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9.38 KB
- 2022-04-22 13:47:1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近五年教育舆情变化态势探析(2010-2014)--以《中国教育报》和新浪#微微博为例**5包雁,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民众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呈上升趋势,舆情已经成为各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政府决策的参考。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教育舆情的热点和态势越来10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本研究以2010-2014年《中国教育报》以及新浪微博两种媒介所呈现的教育舆情为分析对象,分别从话语主体、事件主题、话语倾向性、时间分布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探究教育舆情的变化态势。关键词:舆情;教育舆情;教育事件;监控;引导中图分类号:G4015Analysisonthechangeofpublicopinionineducationinthepastfiveyears(2010-2014)--Taking"CHINAEDUCATIONDAILY"andSinaWeiboasanexampleBaoYan,LiuHaimin20(FacultyofEudcation,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Abstract:Sinceenteringthenewcentury,attentionupwardtrendinthedevelopmentofpeopleofsociety,publicopinionhasbecomeahotresearchfieldandthegovernmentdecision-makingreference.Educationasanimportantsubsystemofthewholesocialsystem,moreandmorepublicopinionfocusandtrendofeducationcausedbytheeducationadministrativedepartmentofeducationofpublic25opinionattention.Inthisstudy2010-2014years.ChinaEducationDailyandSinamicro-blogtwomediapresentedasanalysisobject,separatelyfromthelanguagesubject,eventtopic,discoursetendency,timedistributionandotherdimensionsofstatisticalanalysis,changesinthesituationontheeducationofpublicopinion.Keywords:Publicopinion;publicopinionineducation;Educationalevents;monitor;guide300引言近年来,舆情越来越成为新闻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2003“非典”事件以来,公众舆情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教育领域也不例[1]35外。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首次将“教育舆情分析”列入课题指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制过程中对公众意见的吸纳成为我国教育政策[2]关注教育舆情的典范。虽然我国目前针对教育舆情的研究起步较迟,但教育舆情在整个教育活动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更有研究机构开始为国家教育舆情分析培育研究土壤,组建研究团队,展开教育舆情专题研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各个40舆情调查的结果,传统纸媒与网络舆情关注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一年度,各大媒体基金项目:本文系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0043110015)作者简介:包雁(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通信联系人:柳海民(1953—),男,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E-mail:liuhm@nenu.edu.cn-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均会出台十大教育热点新闻,其关注点和话语倾向性等也各有不同,因此教育舆情在产生、发展之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变动规律,教育舆情如何作用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451.1数据来源本研究以近五年(2010-2014)《中国教育报》、新浪微博年度十大教育热点事件当年对应话题的文章以及微博为研究对象,根据已确定的样本选取时间节点和舆情载体,以十大教育热点事件分别为关键词进行相关舆情的搜集与整理,并针对相关主体对于同一教育热点问题的态度、情感的表达等进行合理分析和解读。50选取2010-2014这一时间段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此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及实施对于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新浪微博成立于2010年,受资源所限,素材选取、资料获取从2010年开始较为便捷。55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近五年(2010—2014)《中国教育报》以及新浪微博各自评选的十大教育热点事件的教育舆情进行研究,分别从话语主体、事件主题、话语倾向性、时间分布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质”、“量”两个维度呈现研究全貌,把握研究态势,探究教育舆情的变化。602结果分析2.1《中国教育报》教育舆情年度变化态势分析2.1.1十大热点新闻主题变化情况新闻主题直接反映了教育舆情的关注点。本研究参考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对教育舆[3]情事件主题划分的板块进行统计后获得如下结果,如表1所示:65表1《中国教育报》十大热点新闻主题分布教育改突发性群体校园管理新媒重要人、非正常毕业就师德师民族宗意识形革类事件类维权类体类节日、事伤亡类业类风类教类态类件类2010年512112011年314112012年413112013年41142014年511111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报》每年的十大教育热点事件主题分布相对较为均衡,涉及-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面较广,主要集中于教育改革类事件以及重要人、节日事件类者两大类型的教育热点事件,这与《中国教育报》长期以来作为提供教育信息、分析、评论的权威官方媒体,其面对的大多数是高级教育行政人员、学者在内的强大读者群,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关注更多的是宏70观的、社会性的,如“国家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政策,贫困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此外,其每年新闻主题均涉及师德师风类以及意识形态类主题,但对新媒体类、毕业就业类以及民族宗教类关注较少,更多的是对教育政策颁布以及实施陈述及影响,体现了对国计民生大事的关注。2.1.2所载新闻报道数量变化情况75相关话题的新闻报道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闻媒体以及民众对于该事件的关注程度,也从侧面反映民众关注教育舆情事件的集中度。表2是对相关报道数量的统计。表2《中国教育报》所载新闻报道数量统计12345678910合计2010年57230122952321910122215752011年251349191511194124363422012年842152322102616191464532013年3488196139602051372014年733142724898211197表2显示各主题新闻报道数量有着较大差距,占据首位的主题于2010年为“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正式颁布实施描绘未来十年教育蓝图”;2011年为“教80育部与省级政府签署备忘录,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为“张丽莉舍身救学生,‘最美女教师’感动社会”以及“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提出努力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2013年为“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慕课’引发在线教育热潮”;2014年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号召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85从每一主题来看,数据显示《中国教育报》更关注教育改革类或者政府政策实施等有关的话题,2013年热度最高的虽然是“慕课”新媒体,但是紧随其后的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引发关注”这一教育舆情事件,可见其倾向于以教育政策的陈述与相对中性的事实凸显官方的主流教育政策导向与实践,关注国家政策,从宏观、社会性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舆情。90纵向来看,各主题新闻报道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程度受新媒体冲击,例如“慕课”影响。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作“慕课”元年,而2013年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的“慕课”元年,其相关新闻报道数量亦从该年开始急剧下降,更多的教育事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民众的关注度被分散到更为广泛的内容中,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关注就会相对减少。952.1.3话语倾向性变化情况本研究借助媒介框架分析理论,将媒介在反应特定的教育舆情事件时,所采用的词汇或论述侧重点等方式奠定的整篇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进行划分为四类:正向、负向、中立以[4]及建议得出其分布情况。-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表3《中国教育报》话语倾向性统计正向负向中立建议总计2010年3665155495752011年230410263422012年3216103234532013年8633991372014年13704812197总计11401844799170410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教育报》对相关教育舆情事件的话题表述时大多中立、客观的,但是本文在对相关的报道进行全文梳理后,显示相关报道的整体基调更偏向正向评价,较少出现集中负面报道,如对政府行为的质疑、不满等,侧重于正面典型报道。作为传统媒体,其新闻报道反应客观事务的原貌,在对教育舆情事件报道时基本做到客观公正,保持中立的态度向民众还原教育舆情事件的本真面目,但如果可以向民众提供更多的观察视角,105找出背后事实原因,做到不误导、不偏激,则更体现其媒体地位。2.1.4话语主体分布变化情况话语主体作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或制造新闻的个人和组织,是塑造媒介话语框架的重要变量。在面对教育舆情事件时,涉及不同的教育相关群体,他们均能通过发布新闻、发表文章、采访、评论、讨论、辩论及来信等多种方式,向媒介提供讯息,从而形成教育舆110情。同时又因其自身身份、学历水平、诉求的利益等不同,使得教育舆情产生差异。本研究中,将教育舆情所涉及的话语主体划分为: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干部、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两会代表委员、研究者和评论者、媒体记者和编辑、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9类群体,并对上述讯息来源进行框架编码,得出在《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中话语主体的分布情况如表4.115表4《中国教育报》话语主体分布研究者和媒体记者和编学校管中央地方代表委员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总计高校教师辑和评论员理者2010年22312335651103622262186602011年881562165218102263762012年1501241833743215196124832013年539232241045381502014年622423662124634215总计57643659182322108555816481884表4显示,在《中国教育报》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占据了话语主体地位,媒体记者和编辑以及评论员紧随其后,研究者和高校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所占比例较小,而家长、教师学生等密切参与教育舆情事件的主体其话语地位令人堪忧。2.1.5相关报道时间分布变化情况120教育舆情的时间分布也是本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将有关《中国教育报》相关新闻报道按照月份进行划分,统计结果见表5:表5《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时间分布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2010年1313108801820568457202581575-4-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11年00234628363941253038363422012年6243633522218153032135504532013年511211312217151429161372014年513325034953981118197总计30531851761561301311701751142492131704从教育舆情的走势来看,每年的变化情况都不甚相同,结合教育舆情事件来看,新闻报道的数量与当月是否存在教育舆情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2010年3月新闻报道激增,因125“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正式颁布实施描绘未来十年教育蓝图”,2012年11月激增,与“异地高考稳妥推进政府直面社会难题”有关,可见教育舆情热度与教育舆情事件的突发性以及涉及利益主体的广泛性有关。从整体来看,三月份伴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教育舆情热度相对上升,到四五月份随着学校步入正轨,趋向平稳;8、9月份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学,有所回升;11、12月份国130家教育改革限定的节点时间,各地方等纷纷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使得教育舆情热度维持在一个高位状态。2.2新浪微博教育舆情年度变化态势分析2.2.1十大热点新闻主题变化情况对于新浪微博教育舆情的主题变化,同样将其划分为10类统计,结果如下:135表6新浪微博十大热点新闻主题分布教育改突发性群体校园管理新媒重要人、非正常毕业就师德师民族宗意识形革类事件类维权类体类节日、事伤亡类业类风类教类态类件类2010年34212011年3252012年4332013年512112014年63212新浪教育的十大教育热点事件的主题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教育改革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类以及校园管理维权类这三个方面。从其原因来看,与其通过网络票选的方式有关,虽不能代表全部的民意,但至少呈现了对社会公众有冲击力的一种典型民意,反应了教育事件的舆情热度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有着密切联系。从具体的话语描述来看,多140用价值性、矛盾性、世俗性日常生活语词来呈现既定价值和判断的取态,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词与理解。从主体来看,以“争议”和个别突出事件作为“新闻性”的热点,其榜单的内容更具有“新闻性”。另一当面,其作为新兴媒体,侧重教育网络舆情,其中大学生、知识分子等年轻一代成为主力军,故而近年来对于新媒体以及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主题的教育舆情关注度有所上升。1452.2.2相关话题数量变化情况表7新浪微博相关话题数量变化规律与特征12345678910合计2010年459612226430312371225913392011年3731038944729124889396135182189-5-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12年171235505563382275438942320128782013年47022817630564431940312560520634812014年30916310061224626230458294466101561412707首先从整体数量上来看,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起,其采用网络票选的方式推出“十大教育新闻榜单”,且民间媒体伙伴不断扩充,并于2010年开始正式与21世纪教育研究150院(民间专业非盈利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提升榜单认证的内涵与可信度。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科技网络的普及,微博的使用范围扩大,不再是年轻人、发达地区的专利,其覆盖面无论从地域、年龄、职业等都可以说是全面铺开,民众也越来越乐于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等。如果说网络、科技是新浪微博所呈现的教育舆情热度高涨的硬性条件,那么整体社会氛155围则是软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民众对于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知识水平得以丰富,民众对于自身自主权的觉醒并发挥自身的话语权是重要的内部因素。2.2.3话语倾向性变化情况样本中民众的相关微博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纯属情绪宣泄、有明确的利益诉求、提供建议、以及不涉及利益的情绪这几类,对其话语倾向进行统计,结果如下:160表8新浪微博话语倾向性正向负向中立建议总计2010年1974186972713392011年20075311954121892012年12756621315428782013年296386260919034812014年28739517582672707总计11072518839057912594年度的话语倾向性差异是较大的,总体来看,负向倾向以及中立倾向占据主体。新浪微博作为网络平台,其隐匿性让更多的民众敢于发表自己自由、真实的声音。从年度变化来看,负向倾向的所占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正向倾向与建议性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微博兴起之初,民众往往将其当作一个情绪宣泄的途径或发表意见的平台,负面情绪、评价较165多,可以说是“吐槽”集中地。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著名学者、知名评论员等加入其中,“网络意见领袖”突起,民众对于自己意见的发表也更为理性,开始走向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以及能够对教育政策、政府行为等做出合理的建议。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导致“网络哄客”等不和谐的情况出现,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对互联网治理力度也在加强,如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的《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170暂行规定》,使得教育舆论场走向积极方向。2.2.4话语主体变化情况由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本研究在获取新浪微博话语主体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对于主体身份的判断主要依靠认证以及使用者自己填写的资料,身份未明的主体则将其归纳为一般民众。在对新浪微博话语主体进行划分时除了原有的九类,根据微博特性故增加分类:175一般民众、专业人士、企业家等,并对原有分类进行一定组合。现对新浪微博话语主体统计结果如下:-6-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表9新浪微博话语主体变化中央、地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媒学校管理者、一般民企业家、专方、代表委体记者和编辑和评论员教师、学生、众、其他官微总计业人士员家长2010年781129905919013392011年512716158712433021892012年21191211241159124528782013年22270331331191163434812014年1923465105118211562707总计749021476200715455512594从横向来看,在相关讨论中,一般民众占据大多数,而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对而言发声较少,由于对于部分主体身份的不确定,教师、学生、家长这几类本应与教180育舆情事件密切相关的主体,由于没有明确的的认证,故而这三类主体从表面上看所占比例也较小,但是研究者在梳理具体的新浪微博内容时发现,在划分为一般民众的主体中,有较大一部分的主体所站角度应为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但是缺乏认证,故而将其划分在一般民众这一分类中。从纵向来看,近五年各类型主体所占比例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研究者和高校教师以及185媒体记者和编辑、评论员所占比例上升。中央及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干部发声比重也有所上升。一方面,新浪微博的覆盖面扩大,使得更多的民众加入其中,例如公知群体,新浪微博的认证也全面铺开,让更多民众身份被认证尤其是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媒体记者和编辑、评论员这两类群体。另一方面,公知群体使用率也逐步增加以传播其思想、看法的为更多的民众所接受;随着教育网络舆情地位的凸显,中央及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190门及领导干部也意识到教育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反馈与公开信息的重要性。2.2.5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表10新浪微博时间分布统计123456789101112合计2010年373715227845416064626921338013392011年3611061233491715099123240718221892012年8774340345741531810830675452928782013年140181993223776113760027746026928834812014年103185152932282301324603292322323312707总计29141658749810171468615195186712991875171012594从整体走势来看,每一年的变化情况都不甚相同,每个月份的涨落变动较大。其涨落规195律与教育舆情事件发生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2.2.6区域分布变化情况话语主体的区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与教育舆情的关系,本研究在份统计后,按照我国地理省区域进行划分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200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7-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宁、吉林、黑龙江);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与其他。表11新浪微博区域百分比分布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台港澳以及海外与其他2010年40.331.76.411.21.52.44,22.32011年37.628.47.412.71.93.25.43.42012年34.625.98.614.22.64.36.13.72013年31.822.69.716.44.04.86.34.12014年29.220.111.118.55.16.06.43.6从横向来看,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所占比例较高,西北以及西南地区所占205比例较少。不难推测,新浪微博的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以及珠三角流域,占据有利位置,而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则所占比例较少。从纵向来看,各地区所占比例有所变化的,首先从总体上来看,新浪微博的话语主体的区域分布逐渐走向均衡,西北、西南以及华中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民众不断增强的“公民意识”促进参与,话语主体地域分布推动走向均衡。2102.3《中国教育报》与新浪微博十大教育热点新闻比较前文中本研究已经对与《中国教育报》以及新浪教育的教育舆情从主题类型、所载文章获微博数量、话语倾向性、话语主体以及时间分布等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显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我们关注。2.3.1十大热点新闻主题215从两份榜单可以看出差异较为明显的,2010年只有两条所涉及的内容相同,为《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学前教育入园难;2011年同样只有2条,涉及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甘肃等地校车事故;2012年只有一条,为党的十八大,但是所关注的内容有则重点有所不同,另一相关的主题为营养餐但是选取角度有所差异;2013年同样只有两条,分别为“慕课”以及我国首次进行太空授课成功;2014年由于新浪教育改为教育热词数量增多,有四个热220词与《中国教育报》榜单内容相同,但所涉及的为3条十大教育新闻。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教育报》除了部分突发事件外,大部分与教育政策的内容以及实施情况、或者教育领域内的重大事件有关。反观新浪微博除了少数一到两条涉及国家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大部分是关于媒体与社会某个教育议题的争议,或具体到某个地点或人物的教育问题或事件。主题的选择上的明显差异,与其自身的媒体立场有关,前者作为225主流传统官方媒体,其代表的是主流教育政策的导向,是政府的发声渠道之一,所承担的职能更倾向于教育政策的宣导,引导民众建立积极的教育舆论场,是政府的“宣传委员”,其面向的受众是高级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学者等。而新浪微博作为新兴互联网媒体,对于教育政策及其影响的关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民众更易接触到的媒介手段,其面向的是更为广泛的一般民众,具有争议性的教育舆情事件以及话题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更具230有“新闻”价值。从话语呈现形式来看,《中国教育报》榜单中事件描述字数较多,除陈述教育舆情事件外,更强调正面情绪突出其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或者历史任务完成的时间点的作用。新浪微博榜单所用的多为短句或者词组的形式、或只呈现教育舆情事件,或描述争议,常采用“成焦点”、“引争议”、“引关注”等,较少涉及该教育事件的形象等,较多不涉及情-8-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35绪或者呈现争议。前者关注到的教育议题多是宏观、社会性的,而后者聚焦在特定的特殊群体身上的特别事件,例如流浪儿童、农村学生、异地考生等。一方的教育政策议论呈现出对国计民生大【5】事上的关注,而另一方是对个别案例的关注。两者对于社会的关注点截然不同,所构建出来的政策世界是对现实的两种不可调和的版本。前者用严谨的书面语言描述了一种制度240与规则建设者的客观发展,而后者则是用人世的生活语言描述了某些值得同情的社会群体。两份榜单存在着阶层与强弱势力之分。2.3.2所载文章、微博的数量变化规律与特征从整体数量上来看《中国教育报》所载文章明显少于新浪微博发布数量,新浪微博作为新兴互联网媒体,以互联网作为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长度、版面等都没有限制,245给了民众更多的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中国教育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受以上种种限制,所在文章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年度的变化来看,《中国教育报》相关新闻报道呈现下降趋势,而新浪微博则呈现上升趋势。一增一减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外,同时也显示民众对于发表自己意见、看法途径的转变,也显示了不同媒介在教育舆情产生过程250扮演的不同角色。2.3.3话语倾向性变化规律与特征从横向来看,《中国教育报》所载文章呈现以正向倾向为主,而新浪微博以中立倾向与负向倾向为主,呈现出了较大差异。首先,两者的媒介地位决定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要扮演角色以及其追求目的的不同。如《中国教育报》其更多的是向广大的民众传播国家的255教育政策以及实施情况,并且营造一种积极情绪氛围。新浪微博作为民间网络舆情的代表,其为了追求话题性、新闻性,往往抛出有争议性的话题供民众在教育舆论场进行讨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使得民众可以自由的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时甚至是负面的纯粹的情绪宣泄,带有一定的不理性程度。伴随“网络哄客”引导,民众在对某些教育舆情事件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做出了不恰当的言论,加上自身的负面情绪,使260得在某些教育舆情事件中,负面舆情高涨。从纵向来看,整体走向均衡。《中国教育报》的政府宣导作用依然存在,但是同时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不能简单直接的向民众宣导政府的政策,采用更为隐性的思想渗透,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柔性的向民众展示政府的工作成效或者教育政策的成就,更容易为民众接受。新浪微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一批有影响的“网络大V”以及“意见领袖崛起”,265专家学者也加入其中,让整个教育舆论场走向理性,政府职能部门亦积极参与其中,与民众进行交流反馈,使其走向积极发展的方向。2.3.4话语主体变化规律与特征话语主体的构成反应了教育舆情的主体来源以及教育舆情的效度,话语主体各类型分布越均衡,所展现的教育舆情才能代表广大的民众的教育舆情。270从横向来看,《中国教育报》的主体构成集中在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干部,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媒体记者和编辑和评论员在其中承担的角色也必不可少。而新浪微博则主要集中在一般民众。不同的媒体类型决定了二者面向的读者群体不同,间接也作-9-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用于教育舆情主体的构成,年轻的群体更倾向于新兴媒体如新浪微博,其便捷、自由的特性,让其在发表自己关于教育舆情事件的观点时能够更自由不受约束,且准入门槛较低,275不同于在传统纸质媒介上发布,如《中国教育报》,需要经过层层筛选,相关观点的表达的不能及时的发布出来。从纵向来看,《中国教育报》中教师、学生、家长等与教育舆情事件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所占比例在上升,同样其他非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也开始参与其中,如企业家,一般民众等。而在新浪微博中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干部与研究者、高校教师的比例280有所增加,一方面与微博认证的普及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多的群体、组织开始意识到新浪微博这个平台的效用,意识到教育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开始进入其阵地与民众进行更多的互动,对民众提出的问题、疑惑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好教育舆情疏导工作。2.3.5时间分布变化规律与特征从教育舆情事件的时间分布来看,似乎没有具体的规律,每一年度的教育舆情高峰值也285不相同,但是每年的开学之际似乎都是热度较为高涨的一个时期。教育舆情的生发在时间、空间上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前文对2010-2014年《中国教育报》以及新浪微博统计数据呈现的那样,每年的3月、4月以及8月、9月为教育舆情的高发期,而1月、2月与6月、7月则相对教育舆情热度较低。3月、4月与8月、9月各级各类学校开学之际,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中心都被拉回290到学校中来,对于教育的关注度在一年中相对较高,热度就相对较高。同时每个月度的热度也与该月教育舆情事件的数量以及类型有关。教育舆情事件越多,则该月热度较高,教育舆情事件越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则热度越高。3总结3.1总体变化态势分析2952010年到2014年这五年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进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并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各级各类的教育都发生了长足的变化,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也进入世界的中等水平。从国家政策来看,“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两个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出台,“2011”计划等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让民众看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更多的300重视,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在增加。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呈现动态波动的趋势,每年的变化趋势规律性不强,3月、8月、12月值得关注。3月为全国两会召开的时间,几千名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近年来有关教育的提案有所增加,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民众积极参与到教育政策的讨论中。同时3月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学之初,各类问题较受关注。8月同样也是开学之初,305且是新生入学的时间,学费、军训以及学校的各种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关心,教育管理部门可适当加大关注。近几年的第四季度国家都有教育政策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的教育舆情的发展,同时12月有相当一部分的考试,如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四六级等,考试的改革、难易程度以及考试舞弊、考题泄露等问题与民众的利益相关,往往较受关注。从地域分布来看,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舆情的热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湖南大学-1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310网络舆情研究所统计,东部沿海10各省市教育舆情数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教育资源的数量,而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具有集聚作用,形成“规模效应”,在民众普遍追求教育公平的情况下,教育舆情事件的发生比例就相对较高。同时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其掌握的媒体资源相对也较多,对于信息的传递具有优势。从教育舆情关注主体来看,教育改革成为中心,且基础教育舆情所占比例较低,高等教315育舆情所占比例较高。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公平等问题更为突出,如近几年的异地高考问题。从教育舆情的主体来看,《中国教育报》与新浪微博均走向更多群体、组织,更多不同身份背景、学历背景的民众参与到其中。尤其是新浪微博,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一般民众权力,“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到来,并且通过新浪微博为民众们提供了一个320交流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对分散的网民言论进行汇聚,形成舆论的合力。单个民众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当大量的民众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并且将这些声音汇集起来,并且能够交流沟通,让教育舆情事件能够在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使得教育舆情事件迅速升温,从而引起决策者的关注与重视,对事态的发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从教育舆情的倾向性来看,新浪微博负面舆情占比较大,《中国教育报》正面舆情占比325较大,但都在走向一个积极的教育舆论场。民众发表自己意见时走向合理、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供可供政府职能部门参考的意见,同时民众发表意见的途径也在拓宽,《中国教育报》也开始征求读者的意见。3.2教育舆情的应对1.搭建平台,构建体系330教育舆情事件的爆发,虽然看似具有不可预见性,但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现代化技术使得舆情监测成为了可能,教育舆情的应对与处置并非无章可循。首先,建立教育舆情监控的平台。通过自然语言的处理、舆情模式识别等先进技术以及各种信息平台,将人工智能和人工经验相结合,实现教育舆情信息的收集。其次,建立教育舆情事件热度分析指标。【6】教育舆情危机的预警、信息收集以及应对方案的出台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人力以及335物力,如果对影响范围和冲击力均比较小的教育舆情事件投入巨大的资源,显然会对本来就十分稀缺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2.全程关注,分段干预对于教育舆情事件的介入,是一个从监测、处理到引导的过程,需要全程的关注与参与,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于教育舆情事件在借助教育舆情信息监测技术的支持下全程关注,同340时也需要按照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教育舆情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以及需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分段干预。做好教育舆情信息监测,有效掌握教育舆情信息,能够为应对后续事态发展做好前期准备,让相关部门以及政府在面对教育舆情危机事件时做到第一时间介入。3.信息公开,积极应对345在教育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需争取第一时间介入危机事件的处理,才能够掌握主动权。信息公开是当今社会民众的对于政府部门一直以来的呼吁之一,在面对教育舆情-1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事件时,相关部门越隐瞒民众情况时,民众的负面情绪也更为高涨。因此积极回应教育舆情事件,不推卸责任,信息公开,及时介入,是处理教育舆情危机事件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处理教育舆情事件时,应做到信息公开,面对媒体、民众等质疑时,应350及时做出反馈与回应,对于民众关注的事实,应及时、准确的公开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速报实情,及时回应民众和媒体的质疑与困惑,谨防发布不准确消息,使得事件扩大化。其次,回应教育舆情不仅需要快速及时,还必须回应民众关切的焦点问题,不应官方笼统的回复,应避免避重就轻。第三,保证心态,平等回应,必要时主动出击。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却可以通过提355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抓【7】住主动权,则是为教育舆情的应对奠定良好的基础。4.积极引导,解除危机通过建立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及预警平台,能够让有关部门重点掌握苗头性、预警性的信息,为教育舆情的疏导做了的良好的开端。在进行教育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应做到就事论360事,淡化政治色彩,尤其是面对一些较为过激或者敏感的言行时,及时面对涉及政治诉求的事件,也要将其淡化为一般性问题,通过“最大公约数”寻找双方岁事件的共识,从共识中寻找事件的应对之策,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舆情的影响。其次,教育舆情的引导可以依靠智囊队伍,国家政策有智库为其护航,同样教育舆情的应对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智囊团队,及时而准确地掌握相关主体和其他网民的意见情绪,并迅速制定出详细而可靠的处置365应对方案,以规避教育舆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教育舆情积极稳妥的处置不仅需要纳入专业智囊队伍,同时还需要其中的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协同合作,使教育舆情得到最佳应对。第三,做好教育网络舆情的引导,不仅需要教育主体快速回应、媒体共同响应,还需要广大民众积极支援。5.多方合作,消解负效应370教育舆情事件的解决和平息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和投入的过程,单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介入统筹是不够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相关主体应对照教育舆情事件的多发和高峰时段等特征,建立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在面对教育舆情危机事件时,做到有条不紊,及时有效的回应与处理。不仅可以提升教育工作和管理水平,而且能够迅速发现问题,进而高效的解决问题并平息事态。对于整个教育系统,则有必要建立有公信力375的教育监督反馈平台,集中接受并处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关注教育舆情事件的各参与方,积极促成事件的解决,特别要考虑到媒体效应,并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同时还要重视对民众的回应。在事后应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化解事件负面影响,将危机事件负效应降到最低。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全面协作和共同努力。只有各方都有效参与,积极配合,才能够将危机事件尽快平息,并实现负效应的最小化。380-1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385[参考文献](References)[1]赵中宝.农村学校撤并网络教育舆情的话语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纲要》舆情分析课题组,褚宏启,毛亚庆,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390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网络舆情分析--基于对五大博客网站的研究[J].中国教师,2010(7):13-16.[3]唐亚阳.中国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年度报告[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4]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307-310.[5]许章润.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J].395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9.[6]刘社瑞,邢文雪.论教育网络舆情应对指标体系的构建[J].今传媒,2014(8):7-9.[7]李磊.浅谈微博传播中议程设置呈现出的新特征[J].媒体时代,2015(7).-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科技成果转化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态度、参与行为及其需求意愿分析--基于福建、安徽、山东和黑龙江四省的问卷调查.pdf
- 空冷支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pdf
- 竞争环境下考虑消费者行为的预售策略研究.pdf
- 纯扭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pdf
- 绿色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资源松弛与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pdf
- 绿色创新的驱动力一个文献综述.pdf
- 考虑异质车辆的生产与运输计划整合研究.pdf
- 身体攻击、关系攻击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意志控制与性别的作用.pdf
- 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差动助力转向与横摆稳定性联合控制.pdf
- 钢悬链线触地区管土作用模型实验研究.pdf
- 钢管混凝土空间KK相贯节点力学性能研究.pdf
- 销售人员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pdf
- 长沙磁浮项目应用PPP模式的成效分析.pdf
- 面向分行轨迹的薄壁件铣削颤振控制方法.pdf
- 面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课程改革与研究.pdf
- 饱和粘土静力及循环稳定弹塑性分析.pdf
- 2017年交警先进事迹材料五篇.doc
- 2017年小学生毕业赠言大全.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