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2.00 KB
  • 2022-04-22 11:15:32 发布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三章(藏象总论)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医基础理论高湲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三章藏象TheoryofViscera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特点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zàng)——藏(cáng)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帝曰:藏象何如?——《素问·六节藏象论》 “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类经·藏象类》 脏腑脏心、肝、脾、肺、肾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内脏的总称。 “藏”与脏器的区别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脏器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二)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奇恒之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满—指精气盈满实—水谷充实藏而不泻泻而不藏藏精气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内经《素问·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难经》:“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等。 小肠脉舌胆筋目胃肉口大肠皮鼻膀胱骨耳及二阴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一体观官窍形体六腑 病理“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生理“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天地五藏阴阳系统结构表五方五气五季五行五藏五体五官五味五色五音五声五志东风春木肝筋目酸青角呼怒南热夏火心脉舌苦赤徵笑喜中湿长夏土脾肉口甘黄宫歌思西燥秋金肺皮毛鼻辛白商哭忧北寒冬水肾骨髓耳咸黑羽呻恐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所藏的液态精华物质五脏之精五脏之中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气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五脏之阴阳五脏之气 1.五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2.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3.五脏之阴阳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病证。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病证。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先、后天之精五脏藏精精化为气五脏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之气气分阴阳一身之气阴气、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