2/km,用地指标为:14.449×1.9274=27.84公顷。项目新增占用土地0亩,折合为0公顷,用地指标未超出上述指标规定值27.8478 公顷。因此,本项目是合理可行的。表1-13本项目拆迁占地统计表桩号房屋结构构筑物土瓦房围墙堡坎电线电杆(m2)(m2)(m3)(m)根K0+000~K14+449951204010004合计951204010004本工程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1原路状况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起于拖觉镇,途经日拍村、本子村、阿尔马之村、久乃阿莫村,止于拉果乡政府,全长14.449公里。1)路基本项目原有道路为泥结碎石,线路的线形差,安保设施缺失,排水设施较少,垮塌、泥石流、水毁等病害较为严重(见下图所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经过多次强降雨后,引起公路边坡和地势陡峻地段塌方、低洼路段路基沉陷、冲沟地段路基水毁等病害,使得该项目原有道路损毁更严重,人民群众出行非常困难,怨声载道。原有道路客车、货车通行较为困难,沿线居民出行主要靠摩托车。图1-1老路路基状况78 图1-2连续急弯、视距较差路段2)路面原有老路为泥结碎石路面,路面破坏严重,已制约该公路功能的充分发挥。3)桥涵工程该线路仅有两座桥梁,分别在路线K2+849处和K10+059,跨径分别为1-8m和1-10m的石拱桥,桥面净宽均为5.5m。由于该两处桥梁在调查中未发现明显破坏,使用状况无异常,桥梁结构无明显损坏,建议业主委托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定整治方案安排检测单位对这该座桥进行检测。如满足公路荷载标准并提供检测报告,将进行利用;如达不到公路荷载标准,将对其进行加固或重新建设。本项目路段共设涵洞56道(其中圆管涵7道、盖板涵49道)。其中新建28个,重建10个,利旧18个。图1-3原有桥涵情况4)防护及排水原有公路路基、路面排水差,无边沟,基本不能满足排水要求;导致地表水不能顺利排出路基外。5)交安设施78 原有公路全线无标志、标牌和安全设施,尤其在弯急坡陡段经常发生交通安全事故。2现有公路适应性分析由于本项目沿线地形地貌多变,谷深坡陡、地质复杂,加之受以往建设资金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现有公路技术等级较低、线形指标较差;路基宽度窄,局部路段路面损坏严重;沿线涵洞建成年限较早,荷载等级较低,且无抗震设防措施;沿线地质灾害严重,崩塌、泥石流多发;且沿线防护及排水措施严重缺乏;安全设施设置不匹配,服务水平低,交通事故频发。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是布拖县交通规划的重要通乡油路工程,本项目的建设将更加便捷连接拖觉镇和拉果乡,方便人们到往布拖县城区,并加强沿线村与村之间联系,优化该区域公路网。自通车以来为布拖县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布拖县及沿线其他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域与外界联系逐步增加,沿线地区对外交通运输需求也大幅增长,现有公路已不能适应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综合分析,原有公路等级和行车能力较低,远远低于西部省区平均水平,且路况差,病害严重,抗灾能力弱,晴通雨阻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的行车条件差,已经不适应日益增长交通量的需求,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3本次改造的重点依据原路状况,本次改建侧重于:1)大幅提高部分困难路段的通行能力;2)提高全线路段的技术标准:原有公路为等外级公路,平纵指标较低,已经严重制约本路段的通行能力,故将全线路段提高为四级公路标准;3)加强地质病害的治理,完善沿线支挡、防护、排水设施;4)注重沿线桥涵改建,排除危桥、危涵,确保公路使用功能;5)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及公路养护设施。4原有公路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行车扬尘大: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行车速度低、颠簸剧烈、路面积尘多、行车扬尘显著;路况差车速慢、用路时间长,使扬尘产生时间和产生量也更高。  2)78 交通噪声虽短暂但较高:由于路况差,导致行车速度很慢,行车噪声较优质路面高、单台行车且对某一受声点的影响持续时间延长,全路段的上路车辆用路时间长也导致噪声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还使扬尘产生量较大。3)有影响通畅可能性:由于路面严重不平,车辆通常不能靠近路面边沿,每当需要会车时,便可能因会不了车而使交通暂时中断。4)项目等级较低,公路防护设施少,桥涵等排水设施不完善,道路服务水平较低,安全可靠性差,加上公路养护资金缺少,养护难以到位,致使公路路况较差,很多路段路基损坏严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5项目“以新带老”措施通过对现有公路的技术改造使得现有的土路面情况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四级公路的标准。路基的改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扬尘以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对边沟、排水沟以及截水沟等的修复,涵洞孔径的改造和涵洞淤塞的治理解决公路的排水难问题,从而避免因地质灾害以及暴雨冲刷等引起的公路事故。不断促进项目沿线的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78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1项目地理位置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大凉山区(东经102°43′——103°04′,北纬27°16′——27°56′),距州府西昌114公里。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于1955年3月建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布拖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63万亩,林地84万亩。境内地形以山原为主,占总面积的89%,低山河谷占11%。最高海拔3891米,最低海拔535米,县城海拔2385米。年平均气温10.2°C,年降雨量1138毫米。总人口13.3万人。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12.5万人,占总人口的94%,农业人口12.4万人,占93.2%,贫困人口3.423万人,占总人口的25.3%。本项目位于布拖县境内,起于拖觉镇止于拉果乡政府,起点与28县道相接,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2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体系中段的凉山褶皱断裂带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断裂带组成。向斜褶皱舒缓,背斜褶皱紧密,且多为断层所破坏,构造运动剧烈,河流切割、剥蚀严重,地层出露较多。布拖县全境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结合部,境内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布拖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河流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3区域地质概况3.1地层岩性1.侏罗纪地层(J)78 侏罗纪中统上沙溪庙组(J22S):岩性以紫红、紫褐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n):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其间常夹薄层石膏及方解石细脉和透镜状石英砂岩,底部为厚层状紫红色石英砂岩。侏罗纪上统蓬莱镇组(J3P):区内以较稳定的两层黄绿色页岩将该组分为三段。下段: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紫红、灰白色厚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段:为棕红、浅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灰紫色中-细粒砂岩互层,上部夹厚3~7米浅灰色泥岩及页岩,底部为黄绿色页岩;上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与灰白、紫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黄绿色泥岩。2.白垩系地层(K)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砖红、棕红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夹数层不稳定的砾岩。白垩纪上统火关组(K2j):灰黄、棕红色泥质胶结的中-细粒砂岩、夹泥岩,底部为棕褐色砾岩,砾岩中常夹有透镜状砂岩。白垩纪上统灌口组(K3g):布拖县西上部为砂岩或砂泥岩互层,常见石膏层或其溶孔、溶隙等,东部为棕红色泥岩、火泥质粉砂岩,泥岩中有灰绿色斑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3.第四系地层(Q)该地层在布拖县出露广泛,构成冰水堆积平原、流水堆积阶地、漫滩及冰碛、冰水堆积台地残积、坡积、斜坡坡麓地貌。中下更新统Q冰碛、冰水堆积层(Q1+2gl+fgl78 ):为一套紫红、棕红、黄褐色低(高)液限粘土和强烈风化的卵砾石混杂而成的卵石质土,卵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其次为玄武岩、花岗岩、脉石英等,次园至半棱角状,砾径5~10厘米,大者可达30厘米,风化十分强烈,大部分仅保留外形,手捏即成粉砂,砾石和粘土结合紧密,呈半胶结状。中更新统冰水堆积“雅安砾石层”(Q2fgl):为橙、棕黄色,上部以低(高)液限粘土为主,含细砂及铁锰质结核,下部为强风化卵石质土,卵砾石成分复杂,以酸~碱性侵入岩为主,次为变质岩,碎屑岩等。卵砾石、漂石直径5~25厘米,大者可达50厘米。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fgl):具二元结构,分布于冰水堆积扇平原上。上部为褐黄色、灰褐色低液限粘土,细砂粒、有机质粘土,厚5~7米,含铁锰质结核,偶见姜状钙质结核;下部为砂、卵石质土、卵石夹土,卵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次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等,粒径6~10厘米,偶见漂砾,层厚6至15米不等。全新统冲洪积层(Q1al+pl):近代河流形成,分布于一级阶地和漫滩上,多具二元结构,上部为0~5米厚的粉土和细粒土(透镜体),局部含有机质,下部为不等厚砂层和卵石质土及卵石夹土,厚0~10米左右,卵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次为花岗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等。全新统残积(Q1el)、坡积(Q4dl)、残坡积(Q4dl+el)及崩坡积(Q4e+dl)层: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的缓坡及坡脚地段,受地形因素影响大,其土性取决于母岩岩性,为残坡积细粒图或岩快、碎石夹泥砂等。3.2地质构造测区内地质岩层构造比较复杂,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川滇地轴中段,基底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会理群组成,构造线近东西面,盖层构造线呈南北展布,经“晋宁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下古生代以来,几度表现强烈而明显不均衡的升降运动,导致某些地层的缺失和断裂的发生、发展、复活及岩浆活动。78 3.3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安宁河地震带北至冕宁,经西昌、德昌至云南元谋,南北长约40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震源深度20公里左右。与则木河压扭性断裂互相穿插交切,凉山州就处于交切、汇集地带。根据200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8年5月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表明,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项目区动峰值加速度及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见图2-1、图2-2。本项目0.150.45本项目图2-1项目区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图2-2项目区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图3.4水文地质布拖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7.3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量为76.8万千瓦布拖县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平台、台地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空隙中,其次为白垩系、侏罗系砂泥岩风化带裂隙及溶隙、溶孔中。78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垂直入渗补给,浅部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渠、塘、农田灌溉等垂直入渗补给。布拖县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属HCO3-CaNa,矿化度0.5~1.0g/L,PH值6.5~8.5之间,但冰水堆积扇中地下水叫值常小于6.5,加之场地内地下水均系浅部水,工程建筑基础多处于饱水状态,且本区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因此应考虑将来地下水对砼的侵蚀等级,列为弱侵蚀,采用一级防护。3.5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本路段无大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土分布,主要不良地质为软基问题。路线穿越的地层岩性多数为泥岩,其强度低,易风化,挖方后长期暴露在坡面上,在日晒、雨淋及表水冲刷、风力作用下,容易剥落,从而使坡面局部产生坍塌、边坡失稳;少部分为水田,地表上部为耕植土,厚0.3~0.4米,下部为低液限粘土,厚约2.6~3.1米,其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但对本段路线方案的比选不起控制作用。4气象、水文(1)气候项目所在地属亚热带滇北高原气候区,气候呈立体型,一山有四季、十里天不同。年平均气温10.2℃,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4℃,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7.3℃,常年平均日照1996小时,常年平均无霜期为226天。雨季多集中在夏季,年际间雨量变化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114.7毫米。项目所在地主要受南亚上空盛行的西风和西南季风爆发影响,西风气流自西向东越过西藏高原,经长途跋涉的水汽消耗、降水稀少,而且北方冷空气入川南下,随着地势逐渐增高,在布拖附近形成静止风天气。西南季风爆发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的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水汽含量较大,带来潮湿多雨的天气,所以布拖的气候冬季干旱而漫长,夏季温暖而湿润。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具有冬寒、春旱、夏凉、秋绵雨的特点。按四川气候分区,属于西南高原雅砻江温带气候区。(2)水文布拖县78 的地表径流主要由自然降水补给。金沙江沿东南边缘而过,属过境水,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利用其水利资源;西溪河为布拖与昭觉和布拖与金阳的分界河,由于两岸山高坡陡,河床深切,故目前仍未开发利用。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和植被情况不同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差异很大。县内低山河谷一带径流深为200mm,县境东南部的二半山地区径流深为300—500mm,县境中部的布拖盆地和拖觉盆地径流深为500—600mm,西溪河盆地径流深为700mm左右。从布拖县地表径流深等值线图上进行加权法计算,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37.9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6亿,外来水量826亿,全县共同径流量1732亿。县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3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较大,按水系流域划分水系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有7条,分别是金沙江、西溪河、吉恩拉达河、爱治日窝河、尼姑河、交际河、觉撒河。100公里以下流域面积的河流有12条,水资源理论蕴藏量76.78万千瓦,可供开发约45.30万千瓦(其中已开发31.80万千瓦,未开发13.5万千瓦)。金沙江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由於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水流湍急,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突然转向东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峡,虎跳峡两岸山岭与江面高差达2,500~3,500公尺,是世界最深峡谷之一;西溪河为金沙江左岸支流,全河流域面积2902平方公里,河道全长174千米,落差2773米,河口平均流量61.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水量19.4立方米/秒,能理论蕴藏量49.6万千瓦;特木里河发源于乌科梁子,流程52km,集雨面积234km2,落差1275m,流量7.2m3/秒,中段已开发利用;爱治日窝河发源于火烈博日洛者,流程22.16km,集雨面积173km2,落差1860m,流量为3.59m3/秒,目前尚未开发利用;尼洛依达河发源于乌科梁子东坡和阿布择鲁西坡山麓,流程32.2km,集雨面积361km2,落差1612m,流量5.1m3/秒,中段已开发利用;交际河发源于吉留秀梁子北面和西南,流程18.45km,集雨面积234km2,落差1916m,流量3.34m3/秒,目前还未开发利用。5矿产资源布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查明的矿种有铅、锌、铜、铁、镁、石灰岩、磷块岩、石膏、玛瑙、冰洲石、无烟煤、泥炭、石英石、大理石、花岗石、高岭土78 等16个矿种,其中铅锌矿、磷矿、石英、大理石、泥炭的储量较大。布拖县全县有各种矿点、矿化点78处,其中大型矿点4处,中型矿点4处,小型矿点12处,有矿点32处,矿化点26处。  铅锌矿是布拖主要的金属矿,布拖县全县矿点22处,其中大中型2处,主要分布于乌依万吨山;已查明的磷块岩有两处,其中合井乡大湾子磷矿属大型矿点,长1985米,矿石的磷含量为26.73%-30.65%,平均为28.26%;石英矿主要分布于乌科梁子至吉留秀一带,其出露于上部和顶部矿点二氧化硅含量为91.34%-96.83%,已达三级平板玻璃原料要求;境内的大理石有两个类型,其一为拖觉石咀点,红色兼有白、绿色竹叶纹,光洁度较好;泥炭主要分布于布拖、拖觉、西溪河三个山原盆地和沼泽地带,储量在800万吨以上,是布拖县高山地区农民生活取暖的主要燃料之一。6生物资源布拖气候多样,适生支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并表现出多层次的立体发布。适宜于优质绵羊、高山白杨、山地蔬菜、马铃署、荞麦、燕麦、花(青)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附子、川贝子、半夏、天麻、虫草、黄莲、伍倍子等200余种。8旅游资源布拖地处大凉山腹地,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彝族“火把文化”的发源地。布拖县具有古老而纯仆的民风民俗,如火把节、彝族年、毕摩苏尼、婚丧嫁娶、民间艺术、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传统的节日,每年都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节日的第一天,各家各户主要举行以祭祀和打火把等仪式;第二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前往火把场举行摔跤、斗牛、赛马、选美、朵洛荷、斗鸡、斗羊、爬杆等活动;第三天,继续第二天的活动,晚上举行送火仪式,火把狂欢夜人们打着火把,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狂欢至天明。自然风光有四川省第二大湿地自然保护区西溪河乐安乡万亩天然补莫湿地、吉留秀原始森林、乌科高原风光及万亩索玛花海、白石滩奇观、金沙江大峡谷布拖段红岩子、瓦都水库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县城距西昌仅11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民族风情、生态、避暑的旅游宝地。8水土流失现状78 项目区内植被较好,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存物种起了很大的作用,其生态效益大大超过经济效益。项目所在区域季节性暴雨、冰冻和沟谷冲刷强烈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环境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的出行安全、道路安全通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的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总体上讲,项目区内土地开发较为合理,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社会环境简况1行政区划与人口布拖县全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万亩,林地84万亩,草地118万亩。全县分5个片区,辖3个镇27乡,189个行政村。全县约有14万人口,彝族占总人口数的94%,总人口中农业人口为12.9万人,占93%。主产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粮食作物。2社会经济概况布拖县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总量达到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与全省、全州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完成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15000万元。2013年布拖县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3.93亿元,增长8.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0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77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155亿元,分别占GDP的百分数为25.07%,53.39%,21.54%。基础设施大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民族特色日益明显,城乡规划控制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以上。拖觉、龙潭、补洛、俄里坪等中心乡镇及地洛、牛角湾等重点乡要进一步提高总体规划水平,配套基础设施,增强承载发展的能力,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社会事业大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发展有较大进步,以职业教育为重心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大力抓好学前教育,深入实施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9+3”78 免费职教计划、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居民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指标达到新的水平,基本构建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职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禁毒、防艾、维稳实现阶段性目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1%,到2015年分别达到20800元和510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3交通运输现状由于布拖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布拖只有一种运输方式,即公路交通运输。全县现有公路总里程1060公里,其中省道40公里,县道143公里(包括沿江路35公里),乡道343公里,村道534公里。其布局是:县城至三湾河31公里(其中包括昭觉境内16公里);以县城为中心向南直下至交际河全长57公里;向南交际河—金阳界24.2公里;以县城为中心向西北方向伸延至西溪河全长32公里,以县城为中心向西南伸延至乌科25公里;以西北从西溪河火烈到衣某乡19公里;西昌至布拖县104公里;县城至衣某35公里;布拖县城至拖觉镇23公里。布拖公路由国家扶持、补助,群众投劳建设,公路尚处于路网密度低、技术标准低、防护工程缺乏、桥涵等排水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通行能力差的现状。上等级的公路仅有普三路山岭重丘三级沥青路16公里和沿江路溜华路(金阳西溪河大桥—宁南衣布河大桥)山岭重丘四级泥结碎石路32公里,仅占4%,等外级公路占96%,除县城至各片区工委所在乡镇确保畅通外,其余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严重。全县尚有74个行政村不通公路,且村与村之间连接的公路更少之又少。现仅五个片区、10个乡镇开通了客运班车,仅占乡(镇)总数的33%。严重影响布拖县的资源开发和物质交流,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至2012年底,全县公路里程达到818.8公里,其中县道191.1公里,乡道214.0公里,专用公路48.6公里,村道365.1公里。全县暂无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量日益增加,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地方经济较为落后,加之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地质灾害频发,使布拖县78 境内道路在路线等级、承载能力、安全便捷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路未形成网络且数量不足布拖县是彝族聚居的主要代表县之一。各县之间、各乡与村之间缺乏通道,大部分乡仅仅有唯一的土路通道,一旦断道将成为孤城;境内公路网基本是历史形成的,新建公路很少,而原有公路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优化,再加上布拖县地形、地貌复杂,多高山峡谷,公路基本无横向联系,工程难点多,造成多条断头路。布拖县境内无铁路运输,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而且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运输类型单一,公路肩负的任务重,公路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资金投入,现有公路数量少,公路网的质量差,公路网布局不尽合理,网络不完善,迂回运输,物流不畅,运输成本高,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布拖县境内只有少数几条县道,其余为乡道、村道,防护设施少,桥涵不配套,桥涵跨径偏小,部分路段应设桥涵而未设,有部分采用了过水路面方式,满足不了泄洪要求,常遭泥石流、水石流损坏而中断交通。公路受自然条件、建设资金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道路坡陡弯急,晴通雨阻,服务水平较低,安全可靠性差,虽经“通县油路”及“二级路网”改造,道路状况得到很大改观,但由于受投资的制约,道路线型没有进行根本调整,路基的自然病害没有得到根治,路面结构设计不尽合理,使得道路的通行能力,承载能力较低,破坏严重(特别是日益增多的超限、重轴车辆对道路的破坏尤为严重)。3、公路安全隐患多布拖县地处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公路大多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中,弯急坡陡,沿溪线山洪肆虐,河床冲刷下切严重,挡防工程量大但破坏严重,雨季路基随时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泥石流频发,冲毁路基的情况时有发生;路基边坡不稳定,危岩飞石坠落危及行车安全情况严重;虽近年来不断加大安保工程的投入,但依然有许多危险路段没有设置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防护设施不配套。78 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环境空气本工程沿线地处农村环境,无污染型企业,大气污染源少,污染负荷低,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水环境本工程地处农村环境,评价范围内无工业污染源分布。主要水体环境质量良好。3声环境项目工程路段沿线地处农村环境,噪声源少,其主要噪声源来自于已有公路的交通噪声,但因其通行车辆较少,对声环境影响小,沿线环境噪声质量良好。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根据项目排污特点和外环境特征,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级别如下:环境空气:不因本项目的实施改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即评价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噪声环境:不因本项目的实施改变声环境质量等级,即评价区内的声环境质量应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地表水环境:不因项目的实施改变沿线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级,即评价区内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限值要求。固体废物:项目建设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置,不造成二次污染。生态环境:不因本工程的实施使区域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水土流失加剧。根据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确定其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表3-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方位性质、规模保护等级78 水环境尼姑河工程沿线Ⅲ类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瓦都水库工程起点左侧190m处大气环境、声环境起点至终点敏感点(居民)两侧200m范围内107户居民(约428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两侧200m沿线的土地资源、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不因本工程的实施而使区域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水土流失加剧。本项目沿线两侧居民分布情况见下表:表3-2公路两侧沿线200m内居民分布表序号坐标方位规模(单位户)村庄名称居民点127°32.808′E;102°50.436′N左侧11m5拖觉镇(32户)居民点227°32.829′E;102°50.489′N左侧87m3居民点327°32.794′E;102°50.409′N右侧32m2居民点427°32.718′E;102°50.519′N左侧11m10居民点527°32.364′E;102°50.376′N右侧30m10居民点627°32.434′E;102°50.843′N左侧70m1居民点727°32.390′E;102°50.849′N左侧138m1居民点827°32.262′E;102°50.858′N左侧53m8日拍村(18户)居民点927°32.202′E;102°50.771′N右侧71m10居民点1027°30.803′E;102°51.563′N右侧20m2本子村(12户)居民点1127°30.789′E;102°51.526′N右侧17m8居民点1227°30.583′E;102°51.711′N右侧84m2居民点1327°30.204′E;102°53.192′N左侧19m2阿尔马之村(13户)居民点1427°30.187′E;102°53.168′N右侧33m1 居民点1527°30.253′E;102°53.144′N右侧10m1居民点1627°30.189′E;102°53.258′N左侧22m1居民点1727°30.024′E;102°53.313′N左侧10m3居民点1827°30.018′E;102°53.232′N右侧125m5居民点1927°28.736′E;102°53.863′N左侧10m20久乃阿莫村(30户)居民点2027°28.730′E;102°53.819′N右侧10m10居民点2127°28.548′E;102°53.936′N右侧8m7人,合2户拉果乡78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表4-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摘录)单位:mg/m3污染物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1小时平均日平均年平均SO20.500.150.06NO20.240.120.08TSP——0.300.202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表4-2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摘录)单位:mg/L序号监测项目单位 标准限值1pH-6~92CODmg/L203BOD5mg/L44NH3-Nmg/L15石油类mg/L0.056粪大肠菌群个/L100003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表4-3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昼间夜间2类605078 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1大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表4-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录)单位:mg/m3项目SO2NOxTSP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0.40.121.02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表4-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值污染物名称一级标准PH6~9COD≤100mg/LBOD5≤20mg/L石油类≤5mg/LNH3-N≤15mg/L3噪声建设期间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表4-6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昼间夜间70554固体废物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总量控制指标本项目属于公路建设项目,无SO2、NOx78 和废水外排,因此,建议本项目不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78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1工艺流程简述(图示):本项工程从施工至交付使用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设计定线材料运输桥涵施工护坡工程施工期营运期路基施工路面工程施工填方运输绿化工程交通工程验收交付使用G1、N1G3、N2G2、W1G4、W2、N3G5、W3、N4G6、N5G——废气W——废水N——噪声设计反馈调整内业设计现场踏勘征地路基路面工程土石方工程桥梁涵洞工程排水工程材料运输绿化工程环境监测大中小修绿化管护营运施工图5-1工艺流程图2主要污染工序2.1施工期施工期主要产生水土流失、扬尘、噪声、废水、弃渣污染。(1)水污染通过现场勘查,本项目区域内居民饮水来源为山泉水,项目施工用水来自区域内河流,不涉及居民饮用水。项目区内无大型企业,不存在工业取水口。施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基础开挖废水、设备冲洗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废水。①基础开挖废水一般情况下,基础施工产生的废水为地表水,除SS78 较高外,其它污染指标均较低。②设备冲洗废水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冲洗水,此类废水含有泥沙。产生量约为20m3/d,SS浓度为2000mg/L,废水具有悬浮物浓度高、水量少、间歇集中排放的特点。③施工人员生活污水5本项目施工高峰期人数为122人/d,平均每人用水量按60L/d计,用水量为7.32m3/d,工期为8个月,总用水量为1756.8m3。废水产生系数按0.8计,则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为5.87m3/d(共计1405.44m3)。生活污水污染物以COD、NH3-N为主。类比同类项目,生活污水各项污染因子产生浓度为COD:300mg/L,BOD5:200mg/L,NH3-N:30mg/L,SS:150mg/L。则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COD:0.42t,BOD5:0.28t,NH3-N:0.042t,SS:0.21t。2520施工用水沉淀回用新鲜水32.321.457.32生活用水5.87旱厕收集图5-2施工期水平衡图单位m3/d(2)大气污染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建筑材料运输、装卸产生的扬尘使周边大气环境中的TSP浓度增加,路面铺设时产生的沥青烟。施工现场周围粉尘浓度与源强大小及源强距离有关;施工期间使用的各种动力机械(如载重汽车、铲车等)产生的尾气也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尾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主要有CO、THC、NOx等。根据已建类似工程实际调查资料,其它作业环节产生的TSP污染可控制在施工现场50~200m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将符合二级标准。拟建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工程区距离布拖县城较近,不再修建沥青拌合站,沥青可去附近布拖县城购买,直接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铺设,78 沥青摊铺过程会产生沥青烟,摊铺的过程中将对空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待沥青凝固后,也随之消失。(3)噪声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较多,这些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各噪声源源强见表5-1。表5-1噪声源源强一览表单位:dB(A)序号机械等效声级(距离源强1m处)1推土机1002装载机953挖掘机954平地机955钻机1006自卸卡车1007压路机958摊铺机100(4)固体废物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土石方开挖工程产生的弃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材料的废包装材料以及生活垃圾;本项目土石方开挖工程挖方量为84270m3,路基填方量为61031m3,弃方量为23239m3。施工期土石方平衡见下表。表5-2土石方平衡表土石方开挖工程类型挖方m3利用m3弃方m3土石方842706103123239本项目全线共规划设置1处弃渣场,位于K13+500处,结合道路建设需求设置弃土场,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止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施工建筑垃圾、施工材料的废包装材料等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集中收集后运至渣场堆存。施工人员最高为122人/d,生活垃圾按0.35kg/d·人计,则日产生垃圾量约为47.2kg/d,工期8个月,共计产生生活垃圾为10.248t。由于施工线路较长,而且为分段施工,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到当地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所处置。(5)生态影响78 工程施工开挖、道路填筑、路面平整、碾压等施工活动将对公路沿线的土地、植被以及动物栖息地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使局部地区表土失去防冲固土能力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沿线区域的生态结构发生一定变化。拟建项目永久占地177.08亩,项目占地均属于原有道路范围的占地,未新增占用土地,临时占地10.95亩,共拆迁土瓦95m2,围墙120m2,堡坎40m3,符合国家节约用地的总体目标。(6)交通影响施工期间会造成公路两侧居民交往不便,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既有公路上的施工车辆将大大增加,对正常行车干扰较大,将会产生交通拥挤及堵塞现象。2.2营运期(1)水污染营运期水污染物主要为由于降雨冲刷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频率、车流量、路面宽度和产污路段长度等。根据国内对南方地区路面径流污染情况实验有关资料及测定结果,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雨水径流中的铅的浓度及生化需氧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速度较前者慢,pH值相对较稳定。降雨历时40分钟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较低。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水污染物主要为COD、SS、石油类。装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因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导致水体污染。(2)大气污染营运期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汽车尾气排放等将对沿线地区环境空气产生一定影响。道路扬尘与路面结构和整洁度相关,由于改建后路面全部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保持清洁的情况下,道路扬尘产生量很少。类比同类项目,CO排放量为14.76g/km·辆;THC排放量为5.30g/km·辆;NO2排放量为3.71g/km·辆。(3)噪声本工程完成后,车辆行驶的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具有一定的影响,交通噪声:65~80dB(A)。营运期噪声主要来自如下两方面:①公路营运后,公路行驶的车辆的发动机产生噪声;另外,车辆行驶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②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高速行驶的汽车所产生的振动与噪声。(4)固体废物78 本项目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汽车装载货物的撒落物和汽车轮胎携带的泥沙,产生量较少。(5)交通影响公路营运后对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社区分隔的影响。3污染防治措施3.1施工期(1)水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基础开挖废水、设备冲洗废水、涵洞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废水。①基础开挖废水,通过在施工场地设置沉淀池收集,处理后的废水全部回用于设备冲洗和洒水降尘。②设备冲洗废水,该部分生产废水经沉淀池集中收集沉淀后回用。③桥梁和涵洞施工时,在施工区域水体上方搭建织布网,拦截和阻挡水泥渣块、砖头、废弃钢筋等施工垃圾进入水体;同时还应注意基础施工的挖方和弃土勿入水内。施工时选择在涉及水体的枯水期进行施工。④施工人员生活废水,依托沿线居民旱厕收集。综上,本工程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①扬尘防治措施a施工场地在非雨天时适时洒水,包括正在施工的路段及主要运输道路等。洒水频次由现场监理人员据实际情况而定。b粉状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应灌装或袋装,禁止散装运输,严禁运输途中扬尘散落,用篷布覆盖。c土、砂、石料运输禁止超载,装高不得超过车厢板,并加盖篷布,避免沿途撒落。d风速四级以上易产生扬尘时,建议施工单位应暂停土方开挖,采取覆盖堆料、湿润等措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e及时清运施工废弃物,暂时不能清运的应采取覆盖等措施。f78 工程完毕后及时清理施工场地,除及时进行清理外,应进行绿化或恢复为耕地,种植农作物。②沥青烟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不在现场设置沥青拌合站,项目所需沥青从布拖县城熬制好后,用罐装车运至施工现场进行路面铺设,在沥青路面铺设时,靠近敏感点的路段时,采取一定的通风设施,让沥青烟能尽快的分散、稀释,降低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综上所述,本工程施工期间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合理有效,技术可行。(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施工期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源强值较高,必须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以控制,环评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6:00禁止在集中居民区等噪声敏感点附近施工。②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因使用的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加的现象发生。③该公路沿线有少量的散户居民,同时沿线居民房屋距离公路较近。因此在靠近敏感点附近路段的施工应调整施工时间,避开居民休息的敏感时段,同时要求施工单位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敲击、人的喊叫等作为施工活动的声源。在居民点等敏感点时,施工单位应采用临时性降噪措施,如设置隔声板等。施工方应该合理有效的制定施工计划,提高工作效率,把施工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并提前发布公告,最大限度的争取民众支持。④施工操作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按劳动卫生标准控制工作时间,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如配戴耳塞、口罩等。⑤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现场张贴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投诉电话后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⑥加强对集中居民点等路段的施工管理,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监理单位做好监理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简易噪声测量仪器,随时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综上,本工程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4)固体废物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施工弃土、建筑垃圾、施工材料的废包装材料等78 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本项目土石方开挖量为84270m3,回填及综合利用量为61031m3,弃渣量为23239m3,本工程开挖的土石方弃渣在沿线设置1个弃渣场妥善堆存,不得往水体里倾倒。弃渣场必须按要求做好防护措施,以确保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进行绿化。施工建筑垃圾、施工材料的废包装材料等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集中收集后运至渣场堆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到当地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所处置。综上,本工程施工期采取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3.2营运期(1)水污染防治措施营运期废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路面冲洗产生的路面径流。工程设计中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沟等以减轻路面径流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综上,本工程在营运期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营运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保持路面完好和整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在公路两侧边沟外种植绿化带,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综上,本工程在营运期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为交通噪声。本次评价要求项目营运后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居民区路段,设置限速、禁止鸣笛的标志。②公路绿化工程中,对集中居民区等路段,应增加绿化密度,选择叶茂枝密、树冠低垂、减噪力强的植物。如:香章、女贞、大叶黄杨。综上,本工程在营运期采取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4)固体废物染防治措施78 项目运营期不设置路政服务设施,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来往车辆、人群丢弃的垃圾及车辆洒落物。产生量较少,可通过定期派人对路面的保洁和清扫来防治。垃圾经过集中收集后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垃圾一并处理,避免雨水冲刷后进入河道污染水体。因此,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固废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4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1、临时措施根据施工需要共布置1处弃土场,弃土堆放前要将表层土铲除堆放在弃土场较高位置用作后续覆土。弃土时要分层压实,压实度须达到85%以上,堆面坡度不小于2%,弃土堆前缘形成陡坡,如不防治则前缘坡面的水土流失将极强甚至剧烈侵蚀,以致前坡坍塌,为此在前坡坡脚加设干砌或浆砌块(片)石挡碴墙,挡碴墙高度约为平均堆高的一半,挡碴墙顶至堆面堆成1:1.7坡度,坡面植草、栽灌木。原占地若为耕地,则在堆面进行覆土还耕,原占地若为林地或荒地则在堆面覆土种草栽树还林。弃土堆后缘设截水沟。弃土堆至约2m高时在临时排水沟位置建挡碴墙。弃土场用毕后以腐植土倒回作为耕植土复耕或用作绿化地。2、绿化措施项目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是该地区人民引以为荣的自然优势,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项目区公路绿化必须更加重视,尽量用植被隐藏,具体措施如下:(1)、公路绿化遵循“占补原则”,路基形成后应立即进行绿化,多栽树,补偿因公路占压而砍伐的树木。如果不能完全补偿,则应在公路附近荒山、荒坡补偿植树。(2)、对于人口集中的个别位置应采取特别的环保措施。当项目投入使用后,沿线两侧各50m区域内不应再设居民点、学校、医院、机关等敏感点,对现有噪声超标的居民区等敏感点采取设置声屏障、隔声门窗、绿化带等降噪措施。(3)、对挖填方边坡采取综合生态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或不用浆砌片石防护和喷浆措施,当必须采用时,应用树木、花草点缀,遮挡。对公路占地范围内可绿化面积进行充分绿化,尽量恢复植被景观。应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逐步实施,以利于塑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公路绿化景观。78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大气污染物施工期沿线施工现场施工扬尘少量少量营运期营运道路TSP少量少量汽车尾气CO、THC、NOx少量少量水污染物施工期施工废水SS2000mg/L;20m3/d0生活污水5.87m3/d(1405.44m3)CODcr300mg/L ;0.42tBOD5200mg/L ;0.28tNH3-N30mg/L;0.042tSS150mg/L;0.21t营运期公路的雨水冲刷物CODSS石油类//固废施工期路基开挖弃方23239m30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废包装材料/0生活垃圾生活垃圾10.248t0营运期汽车装载货物的撒落物和汽车轮胎携带的泥沙散落物及泥沙少量少量噪声施工期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值为95~100dB营运期交通噪声:65~80dB(A)其他水土流失主要生态影响工程施工影响的生态因子较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本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重点。施工期可能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材料采集以及部分路段对山体开挖后,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易成为风力侵蚀的输沙源;在降水条件下又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并造成地表水悬浮物浓度升高;(2)工程沿线地质结构复杂,表层松软,工程的材料采集以及部分路段对山体开挖后,可能诱发新的崩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78 (3)工程施工期共设置1处弃土场地,将破坏地表植被,影响生态环境,但通过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对弃土场及时恢复植被,环境影响可以减小。78 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公路施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扬尘即TSP污染和沥青烟,其产生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公路施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扬尘,即TSP污染。其产生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石方开挖及回填等各施工工地裸露地面及堆场扬尘由于施工需要,一些建筑材料露天堆放,一些施工作业点的表层土壤在经过人工开挖后,临时堆放于露天,在气候干燥且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扬尘。粉尘在空气中的扩散稀释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粉尘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粒径粉尘的沉降速度见下表。表7-1不同粒径尘粒的沉降速度粉尘粒径(μm)10203040506070沉降速度(m/s)0.0030.0120.0270.0480.07501080.147粉尘粒径(μm)8090100150200250350沉降速度(m/s)0.1580.1700.1820.2390.8041.0051.829粉尘粒径(μm)4505506507508509501050沉降速度(m/s)2.2112.6143.0163.4183.8204.2224.624由上表可知,粉尘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μm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μ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粒径的粉尘。起尘风速与粒径和含水量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量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后,扬尘可减少70%。另外,按环评提出其余措施实施后,可进一步减小扬尘产生量,从而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交通运输车辆引起的道路扬尘78 运输车辆行驶引起的道路扬尘是影响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区内车辆运输引起的道路扬尘占场地扬尘总量的50%以上。道路扬尘起尘量与运输车辆的车速、载重量、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路面积尘量、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关。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因此,限制车辆行驶速度、保持路面清洁,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运输过程中及时清扫路面,减少路面浮土,保持路面清洁。车辆运输过程中覆盖覆布,严禁超载,限速,采取环评提出的措施后,可最有效减少道路运输扬尘的产生量,对周围环境及道路两侧的农户影响较小。(3)沥青烟本项目不设沥青拌和站,沥青烟主要来自路面铺设过程中。路面铺设过程中由于分段和表层铺设,用量小,在居民点附近施工时采用通风设备(如电风扇)等,将沥青烟浓度稀释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通过现场勘查,本项目区域内居民饮水来源为山泉水,项目施工用水来自区域内河流,不涉及居民饮用水。项目区内无大型企业,不存在工业取水口。因此,本项目工程用水对项目区域内居民影响较小。本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基础开挖废水、设备冲洗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废水。①基础开挖废水,通过在施工场地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全部回用于设备冲洗和防尘,对环境影响较小。②设备冲洗废水,该部分生产废水需要设置沉淀池等集中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对环境影响较小。③桥涵施工对地表水的影响该线路仅有两座桥梁,分别在路线K2+849处和K10+059,跨径分别为1-8m和1-10m的石拱桥,桥面净宽均为5.5m。由于该两处桥梁在调查中未发现明显破坏,使用状况无异常,桥梁结构无明显损坏,建议业主委托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定整治方案安排检测单位对这该座桥进行检测。如满足公路荷载标准并提供检测报告,将进行利用;如达不到公路荷载标准,将对其进行加固或重新建设。本工程在桥涵施工过程中,基础开挖会对一定范围内的地表造成扰动,对地表水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给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78 本项目路段共设涵洞56道(其中圆管涵7道、盖板涵49道)。其中新建28个,重建10个,利旧18个,涵洞施工应选在河流枯水期进行,采取围堰施工的方式,有效的控制了涵洞施工对该施工区内的地表水影响,且施工期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基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将逐渐消失。因此,涵洞施工对地表水的影响较小。④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沿线民房既有旱厕收集后沤肥,对环境影响较小。(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设备噪声。据调查,目前常用的筑路机械主要有: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平地机、钻机、自卸卡车、压路机、摊铺机等,其满负荷运行时的噪声随距离衰减值见下表。表7-2主要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单位:dB(A)机械名称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5m10m20m40m60m80m100m150m200m推土机100968074686462605754装载机95817569635957555249挖掘机95817569635957555249平地机95817569635957555249钻机100968074686462605754自卸卡车100968074686462605754压路机95817569635957555249摊铺机100968074686462605754搅拌机100968074686462605754表7-2表明,施工机械噪声级昼间在30m范围外、夜间在200m外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本此改造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有居民点、乡政府等环境保护目标,昼间、夜间施工将对附近敏感点的生活、休息造成干扰,特别是夜间噪声影响。本工程施工时拟采取合理安排时间,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高噪声场所,夜间22:00~6:00禁止在集中居民区等噪声敏感点附近施工等污染防治措施。评价认为施工期噪声会对沿线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施工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在采取相应噪声防治措施后,项目施工不会对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产生严重不利影响。(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本项目属公路改建工程,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78 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本工程开挖的土石方弃渣在沿线设置1个弃渣场分区妥善堆存,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进行绿化。施工建筑垃圾、施工材料的废包装材料等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集中收集后运至渣场堆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到当地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所处置。综上所述,本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各类固废均得到合理、有效处置,评价认为工程产生的固废对工程区环境影响不大。(5)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①交通通行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运输施工材料的车辆较多,不可避免会发生交通堵塞现象,但在建设、施工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和配备专人对日常交通进行指挥和疏导的前提下,可使交通堵塞状况得以不同程度缓减。为保证现有道路的时时畅通,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实施单边施工单边放行,在一侧道路扩建完成可以通行后,再建设另一侧道路。另外还应加强施工地段的施工和交通组织,禁止断道作业。②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项目的建设对人群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在外来人口的流动可能造成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外来人口主要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期,施工人员的饮用水供应、吃饭、住宿等条件较简陋,施工人群流动性较大,可能导致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生。评价认为,施工单位定期对施工人员住宿场地定期消毒,并配合当地防疫部门的例行检查、预防工作等,则施工期对区域人群健康的影响将会降至最低程度。综上,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道路施工,将会对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本工程的建设也将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正效益。(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工程占地影响拟建项目永久占地177.08亩,项目占地均属于原有道路范围的占地,未新增占用土地,工程临时占地10.95亩,本工程临时占地会对78 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工程实施后,通过对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再加上公路改建后,将采取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公路两侧及边坡进行绿化,通过路边植树、种草以及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公路建设对当地植被造成的影响会逐步恢复,线路施工和建成后不会使整个区域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本质改变。2)重点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①桥涵工程在桥涵施工中进行明挖基础施工,可能造成水体中泥沙量的大量增加,导致水体悬浮物和混浊度的大幅增加;施工机械在施工作业和维修过程中,跑、冒、滴、漏的油污进入水体也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求桥涵施工选在河流枯水期进行,采取围堰施工的方式。施工过程中对水体有一定的扰动,建议施工时,在施工区域水体上方搭建织布网,拦截和阻挡水泥渣块、砖头、废弃钢筋等施工垃圾进入水体;同时还应注意施工的挖方和弃土勿入水内。同时尽量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方式,使泥浆循环使用,减少泥浆排放量。施工完毕后的泥浆经自然沉淀后覆土择址填埋处理。施工期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基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将逐渐消失。②弃渣场施工过程产生的固废主要是一些场地开挖产生的废土、弃土、废弃的砖瓦沙石、水泥以及装修废弃物等,开挖的土石方弃土在公路沿线设置1个弃渣场,用于弃土堆存。工程结束后,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必要时应进行碾压并设支挡和排水构造物。本工程弃土对环境影响较小。③施工临时设施项目沿线有部分村民住宅,故环评建议不在施工现场设施工营地,直接租用附近村民的房屋作为施工人员临时施工用房。同时由于本工程为现有道路的改建,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本工程施工期无需设置专门的施工便道。施工机械就近维修、停放,利用公路附近既有的机修设施,本工程不设置机械维修站。3)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①对植物资源的影响78 项目道路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生态系统。项目的影响范围为带状,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植被类型均属一般常见种,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不会因项目建设而导致植物种群消失。因此项目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②对陆生动物资源的影响本次项目改建以前,项目已存在多年,承载着大量的交通运输量,加之公路沿线城镇的发展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大型和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早已经迁往到远离公路和城镇的地区生活。施工期间,分布在公路沿线小型爬行动物(如蛇)两栖动物(青蛙),由于公路建设,施工人员干扰活动和施工机械对这些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使他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由于公路施工范围小,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影响范围不大,因此对动物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同时当植被恢复后,它们仍可回到原来的区域,不会对其生存造成威胁。评价认为,项目沿线为农田生态系统和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无珍稀保护动植物分布;项目施工完成后,因道路建设破坏的植被均可在道路建设完成后得到恢复或重建。因此,施工期对陆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4)水土流失影响本项目建设期间,工程对土地的占用,路基的开挖与填筑以及工程产生的弃土体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地的占用将改变、压埋或损坏原有植被、地貌,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损坏,改变原有水土保持功能,为水土流失加剧创造了条件。工程开挖和填筑将使原地表植被、地面组成物质、地形地貌等受到扰动和破坏,使公路征用范围内的表层土裸露或形成松散堆积体,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形成的边坡若不加以防护容易产生冲刷、坍塌、斜坡滑动等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弃土体在防护之前,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地表无植被防护,遇暴雨或上游汇水下泄时,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采取一有效的水保措施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区域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大。(7)社会环境影响1)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本项目无新增占地,只在原有路基上进行改建,工程临时占地10.95亩,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期临时占地进行生态恢复,影响较小。本项目建设需拆迁土瓦房95m278 。拆迁和安置将给受影响户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拆迁过渡阶段带来的生活干扰等影响,另外新的安置地点也会对拆迁安置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现场踏勘调查,拆迁的主要是附近农民的房屋,拆迁房屋类型为土瓦房。拆迁户大多希望获得货币补偿或就近安置。本项目应根据国家、地方的有关补偿规定并结合当地农村生活水平制定合理的拆迁和占地补偿办法,采取就近安置的方式,尽量满足拆迁户建房和安置的需要。虽然本项目涉及的拆迁面积较大,但若能贯彻移民安置的政策和落实好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到地保留拆迁户的原有生活环境,改善拆迁户的生活条件,本项目给拆迁户生活习惯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2)工程对环境保护目标影响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为项目沿线尼姑河和瓦都水库以及沿线200m范围内居民。项目施工期间废水、废气、固废能够得到合理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噪声会对附近幺站坡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治理措施之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工程营运期噪声会对沿线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沿线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交通环境,总的来说,本工程改建之后噪声影响小于改建之前。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对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影响较小。3)生态景观影响分析公路工程属于线型的人工构建筑物,路基、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项目所经区域的原有自然景观。由于本项目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建设,将原有的土路转化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沿线可形成一种自然与现代相结合风格的景观特色。2施工期环境管理建议2.1施工组织建议本工程由布拖县公路管理局及其下属的公路养护管理段建立建设指挥部,采用招投标的方法向全国招标,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邀请信得过、靠得住的施工企业参加投标,在优中选优、强中选强,选择有实力、有经验和设备优良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招标书和施工合同中要有明确的环保条款,施工单位应承诺执行和落实本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提出的环保措施。建设指挥部还应聘请有资质、有实力重视环保的咨询公司进行施工监理,把好技术关。78 路基施工前场地清理须将地表植被尤其是乔、灌木进行移植或假植到别处,待路基建好后再移回,这样既减少购买苗木费用,又很好地保护了原有植被。将含有机质的耕植土壤集中堆放留作日后绿化的耕植培土,应作好边坡绿化与路基施工的配合协调,将清理场地的种植土、灌木和林木等植物为公路绿化所用,变废为宝,缓解公路绿化取用种植土和采购大量苗木的困难。2.2环境管理建设指挥部至少应由一名熟悉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落实环保措施,同时应组成一个由指挥长为组长的环境管理小组,以协调各施工单位的环保工作。监理公司须配置环保专业人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工程监理,并检查“三同时”的落实情况。各合同段的施工单位至少配备一名环保技术人员从事环保工程施工的技术负责。施工中环境监理人员可根据情况,对重要地段或敏感点提出环境监测计划,掌握施工期的环境状况,确保不发生重大的环境事故。综上,项目施工期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并采取环评建议和要求的环保措施的基础上,可将其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3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沿线不设收费站,因此,营运期废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路面冲洗产生的路面径流,此外,危险品运输车发生事故后也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本公路改建完成后,路面为不透水的混凝土路面,在运输过程中洒落路面的少量尘土、油污及垃圾等污物,降水时被冲刷随路面径流进入地表水,对地表水造成一定污染,尤以降雨初期时的污染最为严重。路面径流通过沿线排水沟渠进入农灌水渠,从而产生不利影响。本工程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排水沟工程措施,路面径流通过排水沟,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等经过降解或沉积,其浓度对地表水体的影响降低;并在营运期加强公路的管理,及时清除运输车辆抛洒在路面的污染物,保持路面清洁;有条件时可采用植被控制措施,即:在公路沿线两侧密植植物,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生物吸收等作用,能将污染物从径流中有效分离出来,达到改善径流水质和保护地表水体的目的。因此,本项目营运期水污染物在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后对当地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78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实施后,公路扬尘污染将减小,但在项目营运期间,车辆行驶激起的扬尘及排放的汽车尾气仍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CO、NOX、THC和TSP。本工程路面采用沥青路面,因而扬尘污染较小;但随着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大,汽车尾气排放量也呈增加趋势,加剧了对沿线大气环境的污染。项目在营运期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严格落实本次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综上,在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项目在营运期不会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明显影响。(3)声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为改建公路,由于路况的改善,总体上改建后近期公路沿线敏感点噪声环境质量比原来略有改善。尽管如此,本工程噪声仍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工程建成后特征年公路交通量预测结果见下表。表7-3交通量发展预测结果表单位:辆/日年份20162020202520302035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客车5287140215282货车23375785109合计75124197300391由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改建项目完成后,虽然各路段交通量有所增长,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小,同时类比其他通乡公路,噪声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目前项目沿线区域声环境较好,运营后由于增加的车辆较少,再加上绿化降噪作用,对环境影响不是很大。(4)固体废物项目运营期不设置路政服务设施,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来往车辆、人群丢弃的垃圾及车辆洒落物。产生量较少,可通过定期派人对路面的保洁和清扫来防治。垃圾经过集中收集后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垃圾一并处理,避免雨水冲刷后进入河道污染水体。本项目营运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较小。78 (5)营运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拟建方案路线沿线要经过一些乡镇、村落,本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沿线居民(区)点的生活、出来带来不便,对工农业生产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项目建成后,便利、快捷的运输条件,将极大地促进区域的物质文化交流,加快旅游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镇建设速度,加快改善沿线区域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对实现项目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项目为沿老路改建,无新增占地,且临时占地较少。本项目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项目区域的交通运输条件,为项目区内工农业生产、销售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同时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矿产、水能等资源的开发速度,从而提高了区域内土地经济价值和利用率。(6)景观影响分析本项目在设计中应注重环境保护设计,还应考虑社会、自然因素,使公路工程结构与自然景观配合协调,使本道路形成绿色走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与自然和谐的产物。4环境风险评价4.1环境风险因素分析公路上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是不可避免的,其风险主要表现在因交通事故和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送的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溢漏、爆炸、燃烧等,一旦出现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一定面积的恶性污染事故,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1)危险品识别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涉及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十大类。由于危险品的性质复杂以及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使得在运输过程中,稍有不当或疏漏,就会引发泄漏、爆炸和火灾等连锁式事故,就会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危害,后果会十分严重。(2)环境风险因素78 a.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和驾驶人员没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对运输危险品车辆未实行申报管理;运输危险品车辆没有经车道疏导员对证、验单并经安全检查后就放行;装有雷管,炸药等烈性危险品车辆驶入本段公路时,无路政部门派专人护送运输车。b.驾驶人员不按规章制度操作①疲劳驾驶运输危险品的驾驶员应当按时休息。一般危险品运输多为长途运输,需要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导致精神疲劳,很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瞌睡致使发生交通事故。②超载超载是产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多为重型车,在超载的状况下,车速比较高或下坡滑行的时候容易导致刹车失灵,使车辆失去控制,从而导致追尾或冲出公路的交通事故发生。③酒后驾驶运输危险品需要驾驶员精力高度集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酒后则不能使驾驶员注意力集中,而且紧急情况下反应迟钝,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人为风险因素。本段公路沿线以平原微丘区为主,整体线性较直,容易导致驾驶员麻痹大意,发生交通事故。④超速车辆超速行驶也是发生车祸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风天气或傍晚能见度低的情况下,驾驶员视线不好,超速行驶如果遇到前方有违章停车车辆或慢速行驶的重型火车等紧急情况容易发生事故,导致危险品泄漏。⑤无证驾驶车辆驾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需要掌握相应技术并按规则要求进行的,无证驾驶主要是由于驾驶员没有经过驾驶技术培训,对驾驶技术不熟悉,经验少,缺乏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往往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⑥客观因素除了主观因素外还存在很多客观因素,如遭遇违章车辆或躲避穿越公路的行人等,这些都是诱发风险事故的因素。c.运输车辆缺陷78 ①运输车辆本身设计上存在问题,行驶过程中易导致刹车失灵等问题。②运输车辆的年代过久,部门零件老化。③对运输车辆没有进行充分的检查。④运输危险品车辆无运输危险品资质。(3)风险事故类别危险品运输事故主要有泄漏、火灾(爆炸)两大类。其中火灾又分为固体火灾、液体火灾和气体火灾。主要原因又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针对事故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其中主要措施包括:灭火、点火、隔绝、堵漏、拦截、稀释、中和、覆盖、泄压、转移、收集等。(4)事故现场区域划分根据危险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及事故可能影响区域。①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距事故现场0~500m的区域。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有危险化学品扩散,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人员急性中毒。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并佩戴隔绝式面具。救援工作包括切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它危险品、清除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部的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②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距事故现场500~1000m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品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发生人员或物品的伤害或损坏。该区域的救援工作主要是指导防护、监测污染情况,控制交通,组织排除滞留危险品气体。视事故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疏散转移。事故波及区域人员撤离到该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波及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③受影响区域:受影响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可能有从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危险化学品危害。该区救援工作重点放在及时指导群众进行防护,对群众进行有关知识的宣传,稳定群众的思想情绪,做基本应急准备。(5)弃渣场垮塌风险分析78 结合环境保护目标,工程共设1个弃渣场。主体工程根据路基弃渣特征、弃渣方式、弃渣数量和渣体特性,综合考虑工程建设弃渣需要和项目区环境保护因素,合理布设弃渣场,渣场选择设置在地形平缓的坡地或阶地上,各渣场占地不涉及水土保持专项设施,渣场周围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工矿企业或居民点等环境敏感因子。弃渣场位置均选择在远离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灾害的区域,从而保证堆渣不受不良地质灾害的影响,弃渣场垮塌的风险较小。(6)弃渣场水土流失风险本项目共设置1个弃渣场,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7)风险事故对水环境的影响营运期因车辆事故造成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在未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的情况下,致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面水体而造成污染事故。4.2环境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1)工程措施跨越水体的桥梁应加强桥梁栏杆、防撞墩等结构的强度设计,避免车辆翻入河内。同时,桥面下设置纵向排水管,当发生危险品泄漏事故时,纵向排水管可将桥面有毒有害物质的引流至桥梁两端设置的事故应急池,可起到收集、隔离的作用,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入水体。(2)管理措施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严格执行交通部部颁标准《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范》(JT3130-88)有关危险品运输的规定。a.强化有关危险品运输法规的教育和培训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驾驶员和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危险品运输安全技术规定和操作规程,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相关法规主要有:①国务院发布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②《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JT3130-88)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品管理条例》④四川省政府发布的有关公路运输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办法等。b.加强区域内危险品运输管理①由地方交通局建立本地区危险货物运输调度和货运代理网络。78 ②对货运代理和承运单位实行资格认证。③危险货物运输实行“准运证”、“驾驶证”和“押运员”制度,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车辆要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实行定点检测制度。④在危险品运输途中,司乘人员应严禁吸烟,停车时不准靠近明火和高温场所。驾驶员在运输途中必须集中精力,要注意观察路标,中途不得随意停车等。⑤如运送剧毒化学品应按公安机关核发的“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的规定实施运输。⑥在天气不良的状况下,例如大风天气条件应禁止危险品运输车辆进入。⑦在进入居民集中区等敏感处设置明显的标志,以唤起从事危险品运输的驾驶员注意。在发生油料、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品泄漏紧急情况下,应关闭该路段,启动应急计划,进行泄漏处理。⑧发生事故后司机、押运人应及时报案并说明所有重要的相关事项。⑨交管部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接受报案后及时向当地政府办公部门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⑩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驾驶员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排除危险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的业务培训,以使从业人员增强忧患意识,将危险品运输所产生的事故风险降为最低。c.在重要路段设置“减速行驶、安全驾驶”的警示牌。危险品运输车辆应保持安全运输车距,严禁超车、超速。d.危险品事故处理措施①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安全防护Ø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Ø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Ø如果泄漏物的有毒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现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Ø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78 ②泄漏源控制: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泄漏处。③泄漏物处理Ø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堵住泄漏处,防止物料外流污染环境。Ø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天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Ø收容(集):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内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Ø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污水系统处理。e.危险品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Ø先控制,后消灭。针对危险品火灾的火势发展蔓延快和燃烧面积大的特点,积极采取统一指挥、以快制快;堵截火势、防止蔓延;重点突破、排除险情;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的灭火战术。Ø扑救人员应占领上风或侧风阵地。Ø进行火情侦察、火灾扑救、火场疏散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穿戴专用防护服等。Ø应迅速查明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品及燃烧产物是否有毒。Ø正确选择最适和的灭火剂和灭火万法。火势较人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Ø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应按照统一的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及时撤退。(撤退信号应格外醒目,能使现场所有人员部看到或听到,并应经常演练)。Ø78 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起火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协助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和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责任,未经公安监督部门和上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f.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①扑救气体火灾切忌盲目灭火,即便在扑救周围火势以及冷却过程中不小必把泄漏处的火焰扑灭了,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也必须立即用长点火棒将火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②首先应扑灭外围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因人员。③堵漏工作准备就绪后,即可用水扑救火势,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但仍需用水冷却烧烫的罐。火扑灭后,应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和驱散泄漏出来的气体。④一般情况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灭火工作,但有时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用长点火棒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以防止较长时间泄漏出来的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从而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准备再次灭火堵漏。⑤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只需冷却着火容器及其周围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一直到燃气燃尽,火势自动熄灭。g.易燃液体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易燃液体不管是否着火,如果发生泄漏或溢出,都将顺着地面流淌或水面漂散,而且,易燃液体还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扑救的问题以及危险性很大的沸溢和喷溅问题。①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的途径,冷却和疏散受火势威胁的密闭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或用围油栏)拦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②及时了解和掌握着火液体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无毒害、腐蚀、沸溢、喷溅等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灭火和防护措施。③78 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对特殊物品的火灾,应使用专用防护服。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围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火场上能正确使用相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3)弃渣场垮塌及水土流失风险防范措施弃渣场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要求,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施工临时措施,并加强施工管理,落实水土保持要求,确保弃渣场建设满足设计要求。(4)风险事故对水环境影响的防范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制订有毒有害物质外泄的应急处理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发生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及时处理、清除,避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面水体而造成污染事件。同时,为尽量避免车辆翻入沿线地表水体中,环评要求在沿线途经的中、小桥设减速慢行标志和防撞标志。5环保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3460.1414万元,环保投资115万元,占总投资的3.3%。表7-4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表项目措施类型投资(万元)说明水土保持措施临时工程22主要是水土保持监测设备及安装费施工临时防护工程22用于施工期清除的表土及其他渣类的临时堆放防护措施,主要是防雨布大气保护措施施工车辆篷布覆盖12用于施工期间运输车辆的覆盖,防止物料散落和灰尘飘散洒水降尘4用于施工期间在洒水降尘方面的投资,包括日常洒水车辆的费用噪声保护措施建立隔声措施,设备维护、减震2用于施工期建设所产生的噪音,和营运期车辆产生的噪音水环境保护措施沉淀池2个(每个10m3)2用于修建施工废水沉淀池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沿线居民旱厕处理固废处理措施生活垃圾处理4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乡镇垃圾收集房建筑垃圾收运及处理5/施工弃土处理10/应急措施事故应急池2个(每个5m3)2防撞装置植被措施沿线绿化、工程绿化措施25用于植被绿化,包括用于加强城镇、集中居民区道路两旁绿化的措施环保监督、监理费5/合计115占总投资(万元)的3.3%78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施工场地TSP定期清扫、洒水,减少道路二次扬尘;运输车辆采用加盖蓬布和湿法相结合的方式扬尘可降低80%营运期道路扬尘及汽车尾气CO、NOx碳氢化合物、扬尘加强管理,使路面保持完好和整洁,道路两侧植树绿化营运期废气对环境影响小水污染物施工期生活污水COD、BOD5SS、NH3-N利用沿线居民房屋旱厕收集处理污废水不外排,不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施工期生产废水SS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营运期地面径流有毒有害物质制定应急方案及措施,对沿线小桥设置减速慢行标志和防撞标志对环境影响较小固体废物施工场地弃方设置1个弃渣场堆存对环境影响较小建筑垃圾及废弃材料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运至渣场堆存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于租用的居民住房附近集中收集,利用原有设施处理不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营运期公路路面固体废物及时清扫,分类收集,一般固废择址填埋,危险废物送相关单位处理。不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噪声施工期机械设备机械及设备噪声加强管理,要求夜间、午休严禁使用高噪声设备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营运期车辆交通噪声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绿化措施并通过可加强交通管制,汽车禁止鸣笛,及时维护路面状况等降低噪声可以降低目前交通噪声的影响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1生态保护措施(1)物种选择及物种特性本工程绿化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植被,以绿化为主。工程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仅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也适宜茶叶的生长,因此有大量的植物物种可供选择,但仍要坚持“适地适树”78 的绿化原则,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应注意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应用经过试验的适应当地条件的引种植物。根据公路沿线分布的植物物种和公路沿线苗圃和林场的苗木调查,结合工程区的立地条件,本方案推荐植物物种:壳头科、樟科、蔷薇科,槭树科类。2、植物规格该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树木规格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低规格小苗虽然成活率较高,但生长速度较慢,高规格大苗成活率较低,因此根据苗圃供应情况,灌木可选用1年生的苗木,乔木选择2-3年生苗木。3、绿化工程措施(1)对工程用地界内受征地影响的树木,将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树木进行移栽。(2)根据公路沿线地形地貌条件,需采取植物措施的部分是公路行道、路基挖填边坡、临时占地。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本项目水土防护措施主要是对主体工程和临时占地的防护,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1、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原则(1)防治并重原则;(2)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的原则;(3)生态优先的原则;(4)安全、经济与整体性原则。2、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本项目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两部分组成。(1)水土流失预防措施工程建设中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施工过程中应边开挖、边回填、边碾压、边采取保坎和护坡措施;尽量缩短施工工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和汛期;对开挖边坡、回填边坡的防护工程,应在达到设计稳定边坡后迅速进行防护,同时做好坡面、坡脚排水,做到施工一处保护一处;78 施工时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要按照规划的施工平面位置和通道进行操作,不得乱占土地;施工机械、土石及其它建筑材料不能乱停乱放,防止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总体布局(一)路基工程区路基工程防治区在项目区采用临时拦挡、临时覆盖、排水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水土流失。1、施工管理措施为有效地控制施工期水土流失,使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施工。施工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公路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从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工艺合理,防治公路施工建设影响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应做到以下管理措施:(1)路基工程防治区临时水保措施布设充分考虑与主体工程结合合理布设;(2)土石方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并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并及时将弃渣运至弃渣场;(3)控制土石方工程的施工周期,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4)对挖方进行妥善的临时堆置,避免渣土直接进入河道或被降雨冲入河道;(5)开挖边坡的砌筑工程,在达到设计稳定边坡后及时护砌,同时做好坡面、坡脚排水系统,做到施工一段,砌筑加固防护一段;(6)施工单位要去合法料场采购,并在与料场签定的采购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治理责任由料场承担。2、边坡防护措施(1)路堑边坡防护措施为确保路堑边坡稳定兼具道路景观,防止路堑边坡风化碎落影响行车安全和阻塞边沟排水,挖方边坡高度≤8m的软质岩石、土质边坡,一般按放缓边坡铺挂三维植被网喷播植草防护或采用挂铁丝网防护;对完整砂岩不防护。同时视地质分界层的位置及挖方边坡高度设置一级或多级2.0~3.0m的边坡平台。78 对大于20m的挖方边坡,在第二级平台处设置平台截水沟以减弱坡面收雨水冲刷,平台宽度按2.0m设计。挖方边坡上侧坡面汇水面积较大时,与挖方坡口5m以外适当位置设置堑顶截水沟,土层厚度小于2m时必须清除表层覆盖土,在基岩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山坡洪水。截水沟需有可靠的出水口,必要时可设置排水沟、跌水或激流槽,将水引向山沟或桥涵排泄。分析可知,上述各项工程措施使所有路堑边坡基本无土层裸露,防护措施合理、全面,工程数量充足,可有效的防治开挖路段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效明显。路堑挡墙是以主体工程设计功能为主、同时兼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不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而植草防护是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的防护工程,这部分措施属于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2)路堤边坡防护措施填方路基根据填方高度不同,土质边坡分别用砼预制块护坡、植草绿化等防护措施。路堤的挡土墙、砼预制块护坡等工程措施主要起稳定路基的作用,同时兼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在本方案中不纳入水土保持投资。而喷播植草措施使路堤边坡无裸露,主要起防治水土流失作用,故这部分工程是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是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的,对项目建设区主要挖方、填方处特别是高挖深填路段分布采取了砌石、植物护坡等工程措施;并修建了完善的场地排水设施,将降水排放到场地以外,有效避免场地被径流直接冲刷。这些措施使工程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同时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特别是对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边坡的防护措施合理、全面,完全可达到水土保持目的,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各工序施工安排,基本可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3、临时防护措施(1)临时覆盖措施虽然施工组织和工艺都要求土石方工程在冬春枯水期进行开挖填筑,但不排除土石方工程一直持续施工到夏秋雨季,因此应考虑到降雨和径流对尚未完成防护的边坡形成冲刷,故采用无纺布或草栅对未及时完成防护的路基边坡进行临时覆盖。(2)临时拦挡工程78 由于本工程大部分路段涉及陡坡开挖作业,为防治路基施工过程中松散土石的坠落、扩散及流失,造成征地范围外的新增水土流失危害,开挖前应在路基两侧设置围栏挡防,特别是临沟侧和临坡侧等坡度较陡的路段。围栏采用分段埋桩、铁丝绑扎固定,具体为每3m设直径Φ=18的锚杆,长度为1.5m,埋入地下0.5m,再将防护网固定在锚杆上,防护网宽度为1.5m,其中0.3m埋入地面以下。(3)临时排水措施因为路基开挖填筑过程中的土石方结构松散,受降水冲刷极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故在路基两侧设置用于临时排水的土质边沟。排水沟断面形式为:下底宽0.4m,深0.6m。(二)交叉工程区由于交叉工程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剥离表土产生的流失、交叉工程区内挖填方边坡的水土流失。主体工程已采取植物措施来防治挖填方边坡的水土流失,应对剥离土的临时堆放采取相应的临时措施和绿化工程措施。(三)表土剥离临时堆放场的水土保持措施本项目对永久占地区域内(包括路基、平面交叉、附属设施等占地范围)的表土资源采取临时堆放,留待后续生态防护再行使用的处理方式,原则上耕地剥离30cm,林地剥离15~20cm,草地剥离15cm,对于耕植土较厚的路段剥离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结合公路工程的线性特点和施工实际,同时减少剥离表土在来回转运过程中的流失,本方案采取“就近堆放”原则,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和时序衔接,充分利用永久占地集中临时堆放剥离表土,以减少临时占地面积。1、施工工艺加强企业的意识,将表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保护,占地区域内的表土应尽可能的剥离;场地较平整的施工占地区采用施工机械辅以人工清理表层土或其他杂物;面积较小和地形平整度较差的场地采用人工剥离施工生产生活设施表层土及清除杂草。表土剥离应避开降雨日及大风日进行,剥离的表土用小型运输车辆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剥离表土较少的区域用人力拖车装运至指定区域堆放。2、施工组织要求由于附属工程和交叉区闲置时间较长,因此可作为剥离土的临时堆放场,其水土保持的施工组织要求如下:⑴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首先根据施工路段内附属设施、立交区等位置和地形,明确剥离表土临时堆放场的位置,堆放环境应相对阴暗、潮湿,避免表土受太阳暴晒后肥力流失。⑵78 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首先在场内修筑土填草袋作为临时挡墙,剥离时应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剥离,并剥离表土及时运到场内进行堆放,堆放好的表土资源进行轻度压实后尽快撒播植草,同时可作为假植或育苗场地。3、堆放位置选择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原则上优先设置在交叉及附属设施区,根据主体工程现阶段设计资料分析,初步拟定堆放点为K13+500选择平缓区域堆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结合生态防护施工的需要,把表土堆放场作为生态防护临时储苗、育苗的场地。4、临时防护措施本项目路基绿化、弃渣场及施工营地绿化所需的表土,均来源于相应占地内剥离的表土资源,路基剥离的耕植土在工程永久占地区域内堆置,渣场剥离的表土堆放在渣场的一角。土堆采用草袋装土作临时挡墙,堆置在集中堆放的表层土边缘,防止散土随地表径流流失,堆土面采取临时植草覆盖并且在堆放场周围设置用于临时排水的土质截排水沟(典型断面形式:底宽0.4m,深0.6m)。5、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到工程施工时间为8个月,因此表土应播散草籽临时绿化防护,以减少降雨带来的水土流失;同时移出表土后的临时堆放场地应尽快按照原有主体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硬化或绿化,以减少水土流失。3生态保护措施预期治理效果(1)扰动土地整治率:对工程永久占地开挖形成的裸露边坡,采取措施对边坡进行防护,控制因土地、植被受到扰动和损坏等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以上。(2)水土流失控制比:工程区所在区水土流失以中度为主,土壤流失控制比目标值为0.8。(3)拦渣率:结合工程施工布置和运行特点,合理规划渣场,集中堆放弃渣,根据渣场的占地面积及堆渣容量,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措施,防止弃渣的崩塌和流失,使拦渣率达到95%以上。结论与建议78 结论:1项目简况本项目为布拖县拖觉镇至拉果乡通乡通畅工程,路线起点为拖觉镇,与28县道相接,止点为拉果乡乡政府,途径村庄乡镇名称(日拍村、本子村、阿尔马之村、久乃阿莫村),路线全长约14.449km。估算总投资为3460.1414万元。环保投资114万元,占总投资的3.3%。2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为交通建设项目,根据《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本项目的建设不属于限制用地和禁止用地范围。本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判定,本工程属第一类(鼓励类)项目中第二十四项12条“农村公路建设”。因此,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3项目的规划符合性《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跨越发展规划(2008~2020)》中提出“全面完成农村公路中通乡油路、农村公路断头联网路和农村通达工程的建设,实现‘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目标”,本工程属于农村公路中通乡油路改建工程,符合凉山州交通规划。4项目选线及施工规划的合理性根据分析,该项目的选线充分的利用了原有工程,无新增占地,土石方开挖量及施工期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施工规划方案不设取土场及料场,所需土方从挖方中调配,砂石料、水泥、沥青等就近在布拖县城或布拖县购买;施工期间利用沿线民房住宿及办公,不另设施工营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该项目选线及施工期规划方案从环保角度而言是合理可行的。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1)环境空气评价区域内沿线地处农村环境,无污染型企业,大气污染源少,污染负荷低,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地表水78 评价区域内沿线地处农村环境,无污染型企业,大气污染源少,污染负荷低,环境空气质量良好。(3)声环境评价区域内路段沿线地处农村环境,噪声源少,其主要噪声源来自于已有公路的交通噪声,但因其通行车辆较少,对声环境影响小,沿线环境噪声质量良好。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大气环境影响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施工扬尘、机械废气。经本环评提出的扬尘防治措施后,可将其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2)水环境影响本工程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基础开挖废水、设备冲洗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量小,成份简单,经处理后回用或农用,不外排,故项目施工期间对水环境影响小,且随施工结束而结束。(3)声环境影响本工程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设备噪声。本工程施工时拟采取合理安排时间,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高噪声场所等污染防治措施。评价认为施工期噪声会对沿线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施工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在采取上述噪声防治措施后,项目施工不会对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产生较大影响。(4)固体废物影响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本项目设置1个弃渣场堆存废土石方,不得往地表水体里倾倒,同时要求做好防护措施;施工建筑垃圾、施工材料的废包装材料等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集中收集后运至渣场堆存;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于租用的居民住房附近,集中收生活垃圾利用当地已有设施处置。本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各类固废均得到合理、有效处置,评价认为工程产生的固废对工程区环境影响不大。(5)生态环境影响本工程为原路改建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78 公路建设期间,工程对土地的占用,路基的开挖与填筑以及工程产生的弃土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地的占用将改变、压埋或损坏原有植被、地貌,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损坏,改变原有水土保持功能,为水土流失加剧创造了条件。项目沿线为农田生态系统和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无珍稀保护动植物分布;项目施工完成后,因道路建设破坏的植被均可在道路建设完成后得到恢复或重建。因此,施工期对陆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6)社会环境影响本项目将占用一些土地,改变原农业用地的功能,使得人均土地减少,但数量较小;将带动沿线的产业带,农村经济有种植业向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本工程的建设也将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正效益。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扬尘产生量较小,营运期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汽车尾气的排放。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大,汽车尾气排放量随之增多,但因工程所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通过道路的绿化等措施可使工程区外排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影响降低。(2)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该路段沿线不设收费站,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于降水和路面冲洗产生的路面径流,通过加强管理和采取积极的植被的控制措施,可有效改善径流水质,保护沿线地表水体。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制订有毒有害物质外泄的应急处理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案,避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面水体而造成污染事件。(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该路段改建完成后,由于路况的改善,公路沿线敏感点噪声环境质量比原来略有改善。尽管如此,本工程噪声仍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本评价提出的措施后,项目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大大降低。(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78 该路段不设收费站,因而在营运期间没有收费站人员生活垃圾产生。但营运期间会有汽车装载货物的撒落物和汽车轮胎携带的泥沙形成,道路清洁人员应注意及时清扫,分类收集,一般固废择址填埋,危险废物送相关单位处理,避免雨水冲刷后污染水体。(5)生态环境影响根据分析,本工程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及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及运营不会对野生动植物造成明显影响,不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6)社会环境影响本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当地交通状况,为沿线群众提供便利的交通,不仅有利于项目所在地与周边地区的双向、快速交流,减小作业成本和商品运输成本,而且还能加速信息的传递,丰富群众日常生活。而且与原有道路相比,具有更低的噪声、汽车扬尘和水土流失,同时也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7)环境风险公路上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因交通事故和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送的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逸漏、爆炸、燃烧等。由于本工程交通量较小,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概率很小,但如果发生事故,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对跨越水体的中、小桥应加强桥梁栏杆、防撞墩等结构的强度设计,避免车辆翻入水体内。8项目采取的环保措施有效性(1)施工期施工期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通过采用先进施工设备,减少施工噪声。本评价认为,施工期采用的各种措施在技术经济方面可行。(2)营运期营运期通过控制车辆运行工况,落实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可避免营运期对环境空气、声环境和地表水的影响。本评价认为,营运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可以满足环境保护要求。9环保投资本工程作为交通建设工程,环保投资114万元,占总投资的3.3%,所需环保投资满足环境保护要求。78 10项目可行性结论该项目为现有公路改建升级工程,对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加速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分有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废水、废气和噪声均能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得到合理有效处置,对当地及区域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较小。项目的建设不会改变区域的环境功能。建设单位完全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的水保措施后,项目建设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缓或消除。故本次评价认为,本工程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是可行的。要求及建议:1、加强对弃土的规范处置,禁止随意倾倒,防止水土流失;土石方调运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沿线抛撒,弃渣场应及时做好防护、排水和植树绿化,以防止水土流失。2、加强施工管理,将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和对沿途生态的破坏降至最低;加强对沿途生态的保护,主体工程竣工前要做好复植和边坡绿化工作。3、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优质工程。特别是周围有噪声敏感点的路段,对路基的处理要采取加强措施,保证在道路营运期不发生下沉、裂缝、凹凸不平等问题而增加车辆行驶噪声。4、建设单位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与沿线涉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本报告表提出的环保、水保措施应尽快落实,做好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造成影响。5、加强交通管理,保证在环境敏感区汽车安全、文明、中速行驶;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护养,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减少塞车现象发生。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