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022-04-22 11:31:53 发布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人民版).doc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人民版)4页学习思考: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反映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特征。早期的城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而出现的,不公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城的出现出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城内的居民可能是比较富有的民族部落显贵。7页自我测评: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守法制,其主要政治特点是: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7页阅读与思考:孔子认为西周在夏商两代基础上,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提出要遵从西周的做法,表现出孔子对西周制度的推崇。不能以此判定孔子是主张倒退的人。从材料看他也肯定了西周在夏商基础上的改革。10页学习思考:秦朝初期的“朝议”风很盛,郡县制的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朝议”形式提出和决定的。“朝议”51 发挥了大臣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保证决定的正确性。假如没有“朝议”形式,显然不能有效发挥大臣们的作用。11页自我测评: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材料阅读与思考:一方面,“挟书律”是秦朝思想专制和暴政的集中表现。“挟书律”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挟书律”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而汉代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东汉学者大都是儒学者,因而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12页学习思考: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一特点,而且日益加强。一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及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能够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及权力欲望,另一方面,以强权方式来巩固和加强自己“家天下”的统治。17页学习思考:“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在那里设置特别行政区划,主要是因为其战略地位重要,维系着京畿51 重地的安全,也与无朝的民族等级划分有一定的关系。西藏和四川、青海等作为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民族和宗教的特殊性。17页自我测评:古代帝王集全国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独断专制。材料阅读与思考:“分宰相之权“即分散宰相权力。唐朝为了分散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设立政事堂,让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身份等同于宰相。18页学习思考: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22页学习思考: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力抵抗外来侵略。22页自我测评: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材料阅读与思考:51 一是军机处总揽了全国军政大权。二是皇帝通过军机处把一切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军杨处发号施令。由此,军机处成为集军政大权及将皇帝旨意直接下达百官的机构。23页问题探讨:1、一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独裁统治,并不断变革官僚制度及机构,强化皇权。二是历代王朝都注重进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削弱了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我国早期文明时代出现了王权,夏商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和守法制。秦统一后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建立了中外朝制度,并确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隋唐时三省六部完善,宁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朝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清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51 28页问题探讨: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司法主权。经济上中国开始逐渐变成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沭经济的附庸,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9页问题探讨:对美国而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使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实现了在列强瓜分中国过程中没能实现的目标。对中国来说,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30页自我测评:1、①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方式割占;武装侵占;强占租借地。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原因:19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对外侵略扩张。列强侵略使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出现。51 材料阅读与思考:刺激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34页问题探讨:表中的数据反映了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海军装备及兵力相差不大,从战役的结果来看,中国的损失大于日本。37页问题探讨:从背景上看,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势下兴起的;从斗争的过程看,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从意义上看,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38页自我测评: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方面打击了列强,使其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侵略精神,瓜分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人民的斗争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清政府的卖国政策,挽救了民族危机。51 材料阅读与思考:原因:①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②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坚决反对列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40页问题探讨:①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许多惨案。②违反国际公法,对中国人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中国人做活人试验。③对中国进行掠夺。42页问题探讨:抗日救亡运动: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掀起的一切抵抗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斗争:①组织抗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②军队抵抗侵略。③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④要求抗日民主权利。⑤学生运动。⑥联合抗敌。43页问题探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全民族抗战。45页问题探讨: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取胜。由于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因此,日本也不能迅速战胜中国。51 47页问题探讨:①中国人民抵抗着主要法西斯国家之一——日本。②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出是反法西战争重要战区之一。48页自我测评: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抗战;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得到国际援助。2、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国人民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9页问题探讨:1、英国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51 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等人英勇抗敌,刘永福等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了八国联军。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组织了四次大会战,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从而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最终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中国军民的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精神。53页学习思考:1、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同时,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加大对民众的剥削,促使中国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鸦片战争激化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民族矛盾又激化了阶级矛盾。2、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反映了他们要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措施去振兴太平天国,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治理方针上并非是发展关系。54页学习思考:没有。由于清政府与列强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缺乏充分发展的条件,如政策限制、社会意识落后、资金缺乏、市场狭小等。55页学习思考:1、纵观中国历史上51 的农民起义,结局往往有两种:一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二是被镇压而失败。分散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不可能超越农民阶级的狭隘性,提出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用“拜上帝会“来屐组织群众,必然导致运动失败,特别是他们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容易骄傲自满、腐化堕落。此外,宗派斗争(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力量大大削弱,丧失了革命大好形势,最终必然失败。2、主要是由于其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56页自我测评:1、《天朝田亩制度》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主张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原则的理想天国,主张消灭私有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空想。《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与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2、“51 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这是由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太平天国领导人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宗派斗争又使其丧失了革命大好形势,导致运动最终失败。这一切无疑能证明这一点。“但农民阶级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由于农民阶级深处社会最底层,其所受压迫较为严重,因而其革命性较强,如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处反动力势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运动又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一说明太平天国反对支持清政府;材料二说明太平天国主张同所有国家平等往来,反对鸦片输入,提倡正当贸易。两则材料充分说明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来干涉、平等往来、同一切国家发展正当贸易的外交政策。58页学习思考:51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等人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与清政府势不两立,所以说自己不是清朝人。61页自我测评:1、原因:①起义前全国革命形势高涨。②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③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的大量宣传组织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④起义军人的革命首倡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⑤全国各地的响应。2、这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的。一方面,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又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对旧官僚、旧势力存在幻想,对袁世凯寄予厚望,寄希望于用《临时约法》这一法律形式来达到革命目的。材料阅读与思考:孙中山的名言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和宣传发动的作用。62页学习思考: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成为运动主力,使五四运动规模扩大。65页学习思考1、①51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②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③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④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又分谷子又分田”指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全力支持革命。67页学习思考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进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土地问题。④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⑤国民党自身的腐败。68页自我测评1、五四运动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51 、毛泽东的观点明确指出了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共二大召开后,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使革命形势大大发展,北伐军胜利进军。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共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共团结一切爱好和平、争取民主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经过四年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6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共在农村领导建立的人民革命政权;“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指在中共领导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实现过程:中共成立后,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共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1 69页问题研讨1、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是造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该阶级不能担负起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只有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且有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理论,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2、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在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必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总之,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74页学习思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③5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75页学习思考①它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它作为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同人民权利的保障书。③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76页学习思考①分布面积广。②各民族杂居相处。③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78页自我测评1、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发展奠定了基石。2、1953年1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并召开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7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51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选举权等国家大权。80页学习思考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应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81页学习思考严重破坏了人民民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正常工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停止活动。82页学习思考1、只有思想解放,才能彻底清理“文革”错误,不受“左”倾思想束缚,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它是建国以事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84页学习思考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51 84页自我测评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③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危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损失严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巨大。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2、成就:①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另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51 材料阅读与思考变化:由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到依法治国。表现:同自我测评2。86页学习思考:“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构想,没有先例。它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振兴。87页学习思考“一个国家”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国家的最高主权在中央政府;“两种制度”: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88页学习思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间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90页自我测评:51 1、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后来他在多次谈话中进行了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基本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香港回归,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保持了繁荣稳定。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国政府、香港地区和英国。“一国两制”符合三方共同利益,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发展。91页问题探讨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民主党派参加,进行了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它符合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51 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有条件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逐步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2、表现: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构——51 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活动,各级政协也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历史教训: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代和法律代,保证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又将其写进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95页学习思考:旧中国是一个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深受西方国家的奴役,外交不能独立自主、是一种屈辱的外交。因为机关报中国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丐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98页学习思考:①这一方针抛开了各与会国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亚非国家有共同的遭遇,面临共同的任务。③这一方针促进了亚非人民的团结。51 99页自我测评1、二战结束后,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互相对峙。美国顽固坚持与中国亿为敌的立场,企图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毛泽东曾指出,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形成过程: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会谈中两国一致辞同意以此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将其内容之一“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笨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9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51 ,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破坏会议进程,与会各国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100页学习思考: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但由于美国等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未得到恢复,所以使用“恢复”,而非“加入”之类的提法。103页学习思考:日本追随美国奉行遏制和不承认新中国的政策,以及日本与台湾之间的“外交关系”等。104页自我测评1、51 20世纪以70年代以前,中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由于西方国家追随美国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政策,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对于中国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民族统一大业,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说,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外交获得突破的关键。2、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04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阴谋的失败;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佥政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中国重返联合国,在国际舞台上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106页学习思考: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是国内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要求和反映。109页学习思考: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110页自我测评:1、5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①对战争与和平做出新的科学判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慕尼黑和平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国策。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③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在和平共处五处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外交活动:①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②中国派出维和部队,积极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③1993年11朋,江泽民主席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④2001年10朋,中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形式会议。⑤2001年6月,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成立。主要成就: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发达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合作关系,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如同美国、日本发展友好关系,有力地推动51 了中美、中日政治、经济的发展。②积极倡导和开展多边外交。如参加和举办歪太经全组织会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材料阅读与思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慕尼黑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针对苏联霸权主义威胁而采取的“一条线”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政策。中国坚定地丫在世界人民一边,谁称霸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111页问题研讨:1、国际形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并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慕尼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结合上述形势阐述“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51 三大外交方针的成因。2、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高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3、原因要点: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就要点: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14页学习思考: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担前者与后者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东南亚各国的海洋资源同古希腊相似,但却没有产生像希腊文明那样辉煌的成就。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各地区的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各地区文明产生与发展还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特定历史条件有关。115页学习思考:希腊的城邦是长期独立自治,彼此分立;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统管他们的宗主即周天子,且最终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则以农为本,重家抑商。希腊城邦大多51 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甚至有的城邦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而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117页学习思考:资料卡片说明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公民从小就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系统训练,使身心获得了全面发展。1、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不损害他人利益;做一个合法公民,做到有法必依等。2、在小国寡民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他们古分珍惜自身的政治权利。在保卫城邦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3、这句话主要强调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公民必须服从城邦的利益。118页自我测评:51 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积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它的商品经济发达,港口城市的工商业和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城邦还是文化中心,它积淀汇集了古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资源。希腊人在此基础上施展才华,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留给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珍品。材料阅读与思考:他们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希腊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海洋赋予了希腊人勇于进取、向往自由、敢于冒险的品质,出使得希腊人把眼光专注于自然,用人的眼光探究一切,追求真理。121页学习思考:战争胜利不仅使雅典发展民主政治有了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且在战争之后雅典树立了海上霸权,从而促进了雅典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雇工贫农踊跃参战,政治地位大为提高,由平民和工商业者组成的民主派十分活跃,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伯里克利时代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122页学习思考:51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民主法庭处以死刑。雅典心法庭投票的结果是281:220。当时的民主法庭一是受少数不良分子控制,二是民众大多是农民及市井小人。它暴露了民主政治的弊端,即全民参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同家管理权,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23页自我测评: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代的主要表现: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材料阅读与思考:(1)通过伯里克利的学说词,我科可以看到,雅典公民是城邦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在城邦中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公民能够当家作主。(2)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在于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解决私人争执时,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务,而且更关心国家的事务。雅典人自己决定自己的政策,或者将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51 126页学习思考:1、①随着罗马人不断对外扩张,领土扩大,人口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②对罗马当权者而言,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128页自我测评:背景:①随着不断地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②对于罗马当权者而言,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③51 原来的公民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罗马政府遂设置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突破: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万民法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而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材料阅读与思考:罗马帝国的统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罗马官吏大多是奴隶主,他们往往凭借特权肆意践踏法律。此外,法律实行时,出现司法不严的状况,如司法官员的权势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与罗马自然法原理是不相符的。129页问题探讨:1、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工商业阶层要求民主改革,同时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也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和发展,先后通过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公元前506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确定下来,后经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制进入了“黄金时代”51 。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反映了阶级斗争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民法形成。在罗马帝国形成过程中,公民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体现了罗马法是不断发展的。雅典心制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同时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古希腊:在小国寡民的古希腊城邦体制下,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压力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化轨道;公元前506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民主制进一步完善。从内容上看,除十将军以外,所有公职都向全体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从而建立了民主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及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并为参政的公民发放津贴以资鼓励。得失:从范围上看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众多妇女、外邦人未获得公民权;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意味着素养不同51 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但是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它所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时至今日,仍有着可资借鉴的积极因素。对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罗马: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公民法,随着罗马的扩张及帝国的建立,公民法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从内容上看包括以《十二铜表法》51 为基础的公民法和万民法。得失:公民法和万民法直辖市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程度,对于维系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繁荣进步起了重大作用。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但罗马法实质上是罗马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对中国的借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以便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3页学习思考: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封建专制君主,掌握国家的一切大权;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虚位君主,不掌握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135页学习思考:工人阶级受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影响,积极进行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充当了改革的主力,推动了英国谇选举制的改革,但1832年谇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工业资产阶级。英国代议制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同时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公民普选权的获得是一个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漫长过程。136页学习思考: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内阁权力扩大,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且直接掌握了一部分立法权;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样,许多权力由议会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自我测评: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51 前的枢密院,威廉三世时内阁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这样,内阁只对议会负责并且必须得到下院支持等成为惯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且直接掌握部分立法权,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因此,内阁有议会中的“第三院”之称。材料阅读与思考:1、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种种限制。宪章运动最终失败。英国民主政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的斗争仍需继续进行。2、秘密投票。因为这样可以让选举人自由地表达其意愿。138页学习思考:51 由于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权力极为有限,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便在经济、债务、安全等方面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政治体制面临危机,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139页学习思考: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拥有很大权力,但又受国会和最高法院制约,不具有君主的绝对权力。142页自我测评:1、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形式上保留了君主(君主并无实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权,绝不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延续。美国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权,只是由于历史传统等因素不岂而采取的不同政体,不存在哪一个更进步的问题。2、确立联邦体,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51 地位,从而恰到好处地直辖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参议院议员每州2名,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调和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1787年宪法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还把黑人按3/5折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从而调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材料阅读与思考:1、违背了联邦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总统对宪法负责的规定。2、还有安德鲁·约翰逊、克林顿等总统受到弹劾。安德鲁·约翰逊是美国第17届总统(1865—1869),因内战后重建政策,特别是抵制南方军官法案而遭到弹劾,但弹劾并未成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弹劾的总统。1998年,克林顿总统受到众议院弹劾,在参议院未通过,继续任职。143页学习思考:法国人民曾五次建立了共和国,分别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144页学习思考:说明当时法国保皇派势力仍很强大,这一历史特点体现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就是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51 147页学习思考:今天日本、英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约旦等国仍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英德相同点:保留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以议会为最高立法机关。不同点:英国君主无实权。德国君主掌握实权。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德国议会受到皇帝制约。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更多地保留一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148页自我测评:1、法国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统治阶级惧怕人民的斗争,尤其在巴黎公社后,使其认识到帝制在法国已无立足之地;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国广大人民群众和资产阶级共和派长期顽强斗争的结果。2、共性:都有和国内政治势力相妥协的内容。都是间接的民主形式,具有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个性:德国皇帝仍保持封建专制时代51 的权威,独揽大权;议会权力弱小,处于从属地位。法国总统虽有很大权力,但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原因: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但保皇派势力很大,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就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结果。德国是在普鲁士领导下完成统一的,1871年宪法是在普鲁士的主导下制定的,保留了原来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材料阅读与思考:“别的东西”指复辟君主制。“最可怕的革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巴黎公社给他以极其深刻的教训。根本原因是害怕国愉人民的斗争。149页问题探讨:1、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地位,颁布了《权力法案》51 和议会改革等渐进、温和的途径,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及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历经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最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从四国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看,英、美、法都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向民主政治的,这是一般的政治模式;德国是通过统一战争这一方式向民主政治过度的,因而保留了大量的专制主义残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体现了民主政治道路的多样性。2、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这一切具有反对个人专制、独裁的进步作用,推动了民主化进程,但是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取得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深深地打上了各族歧视的烙印。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从本质上看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使各民主党派都能充分参政、议政,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153页学习思考:他们的的设想源于不成熟的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他们不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因而是空想的。155页学习思考(下):51 在历史上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资产阶级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工人阶级,导致工人阶级处境恶化,这就必然引起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所以说资产阶级又产生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156页学习思考: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自身调整后工人待遇有所改善,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制度、实行股票分散化等。157页自我测评:基本观点: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指出无产阶级应建立自己的政党等。原因:其提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使命的方法,为无产阶级的奋斗指明了方向。51 材料阅读与思考:1、1848年《共产党宣言》主张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同时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但1848年法国工人六月起义的失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的失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使马克思认识到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1848年主张立即革命的观点应修改。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运用,不能生搬硬套。2、《共产党宣言》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积极参与,迎接挑战;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影响等。161页学习思考: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历史条件不成熟。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还没有达到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也没有达到足以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程度。51 163页学习思考: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相比,在组织上比较松散。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二国际一开始没有像第一国际那样建立最高领导机构,也没有通过自己的组织原则和政治原则;二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先后逝世,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泛滥,并且日益占据了上风。164页自我测评:①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②开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建立了巴黎公社。③修正主义开始泛滥。④随着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工人运动的组织程度提高。材料阅读与思考:1871年和1870年的评价并不矛盾。因为在1870年法国面临普鲁士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所以马克思不赞成起义,推翻刚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但到了1871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工人群众,国内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所以马克思在1871年的文献中高度赞扬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51 167页学习思考: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所以不存在“合理性”;其次,从参加一战的影响看,一战使俄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导致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尖锐,因而也不应该参加一战。168页史学争鸣: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十月革命中前,无论反动政府的统治状况、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群众的发动程度,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方面,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材料中说“偶然事件”“成功的政变”以及“不具备发生革命的物质条件”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苏联后来发生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错误的积累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造成的,与十月革命没有因果关系,不应该扯在一起。169页学习思考:51 列宁这个观点谈的是一战使十月革命的条件成熟,促进了十月革命的爆发。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战的失利,使沙皇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充分暴露,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于是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一战,再遭失败,引起人民的愤怒,十月革命爆发。这就是一战对十月革命的影响。170页自我测评: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所以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的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掀起了大革命运动,以后又进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材料阅读与思考:1、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2、要求停止战争,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171页问题探讨:1、51 19世纪初到70年代:斗争内容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手段;组织程度低,自发性强;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支走向联合;进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斗争内容以经济斗争为主;以佥斗争为主要手段;各国的工人政党纷纷建立,斗争组织程度高;列宁主义诞生。20世纪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原因则主要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工人生活水平的变化等角度分析作答。国际工运对今天的现实意义答案不固定。2、结合19世纪初到70年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史实,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的曲折发展历程。177页学习思考:一方面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但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促使第三世界崛起。178页自我测评:①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③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④1947年9月苏联等成立情报局。⑤1949年1月经互会成立。⑥1949年北约建立。⑦1955年,华约建立,美苏对峙局面形成。51 材料阅读与思考:“极权主义”指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少数武装分子”指希腊共产党武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苏联企图扩张势力范围。特点:遏制共产主义。182页学习思考: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市场的广阔;劳动力的富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183页学习思考:同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利用联合国的作用等。184页自我测评:二战结束后,苏联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这样,建立在闰苏两国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也就比较稳定。由于两国都不想诉诸可能使双方都陷入毁灭的战争,因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几十年里,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共体的成立,使西欧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的崛起,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腾飞。这些都冲击着传统的两极格局。材料阅读51 与思考: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日本、西欧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86页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促进了世界向政治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它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187页学习思考: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宽松的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分裂的威胁、民族冲突、总统和议会的权力之争是俄罗斯经济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②要制定适合楝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得不是完全照搬,更不能全盘西化。从俄罗斯的历史经验教训上可以说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189页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国努力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可使世界更加稳定地发展。191页问题探讨:51 1、基本矛盾: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苏联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具体表现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基本史实回答。主要矛盾由二战中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演化为二战后社会主义苏联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炎间的矛盾。导致美苏两极格局下长期冷战局面的形成。2、政治经济形势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在此基础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增强,但还未完全形成;其形成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51'